关于学校规模经济的研究综述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越来越多的高级重点中学规模扩大,目前有关教育规模及学校规模经济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级教育的扩展必然向其两端产生波动效应。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学校的适度规模。
目前有关学校适度规模和教育规模经济的研究主要借鉴经济学中对于规模经济的研究。要想对学校适度规模或学校规模经济有深入的了解,必须先对规模经济进行认识。
一、相关的概念界定
(一)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
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主要是从成本与收益的量上来阐述的。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所增加的规模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乔梁先生在他的博士论文《规模经济论——购并中的规模经济研究》中也谈到:“规模经济是企业通过大量生产和销售,实现成本下降与收益递增。规模经济是可以明显观察到的一种客观经济现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追求的共同目标。”规模经济问题始于收益与成本分析。在西方经济学中,关于规模经济的理论包括规模经济的质的分析与规模经济的量的考察两部分。靳希斌先生在所著《教育经济学》中对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的过程和做了以下阐述:在生产技术、组织不变的情况下,一定的投入固然会有一定的产出,却未必是在充分运用所投入的资源并发挥效能的条件下生产,如果投入以一定的比例增加,产出也相对增加同一比例,资源使用效率不变,这是规模收益恒常(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用公式表示如下:α=β,式中α——产出的增长率;β——投入的增长率。
如果规模增大,引起生产技术、组织的改变,使生产效能提高,生产成本降低,这时,如果投入以一定比例增加,而产出增加的比例远比投入增加的比例大,这就会产生规模收益递增(IncreasingReturns toScale)的现象,这就是规模经济。用公式表示:α>β,如果规模扩大到相当程度后,由于组织内部沟通与协调的困难,致使一定比例增加的投入低于该比例增加的产出,此即规模收益递减(DecreasingReturns toScale)现象。用公式表示:α<β,也就是说,在生产规模扩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规模经济。
(二)学校规模经济与学校适度规模
一般来说,学校规模主要指一所学校的班级个数和学生人数。而学校(教育)适度规模则是指学校拥有恰好可以使学校各种资源得以充分运用,而又不衍生人际关系疏离和管理僵化等弊端的适当学生人数。也有其他学者认为学校的适度规模并不单指学生的适度规模,如王善迈先生在他的《教育经济学概论》中谈到:学校适度规模是指学校和教师以及各项物质设备之间的比例构成处于最佳状态时,这时的规模就是这个学校的适度规模。包括教师的适度规模、设备的适度规模、以及学生的适度规模。虽如此,但其重点仍在学生的适度规模。
在现有的研究资料中,学校适度规模与学校规模经济的实现条件与包含要素在某种程度上是等同的,但究其实质,二者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学校规模经济是指同比例增加对某所学校的投入,其教育边际收益(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发展等)始终大于边际成本(生均成本等)的经济现象。所以说,学校规模经济是一个范围或者区间,而学校适度规模只是这个区间上的一个点,这个点可根据学校的资金支持和当地实际情况而运动。在这个点上,学生的生均成本较低且不影响管理效能和学生的学业成绩与个人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学校适度规模是学校根据现有的校舍设备和资金支持等条件,在学校发展呈规模经济情况下,且保证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不受影响时所应拥有恰当的班级个数与学生人数。
二、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及其评价
(一)理论分析与资料比较研究
我国国内对中等学校教育规模经济的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还相对较少,主要障碍在于规模经济研究所需要的大量数据采集难度较大,所以对高中规模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分析和资料的比较方面。如靳希斌先生在他的《教育经济学》一书中写到:“学校规模经济产生基于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资源利用的充分性;二是教育资源使用的恰当性;三是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他认为学校规模如果过小就会使学校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不会达到规模经济,但教育规模的扩大又具有有限性,所以规模过大也不一定是规模经济。他虽未就如何确定学校的适度规模给出具体细致的方法和策略,却运用经济学和管的知识从理论层面以及已有的一些数据对学校规模经济的实质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分析,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王善迈先生则认为,学校适度规模包括教师的适度规模、设备的适度规模以及学生的适度规模三部分,要想实现学校的适度规模,只有使三者相互协调,处于最佳比例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校人力、物力的作用。而学生适度规模的确定则取决于教师规模和师生比例以及学校的设备规模。教师的规模是已知的,且适度规模下的教师需要量和配套设置时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算出来的,如可以将课时最少的学科教师需要量定为1,其它学科按其在教学计划中所占课时数及学科特点来确定所需教师的合理比值,进而算出全校所需教师的总量,这就是最小规模的合理教师配置数,我们称其为第一适度规模教师需要量。当然,也可根据教学计划,将最少的学科教师需要量定为2,其它学科教师数按比例增加,可称其为第二适度规模教师需要量,依次类推,还可有第三适度规模教师配置量等。然后再根据已知的教师规模和设备规模来进行学生适度规模数的推理和确定。他还就当时世界各国的既有资料得出适合各国实际的师生比,通过师生比和学校已有设备情况以及已知的适度规模教师配置量进一步来出适合该校的学生适度规模人数。这种方法从多方面考虑到了其它因素对学生适度规模人数的可能制约,对教育规模经济的研究提供了一些较为可行的方法,不足之处在于师生比的确定和班级适度规模的确定仅仅是通过各国或地区之间资料的比较得出,而且整个推算过程是在理想模型下进行,所以缺乏说服力和实证型的数据支持。
(二)相关的实证研究及其评价
1.生均成本、生师比与学校规模的相关性研究对学校规模经济研究最多的是美国,而且大多采用费用或生均经费与学校规模的相关研究,其结果均说明在小规模学校生均教育培养经费较高,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学校规模也不会呈经济状态;但规模如扩张过大,也会衍生管理僵化、质量低下等问题,从而也导致规模不经济问题。在对高中办学规模的实证研究方面,对大学校的规模描述可以上溯至1967年,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Co-nant)认为超过750人的大学校可以在相对较小的成本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威尔屈(welch)的研究指出:较大规模学校之所以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于教师不必担任非其所学的课程所致。同时规模扩大还有利于开设成本较高的课程,如里依研究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高级中学时发现学校规模在143-200个学生的高中,仅能提供34.7个学分,而规模在1601-2400个学生的高中,则可提供80.3个学分。
