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柑橘生产成本和价格变动的实证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何劲 祁春节 时间:2010-06-25
  摘要:本文认为我国柑橘生产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是柑橘的生产价格和化肥的零售价格;影响柑橘价格变动的因素不仅涉及其品种、质量、销售淡旺季和商品化处理等微观层面,同时还与柑橘市场建设和价格体制有关,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柑橘;成本;价格;变动分析
  一、我国柑橘生产成本变动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柑橘生产第二大国,柑橘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湖南、四川、湖北、江西、广西、重庆等9个省(区、市),年产柑橘约1800多万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柑橘产业的快速,生产投入不断变化。
  (一)劳动投入变动及其原因分析。2003年柑的生产劳动投入最高达到1055个工日/公顷,2006年橘的生产劳动投入最高达791个工日/公顷,这表明柑橘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农作物。自2001年以来,我国农民对柑橘生产的劳动投入基本上是随着柑橘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变动。2001年与2006年相比柑的劳动投入相差46个工日/公顷,橘的劳动投入相差201个工日/公顷;若与劳动投入最少的年份相比,2003年柑的劳动投入指数比最低年份2005年高出87个百分点,2006年橘的劳动投入指数比最低年份2004年高出7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柑橘主产区农民对柑橘生产的劳动投入量不是固定的,并且随着市场价格波动而变动较大。
  (二)资金投入变动及其原因分析。从总的资金投入变化分析,在扣除物价因素后柑橘生产的资金投入总体上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柑的资金投入由2001年的9 115元/公顷增加到2004年的14977元/公顷,2005年开始下降,到2006年降为8 319元/公顷;橘的资金投入由2001年的7 664元/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2893元/公顷,2006年降为11798元/公顷。柑橘生产资金投入的这种先增后减的趋势与柑橘市场的需求变化相关。柑橘生产资金投入的变化与同期相应的柑橘收购价格变化基本吻合,表明柑橘收购价格的提高诱导了农民对资金投入的增加,而在柑橘收购价格降低后,农民则相应减少了对柑橘生产的资金投入。
  (三)化肥投入变动及其原因分析。据有关部门统计,化肥投入在柑橘生产成本中约占40%左右,是柑橘增产的主要投入品。柑橘生产的化肥投入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柑的化肥投入指数最高的2003年比最低的2001年高出166个百分点,比次低的2006年高出164个百分点;橘的化肥投入指数最高的2005年比最低的2001年和次低的2006年高出145个百分点。柑橘化肥投入的这种先增后减的趋势不仅与柑橘市场的需求变化相关,而且与化肥的零售价格和柑橘的收购价格有关。从总体来看,柑橘收购价格的上升是诱导农民增加化肥投入的主要动因,果农的收入增长低于生产投入的增长,柑橘增产难以增收,影响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
  (四)机械投入变动及其原因分析。柑橘生产的机械投入年际间波动很大。其中柑的机械投入指数最高的2004年比最低的2006年高出532个百分点,比无投入的2005年高出544个百分点;橘的机械投入指数最高的2006年比最低的2003年高出216个百分点,比无投入的2004年和2005年高出542个百分点。这表明柑橘生产的劳动投入与机械投入间的替代性很弱,柑橘生产仍属劳动密集型生产,机械投入的多少对柑橘价格的变化影响不大。
  
