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浙江中小企业如何走出资金短缺困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从慧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资金短缺 中小 浙江

  [论文摘要]近几年在政府、银行、企业等多方联手推进下,浙江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作为一项系列工程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随着我国本轮宏观调控的启动,信贷紧缩、存款准备金率的连续上调、通货膨胀和国际原材料涨价等因素使这些中小企业陷入了资金短缺困境。本文拟通过创新,经营创新及政府和政策的有力支持来解决浙江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  
   
  多年来,浙江省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其增长的最主要功臣是中小企业,它是浙江省经济的活力所在。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透露,截至2007年底,浙江省中小企业数量已达113万多家,占该省全部企业的99.6%。浙江中小企业虽然单个规模小,但对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大概从2006年年底中小企业就面临困难,浙江省原来的增长率包括户数、出口、增加值每年都有20%,2007年跌到了10%左右,原因在于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本轮宏观调控启动,银根紧缩,银行惜贷,中小企业融资和生存更是难上加难,使浙江中小企业增长率在2008年前两个季度又迅速下降。 
   
  一、本次宏观调控对浙江中小企业资金使用的影响 
   
  (一)信贷紧缩政策左右中小企业融资 
  四大商行大幅度收紧信贷资金,据中小企业局调查:浙江省2008年1-4月,国有商行新增贷款缩减为1093.69亿元,同比少增400亿元,比2007年减少1/4,其中工行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就减少了1/8,由2007年同期98亿元锐减到2008年13亿元。同时,资产和资本价格走低,热钱开始寻找新的趋利目标――民间借贷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外资以股权投资或借贷方式,向饱受资金短缺困扰的民营企业和房地产企业融资,导致浙江民间高利贷利率攀升:至2007年12月,温州、台州地区民间借贷月利率已飙升至11.096%。这次宏观调控的紧缩货币政策左右了中小企业融资,并使中小企业资金缺口日益加大,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正在加大。余杭合作银行反映,该行2007年度贷款增量为20亿元,2008年贷款增量缩减为17亿元,经对贷款客户调查,新增贷款需求达33亿元,资金需求缺口达16亿元。 
  (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导致中小企业贷款不易 
  自2007年以来,央行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达到存款准备金率最高点17.5%。在从紧的货币政策指导下,存款准备金率提高,银行贷款门槛进一步抬高,导致银行可发放的信贷资金量减少,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将更加谨慎,上市公司、企业集团、重点项目才会成为银行优先放贷的对象,被排挤的也正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它们也因此将承受更大的资金压力。而资金是企业保持循环的血液,其中一些中小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解决燃眉之急,从而增大了中小企业对民间贷款的需求。由于从2007年10月份开始,我国资本市场进入震荡期,大量资金被套,这减少了民间贷款的额度。一增一减之间,加剧了民间资金的供应矛盾,使得原本就非常高的民间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在本轮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受到了首当其冲的影响,银根收紧凸现了中小企业在正规金融部门的融资弱势,一些企业即使能贷到款,利息成本也大幅度增加。
  (三)通货膨胀增加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随着国际原油、粮食价格攀升,输入型通胀的影响加剧,当前中小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原材料和能源等价格全面上涨,对企业本身的价格传导压力较大,造成企业生产经营综合成本大幅增加,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小企业的销售压力不断加大,大量流动资金滞留在生产环节,应收账款增多,存货占用资金上升,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量快速增加。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随着国家从紧货币政策的持续实施,基于自身因素,最大难题就是容易陷入资金短缺困境,或者即使能筹集到资金,也要支付较高的利率,加大了融资成本。 
   
  二、浙江中小企业陷入资金短缺困境的原因分析 
   
  目前浙江中小企业陷入资金短缺困境,除了受从紧的货币政策影响外,还有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不完善、上市门槛高等各方面原因,这些原因都影响和压缩了中小企业融资空间。关键字:从紧政策 中小企业融资 
  (一)担保体系不完善 
  自1998年开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试点以来,近年来信用担保机构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发展时间短、缺乏经验等原因,担保机构和担保环境存在一些问题:担保体系尚不完善、动作不够理想。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不健全,无法实施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风险控制与分散。银行不愿与担保机构共担风险,担保贷款的风险大都由担保公司承担。例如飞跃集团运营良好,资金链也较为正常,其问题出在它为另外一个集团担保,而那个集团资金出现状况,飞跃集团的担保就遇到了麻烦,其在银行系统的信用等级就大大降级,最终银行切断了飞跃集团的资金来源,结果使运转良好的飞跃集团陷入了资金短缺的困境。 
  (二)中小企业板上市门槛高 
  在中小板上市板上占有多席之地的浙江中小企业,确实通过这个平台解决了很多资金问题,但明确的是,在中小企业板上市,不是以公司的盈利状况、信用状况和偿还能力为唯一标准,还设计了一些门槛:是不是高科技企业、是不是有独立知识产权、是不是符合国家或者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等。这些门槛限制和影响了最急需资金的那部分企业的进入。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从政府扶持力度看,近几年来,浙江省出台了不少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但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还不完善,虽然有相关已经颁布,但是其中的实施细则还没有具体的解说,导致有法可依,无法可用的境地。同时政府指导与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健全和强化。 
  三、缓解浙江中小资金短缺困境的新举措 
   
