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建成区扩张的时空特征与驱动力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郝素秋 徐梦洁 蒋博 时间:2010-06-25

  摘 要:以南京市城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南京市城市建成区扩张动态,其时空扩张特征,并对南京市社会因素进行筛选,从而确定城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在1985—2005年间,南京市城市建成区时空扩张呈现沿干线扩展和亲水性特征;经济、人口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和行政区划调整是南京市城市建成区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南京市;城市建成区;时空特征;驱动力分析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buildup area of Nanjing City was selected for the study of dynamic expans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pansion then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leading to the expansion were analyzed. The study showe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85 to 2005, the expansion of the buildup area of Nanjing City followed the transportation routes and was close to watershed. Economy development, population increment, sector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administration boundary adjustment were the chief driving forces causing the expansion.

  Key words: Nanjing city; buildup area; characteristics;driving force
  
  引言
  
  近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密度增长迅速,在经济发展的拉动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城区持续向腹地蔓延,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增长。研究城市扩张的进程,了解城市扩张的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对城市土地扩张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不断更新。研究人员一般通过对特定时段空间信息的对比,分析指数,确定城市建成区扩张的数量、速度和空间方向,如薛东前和王传胜、袁俊和常旭、李晓文等[1~3]对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研究城市土地扩张的特征和模式时,RS和GIS是常用的辅助技术,如黎夏和叶嘉安、陈美球等、刘盛和等、田光进和庄大方、陈龙乾等、陈本清和徐涵秋、金宝石、胡德勇[4~13]等的研究。城市土地扩张影响因素的研究开展得较早,很多学者从宏观(全国)[13]或微观(单个城市)[14]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更多的学者将关注投向城市扩张的驱动力和驱动机制,运用数学方法来构建驱动模型,确定城市建成区扩张的驱动力,谈明洪、朴妍和马克明、徐涵秋、王丽萍、吴宏安、张新焕[15~20]等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以南京市为例,以城市建成区扩张表征城市扩张,分析南京市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探讨城市扩张的驱动因素和驱动机制,研究对控制和引导城市扩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也可为政府部门制定土地利用和城市扩张的政策提供依据。
  
   一、研究区概况
  
   南京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自1988年3月国务院批准南京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以来,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 300多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增长了20多万美元,经济平稳增长。从建国至改革开放,南京城市的空间扩张过程呈现出跃进式的发展先向东开辟文教区,后向北开辟区[21]。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京开始大规模的向外扩展,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出于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城区的工业用地逐渐外移,城区功能逐步改变。目前南京市建成区主要包括主城区江南八区和江宁区,江北浦口区和六合区。
  
