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生态农业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岳德连 时间:2010-06-25
    摘要 介绍了肥东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历程、工作措施及工作经验等有关情况,针对肥东县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 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对策;安徽肥东
  
  肥东县位于江淮之间中部,是合肥市的东大门,总面积2 211km2,辖18个乡镇、1个省级开发区,总人口108.7万。现有耕地7.6万公顷,主要耕作方式为1稻1油(麦)。常年水稻种植面积6.53万公顷,总产量50万吨;油菜4.67万公顷,总产量10万吨以上;小麦2.00万公顷,总产量10万吨左右;蔬菜、瓜果1.87万公顷,总产量40万吨;花生、玉米等其他作物,常年各稳定在0.67万公顷左右。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 963元。
  近年来,肥东县认真落实发展观,通过建设生态农业示范走廊,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坚持搞好病虫害综合、达标防治,实施秸秆禁烧,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把建设生态农业放到农业生产的重要位置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
  1工作措施
  1.1着力建设“合蚌路、店白路、梁界路”生态农业示范走廊
  “合蚌路、店白路、梁界路”是肥东县中北部地区的主干公路,总长约120km,涉及民族、白龙、店埠、元疃、张集、响导、杨店、八斗、梁园、古城等乡镇。自2003年起,肥东县就在上述3条主干公路两侧各1km范围内建设生态农业示范走廊。在建设示范走廊时,肥东县本着什么适合就发展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土地平整、道路建设、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农村能源等方面全面推进,在实现农村发展、农业面貌改观的同时,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示范走廊内共建设施大棚蔬菜333hm2,建设生态林930hm2,建立花卉苗木基地100hm2,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 333hm2,土地平整2 000hm2,建设沼气池1 000多口,修建村级道路270km。示范区内的民族、响导、杨店、八斗等乡镇通过利用人畜粪发展沼气,利用沼液、沼渣喂鱼种菜,利用玉米秸秆青贮饲喂奶牛,利用生态林改善生态环境等,大大改变了农业生产面貌。示范走廊已逐渐成为肥东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样板路、生态农业的示范路、农民增收的致富路。
  1.2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一是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县共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4万公顷,约占作物种植面积的80%以上,其中,水稻5.33万公顷、油菜4万公顷、小麦2万公顷、蔬菜瓜果1.33万公顷、花生0.67万公顷、其他作物0.67万公顷。二是加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撮镇镇的香葱和草莓、八斗镇的无籽西瓜、民天牌大米、鑫麟驴巴、鑫华肉牛场牛肉等16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元疃镇丰宝鲜蘑菇、天雪牌面粉和大米等4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三是建立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区。在撮镇镇建立了200hm2蔬菜标准化核心示范区,集中在李六和旭光两村,主要品种为香葱。在民族乡的民族、大塘、山王村建立大棚蔬菜核心示范区133hm2,主要品种为辣椒、番茄、黄瓜等。在石塘镇建立了“双低”优质油菜标准化核心区2 667hm2,涉及石塘镇20个村。蔬菜核心示范区基本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民族、镇镇核心示范区由当地乡镇政府聘用技术人员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采购农药,杜绝了禁用农药的使用,两核心区都获得了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石塘镇优质油菜核心示范区全部进行了统一供种,通过招标,由供种将种子送给农户,统一指导农户种植,农技人员分村组织技术培训,培训入户率达85%以上。四是实施科学施肥技术推广。在全县380个村(居)建立了粮食作物平衡施肥示范区,每年示范面积1.33万公顷,平均增产1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了3~5个百分点。其中,2005年在全县20个乡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67万公顷,肥料利用率提高近10%,节本增效400多万元。五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每年县农业部门都对主要蔬菜基地和县城主要农贸市场及超市蔬菜样品进行检测,检测样品近2 000多份,平均每15d抽检1次,同时接受农业部和市农委对全县蔬菜样品的抽检,抽检合格率一般在98%左右。
  1.3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达标防治
  一是坚持准确测报。县农业部门及时发布病虫草害防治情报,分类指导防治。对达到防治标准的作物主要病虫害提出防治意见,对没有达到防治指标的病虫害则明确提出不需防治,以减少农药污染。二是由农业部门推荐使用农药。县农业部门对防治某一种病虫害提出主要使用农药,没有推荐的农药则不提倡防治。2006年,肥东县在稻飞虱大发生时,就明确提出选用毒死蜱等农药防治稻飞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避免了盲目用药。三是基本杜绝了六六粉和呋喃丹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花生上的使用,蔬菜上基本做到了不使用有机磷等禁用农药。
  1.4大力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
  肥东县每年将紧邻合肥市区和阚集飞机场的店埠、撮镇、长临河、石塘、包公等5个乡镇列为作物秸秆禁烧重点乡镇。这些乡镇午季作物主要是油菜和小麦,每到夏收季节,由于忙于安种,农民常常将作物秸秆一把火烧了,对城市周围环境产生了染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肥东县采取广泛宣传、行政推动、环保执法、机械打捆收购秸秆、帮助群众秸秆及时离田等措施,收到了积极效果。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县里主要推广了水稻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水稻留高茬还田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还示范推广了秸秆堆腐还田、秸秆青贮作饲料等技术,每年秸秆还田面积约3.33万公顷,占水稻生产面积的1/2左右。
  1.5着力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
  近年来,肥东县政府连续下发了《关于加强无公害蔬菜使用农药管理的通告》、《关于加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无公害蔬菜使用化肥的规定》等文件,明确规定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不合格化肥。肥东县农委也配套下发了《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管理办法》等文件,切实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此外,肥东县农委农业执法大队也通过加强对全县农资市场进行监管和整治,严厉打击不法经营,严防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有效防止了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和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1.6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肥东县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将农业与业相结合,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将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利用和开发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丰收。目前,全县农业旅游已经初具规模,主要开发园林观光游和农家乐旅游,共有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1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二星级农家乐2个、三级农家乐1个。其中,撮镇镇赵光村最为典型。2003年以来,该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原有33hm2养殖水面的基础上投资320万元,新建了7口鱼塘,新增养殖面积13hm2,同时,成片栽种藕、葡萄、枇杷、柿子等,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现在,赵光村已形成了一个集垂钓、餐饮、休闲等为一体的休闲度假中心。2006年,赵光休闲度假中被评为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区内的草房子、豪江瑞景等景点被市旅游局授予“二星级农家乐”称号。撮镇镇也被评为省优秀旅游乡镇。2007年“十一”期间,肥东县农家乐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旅游接待总收入达57万元。