  (一)创新 
  1.私募股权基金,通过设立该项基金,它既能够解决中小企业的长期融资困难,又能够引进一个战略伙伴来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明确战略方向,清晰决策思路。 
  2.中小板上市,在政府与政策对中小板的支持下,浙江中小企业有望能在这个平台上筹集到更多的资金来走出资金短缺困境。 
  3.中小企业联合债券,通过将多个中小企业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信用共同体,联合发行公司债券,以解决长期资金融通问题。2007年,深圳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成功发行,为债券捆绑式发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浙江拥有大批优质中小企业资源,可以积极借鉴该成功经验来解决资金问题。 
  4.行业间、企业间资金拆借,比如在一个行业里,通过行业组织的协调,进行企业间有规则的资金项目拆借,又比如现正在探索的跨行业资金拆借,成立地区性的小额贷款公司,温州首批小额贷款公司于2008年的9月底10月初开业,争取在每个县市设立一个试点,使浙江充裕的民资合理、有序地通过小额贷款公司帮助企业。
  5.行业内外相互联保,信用互保,也是这样一个行业里面的企业,成立一个信用组合,假如这个组合有十家企业,每家企业拿出10万,就凑成100万,然后拿这100万去银行做担保。通过互相联保,可获得的贷款资金额度就放大了若干倍。 
  6.“桥隧模式”搭桥,与传统的三方担保模式即银行、担保公司、企业相比,这个新模式中出现的第四方,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建起“第二道风险控制防线”。该方式打通了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通道与桥梁,纾缓了浙江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该桥隧模式主要解决了广告、科技、收藏品等行业的资金担保问题。仅浙江中新力合担保一家公司担保贷款总额接近5000万,对象基本是成长型的小企业。而今,这种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正在推广。
  7.村镇银行,浙江省首批两家村镇银行根据区域特色,对这些目标客户群进行市场细分,借助信贷流程、产品创新等手段,开业后频频向当地农户、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尽可能满足小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二)经营模式创新 
  拯救中小企业,使它们走出资金短缺的困境,最主要的是大胆地不失时机地去革新经营模式,只有通过经营模式的创新,才能解决资金问题和人才问题。下面这个实例是值得我们浙江中小企业学习和借鉴的。2007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上海市工商联下纺织协会的大批纺织厂出现了经营困难,通过一个世博会特许产品特许经营商的机遇,成立了一家注册资本为两亿元的新公司,要求每家企业拿出300万,会长和副会长筹集资金不足部分。这家新公司注册后在世博会竞标成功。此时这些面料厂和服装厂又能正常运作,资金也进入正常运转轨道。虽然他们没新产品,但发现了一个新市场,然后重新组织了一个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的创新,是浙江很多中小企业缓解资金短缺的一个很重要出路。 
  (三)政府和政策支持 
  在积极缓解浙江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困境的新举措过程中,浙江省政府有关部门已联合向国家发改委递交报告,提出了六大建议 “宏观调控既要抗通胀,也要保增长” 。吕祖善省长最近提出:浙江下阶段将从改善金融环境、鼓励企业保稳促调、支持金融创新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4方面采取帮扶企业。同时,国务院已派出调研组对浙江进行密集型调研,期望能出台救企政策;同时,地方政府与企业正因地制宜积极自救。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透露,浙江省2008年将财政拨款6500万元,可给中小企业担保高达260亿元的贷款,用于“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其中省级财政按照新增贷款的2.5‰贴息给担保机构,地方财政也配套等量资金。 
   
   
  [1]王新奎:中小企业问题实际是全局问题,上海证券报,2008.9.4 
  [2]施袭森 : 6500万撬动260亿:浙江财政贴息输血中小企业,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08.8.27 
  [3]李伊琳:“桥隧模式”搭桥浙江中小企业纾缓融资困境,21世纪经济报道,2008.3.26 
  [4]罗凤凰:温州首批小额贷款公司露脸公示,钱江晚报,2008.9.5 
  [5]决策层密集调研浙江民企 高度关注中小企业困境,200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