1986年世界银行专家对我国136所曾经得到世行贷款援助的高校进行有关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些学校中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这些高校在校生数达到8000到10000学生数之前,生均经常性成本随在校生数增加而明显减少,在达到8000到10000学生数的规模后,生均经常性成本则基本保持不变。国内学者最早对学校适度规模进行研究的是林文达教授,他发现中学最适度规模是1800-2200人,在台北市则为2200-2400人。北京大学高教所闵维文教授于1989年左右就陕西、贵州、湖北三省114所高等院校所构成的样本进行研究,他们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高等教育生均成本行为进行模拟,得出以下结论:在一定范围内,高等教育生均成本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教师比的提高而呈下降的趋势。
对生均成本和学校规模的相关研究表明:在一段区间内,生均成本随着学校规模扩大和生师比增大而减少,所以在这段区间内学校应扩大规模;但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学校规模经济的研究是从中规模经济的研究借鉴过来的,而工业中的规模经济与教育中的规模经济不同,教育经济学中规模经济与工业中的规模经济的产品质量评价标准不同,学校适度规模除了受生均成本的约束外,还受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人发展等因素的制约,而这个恰恰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所在。
2.学业成绩、学生发展与教育规模的相关性研究许多学者通过对学业成绩或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与教育规模之间的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学校规模过大并不一定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正面影响,而且规模过大导致生师比增大,学生受关照的可能性减小,课外活动的参与率低,学校管理不善,从而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美国学者坎贝尔(W.J.Compbell)研究发现,规模为831221人的学校,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率为40%左右;规模为339!438人的学校,其参与率为30%左右;而在最大规模学校中,其参与率则只有15%左右。史密斯(A.G.Smith)通过研究指出:学校规模过于扩大引起阶层层级增加时,教师与行政人员沟通的障碍与误解的几率增多,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服务热情。拉森(Larson)也发现:大多数小规模学校的学生,易于结交朋友,而且喜欢所认识的人;而尽管大规模学校所提供的活动种类较多,但参与的学生并不多,或者仅参加一种,甚至有些人感到参加活动困难。 对学生成绩和学生与学校规模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学校规模过小时课程的开设和学校的设备均不到位,不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但当规模过大时,学生的课外活动参与率和教职工的沟通均呈不利趋势,亦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此研究分析了学的规模经济不同于规模经济的重点所在,可惜只有极少数学者的研究涉及何种学校规模下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人发展呈良性趋势,以及在这个区间内生均成本与学校规模的关系如何等具体问题。因为学生的学业成绩随学校规模增长呈良性趋势的区间与生均成本随学校规模增长而下降的区间未必重合,有可能相交,而这个相交的区间具体范围是多少,也有待研究。另外,学校规模的确定还应与当地的教育投资和人口状况联系起来,如果因为学校的规模经济而导致整个地区的教育投资不经济,亦非教育的目的所在。
三、学校规模的现状和研究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针对基础教育薄弱的状况,先后展开一系列的教育变革。其中,缩小学校规模成为继小班教学后教育当局、教师与公众关注的一个新的教育动向。为此,美国联邦政府为每所将要转变成小型学习团体的大型学校提供了5万美金资助。比尔·默林达基金会(The Bill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也提供25亿多美元用以缩小全美中学的规模。目前美国在其理论研究方面也大多以缩小学校规模为主,Walberg(1994)认为在美国关于学校规模的研究已表明,“小的就是好的”的理论已成主流。虽然如此,关于中等学校适度规模的研究也未取得一致,其变化幅度为3001900人,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和国家中学校长联合会发表的联合声明认为,高中在校生规模不要超过600人。我国国内自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在校生10497078人,学校数为14127所,平均在校生数为743人。200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为12012643人,学校数为14564所,平均在校生数为825人。200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在校生数14049717人,学校数为14907所,平均在校生数为942人。西藏、湖南、辽宁、江苏、河北、河南、湖北、山东8个省、区的学校在校生规模超过1000人,山东的校均在校生规模为1604人。
以上数据根据1999年、2000年、2001年《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整理而得。从教育发展的来看,任何一级教育的扩张将必然向其两端产生波动效应,引致上一级和下一级教育相应扩张,高中教育规模的扩张也正是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与高等教育扩招形势下的必然产物。随着近几年各个高校的扩招,高中教育规模扩张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随着各地示范高中、优质高中建设的目标规划的出台,其发展势头更是不可小觑。我国的学校规模尤其是重点中、小学过于庞大,就各地正在扩建、新建的高中示范校而言,规模在48个教学班、2000多名学生,也远远超过了国外学校的规模。所以,正确把握学校的适度发展规模,已变得极具实际价值。
[]
[1]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2]乔梁.规模经济论—企业购并中的规模经济研究[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0.
[3]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张创伟,周雯.浅析学校规模不经济的原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1,(12).
[5]和学新.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关于我国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6]王善迈.教育经济学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7]白云辉.学校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
[8]林文达着.教育经济学[M].台北三民书局,1984.
[9]马健生,鲍枫.缩小学校规模:美国教育改革的新动向[M].比较教育研究,2003,(5).
[10]金建陵.学校规模该多大[J].中小学管理,2003,(6).
[11]马晓强.关于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研究,2003(,3).
上一篇:规范和完善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机制
下一篇: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