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下农民生态意识现状和原因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水芬 时间:2010-06-25

  摘要:农业生产经营的具体方式决定了农民生态意识的主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石油农业带来的是高收入、高污染,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截然对立,导致了农民生态意识淡薄。农业日益边缘化,低收入伴随的资源退化也得不到农民的重视。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同资源和环境的协调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为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石油农业;生态农业;农民;生态意识
  
  1 农民生态意识的内容分析
  
  1.1 农民生态意识的意义。生态意识,或者说生态环境意识,是指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采取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农民来说,一般指他们对自身和环境之间关系的观察、认识和理解。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他们生态意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劣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涉及到全体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影响着发展和城市的化建设。综合起来说,农民生态意识的具体内容事关全局,影响重大。
  1.2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农民生态意识的关系。农民的生态意识,作为对农村环境和环境问题的认识,直接受到他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是在人口、环境和农业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等综合因素的相互关系中生成。其中,农业生产经营的具体方式作为农民主要的实践活动,是农民与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直接纽带,是农民获得环境认识,关注环境变化、生态平衡的途径,也是农民调整自身与环境关系的中介,它决定了农民生态意识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下,农民首先对自己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的感性认识,获得不同的意识水平。其次,对环境的直觉反映和认识还可以通过生产经营方式上升为操作经验,进而对环境问题达到一种理性认知直至认识。再次,不同农业经营方式产生不同的经济收益,在经济意识层面引导农民树立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参与农村环境建设活动。最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还在行为层次上调节农民与环境的关系,使农民可以通过调节、转变具体经营方式,利用农业技能参与解决环境问题,主动改变周围的环境状况。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具体形式进行考察,发掘出农民生态意识现实状况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才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起点。
  1.3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现状。考察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自然农业、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形成了以现代机械化的石油农业为主的兼有传统自然农业的遗留和新兴生态农业萌芽的三方并存的状态。这三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具体表现在不同的地方存在显著的差异,培育了农民参差不齐的生态意识,诠释了我国农民生态意识的具体内容。
  
  2 石油农业下农民的生态意识
  
  首先,就全国的总体情况来说,现代石油农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建立逐渐在全国得以推广,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东部、西部还是中部都已经占有绝对优势。
  2.1 石油农业下农民生态意识的表现。石油农业把农业生产建立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和原料的基础上,以高投资、高能耗方式经营农业。以江西为例的调查显示,石油农业在种植业上,大量地使用化肥、农药、农机和农膜;养殖业上大规模投入饲料、使用添加剂。石油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首先极大地耗费了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提高了农业成本,降低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其次,大量农药化肥残留物污染了农村的土壤、水源、空气,使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更有一些地方,不对本地生态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就盲目地引进外来物种,破坏了原本平衡的生物链,挤压了当地的物种,使生物的多样性减少,一些本地珍稀物种濒于灭绝。而外来物种的蔓延,更严重地侵害了农田、水面和森林,以致于基本的农业生产无法进行。可以说,石油农业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退化双重后果。
  2.2 石油农业下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的原因。石油农业在我国引进、推广至今不过30年,农民眼见了农村环境点滴变化,对石油农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也是历历在目,存在着一些感性的直觉认识。但是,目前县级以下的基层政府基本上没有设置环境保护机构,也没有专职的环保工作人员。在“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下,应由基层政府和集体统一经营的农业环境监测、分析、报告和预警,农业环境污染等事故的应急处理也明显职责缺位。农民没有相应的途径获得每百元农业产值所耗费的水、化肥等资源的成本状况,所引发的水土流失、水体、土地等污染情况,也不清楚这些代价由谁来承担,在什么时候承担。他们所能直接认识到的是石油农业下只有高投入,才有高收益。这种状况,也使农民缺乏动力去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以改善农村日渐严重的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 农业下农民的生态意识
  
