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约束下的生物质能源发展路径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安全约束;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
一、发展生物质能源引发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的质疑
能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安全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近年来,由于受石油等能源紧缺及价格上涨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以燃料乙醇为代表的生物质能源得到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如巴西、美国等在生物质能源的利用上已初具规模,以乙醇等替代能源为代表的能源多元化战略已成为很多国家制定能源政策的方向。2006年10月,我国正式起草的《生物燃料乙醇“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十一五”期间新增能源的使用要超过300万吨,最终要形成东北、西南、华南等燃料乙醇主产区。同时,粮食安全问题也随着燃料乙醇等生物质能源的迅速发展再度受到关注。汽油等能源价格趋高,刺激了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快速发展,市场上玉米价格上涨,在耕地资源进一步减少的情况下,燃料乙醇的发展遇到了诸如“与人争粮”、“与粮争田”等质疑。为此,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十一五”期间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玉米深加工项目,要求各地立即停止备案玉米深加工项目,而且要对在建、拟建项目全面清理,对已备案尚未建的项目全面叫停。
在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能源自给压力及环保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制定包括生物质能源在内的能源多元化战略又面临粮食安全的制约,如何探索一个促进能源安全、环境安全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的路径,不仅是一个现实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因此,发展玉米乙醇等生物质能源到底会给市场带来什么?它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怎样的影响?在统筹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生物质能源又该怎样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对制定正确的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与生物质能源发展路径,寻求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生物质能源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玉米的供求形势。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06年玉米总供给量为17 835万吨,消费量为14 100万吨。其中,饲料玉米占玉米总消费的比重约占73%,工业用玉米约占20%,燃料乙醇所用的玉米量只占玉米总产量的2%多一点。如果把我国现有的129万吨燃料乙醇的产能全部利用,按照每3吨多玉米产出1吨燃料乙醇折算,需消耗玉米约451万吨,也仅相当于玉米总产量的3.2%。可见,生产玉米燃料乙醇不能对玉米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而且,生产燃料乙醇的过程还可以产生DDGS等优质饲料,能部分替代蛋白饲料,减少饲料用玉米的需求量。但如果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据美国食物与农业政策研究所预测,到2010年中国玉米的总预期消费量为17 427万吨,2015年为181 587万吨。2006年中国汽油消费量约为4 600万吨,按照年平均增长率6%,2010年汽油消费量将达到5 800万吨,2015年为7 700万吨。如果有一半的汽油消费量用乙醇汽油替代,并按10%的混和比例计算,2010年燃料乙醇需求量为290万吨,2015年为385万吨,按照1吨燃料乙醇需要3吨多玉米计算,2010年290万吨燃料乙醇需求折合消耗玉米约1 015万吨,燃料乙醇用玉米将占玉米总产量的比例为5.9%。2015年385万吨燃料乙醇需求折合消耗玉米约1 270万吨,燃料乙醇用玉米将占玉米总产量的比例为8.2%。因此,国内燃料乙醇的发展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玉米未来的供求形势。
(二)有可能“与粮争田”。原国土资源部2007年4月12日公布的《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亿亩,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已逼近公认的18亿亩耕地面积警戒线。而人均耕地只有1.4亩,仅为世界人均5.5亩的四分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审视燃料乙醇产业,就不能不引发人们关于玉米乙醇发展导致玉米价格上升、市场机制又使农民减少稻米等基本粮食的种植,进而影响基本粮食安全的质疑。2006年,燃料乙醇所使用的玉米量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0.4%,比例很小,对耕地占用的影响有限。从长期看,虽然玉米的播种面积及单产可能呈现上升趋势,但仍会影响主要口粮(稻谷、小麦)的生产。以2010年燃料乙醇290万吨需求量计算,需消耗玉米1 015万吨,占用耕地902千公顷,相当于全国现有耕地总面积的0.7%。2015年385万吨的燃料乙醇需求量,需占用全国耕地的0.9%。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要不断加大扶持农业力度,保持主要粮食价格的稳定,避免燃料乙醇的发展对其他粮食作物的生产产生较大影响。