    1.7努力建设农村生态家园
  加大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肥东县紧紧围绕农村生态家园建设这条主线,以发展畜牧养殖业为重点,以沼气建设和面源控制工程为纽带,以打造农村能源示范村、建设精品示范工程、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点带面,抓巩固、求发展,努力推动农民群众传统生产、生活观念和方式的转变,有力推进了全县畜牧养殖业和农村能源事业的发展,加快了全县生态农业的建设进程。
  1.7.1以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重要来源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2006年,实现牧业产值15亿元、渔业产值4.5亿元,计19.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8.6%。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近30%是来自畜牧养殖业。2007年是肥东县畜牧养殖业加速发展的跨越之年。1~6月份,全县存栏生猪32万头、家禽512万只,奶牛3 700头、山羊5.2只,与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10%、22%、和3%;出栏生猪42.3万头、家禽1 042万只、山羊5.6万只,同比分别增长9%、15%和9%。受到畜禽水产品市场价高和养殖利好等因素的拉动,肥东县适度规模养殖比重显著上升,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蓬勃发展。目前,全县万头猪场共发展到10多个、10万只鸡场120多个,发展各类养殖大户4 000多个,规模养殖比重达60%以上,共有14个畜禽水产品、8个产地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2007年1~9月份,全县共新增各类养殖场(小区)150多个,其中,和诚公司张集养鸡场小区已建成投产,年出栏鸡400万只以上。
  1.7.2农村沼气等新能源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农村沼气建设。目前,肥东县共建沼气池1.4万口(使用率达91%,综合利用率达85%)、千口沼气乡镇3个、连片百口沼气池村35个、农村能源综合利用集中连片点16个,新建和完善生态家园示范点(村)近40个,涉及农户3 200余户,形成了处处有点,点中有户、有园、有村、有场的特色,涌现了八斗镇中胡村、长临2814渔场等一大批生态家园建设的典型。结合新农村建设,肥东县还在八斗镇中胡村、梁园镇邓岗村及新向阳等村示范推广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和沼气饭煲,新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沼气净化装置,使农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有力促进了农村节能减排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7.3循环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沼气为纽带,采取“猪-沼-果”或“猪-沼-菜”等模式,带动林果业、蔬菜种植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实现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8积极构建林业生态绿化
  肥东县积极开展了对林业生态的大治理,消灭了荒山,实现了绿化达标和森林分类经营,建设了1.33万公顷退耕还林和长江防护林,新建了1 200多千米的绿色长廊和2.67万公顷的农田林网,推动了300多处村庄绿化试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全县林木覆盖率达16.52%,拥有生态公益林2 667hm2,极大美化了环境,改善了生态。
  2存在的问题
  肥东县生态农业建设与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深入研究,逐步加以解决。一是肥东县作为省会合肥市郊区,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是个直接而不容回避的大问题,这给肥东县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小的压力;二是部分农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不强,种田的技术水平不高,超范围、超标准使用化肥、农药,随意丢弃有农药残留的袋、瓶等现象屡见不鲜;三是由于大量农药、化肥、激素、农膜等农用物资的使用,以及生活垃圾露天随意堆放,农业面源污染普遍而严重,直接影响到当地水源质量,对农业灌溉水甚至饮用水造成污染,这必将影响到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四是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生态农业建设投资大、见效慢,肥东县虽然在生态农业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3对策与建议
  3.1要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要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建设领导机构,制定发展规划,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合力,减少各部门在制订和实施专项规划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安排。
  3.2要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和宣传引导
  要坚持科技战略,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重视人才培养,搞好生态技术培训,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要广泛宣传和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加强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培训,传授给他们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激素、农膜等基本知识,提高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共识,营造发展生态农业的浓厚氛围。
  3.3要积极推动发展循环
  要大力发展优质牧草和饲用作物,推动“粮-经”二元种植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要突出抓好秸秆青贮氨化养牛养羊、“猪-沼-果(菜)”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多次增收受益。
  3.4要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对于蔬菜、瓜果、稻麦、油料等主要农作物要全部按照无公害标准进行生产,部分产品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主要农产品基地要能做到树牌立标,在标牌上告示禁用农药品种及其他技术操作规程。要加强无公害核心示范区建设,进一步规范核心示范区管理,并以此示范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同时要加强对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安全水平。
  3.5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资市场管理
  要增强农产品检测服务功能,加强检测设备的配置等硬件设施建设,培养和增加专兼职检测人员,同时将农残检测向种植基地、大户、延伸,提高检测覆盖面、代表性和权威性。要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主要检查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用,严防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坑农害农,确保农业生产逐步向生态健康方向发展。
  3.6要努力拓宽生态农业的投融资渠道
  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设施栽培、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政府项目,都要向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倾斜。要遵循市场,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投入新机制。
  4结语
  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代表着农业的发展方向,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肥东县生态农业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强力推进,切实加快发展步伐,这对于实现肥东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