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摘要:1990年以来,全球失衡现象不断加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经常账户的巨额逆差;二是亚洲国家经常账户大量顺差,尤其是对美贸易顺差。面对全球经济失衡,我国应如何应对呢?学术界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全球经济失衡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应该对其特征、原因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全球经济失衡对我国的影响。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贸易
2005年2月2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在其发表的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正式使用了全球经济失衡(global imbalance)的概念。拉托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这样一种现象:一国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一些国家。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
1.全球经济失衡表现为总量失衡,即全球性储蓄、投资、生产、贸易失衡带来名义总量失衡。如全球汇率、利率、货币、价格的不确定性波动风险。一是全球性的贸易收支失衡,尤其是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与东亚巨额贸易顺差。这种失衡将对美元与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走势、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市场稳定造成不确定影响,进而破坏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和环境。二是美国日益增加的财政赤字。据美国政府的估计,未来10年的美国财政赤字可能高达2万亿美元。财政赤字持续增加将推动长期利率水平的上升,从而抑制美国的消费和投资并对美元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产生影响。三是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随着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印度等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全球能源原材料需求强劲增长,拉动国际市场上的原油、铁矿石、铜、锌、铝等金属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扬,特别是原油价格的持续大幅攀升,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造成巨大的风险。
2.全球经济失衡是系统性失衡,即全球化的利益和压力不平衡增大了系统风险。包括科技全球化在加快知识积累、科技及创新能力大规模地跨境转移的同时,对世界原有格局带来“的创造性破坏”;服务全球化在推动虚拟经济、金融市场、资讯和物流体系的全球一体化、化和标准化的同时,也带来全球性高端业务的进一步控制、分化和压制;大跨国公司在建立全球生产网络体系并通过跨国投资带动产业、技术、知识、人员和管理模式跨境转移的同时,也对全球经济文化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3.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化的制度失衡,即全球化的制度性安排或缺。一方面,全球化使世界越来越像一个相互依存的“地球村”;另一方面,这个“地球村”又缺少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制度性根源,失衡不断通过各种危机、冲击或动荡进行调整从而恢复短期均衡。当前全球治理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多边规则体系,各国际组织在全球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金融一体化和全球经济技术合作,来构建全球化的多边制度安排。二是区域一体化组织和制度安排。如欧盟东扩后的欧洲一体化组织、以北美为中心的美洲一体化组织以及“以10+3”为中心的东亚一体化组织等,影响全球化的未来走势和制度安排。三是微观层面上的影响力,如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网络社会等,促进了社会交流和沟通以及意识形态表现的多样性,影响了各国政府和正式组织的全球战略视野及决策行为。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分析
1.美国经常项目巨额赤字的原因。一是储蓄率下降。美国经济靠消费拉动,近年来这一倾向被不断强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为67%,2005年达到72%。与此相对应,美国储蓄率急剧下降,从1990年到2004年美国储蓄占GDP比重的变动率为-2.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美储蓄率下降是造成经常账户逆差的主要原因,由于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美国必须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二是储蓄和投资的关系恶化。在20世纪90年代的近10年中,美国的生产率持续、大幅提高,使美国经济实现了低通胀下的高速增长。生产率提高与其他因素一起共同影响了产量与需求的差额,进而影响储蓄与投资的平衡。三是储蓄战略改变。近年来由于美国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升,使居民金融名义资产大量增加,消费倾向迅速上升。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美国居民消费增长中的60%与其住房再融资有关。美国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战略逐渐向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战略转移,表现为国内储蓄率不断下降和经济项目赤字不断扩大。
2.亚洲国家经常项目大量顺差的原因。一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一些亚洲国家经常账户的巨额逆差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在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值,产出下降,但与此同时,由于这些国家的国内需求以更大幅度下降,因而缩小了经常项目赤字。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不少亚洲国家一方面采取了谨慎的国际资本管理战略,从国际资本市场的净借款者转为净放贷者;另一方面,努力降低国内投资支出,并通过高利率吸引国内储蓄,从而使其储蓄大大超过投资。二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多数亚洲国家选择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出口-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成为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战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出抑制了国内的消费需求,形成了过高储蓄和巨额经常项目顺差。三是投资率下降。尽管亚洲国家(除日本外)正在以较低的赡养率推动着较高的储蓄率,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升也推动了中东以及其他石油出口国的储蓄率持续攀升。
3.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方式,即主要使用本国生产要素进行的生产出口,形成了生产要素在一些国家的集中,并形成面向世界生产的新格局,表现为跨国外包发展与全球供应链延长。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使世界各国对其比较优势进行了重组,即劳动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包括多数亚洲国家,使其拥有相对的出口竞争优势;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向国际市场提供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是,这两个周期通常是不同步的,尤其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开发需要一个过程,表现为技术创新周期。这样,各国比较优势的体现,包括新的出口和就业机会的出现,呈现不同步性:当亚洲国家的比较优势体现出来,美国的比较优势还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时;或者当美国的比较优势表现出来,而亚洲国家的比较优势还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时,都有可能表现为“贸易失衡”或“经常项目的不平衡”。
