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我国技术权力的路径选择
摘要:技术权力在当代已现实地相对独立地存在。具有成长过程对权力的依赖性、伸展性和延效性;拥有过程中的时效性和发散性,以及相对独立状态中的工具性效用等特征。技术权力是我国和平崛起的根本路径。获得和扩张技术权力的微观路径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形成系列的技术专利,而宏观路径是要通过国家的政策安排,把创新精神作为国家意志,作为科研单位、主体、政府部门的一致行为。
关键词: 技术权力 自主创新 路径选择
“权力”是特定主体因为拥有一定的资源或者某种优势而得到支配他人或者影响他人的力量。美国学者帕森斯认为,“权力是一种保证集体组织系统中各单位履行有约束力的义务的普遍化能力。”这是对权力的宏观层面的理解;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者福柯则认为,权力是“一组确立人们的地位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力量。”这是基于微观层面上的理解。从内容上看,权力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力量;其二是权威。前者是权力的物质载体,后者是权力的精神属性。从层次上看,权力不仅有宏观尺度上的,如政治权力(指某一政治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而在实际政治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还有微观尺度上的,如技术权力。当今时代,随着技术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技术权力逐渐崛起,其影响力与日俱增。
我们把基于科学技术的个人和团体拥有较高的生存技术及其运用产生的一种影响力、强制力,并保障个人和团体意志的实现的能力称之为技术权力。容涵这样一些要素:权力主体(个人、组织、国家)、目的性(即利益)、权力资源(主要是各种强制性的力量资源,亦包括各种非强制性的力量资源)、权力作用的对象(即权力客体)、权力主体对权力客体的一定作用方向和方式、一定的权力(即权力作用的结果)、权力关系的稳定程度等。就技术权力存在的范围看,有个人拥有(如技术专利)、组织占有(如企业买断技术专利)、国家垄断(如核技术)。发展技术权力已成为企业、跨国公司、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发展技术权力的路径亦相左。当前发展技术权力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路径。
一、技术权力在当代的现实存在和特征
技术权力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蒸汽技术革命的时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引发了冶炼、运输、制造、通信等前所未有的革新,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们对蒸汽机及技术的崇拜是生成技术权力的“肥沃土壤”。但此时的技术权力仅仅是生成,与强大的政治权力来说还弱小,只是个配角。随着技术革命不断高涨,随着电气技术、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劳动手段和劳动方式亦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工程师在劳动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愈来愈大,技术权力的地位亦越来越突出,技术权力已不再只是个配角,其不断高涨的影响力,在当代达到了与政治权力真正共在和现实存在的意蕴。
当代社会中,技术权力表现典型者有先进技术发明者的专利保护,先进的或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或技术组织制定的行业标准,高学术地位学者的权威,国际标准等。一方面,它具有一定的明显的强制性,可以藉由、法规等途径得到明确无疑的实现;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定的隐蔽的潜行性,可以通过文化、价值观等体系得到传播,可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实现。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其技术化程度越高,它对技术的依赖性就越强,技术权力的影响力就越大,亦成为越来越突出的人类主体性的制约因素。
与成熟的政治权力相比较,成长着的技术权力有这样几方面的特征。
一是成长过程对政治权力的依赖性。社会生活中,政治上占优势的主体可以通过相应的行政手段,即使用政治权力,制定有利于或者不利于他人的制度、政策,扶植或者限制技术权力的成长。譬如美国国会通过相关法令,限制出口或转让某些高新技术,以保持自己技术权力的竞争性和权威性,相应地也就遏制了他人技术权力的发展。再如20世纪80—90年代由核大国牵头,通过规劝(或以政治权力相威肋)迫使多数国家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继续维护强化其核技术权力,使已获得的技术权力置于强大的政治权力保护伞之下。
二是成长过程的伸展性和延效性。由于知识、技术是可无限延展的,同一知识却可同时为双方所使用,并且,知识与技术不像枪炮或金钱一般,只归强人所拥有,弱者一样能掌控。所以,技术权力更具有活跃性、伸展性。延效性是指某社会主体当获得某种技术权力,从而加强了其政治权力的有效性。如我国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力赢弱,新中国处在列强环视之下。弱国无外交,但中国人民咬紧牙关,努力拥有核技术权力,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核威胁和核讹诈。中国能从一个战乱频仍、赢弱不堪的废墟中站起来,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两弹一星”功不可没。
三是拥有过程中的时效性和发散性。一国握有某种技术权力是相对的,因为总有别的国家迎头赶上且超过,相对于这个国家来说,技术权力有一定的时效性。由于技术权力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或者说革命性,处于权力下游国力较弱的国家和民族,通过某些关键领域的技术进步取得领先。在关键领域取得技术权力,就能改变其国家地位,也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权力,如日本国能迅速走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国的阴影,依靠的是“科技强国”,发展技术权力。
四是相对独立状态中的工具性效用。从存在的状态看,技术权力具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某种技术权力一旦形成,就能以自已的方式存续和发展。如互联网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亦是如此。但此种独立性是相对的,经常成为或充当意识形态巩固和扩张需要的工具。在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强大的技术权力,扩张自己的政治权力,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例如美国通过英特网向外输出大量文化产品,从而导致全球娱乐美国化的趋势,并通过这种方式把美国的意识形态扩展到热点地区。早在7年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演讲时就宣称,“我们知道互联网使美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已经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我们可以设想它可能使中国发生的变化。”也是在6年前,现任的美国总统布什就表示,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对促进中国的民主极为重要,“如果互联网以在其他国家发展的那种方式进入中国,那么自由将迅速地在那片土地上站稳脚跟”。这是试图以技术权力来影响他国政治进程的表白,亦说明在当代政治权力扩张中借用技术权力这一工具的做法已是常态。
