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发展的三维度框架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许水平 李晶 时间:2010-06-25

  摘要:产业集群是一个系统。基于系统论构建了一个分析影响产业集群因素的三维度框架,从集群系统的环境,集群系统的结构与组织方式,集群系统的要素三个层面分析影响集群发展的因素。集群作为一个系统,必须努力保持较大的开放性,建设好与外界的通道,积极与外间发生物质、信息、商品和人才的交流。

  关键词:产业集群;系统;三维度框架
  
  产业集群是一个系统。产业集群系统的环境是指存在于集群以外的对集群有影响的事物总和,一般是指宏观政策、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等外在因素。产业集群的构成要素则主要是指集群内的主要行为主体,一般包括、相关支撑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产业集群系统的结构是指集群内企业、支撑服务体系、政府等要素的结构比例关系以及相互间联系、交往、作用、影响的方式,可以理解为集群内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竞争态势)、企业间的垂直维度上的分工合作关系、水平维度的竞争关系、联合行动等。
  既然产业集群本身也是一个系统,产业集群的运动、发展及竞争优势的发挥受到集群系统的环境、结构以及要素三个层面的影响。因此,可以从系统论的视角构建一个分析影响产业集群发展因素的三维度框架。
  
  一、产业集群系统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
  
  1.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产业政策
  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综合体。国家的宏观政策如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对外经济政策以及相关产业政策都会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比如,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对于身处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无疑是个利好;而国家对某一产业实行扶持政策,以该产业为主体产业的产业集群将会受到相应的优惠待遇。
  2.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如果集群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快,需求弹性较高,说明集群产品或服务产出符合人们需求的方向,集群整体上有着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导致大量的稀缺资源流入该产业,势必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波特的竞争优势钻石模型中,市场需求、特别是挑剔的国内需求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一极,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集群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当国内客户对产品或服务十分挑剔并且比其他国家客户要求更高时,苛刻的本地需求促使本地企业不断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产品的高品质,从而会不断地创新和改进,集群因此能够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
  3.经济周期
  经济的发展是呈周期性波动的,有高峰期,也有低谷期。产业集群作为宏观经济的组成部分,必然也会随着经济的总体走势而发生波动。比如,1998年亚洲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整体上进入低迷阶段,对我国不少以出口导向的产业集群就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再比如,1973年能源危机的爆发,对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尤其是以生产大排量车型为主的企业打击甚大。
  4.竞争对手
  产业集群的竞争对手可能来自于国内市场,也可能来自于国外市场。竞争对手的存在,一方面意味着竞争对手对其市场的瓜分;另一方面,竞争压力将促使集群内企业不断进步,从而整体实力得到提升。
  集群系统的环境一般是不可控因素。而且,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经济时代,环境的变化比传统社会要快得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环境适应性原则,要根据环境变化进行集群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调整。
  
  二、产业集群系统结构对其发展的影响
  
  系统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决定着系统的功能。产业集群作为一个介于纯市场组织形式与纯层级组织形式之间的中间体组织,它的内部结构直接决定着它的功能、效率以及发展状况。并不是只要有相当数量的相关行业的企业集中在一起,就能形成产业集群,也并不是企业数量越多越好,关键在于,这些企业的分布要有一定、有一定比例,分布在各专业和层次上的企业数量要达到均衡。同时,集群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支撑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也就是说集群各要素之间要形成合理的结构。
  1.产业集群的产品结构
  产业集群的产品结构是指特定集群内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档次、样式、比例及其相互间的组合关系。产品结构可进一步分为产品的品种结构、产品的规格结构、产品的质量结构和产品的样式结构等。
  集群的产品应该形成互补结构,既包括功能上的互补,也包括质量、规格上的互补。产品或服务功能上的互补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的相互补充。波特以一个典型的产业集群为例,说明了观光旅游者的旅游质量不仅取决于景观引人入胜的程度,还有赖于互补性的商业活动,如旅馆、餐馆、商店和设施等。产品或服务质量、规格、花样和档次上的互补为不同消费者提供了多种选择。这样,集群就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大的挑选空间,从而集群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
  如果一个集群能够提供这种多样化、互补性的产品,则在竞争中就可以发展壮大,成为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反之,如果集群只能提供完全相同的产品,则其竞争优势会大打折扣,甚至导致恶性竞争,不利于集群的生存与发展。
  2.集群内部的竞争态势
  产业集群内的竞争关系是多方面的。主要形式有:同类企业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的竞争,价值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竞争,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竞争等。
  就同类企业的竞争而言,与非地域聚集的企业相比,地理集群中的企业显示出更多的竞争。集群中的同类企业同居一地,同行业运用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程度等评价标尺进行相互比较,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绩效好的企业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荣誉,而绩效差的或者平庸的企业会因此感觉到压力,积极吸纳集群内的“最佳实践”以培育创新。因此,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内在竞争压力,形成了“追赶效应”,获得了单个游离企业难以拥有的竞争优势。集群内企业间的相互竞争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持因素。

