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徐海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循环 可持续 对策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是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经济发展引向循环经济的轨道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实例,阐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重要意义和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发展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一词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仿生生态经济,大生长本来就是一个完美的循环,在社会化之后,人为的改造严重地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循环。在可持续发展观及节约型社会的引导下,人们为了节约社会资源或者说是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从而发掘出来的一种经济模式,尊重生态原理。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学的,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通过资源“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理,最大限度地经济运行中质量和效率。 
  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物质在经成为一个资源消费大国,经济发展所需资源、能源的已经部分依靠从国外进口,就如目前的能源石油,因为国内生产不能完全满足需要,随着国际油价的大幅度增长,从而导致我国能源供应及能源价格一度上涨。其次,我国的大量生产、大量废弃、大量消费的社会经济模式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的废弃物处理压力日益增大,废弃物处理的社会成本不断加大。再次,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使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在一国或地区的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存在先恶化后改善的U形过程。我国提出循环经济,发展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完全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 
   
  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传统经济模式。大多是一种由“资源生产(污染物排放)消费(产生丢弃包装物和其他废物)”构成的物质单项流动的线型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人们通过机械化技术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这样最终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导致了社会环境污染,其严重程度已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
  (二)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的进步表现在已意识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但这种事后治理往往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价。它是一种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繁荣的道路,在工业化初期大多国家都是采取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为了追求利润采取低成本工艺,把大量有用资源当作废物排泄到自然环境中,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三)循环经济模式。这是一个“资源生产(减少污染)消费资源再生(废弃物充分回收再利用)”的物质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转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体系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生产或者只生产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可以使资源在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得到利用。 
   
  三、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及现状 
  (一)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是指通过重新设计生产工艺或转变消费观念等方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在生产中,制造过程中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物质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在消费中,消费者应通过转变消费观念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再利用原则。再利用原则是指通过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使用物品以减少资源使用量和污染排放量。例如:热电厂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产品电及蒸汽,但是生产中同时产生了污染废气烟尘的排放、污水的排放、废热的排放。还有废渣的排放等等一系列的废弃资源,每个资源在恰当的地方都是有价值的资源。 
  (三)资源化原则。资源化就是充分利用废弃的资源,变废为宝,能够减少人们对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的压力。从循环经济的运行原理看出,减量化原则属于节能的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资源化原则再生资源的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轻经济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循环经济的现状:一般来说,废弃原材料均可以再生利用,但再生一定要消耗能源,其中不仅有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而且还有运输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就是说,即使原材料再生利用也要付出代价。在有的情况下,单就回收运输而言,所消耗的能量甚至会超过生产原材料所需的能量。例如,污水的净化就要耗费大量能源,废塑料包装的回收,仅运输一项就是耗能颇巨的工作。所以目前所谓的循环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节约资源的程度,并非像自然界生态链流转那样缜密有效。 第二,在原材料的利用过程中,由于受物质本身特性的限制,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回收再生,其中总有一部分会散落到自然环境中,无法再生利用。第三,即使是能够再生利用的原材料,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也不得不降低层次使用。例如,玻璃、塑料、纤维等再生以后,使用价值就会显著下降。当然,技术水平并不是不可以提高的,但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因为存在比较效益的问题,于是再利用时所付出的再利用成本往往让生产者望而却步。   四、对策和建议 
  (一)开展循环的宣传,倡导节约型社会,树立可持续观。 
  各级政府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的理念和重大意义,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让循环经济的理念存活于人民群众之中,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和垃圾分类回收等活动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循环型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用利益机制驱动实现“循环经济”。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循环经济应从企业抓起。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与企业效益最大化原则是相同的,尤其是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生产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显然与企业的经营目标是统一的,企业是有动力开发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 
  (三)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体系,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而资源的利用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各个层面,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进行和严格的管理。在不同的和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生态链的关系,从而充分利用资源、尽量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减少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对垃圾的排放进行采用收费,如目前的排污费及排污指标可转让的措施等,迫使企业改变生产方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1]诸大建主编,《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 
  [2]北京循环经济研究院编,《产业循环经济》,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 
  [3]黄贤金等著,《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