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在亚洲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许建春 鹿朋 时间:2010-06-25

  摘要:亚洲区域的生产正在形成,在这一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需进一步提升:在产品内国际分工视角下重新审视生产要素的培育;通过跨国兼并与收购控制附加值高的生产环节,提升我国在亚洲生产网络中的地位;通过干中学和国际生产网络的知识扩散,推动产品链的升级。
  关键词:亚洲生产网络;国际分工地位;产业
  
  近年来,亚洲新的区域分工形式——亚洲生产网络开始形成并快速。在过去的分工模式中,中国处于较低的国际分工地位,这对中国的产业升级十分不利。如何在亚洲分工模式转变过程中,抓住机遇来提高中国在亚洲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亚洲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亚洲各国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需要,由日本主导的“雁行模式”已开始衰落。但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往来的原因,亚洲区域需要一种更新的分工模式来替代过去的“雁行分工模式”。因此,区域生产网络便逐渐形成。
  衡量亚洲区域生产网络形成的重要指标是出口产品的进口中间投入品(VS)比重。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提出的用于衡量产品内分工程度的VS改进指标,按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第三版行业分类标准,出中国出口贸易中来自别国的中间产品比重变化,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看出,在1992~2007年中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中来自亚洲诸国的中间投入品的比重变化。1992年以后的12年中,中国出口贸易中来自外国提供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比率上升50%,从1992年的14.2%上升为2003年的近22%。而在这一进程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用20年左右才完成,即从上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OECD主要国家的出口贸易中的产品内分工程度从10%左右上升到20%左右。特别是在世纪之交的4~5年间中国的产品内分工程度大幅度提高,而在整个90年代,VS比率基本上是平缓的,这说明中国正在加速融入区域生产网络中。
  
  数据来源:UNCTAD COMTRADE数据库历年数据
  我们对表1中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看出,在中国产品贸易提高幅度中,约有2/3来自日本、韩国、东盟其他国家对中国提供的中间投入品的增加,其中日本占1.5个百分点,韩国占2个百分点,东盟其他国家占1.7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生产的出口产品中有2/3的产品价值是来自从亚洲各国进口的中间投入品的增加。而来自其他国家的中间投入品的增加在中国出口品产品内分工比率上升中只相当于1/3。因此,中国在过去10多年的出口产品中,其中间投入品来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如,2007年,在中国出口总额中,仅日、韩两国提供的中间品价值就占6.5%,相当于中国出口品的产品内分工比率的1/3。在中国的出口产品生产中,来自于日本的进口贡献最大。来自日本的中间品在中国向世界出口品的产品内分工比例中所占比重约为1/5。如果加上来自韩国的中间品进口,日、韩对中国的中间品出口在中国向世界出口的产品内分工程度中约占1/3。而日本、韩国部分地把中国作为它们生产过程的延续,使中、日、韩等亚洲国家处在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上,中、日、韩、三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体系向世界出口。这说明亚洲区域生产网络在不断向前发展,而中国正成为这一区域生产网络中的重要成员。

  二、在亚洲生产中的分工地位与存在的问题
  
  中国参与亚洲生产网络主要表现为制造业环节的生产分工。如表2所示:1992—2007年,亚洲地区零部件进出口比重在逐年上升、中国零部件出口比重逐步增加的同时,更多的是零部件的进口快速增加。2007年,中国零部件进口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已达43.2%,远高于出口零部件的比重,这与亚洲其他国家零部件进出口较为平衡的情况有区别,表明中国在当前区域内生产分工中处于较为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而一些附加值较高的零部件则从日、韩等国进口,这与中国蓬勃的加工贸易实际情况是相对应的。
  在目前亚洲生产网络发展情况下,中国仍按照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生产环节分工,这虽然对中国的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可高估其效应,中国仍面临一定的挑战。数据来源:UNCTAD COMTRADE数据库历年数据
  (一)中国目前在亚洲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处于劣势,不利于中国参与生产网络所创造的财富分配。无论是在“市场驱动型”还是“生产驱动型”的生产网络所创造的财富分配上,研发、营销等环节总是获得更大的财富,而处于加工环节的国家在这场财富分配中处于明显劣势地位。一旦中国不能像韩国等亚洲新型化国家或地区那样,在参与中通过学习实现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的静态比较优势在区域生产网络中易于被固化,从而锁定在一个只能承担加工装配环节的下游生产商角色,从而不利于我国分享区域生产网络所带来利益。
  (二)比较落后的技术水平使中国难以成为生产网络中的主导者。在国际生产网络中,产业技术标准至关重要,是组织全球一体化生产的重要保证。因而,谁掌握产业技术标准谁就是生产网络的主导者,并从中获得巨大利益。如,日本是产业规则和产业标准的制定者,在国际化生产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国作为后来者,是产业技术标准的追随者和接受者,在国际化生产体系中会居于弱势地位。
   
  
  三、对策
  
  中国正在快速参与亚洲生产网络的构建中,我们要把握好提升我国分工地位的机遇,不能单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参与低附加值生产环节的分工,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因此,提高我国在亚洲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势在必行,我国需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一)在产品内国际分工视角下重新审视生产要素的培育。虽然我国劳动力的价格优势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还会得以保持,但我们不能局限于此。我国应大力提高国家整体水平、加大国内研发投入、建立创新激励机制等,提高符合知识结构和后发优势的诸如信息、创新能力和制度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以生产要素为主要依托的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
  (二)通过跨国兼并与收购控制附加值高的生产环节,提升我国在亚洲生产网络中的地位,改变我国企业在生产网络中财富分配不公的现状。目前,中国企业中处于亚洲生产网络中控制地位的企业几乎没有,具备主导战略联盟核心能力的大企业也很少,绝大多数企业处于跨国公司跨国产业链的中低端,在研发、工艺、品牌管理和销售环节的竞争力比较薄弱。因此,我国制造业处于两头弱、中间强的态势,参与区域生产网络的深度不够。随着亚洲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制造业生产环节越来越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处于该环节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大量中小企业只分享微薄的劳务加工费用,生产网络创造的财富和利润主要被处于价值链高端的品牌、设计、营销、保险等环节的外国企业所占有。因此,企业跨国并购处于价值链高端的国外企业是增强我国在亚洲生产网络中控制力的有效途径。
  (三)通过干中学和国际生产网络的知识扩散,推动产品链的升级。国际生产网络的形成,改变了传统的产品开发与生产方式,单个企业不必依次完成产品的研发设计、加工组装等所有工序与环节,而是专注于自身的优势环节。正是国际生产组织方式的这种变革,使发展中国家在不掌握整个产业技能和产品技术的条件下,依托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直接切人跨国公司产业链条的低端环节,通过“干中学”、“学中干”为特征的产业内参与学习机制,实现技术的进步,逐步向产业链的高端环节攀升。我国也应走“加工组装、重要零部件制造、自有核心技术的产品生产、自有品牌产品生产”的新型产业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