  本文把我国传统自给自足自然条件下的农业简称为自然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农业不断地被淘汰和排斥,但在一些落后的地区、行业还有一些存在的条件。
  3.1 自然农业下农民生态意识的表现。自然农业禀承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靠天吃饭,简单循环。在内在庞大人口基数的压力,外在市场经济的拉力作用下,自然农业演变成一种掠夺式,以非持续的方式残暴地从自然中索取农业产品。以江西农村为例的调查显示,自然经济的影子随处可见。由于大量劳动力的外出,不便、灌溉不发达的山地、丘陵或者被抛荒、或者被随意抛上秧苗后听之任之。林业方面,茶山、竹山、松山及其他山林自承包到户后30年从未进行过更新和养护,茶树则老化、虫灾、火灾,松树则过渡割脂,大片死亡,其他则在不同程度上过度砍伐。渔业方面,大批水库、池塘、河道湖泊淤积变浅、荒废,被水葫芦、水花生等外来危害物种占据。如果说石油农业是高投入、高收益、高污染的话,自然农业明显是低投入、低收益、资源退化,造成农业环境的“跑水、跑土、跑肥”,农业生态系统长期处于破坏中。
  3.2 自然农业下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的原因。自然农业悠久,在农民脑海中根深蒂固,由它带来的资源退化问题自古以来就在缓慢地发展着,对农民来说是习以为常,自然毫无体察,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自然农业的低产量、低收入,也使农民缺乏动力主动地增加投入,改善生产环境,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修复、发展。
  
  4 生态农业下农民的生态意识
  
  值得欣慰的是,在自然农业和石油农业遭遇生产和环境双重困难后,新兴的生态农业趁势兴起。它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通过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结构,在不断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保障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1生态农业下农民生态意识的表现。以江西农村为例,随着市场对绿色食品、绿色休闲、绿色消费的追捧,一些农村大胆打破石油农业、自然农业的生产模式,探索生态农业的新路子。他们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生产情况,以沼气建设为纽带,按照“一栏猪,一口池?穴沼气池?雪、一库鱼、一片草、一山果”的思路,建立了一些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在基地中试行“水里养鱼、水面养鸭、岸边养猪、山坡种果、库下种粮、园区观光”的立体农业开发模式。这些农业示范基地实施“一池三改”,将沼气池建设与改厕、改栏、改厨结合进行,极大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沼液入肥,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成份,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了污染;鸡鸭鱼的立体化放养,消化了更多的害虫,增强了生态链自身的修复力、免疫力。生态农业从根本上改变了自然农业和石油农业的耕作方式、耕作习惯,为农村生产、生态环境的改善开辟了新的道路,也让农民体会了全新的农村、农业面貌。
  4.2生态农业下农民生态意识提高的原因。首先,在技术上,生态农业对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栽培措施等生态技术要求比较高,从根本上适应了农村生态链恢复和发展的要求,保证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增长。对此类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在行为方式上为农民全新生态意识的培养开辟了道路。由于生态农业产品适应了市场对人类身体健康和自然环境保护的要求,受到了普遍的追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在资金上增强了农民投资农村环境建设的信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相关性、一致性,让农民得到了经济和环境上的双重实惠,深刻认识到自然环境对自身生产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积极主动地遵从生态生产的要求,自觉改变耕作习惯,以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获得更大的效益。
  
  5 结论
  
  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具体方式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代石油农业所带来的高收入根本地是以牺牲农业环境为代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截然对立是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的主要因素,也是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的主要障碍。遗留的自然农业被边缘化,其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得不到农民丝毫的认识和关照。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生态农业克服了自然农业和石油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忽视和破坏,使农业生产同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因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适应最佳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实现真正的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一致性,为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指出了方向,提供了具体的操作途径。
  
  :
  [1] 韩曦.新时期农民功能定位思考[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3):31-33.
  [2] 韩曦.当代中国农民主体阶层结构变迁及动因分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5):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