  但是,由于集群内部同一行业的高度集中,彼此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往往结构雷同,集群内部往往容易引发过度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尤其是当企业相互搏弈,追求短期利润,造假作假,坑蒙拐骗时,就会带来“坏苹果”效应,产生类似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造成对集群的不良影响。因此,保持市场有序竞争的态势,是集群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3.分工、协作与联合行动
  分工、协作与联合行动是集群系统内要素(行为主体)的主要交往与作用形式。有效的分工与协作、积极主动的联合行动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高,促进集群的良好发展。
  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与联合行动存在着多种形式。大致分为:上下游之间生产关系的联系,同类企业在提供多样化产品时的优势互补关系,产学研机构在研究开发时的相互合作,以及集群面临冲击时各行为主体采取的联合一致的行动等。
  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有效的分工、协作与联合行动是集群效率的重要来源。上下游企业间的分工合作使得企业能够从事专业化活动,从而提高生产率,实现了规模;同类企业在提供多样化产品时的优势互补关系,使得其群内的企业获得了范围经济,并能联合参与竞争;产学研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集群的R&D能力;联合行动提升了集群在解决外来冲击或内部问题时的效率。
  
  三、产业集群系统要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1.集群内的企业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大致可分为生产企业、供应商、销售商三类。企业是集群中最主要、最活跃的行为主体,集群的绩效最终取决于内部企业的总体业绩。企业的业绩又取决于企业制度、规模结构、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经营战略、创新能力等。
  
  2.支撑服务体系
  产业集群支撑服务体系主要包括:集群内微观服务类行业,如银行、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租赁公司、证券公司、产权交易市场、各种基金机构等;集群内中介服务类行业,如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人才服务机构等;集群内商业服务类行业,如公共、邮电、通信、运输、情报信息服务、广告、装潢以及各种供应商、代理代销商等;集群内的人才服务,如专业人才市场、人才培养及再培训基地等;集群的法制环境,如自由企业制度、完善且配套的、鼓励创新的分配政策和法律保障等。
  支撑服务体系作为产业集群的一个组成要素,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产业集群的效率如何,与其所在地方能否提供高效的服务密切相关。如果一个集群能够提供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则可为本地集群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从而使企业能够形成较大的竞争优势。如果产业集群支撑体系建设不完善或者功能缺失,则可能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限制集群的发展。
  3.地方政府
  政府机构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的成员之一,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有关方面的作用,地方政府的决策水平、办事效率对集群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政府至少可以在如下领域发挥作用以促进集群的发展。首先,健全生产性服务,提供和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如支持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完善信息交流手段;加强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支持;加强人才培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其次,促进和完善集群内分工协作建设。如维护公平竞争;培育专业市场;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等。
  
  四、产业集群的开放性对其发展的影响
  
  系统只有保持开放,不断从外界获取新的要素才能保持自身的稳定与发展。集群也不例外。很明显,一个产业集群如果非常排外地依赖于本地市场以及本地信息就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发展潜力。如果集群内的联系变得过于刚性和排外,仅仅关注于集群内的行为主体以及资源,就可能导致集群的区域锁定。这时,集群内的行为主体将变得思维僵化、盲目自信,集群很容易忽略集群外部的技术与市场等环境的变化,从而环境适应能力逐渐下降。
  
  :
  [1] 吴殿廷,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出版社,2003.
  [2]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 [美]迈克尔·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2).
  [4] 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 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 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