  二、南京市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
  
  1.时间特征
  1995—2002年南京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其中1995年、1998年、2000年是行政地域的调整,原有的十区五县布局并未改变,只是各个区和县域土地面积有所改变。2000年以前南京市区面积占南京市土地总面积不到20%,2003年后南京市区面积达到南京市土地总面积的70%之多,城市处于极度扩张期[22]。1990—2000年,市区面积有所增加,但增量不大,但在2001年和2002年,城市迅速扩张,市区面积大约扩大一倍左右。这一阶段的扩大速度远大于前一阶段,如城镇用地年平均扩大速度是前一阶段的3倍,而农村居民点的扩大速度则是前一阶段的10倍。据统计,2000年以来,南京市公安局登记的暂住人口数量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2002年60万人,2003年104万人,2004年130万人。2005年1—5月底,已累计登记暂住人口107万,新登记的暂住人口52万,是去年同期的2倍。江南八区中,除雨花台区和栖霞区外,人口密度一直以来都很高,而江宁区、浦口区和六合区人口密度则很低。近二十年内,南京市人口增长总体上处于上升阶段,老城区人口仍在增长,主城区外缘和近郊区人口增长最快,呈“摊大饼”式蔓延;但人口密度分布不尽合理,中心城区密度居高不下,东北部远郊人口密度过低。
  2.空间特征
  十几年来,南京城市边缘不断向外围扩展,如秦淮河以西、雨花台以南、中山门外、迈皋桥等地随着城市道路的延伸、农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城市地域面积扩大。为进一步说明这种变化,下图以1985年南京城市几何中心为原点,东西方向为横轴,南北方向为纵轴,按4个象限8个方位将研究区划分成8个象限区域,与不同时期城市空间分布图叠加,分析不同时段各象限方位区内城市扩展规模和扩展强度。
  不同时段,城市扩展强度存在一定差异。1986—1996年扩展强度较为剧烈,三大开发区的建设在更大区域层面上拉开了城市扩展的架构。1996—2000年扩展强度较弱,由于前一阶段城市扩展较为剧烈,该阶段则在上一时期跳跃式增长过后,扩展特征以填充为主,外延特征不明显。第5、8象限由于长江和紫金山的屏障作用,扩展最微弱。总体来看,1986—2001年,城市重心沿东北—西南轴向迁移,城市沿长江沿岸扩展表现较为突出,表明该时段城市呈带状延伸的特征。2001年和2002年南京市行政区划陆续进行了调整,2001年江宁县改为郊区, 2002年江浦和六和改为郊区,同时被分别合并到浦口区和大厂区,两年内区域的合并,使得2002年后的市区面积比2000年增加了约3 702km2。因此,2001 —2005年南京市城市扩展面积和强度都达到了最高水平,以第1和第7象限扩展强度最大。
  2001年之后,城市用地扩展中心沿主城区的东南方向向外渐进推移,在秦淮河的两岸、江宁一带则表现的尤为活跃,体现了城区扩展的亲水性特征。沿着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扩展是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的又一特点,江南和江北都表现为沿对外交通道路(包括铁路、公路)不断向外伸展。江北地区借助长江桥梁和江南城区连成一片,近年来呈现逐渐繁荣的态势,扩张部位主要集中在浦口和大厂附近,包括一些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新居住区、大学城的相继建立,但整体扩展强度仍然不如江南明显 [23]。
  3.存在问题
  在南京市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24],具体包括:(1)公共设施用地数量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 (2)在商贸业中商品零售业的比重过大,生产服务型行业的比重仍显不足。(3)空间分布不均,如新街口的空间集聚过高,使该地区公共空间缺乏、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而江宁区和江北地区相比显得比较“空旷”。(4)城市建设过于零散,开发地块过小,这在住宅区开发中表现最为严重。
  
  三、南京市城市建成区扩张的驱动因素分析
  
  在城市扩张的诸多驱动因素中,每一种驱动因素都对城市用扩展产生着特定的影响,在这些驱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推动了城市扩张进程。明确南京建成区扩张的核心因素,将更加有利于政府集中资源,通过宏观调控,加强对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控制与管理。
  1.人口增长
  城市人口作为一种持续的外界压力,对城市用地规模起着决定性影响。城市人口的聚集和增长引起城市用地的扩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居民生活、生产所需要的城市用地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包括居住用地、就业用地、公共配套设施用地等的增加;二是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化会增加不同土地类型的需求,从而需要新增土地供给[25]。对南京市市区总面积与市区人口进行回归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方程(1)来表示(Y—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单位:平方千米;X—市区人口数,单位:万人),判定系数达到0.916:
  
  Y=13.54769115X-2540.154628R2=0.916 (1)
  2.经济发展
  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体现,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用地规模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生产布局的延伸和扩大、新的经济活动区的开拓,决定了各项用地的延伸和扩张。另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和商业、文化、娱乐设施有更高的要求,现有的住房及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已不能满足需要,从而导致对增量土地需求的增加。
  本文选取1986—2005年的建成区总面积为因变量(Y:km2),市区人口(X1 :万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X2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额(X3 :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X4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5 :亿元)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南京市城市扩张变化及驱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Y = 12.73492212X1 + 0.130170462X2 - 2385.349229
  R2=0.916(2)