(三)将使我国粮食供求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粮食供求变动极易对国际粮食市场产生冲击,而这种冲击又常常被放大。同时,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也可能使我国受制于人,这也使我国粮食供求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敏感。长期以来,我国玉米一直是出口大于进口,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中国玉米进出口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进口玉米6.5万吨,出口玉米307万吨,但包括玉米乙醇在内的加工业的强劲发展确实影响我国的玉米贸易。与2005年相比,出口减少64.3%,进口增加38.3%。因此,未来我国玉米需求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势必进一步增强。另外,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除考虑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贸易流量来熨平国内生产的波动以稳定国内供应外,更需要考虑世界玉米贸易趋势。当我们可以获得稳定的进口来源时,影响并不大,但实际上这两年由于世界玉米市场趋紧,我国的玉米进口主要依赖美国。2006年,我国从美国的玉米进口占总进口的90.5%,但美国玉米价格趋高(2006年价格比2005年上涨65%),短期供应的弹性变小。按照预测,到2015年我国玉米的净进口规模将达1 328万吨。因此,未来我国玉米供给并不能寄希望于国际供应商,而应主要依靠国内生产。 三、以玉米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路径
(一)以灵活的补贴政策作为玉米市场的稳定器。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看,通过价格补贴政策的调整来影响需求的方式比较有效。一方面,为避免对玉米的需求过旺,应减少对玉米燃料乙醇的补贴。目前,国家对燃料乙醇的补贴政策已进行了调整,由成本加利润改为定额补贴,即对全国四家定点生产厂家的补贴全部统一为每吨l373元。另一方面,需要灵活调整玉米和其它农产品的生产补贴。从生产补贴情况看,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农民在生产环节的补贴包括种子和农机补贴,大多是临时性的。因此,国家可把补贴政策作为玉米市场的稳定器,当供不应求时,可减少价格补贴,以鼓励降低成本,并寻找可替代原料,同时扩大生产补贴,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扩大供给;当供过于求时,可提高销售补贴、稳定生产补贴,以保证玉米的收购,维护农民的利益。
(二)提高玉米的生产和使用效率。从我国的国情看,只有保持较高的自给率才能保证玉米贸易安全。在总产量不能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应考虑如何确定玉米资源的用途顺序和应用领域,特别是有效改进玉米使用结构和效率。现阶段,我国的玉米加工品大致可分为四类:玉米淀粉;淀粉糖;以玉米为原料的发酵产品,包括有机酸、化工醇、抗生素、酶制剂等;酒精,包括燃料乙醇、食用酒精等。从提高使用效率,维持自给率的角度出发,应合理调整玉米加工业的产业结构,从而为燃料乙醇产业腾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另外,玉米加工中的浅层加工方式,技术含量非常低,仅仅是淀粉糖的生产,工艺非常简单。而且,这种浅层的加工企业还有很大的污染问题,国家应严格控制这些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同时,要鼓励技术进步,提高玉米的单产。现阶段我国玉米每亩单产在300公斤左右,而美国单产为600公斤,我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国家要鼓励玉米等作物的技术发展,通过开发优良品种、合理种植来有效提高玉米单产水平,提升玉米的生产和使用效率。
(三)推进玉米进出口管制与国家储备政策。对玉米进出口贸易的恰当管制可使国外玉米市场成为国内市场的稳定器。从以往经验看,我国出现过国内粮食供给相对平衡时却大量进口、国内粮食减产供应紧张时又大量出口的怪现象。因此,有必要统一协调玉米内外贸政策,提高玉米进出口的运作效率,防止玉米的进出口方向与国内的供需发生严重脱节,减少“逆向调节”。同时确定合理的玉米储备规模。由于、地理、气候和耕作制度等原因,粮食生产丰欠和粮食品种余缺的现象时常发生。储备与贸易是平抑粮食供求的主要手段,储备可从时间上以丰补欠,贸易可从空间上以丰补欠,两者都有助于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但保持庞大的储备需要大量仓储设施和巨额储藏费用,同时还要承受损耗和品质下降带来的损失,因而代价十分昂贵。因此,要确定合理的玉米储备规模。从目前情况看,每年要保证10%左右的收购量。
(四)寻找新的燃料乙醇替代原料来源。一方面,实现燃料乙醇生产向非粮化转变。在没有稳定进口来源、国内消费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除通过技术激励政策促进新技术、新生产工艺,提升玉米的生产和使用效率外,寻求生产燃料乙醇的合适的替代来源非常重要。从现实的情况看,甘薯、甜高粱等是合适的非粮原料替代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甘薯产量占世界的80%以上,而且甘薯耐旱、耐瘠薄,丘陵山区也能种植。甜高粱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高的作物,作为一种抗旱高能能源作物,甜高粱的茎杆汁液和籽粒是用来生产乙醇的理想原料,且成本较低,其叶子可作为高蛋白青贮饲料。因此,要充分开发利用非粮能源作物资源,以甜高粱为原料发展燃料乙醇具有广阔的空间。另外,国家应对农民种植甘薯和甜高粱进行财政补贴,扩大其种植面积,实现规模化种植;重点建设以甜高粱、木薯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示范工程。另一方面,致力于纤维素乙醇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化。与美欧等国相比,我国在纤维素乙醇开发技术上还存在差距,需要有足够的科技投入才能取得较快进展。因此,国家财税应重点支持纤维素乙醇技术开发,努力抢占未来燃料乙醇工业的技术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