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核心竞争力 奠定重庆腾飞新起点
摘要:重庆“三区合一”举措是社会到今天的理论必然,要为重庆发展打造新的动力就得整合域内要素资源,创新要素资源流通平台,优化要素资源品质,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在发展观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下,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迫使三区整合要素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这当中,三区统一人,财、物的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因而“三区合一”也是一种现实必然。
关键词:要素资源;核心竞争力;重庆
一、“三区合一”的理论必然性
重庆北部新区、经开区、高新区在过去的五年多来生产总值增长13倍,年均增长70%,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5%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是当之无愧的重庆市域经济发展增长极。提前实现了“再造一个重庆”的意图。然而,三区发展到今天出现了新情况,遭遇了新问题,面临新任务。原有的“单干” 模式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新形式。所以,2007年12月27日,重庆市委,市政府正式决定实行北部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区合一”的管理体制。首先,本文将就“三区合一”的必然性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三区合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由“非零和博弈状态”向“零和博弈状态”的过渡必然要求。要在“零和博弈”状态下促使集体和个人利益最大化只能通“三区合一”整合各区要素资源,形成一个功能互补,结构完备的都市“新区”,在一个更为广域的空间内去获取要素资源,取得发展先机。也只是这样,才能在统一的管理、规划下走出发展的“囚徒困境”,达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三区合一”是要素边际收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城市作为生产力的富集地,具备相对完善的生产体系,对生产要素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各要素在这里能获取相对于落后区域更大的收益。一般而言,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会对要素产生相对持久的吸引力。但随着城市的生产,社会结构的逐渐完备,要素的边际收益会呈现递减的趋势。在这里,区域发展往往面临两种选择来维系其对要素的“集聚力”。一是持续提升城市的发展品质,使要素在这里能不断地找到新的收益“增长点”;二是通过城市“发育”改变城市—近郊—远郊的边界,使要素在相关区域不断有收益拓展的空间。显然,“三区合一”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城市发展品质并通过有效的“辐射”改变了城市“中心地”与“边缘地”的空间格局,从而为要素的收益最大化创造了条件。
二、“三区合一”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向度
在重庆的发展过程中,三区起到了“增长极”的作用,之所以产生了这种效用就在于它具备别的区不具备的一些能力素质。在今天,培育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从整合,培育,创新三个向度对区域关键要素资源进行“作为”,以促使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备先进性、适应性、消化力更强的发展素质,达到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强化增长极效用的目的。
整合要素资源形成整体合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要整合要素资源,首先是对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整合。三个开发区建设之初曾经提出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目的,因而对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的有效整合在优化城市综合资源方面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对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是对生产力与消费力的双重整合,对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陆大道所言:“在整个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的转换就表现为第一产业创造财富和吸引就业的份额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第二产业逐渐成为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而第三产业则是吸收劳动的主要领域,到工业化后期以后,第二产业创造财富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则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即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又是吸收劳动力主要领域”[1]。因而对三次产业的有效整合正是拉动经济社会有序发展,整体推进的重要保障。在另一方面,合理整合产业的空间布局对资源集约化利用,提升要素边际要素收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县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是该地区的位置与其他地区相比较的对比优势,而区域内部的空间组合和有序性,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需求长期选择的结果”[2]。因而主动对辖区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有序性、科学性组合是整合要素资源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
培育要素资源素质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虽然重在整合,但“单体”要素资源素质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前面已经讲到,三区的发展走的是一种跨越式的城市发展道路,是以各功能板块从无到有的一种超常规发展为依托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要素缺位和要素弱质现象。比如资金到位人力资源不到位,人力资源到位但弱质化倾向严重等,以致无法形成人力资本等一系列缺位和弱质现象。因而培育要素资源素质对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起到重要促进作用。这里将着重从人口、资金、土地三个要素资源入手,探讨“三区合一”进程中的要素资源素质培育。人口对经济发展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生产力水平,一是消费力水平。从生产力水平讲,人才素质、人才规模、人才配置直接关系区域生产水平的发展程度。因而做好人才的培养,吸收安置和有效组合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原发性动力。“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从消费力水平讲,人口规模,密度直接关系到区域消费力水平,并间接促动区域的自我创新能力。根据博瑟罗普的人口动力学模型:人口规模的扩大最终导致更大的人口密度(如城市化),这又会进一步推动一系列创新性转变[3]。为达到人口规模化效应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借助城市人口富集地“郊区化”倾向打造“品质社区”,吸纳城市高收入层的迁徙,提升辖区消费力水平,二是简化一般性人口迁徙手续,增强辖区服务水平达到集聚人力的目的。从而最终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资金的富集度,对资金的吸纳力和运用水平对区域核心竞争起到了一个“物力”强化效应。对资金素质的培养并不是就资金本身而言,它更多的是资金流转,集聚的一种“引力再造”,即使区域在资本增值可能性方面相对于其他区域有更多的优势。从宏观上讲就是给资本增值创造更有效的制度,发展平台。从微观上讲即对财产个人所有者的多元扶持。比如经开区新近投入100亿元对“农转非”人员进行养老补助就是其中之一。“一旦人们能拥有物品数量达到某个限度,财产就会成为一种自我升级的动力。”从而在区域发展中提升其“合力”,有效促进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土地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另一个重要要素资源,相应地,土地要素资源的培育也是从其“辅助力因素”入手的。主要可以从土地征用,流转,利用方面入手。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有一点往往被一般人忽略,那就是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问题,在个人与政府的土地出让利益分配比例直接决定城市化成本,直接关联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速度。合理的利益分配能有效提升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创业能力,并最终从整体上加速城市化进度,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三、“三区合一”奠定重庆腾飞新起点
在过去的六年,北部新区、经开区、高新区实行“一面旗帜,两架推土机”“一区多园”的开发模式在开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成效显著,基本实现了再造一个重庆的目的。现在“三区合一”肩负着更为重要的新任务,那就是“打造重庆核心增长极”,做增长极中的增长极”。要做到这一点,“三区合一”势在必行。基本上可从用“一种模式、二个维度、四种效应”来概括“三区合一”对奠定重庆腾飞新起点作用描述。一种模式即“一区三牌”的统分结合架构,这种架构是区域要素单极效应强化与综合效应整合的有效途径,是市委、市府对本市发展的一个创新性理论贡献。二个维度即是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建设的二维整合方式,在发展中谋福利,在福利建设中谋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实验在重庆的具体表现。四种效应即“极化效应,整合效应,拉动效应,示范效应。”“三区合一”本身就是为了把区域经济做大做强,从而增强城市极化效应,加速要素资源的汇集。而在“三区合一”的过程中,对域内要素的整合更是毋庸置疑的。第三是拉动效应。一般而言,每一个国家都有对自己经济起到拉动作用的几个城市圈,比如美国、日本。而在每个城市圈中又有核心区域成为该圈的增长极,起到拉动效应,比如德国的“鲁尔区”北部新区。第四是示范效应。有人曾经归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作过,那就是中国的学习能力。相信“三区合一”的发展方式对其他地区的发展能起到一个示范效应。总之,重庆的“三区合一”必将在理论核心是必然中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为重庆的腾飞奠定新的起点。
:
[1]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出版社,2003:262.
[2] 贺少华.区域发展学[M].西安:西安出版社,1996:363.
[3] 乔纳森.H特纳.《社会动力学》探索人类组织的理论[M].林聚任,葛先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