三、全球经济失衡对我国的影响
1.物价问题。物价不是小事,因为物价涉及到投资者、生产者、消费者。它对这几组人的影响是不相同的,下跌还是上升,影响完全相反。如果物价是下跌的,则投资没有动力,生产没有动力,如果生产投资没有动力,就业就没有源泉。
2.消费问题。理论上说,我国的消费率很低,而且还在逐渐走低。关于消费,我国这几年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金融学讲求:金融第一性是生产性,贷款不能去支持消费。但现在第一性是贷消费,不能贷生产,完全相反。从金融界角度来说,现在支持消费是第一位的,生产贷款不敢贷。现在很多人把眼光投向,农村人口确实很多,问题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是有支付能力的消费,人口这么多,但是不能形成有经济意义的消费。只要农村收入不增长,农村在消费上就是可以忽略的一部分,这是必须确认的事实。
4.投资问题。消费上不去,出口受到各种各样贸易摩擦的约束,不能期望它有大的增长,那么每年增加这么多的储蓄怎么办?还是要考虑投资。要认真思考投资的方式、投资的领域,特别是支持投资的机制。但最好不要用银行贷款去支持投资。
5.外汇储备问题。全球失衡,我国处在失衡的状况下外汇储备还要增加,要把外汇储备用得更有效率,更好地处理外汇储备在新的条件下的功能及其变化。
6.人口问题。即人口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可能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来说,意味着这种储蓄大于投资的时段可能不会持续很久,现在有人口学家预言,可能持续十年。现在储蓄还多,再过十年储蓄减少,对这样一种剧烈的转变需要有所准备。
四、我国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对策建议
1.将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提升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研究如何在保持外需持续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城乡消费和民间投资的问题。通过调整资源错配和激励机制偏差,改善可支配收入的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消费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扩大消费对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和投资便利,改善整个投资的宏观效率。
2.保持必要的投资增长。我国当前的储蓄率、投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为了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并降低外贸依存度、提高抗风险能力,应当努力增加消费。但是,也应当认识到,影响国内居民消费的诸多因素都是长期以来体制的、政策的原因所造成的,在短时期内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我国当前正处于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阶段,在此阶段内,投资的快速增长是必然的要求。所以,在稳步增加消费的同时仍要保持适度的投资增长。为了提高投资效益,控制短期内投资的过快增加,应当进一步推进价格体制改革,使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国内资源的稀缺性,并与国际市场保持一定的联动性;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改革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将地方政府行为引导到依法行政、规范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上来。
3.调整国际收支结构。一是在继续保持出口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进口,尤其是提高国际资源能源、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高端服务对国内发展的注入和支撑;提高进口对内生性出口因素的培育和扶持;提高进口对能源和资源战略性储备的保障作用。二是在保持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加快实现“本地化”和扩大对外投资,提高我国的全球化综合运作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尤其在全球经济失衡条件下,更要重视微观经济组织通过资产组合多样化战略来抵补全球经济不确定性风险。三是在保持我国经济整体保障能力持续上升的基础上调整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提高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和体制调整的灵活性。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国内经济的国际化、市场化、集约化程度。
4.允许人民币更多地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率。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不再盯住单一美元的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即“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长远来看,一个高速成长的、通货膨胀率又较低的经济,必然要经历本币升值的过程。在较长的时期内渐进式、小幅度地实现升值,比短时期内迅速地大幅升值更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已经小幅度地实现了升值。当前,人民币渐进的、小幅度的升值有利于降低外贸顺差,减少市场投机压力和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但要防止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
5.调整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对内、外资实行同等的国民待遇。鉴于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外资企业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施的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尤其是要严格控制各级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吸引外资数量的增长而采取各种各样税收、土地等方面的“土政策”,要将吸引外资的方向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同等的国民待遇,使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能够展开公平的竞争并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
6.进一步探索建立贸易协调机制的可能性。主要是棉花、石油、大豆以及对国内产业形成重大影响的进口产品协调机制;在国外容易引起贸易报复、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出口产品协调机制;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多边和双边经贸关系协调机制,尤其是双边协调机制。在出现重大贸易摩擦并有可能引发争端时,政府部门应快速做出决策,行业组织全力配合,使应对工作的各个环节如搜集情报与数据、总体应对预案策划、多面交涉与游说、媒体宣传报道、司法准备与反制措施等,都要有序而富有效率地进行,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和产业经济安全。积极推动双边自由贸易区或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逐步扩大取消特保和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双边约束的范围,有理、有利、有节地击破特保、反倾销以及技术壁垒的贸易限制。
参考:
[1] 王宇.世界经济失衡是一种动态均衡[J].国际经济评论,2006(5-6).
[2] 张燕生.全球经济失衡条件下的政策选择[J].国家经济评论,2006(3-4).
[3] 李扬.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的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2006,(1-2).
[4] 杜鑫.全球经济失衡及中国的对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3).
[5] 王雪,李芳.我国外汇储备剧增的理性思考[J].海南金融,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