技术权力在当今世界的现实存在,从根本上影响着地区和世界的演化进程。无论是倡导世界的和谐发展,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技术权力应该是我们的首要选择。
二、发展技术权力是我国和平崛起的根本路径
上大国、强国的崛起无不是通过战争、征服、扩张、侵略、掠夺和列强之间的争夺来实现的。当今中国的新崛起,与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与自己历史上的几个盛世王朝的崛起均相异。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今天的中国只能走和平崛起之路。中国这条发展道路是在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大国兴衰史的经验教训后作出的抉择。中国选择和平崛起之路,是基于对和平与发展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对当今世界脉搏的准确把握。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人类的进步大多是在和平的变革中实现的,战争和暴力很少能带来真正的进步。和平是人类的最大福祉和最大的愿望。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也就是说中国的崛起不能走政治权力向外扩张之道,意味着只能走发展技术权力之路。
三、发展我国技术权力的路径选择
获得和扩张技术权力的微观路径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形成系列的技术专利,而宏观路径是要通过国家的政策安排,把创新精神作为国家意志,作为科研单位、主体、政府部门的一致行为。不能简单地把技术权力归结为技术专利,后者只是前者的基础、存续的依据;只有技术专利,没有由此而产生的市场空间,进而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就不能形成现实意义上的技术权力。当前在我国生成和发展技术权力的路径应是多方面的。
路径之一是国家的产业政策安排。我国第一个“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即“863计划”是根据我国国情、基础和实力,确定了“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针。这一政策安排的意蕴在于集中优势力量突破重点,以此带动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由于高技术研究伴随着开发投资大、周期长、阶段多、风险高,加上社会化的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形成,还有科研与生产相脱节、转化率低、资金投入不足、相关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没有国家的产业政策安排,只是依靠市场是很难获得相应的技术权力的。
根据经济学的长波理论,一项或几项共生的成熟技术,在国家的经济政策安排下,能推动50年左右的经济发展,如铁路运输、石油化工、电力等亦如此。20世纪中叶以来,晶体管、集成电路、机相继被发明,西方发达国家迅速调整了产业政策,促进了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兴起。从而形成了该领域的技术权力。事实上,发达国家凭借其在信息产业中的工业标准或事实上的标准,已经形成少数垄断行业。正如IBM前总裁郭士纳所说,信息产业受技术的控制已到了疯狂的地步。按照长波理论,信息产业中技术权力影响力的周期正在缩短。“从统计来看,以Pc机、手机、等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带动的信息产业长波已走过了一半左右时间。再过20年,信息产业可能已成为传统产业,而生物产业可能成为更活跃的产业。”也就是说信息产业领域中的技术权力有效期还有20年左右。我们要通过相应的路径选择赢得信息产业领域中的一定的技术权力,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要加强这方面的政策安排的力度。
路径之二是努力发展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指创新主体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发展我国技术权力的重要路径在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发展的筋骨,”“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立足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24字发展方略,其中自主创新是着力点。一般地说,科技创新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通过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只能分享技术权利,而通过自主创新就可以将技术权利转化为技术权力,就可以通过此技术权力掌握经济活动的主动权。走自主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打造自主品牌的道路,也许并非企业发展的一条捷径,却承载着民族产业的希望。
路径之三是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这些年来依靠自主创新涌现了像华为、中兴、奇瑞这样可以与世界一流企业一争高下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但所占的比重太小。我们的企业不仅要在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上大有可为,而且要力争在自主创新上有所作为。为此,首先,企业要从体制上成为市场的主体,而不是政府的附属。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在一个行业打造数个龙头企业,从而赢得该行业相应的技术权力。其次,必须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他们在企业搭建创新平台,从而凝聚一大批创新的人才,包括技术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再次,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创新资源向创新企业倾斜,把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作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突破口,把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作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使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集中围绕企业的创新需求进行研究开发,使企业成为研发的主体,科技投入的主体,人才培养的主体,从而凸显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国家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