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对策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循环的内涵、实施原则和运作模式,在此基础上了分析了铜陵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并构建了铜陵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最后提出了铜陵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铜陵市;思路;对策
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各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使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铜陵市委市政府、各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较低的资源投入,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铜陵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必须尽快脱离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铜陵。
一、循环经济
(一)内涵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是一种“促进人与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生态学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并保护生态环境。
(二)实施原则
“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3R原则)。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生产装备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以减少处理负荷。
(三)运作模式
循环经济在实践中从企业和社会两个层次上展开。在企业层次上主要是在制造企业中进行,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单个企业进行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绿色包装、循环利用副产品以及在企业内部处理废物的企业内部制造系统循环;其二是多个企业之间形成生态园,使得上游企业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能源或生产原料,从而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织。在社会层次上,循环经济贯通了生产、物流和消费,结合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第三产业形成资源的社会大循环体系,其中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的是可再生资源的回收物流业、再加工、资源化产业、最终废弃物处置的环保产业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循环经济的实质是沟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铜陵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铜陵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其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仍存在一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
铜陵虽然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是资源型、初加工型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在重工业中采掘冶炼业、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较大。近几年,铜陵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态势明显,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现有的资源储备的现状不能满足铜陵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与资源约束已成为制约铜陵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二)资源利用方式总体上仍然是粗放的
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继续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资源难以为继,而且环境不堪重负。多年来铜陵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铜陵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
(一)铜陵循环经济发展中应遵循基本原则
1、节约为本,效率优先原则。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
2、依靠科技,优化结构原则。依靠技术进步,重视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提高技术进步对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贡献率。
3、最低消耗,适度消费原则。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投入,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在消费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倡导消费,推广资源节约型产品和服务,反对奢侈浪费。
4、政府推动公众参与原则。增强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在各级政府的统一组织和推动下,发动广大企业、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铜陵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工作重点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建设等领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节能节水、节材节料、节地节矿等各个方面重点工作,并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抓好资源开采、资源利用、社会消费三个环节。
1、资源开采。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合理开发煤、油、气、地热等能源资源和铁、铝、金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共生、伴生矿产资源,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
2、资源利用。努力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降低原材物料消耗强度;实现能量梯级利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推广节能建筑技术,综合利用建筑、筑路垃圾;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推广工业节水、农业节水技术和早作农业技术,实现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资源化。
3、社会消费。树立可持续的绿色消费观念;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包装废弃物、废纸与旧课本、废旧轮胎、废塑料、报废机动车、废旧家电、废电池、垃圾、废弃农地膜及其他各种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发展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推进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四、铜陵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认识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彻底扭转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大、轻内涵发展,重眼前、轻长远等倾向,坚决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
依靠科技进步突破技术瓶颈,大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组织推广循环和资源节约适用技术。
重点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产业连接、能量梯级利用、废弃物零排放、农业及生活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农业节水、可再生能源、资源替代材料等技术和项目,加快设备的更新改造。
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产业体系。
调整农业和经济结构,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调整工业结构,加快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加快发展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产业,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优化产品设计,积极采用可再生材料和零部件。工具强调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发展天然气公交车。
调整第三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与资源节约相关的第三产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发展物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资源消耗低、吸收就业人员较多、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产业,加快循环经济类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开发。
(三)加快法制建设,强化执法监督
逐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规制度体系,抓紧研究制定有关法规规章,适时制订促进报废汽车、电子垃圾、废旧轮胎、建筑废弃物、包装废弃物资源化的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资源节约的监督检查工作,依法查处浪费资源等违法行为,在整个铜陵形成有利于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法制氛围。
(四)加大政府推动力度,不断完善政策机制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有关扶持优惠政策,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加大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清洁生产等事业的支持力度。
要积极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完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合理确定资源综合利用电厂上网电价,实施峰谷电价。
积极组织和支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向社会发布有关技术、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加强信息交流。鼓励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开发与推广、信息咨询、宣传培训等服务。
建立和完善城乡建设集约用地标准,各类建设项目必须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优化规划设计方案,不得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否则,不予批复立项,不予办理城市规划手续,不予办理土地审批手续。全面落实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土地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土地使用者节约用地的自我约束机制。制定完善主要耗能、耗水行业、产品能耗限额和取水定额、再生资源有关技术标准等标准体系。
(五)搞好市情民情宣传,提高全民参与资源节约的意识和自觉性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组织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工作的决策能力;开展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其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开展资源节约的业务能力。铜陵学院、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根据需要设立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等相关专业,培养相关人才。
要广泛开展市情民情教育。充分发挥铜陵电视台、《铜陵日报》报社、铜陵人民广播电台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规、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引导和鼓励公众投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提倡节俭消费、适度消费、消费,自觉节约能源、水资源及各种资源,抵制过度包装,积极回收再生资源,建立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对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行为,要公开曝光,让市民充分认识铜陵的资源形势和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
1、姜冬梅.对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7(3).
2、潘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循环经济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4).
3、董春辉.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J].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4、陈彬.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研究初探[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5、蓝大煌.依托中心城市做大县域经济[J].当代广西,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