  该模型通过了1%的显著检验,F= 93.24,表明南京市城市建成区扩张的最主要的驱动力因素是城市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影响不大,故自变量X3、X4、X5被剔除。
  3.产业聚集与结构调整
  城市产业聚集和产业结构演变是城市空间扩张的直接动力。南京市积极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快了以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的重塑城市功能的进程。目前,南京市产业结构处于不断的升级之中,产业上正步入“退二进三”的调整转换期。产业结构的优化,必然引起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一方面使城市用地得到集约利用,另一方面也使城市用地不断扩张。
  4.系统的完善和牵引
  一般而言,交通布局对城市土地扩张具有指向性作用[26]。南京市提出要在2010年建成“十字放射”形的轨道交通架,在新街口交汇,向河西新城区贯通,并向东山、仙林和江北三个新市区延伸,到达江宁的地铁1号线南延工程将争取在2010年前付诸实施。南京地铁1号线将形成南京主城区中轴线的快速轨道交通走廊,线路贯穿南京主城区的中心腹地,把城市中心区商业、、文化、综合服务等繁华区及对外交通出口等客流集散点连接起来,同时连接南北两个区,是南京南北线客流走廊的骨干交通线。
  南京市城市建成区的土地扩张与道路面积基本呈线性增长,判定系数高达0.918。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方程(3)来表示(式中Y—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X—道路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来表示:
  Y=273.362+0.604X R2=0.918 (3)
  5.行政区划调整
  南京市撤销浦口区和江浦县设立新的浦口区,撤销大厂区和六合县设立六合区,撤二合一,既合理地调整了行政区划,又精简了两个县级建制,既拓展了城市的空间,又加快了城市化进程。2000年以前南京市区面积占南京市土地总面积不到20%,2001年江宁由县改郊区,导致了整个郊区面积急增1 500多Km2。2002年行政区划进一步调整,原有的十区五县变为十一区二县,南京市区面积达到南京市土地总面积的70%之多。同时市区人口迅速扩张,2001和2002年分别相对于前一年增加100万人左右。城市化率随之急增,分别达到67.24%和85.28%,相对于2000年的53.13%,城市化率在短时间内提高了32%。
  结语
  通过对南京市城市建成区的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首先,从1986—2005年,南京市城市建成区的扩张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城市建城区用地扩张的速度和强度最快;一、三阶段基本没有变化。从空间形态上来看,南京市城市扩展的主要特点为沿着主要交通干线和亲水性的特征。其次,南京市城建成区地扩张的驱动力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和道路交通系统完善。每一种因素都对城市用地扩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城市扩张是这些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经济发展与城市人口的增长又是主要的驱动力。另外,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南京市扩张受到经济政策影响非常显著,但这种影响难以用定量分析,具体作用表现在通过城市规划、地权制度、价格机制、经营机制等影响土地利用及其结构,如城市规划引导、控制城市用地扩张,户籍制度改革等。
  
  :
  [1] 薛东前,王传胜.无锡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与趋势分析[J].资源科学,2003,(1):9-14.
  [2] 袁俊,常旭.武汉市城市用地扩展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科学版,2004,(5):4-7.
  [3] 李晓文,等.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强度、模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03,(4):412-422.
  [4] 黎夏,叶嘉安.利用遥感监测和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扩张过程——以东莞市为例[J].地理研究,1997,(4):56-62.
  [5] 陈美球,等.城镇用地扩张的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2):237-241.
  [6] 陈美球,等.南昌市城镇用地扩张的遥感动态监测研究[J].土地科学,1999,(6):38-43.
  [7] 刘盛和,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J].地报,2000,(4):407-416.
  [8] 田光进,庄大方.90年代中国城镇用地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J].资源科学,2003,(3):77-81.
  [9] 陈龙乾,等.城市扩展空间分异的多时相TM遥感研究[J].煤炭学报2004,(3):308-312.
  [10] 陈本清,徐涵秋.厦门市土地利用年际变化遥感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4,(6):99-104.
  [11] 金宝石,等.基于GIS的芜湖市城市用地扩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46-147.
  [12] 胡德勇,等.基于多时相Landsat数据的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06,(4):46-54.
  [13] 陈利根,等.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以马鞍山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4,(6):137-144.
  [14] 宋娟.城市扩张的内在动因——一个新古典分析框架[J].工业技术经济,2005,(3):1
  [15] 谈明洪,等.中国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2003,(5):635-639.
  [16] 朴妍,马克明.北京城市建成区扩张的经济驱动:1978—2002[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7):34-37.
  [17] 徐涵秋.福清市城镇空间扩展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2):86-92.
  [18] 王丽萍,等.江苏省城市用地扩张及驱动机制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5,(6):26-29.
  [19] 吴宏安,等.西安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5,(1):143-150.
  [20] 张新焕,等.乌鲁木齐近50年城市用地动态扩展及其机制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5,(2):263-269.
  [21] 朱振国,姚士谋,等.南京城市扩展与其空间增长管理的研究[J].人文地理,2003,(5):12-16.
  
  [22] 吕宪军,王梅.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扩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城市研究,2006,(1):67-72.
  [23] 王茜,张增祥,等.南京城市扩展的遥感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5):554-559.
  [24] 何流,崔功豪.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与机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0,(6):57-60.
  [25] 蒋东正.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机制与规模收益研究——以湖北省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26] 周国华,贺艳华. 长沙城市土地扩张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06,(11):1171-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