  二、我国柑橘价格变动及其原因分析
  
  2000~2007年,我国柑橘生产价格指数变化呈现两种明显趋势:一是柑橘生产价格指数显现波浪式上升态势。以2000年为基期,连续2年上升,2002年比2000年上涨5.58个百分点;2003年和2004年出现连续2年回落,2004年比2002年回落8.29个百分点;2005年和2006年又连续2年上升,2006年比2004年上升12.2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7年来柑橘生产价格变动与其同期产量变化密切相关,并呈周期性递增或递减,表明柑橘市场在完全竞争状态下价格形成机制运行基本正常,柑橘市场基本供求趋于平衡。二是年际间柑橘生产价格指数波动幅度逐渐增大。如2000~2002年,连续2年柑橘生产价格指数上升,年际间上升幅差为2.99和5.29个百分点;2002~2004年,柑橘生产价格指数连续2年回落,年际间落差分别2.52和5.77个百分点;2004~2006年,柑橘生产价格指数又连续2年上升,年际问升幅分别为10.18和2.26个百分点,表明7年来柑橘主产区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依靠技术进步等因素,年际间柑橘供给与市场需求基本保持平衡,但价格走势不够平稳。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结构性通胀现象,正在引发全国物价指数上升,尤其是2007年柑橘生产资料和劳动用工价格全面上涨,诱发柑橘生产成本显著增加和仓储运输费用上升,是导致柑橘价格波动较大的重要原因。但2007年我国柑橘生产价格指数出现大幅度回落,究其原因,在于2007年冬季南方柑橘主产区遭受特大冰雪灾害,导致公路、铁路主要运输干线中断,造成大量柑橘鲜果积压滞销,致使柑橘市场价格非正常回落,广大果农蒙受严重损失。为进一步揭示出柑橘价格变动的因素,笔者对武汉市沙湖果品批发市场和华中果品批发市场两个规模较大的果品市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一)品种对价格变动的影响。柑橘类品种繁多,不同的品种具有不同的营养和价值,仅就柑、橘、橙、柚四大主要品种而言,因其品种不同市场价差较大。橙类品种是柑橘中价格较高的品种之一,均价为4.67元/千克,是柑(2.77元/千克)的1.68倍、橘(3.13元/千克)的1.49倍、柚(3.62元/千克)的1.3倍。由此可见,柑橘的品种不同对其价格有很大的影响。在市场上滞销的柑橘产品大都是品质较差的品种,如江西芦柑、三峡蜜橘、秭归夏橙的平均价格分别为0.9元/千克、1.2元/千克、1.6元/千克,而精品甜橙的平均价格为6元/千克左右。
  (二)质量对价格的影响。柑橘的质量因其品种和产地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一级优质品牌柑橘鲜果色泽鲜艳、大小均匀、包装精美,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价格较高,不仅畅销国际市场,而且很受国内消费者青睐。对于二级或三级柑橘产品因其质量有别,价差较大,不仅难以外销,而且国内也不太受消费者喜爱。
  (三)淡旺季对柑橘价格的影响。就我国南方9省(区、市)柑橘主产区而言,每年11至12月和次年的1月份基本上是柑橘销售旺季,价格多偏低。这一时期柑橘大量上市,因受市场大气候的影响,柑类均价2.50元/千克左右,橘类均价2.80元/千克左右,橙类均价3.3元/千克左右,柚类均价3.10元/千克左右。柑橘销售淡季一般在5~8月份,这一时期柑橘价格往往偏高,柑类均价上升到2.60元/千克左右,橘类均价上升到4.00元/千克左右,橙类均价上升到6元/千克左右,柚类均价上升到5元/千克左右。可见,柑橘销售的淡、旺季对其价格也有一定影响。
  (四)商品化处理对柑橘价格的影响。据调查,目前我国柑橘鲜果的商品化处理能力很弱,不论是产地市场,还是销地市场,经过分级、清洗、打腊、贴商标、塑袋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的柑橘为数不多。在武汉果品批发市场上,经过商品化处理的柑橘鲜果中芦柑售价为3.50元/千克、脐橙为6.80元/千克、蜜橘为4.20元/千克、柚子为5.60元/千克,而未经商品化处理的芦柑售价为2.40元/千克、蜜橘为2.50元/千克、脐橙为3.10元/千克、柚子为2.80元/千克。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商品化处理后的柑橘鲜果零售商乐于购买,利润较高,未经商品化处理的柑橘消费者不太看好,利润也较低。由此可见,商品化处理能使柑橘增值、商业增效,对柑橘价格有重要影响。
  
  三、政策建议
  
  (一)优化柑橘种植结构,提升柑橘均衡供给能力。由于我国柑橘成熟期过于集中,市场淡季时间较长,周年供求矛盾较为突出。为此,一要优化柑橘生产区域布局,突出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尽快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优质柑橘生产基地。二是优化柑橘品种结构,评估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引进、选育和推广早熟、晚熟、高产优质、低成本的柑橘新品种与种植新技术,逐步实现柑橘生产四季化和柑橘上市常年化,从根本上解决和提升柑橘的均衡供给能力,从时间和空间上保障柑橘市场周年供需基本平衡,保持市场价格相对稳定。
  (二)打造柑橘优质品牌,提升柑橘价格竞争力。一要积极创建柑橘品牌,重点抓住本地优势特色柑橘产品努力争创品牌;同时还要引进、培育柑橘新品种,积极打造柑橘新品牌。二要大力推进柑橘标准化生产,通过柑橘标准化生产试验与示范,逐步实现柑橘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不断提高柑橘鲜果的色、形、光感质量,全面提升柑橘鲜果品质,打造更多特色的柑橘国际品牌。三要大力抓好高标准无公害柑橘生产基地建设,推进柑橘清洁生产,合理制定柑橘科学施肥和病虫害防治规程,加快我国绿色柑橘鲜果食品,提升中国柑橘的国际竞争力。
  (三)加大农资市场调控力度,有效抑制化肥价格大幅上涨。一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化肥、农药实行专营的政策,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对主要品种实行综合价;严格市场监管,取缔非法经营,保证化肥零售价格相对稳定。二是建立和完善化肥储备体系,切实做好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确保化肥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三是建立化肥市场预警与应急机制,及时掌握国内外市场动向,必要时启动国家化肥储备,以平抑价格稳定市场。
  (四)加强柑橘产地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柑橘冷链物流。一是优化柑橘产地市场布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建设一批功能强、辐射面广、设施现代的大中型柑橘果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拍卖市场,强化市场的商品集散功能、价格调节功能、信息引导功能和对产业发展的拉动功能。二是构建以批发市场为主体的现代柑橘果品冷链物流中心,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冷链物流设施、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柑橘果品物流效率。三是大力开发和推广柑橘采后低温包装和储藏保鲜技术,通过采后冷处、清洗打蜡、分级包装、粘贴商标等商品化处理,能有效防止物流损伤,提升柑橘产品质量档次,增加柑橘附加效益,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
  (五)完善柑橘价格体制,健全柑橘价格运行机制。一是加强柑橘市场的立法与监督。完善相关法规,健全交易规则,严格市场准入,规范市场行为;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柑橘市场交易中的不法行为,切实保障柑橘价格机制的正常运行。二是建立柑橘市场预警与应急机制,完善生产与销售的预警、预测、预报及其传递、应急手段,有效防止丰年柑橘“价贱伤农”和灾年柑橘价格暴涨的现象发生,力求国内市场柑橘价格相对稳定。三是充实中观价格调控,理顺各地区生产价格、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的关系,逐步形成合理的比价和差价体系,有效防止柑橘市场价格暴涨或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