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率持续走低原因何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仕军 时间:2010-06-25

  [摘要]消费率走低事关我国社会的全局,这是由我国所处的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特定阶段、“GDP崇拜”的发展观及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三大因素相互耦合的结果。应从国情出发,认真落实发展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消费率走低的问题。

  [关键词]发展阶段 发展观发展战略消费率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low consumption rate is major issue closingour countr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coupling of such three factors: the developing Stage of the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urbanization, the developing concept of the adoration of GDP, the local government governing and extroversiontypeeconomicdeveloping strategy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 we should set off from our country's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 ofspecially appointe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scertain that scientific developing conceptpractically alter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 active turn around economy develops way carefully.

  Keywords:Developing stageDeveloping concept Developing strategyConsumption rate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消费率持续走低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有这样几种解释:一是独特经济阶段论。还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属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过渡的阶段,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符合世界多数国家的一般发展轨迹。二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论。近几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仅为GDP增长率的一半左右,约占总人口60%左右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效力,造成了我国居民消费率的低迷。三是不稳定预期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与支出的不确定性加大,影响了居民消费的预期,从而使他们在消费上趋于谨慎。四是独特的消费文化。中国人有着崇尚简朴的文化传统,往往量入而出,甚至“节衣缩食”,消费小心翼翼。此外,还有收入增长缓慢论、消费环境恶劣论等观点。在笔者看来,上述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消费率走低的问题,但缺乏一个逻辑一贯的框架。笔者试图构造一个“发展阶段——发展观——发展战略”三位一体的解释框架,以进一步探究我国居民消费率走低的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
  
  二、我国消费率走低问题形成的内在机理
  
  (一)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特定发展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工业化蓝皮书指出,“九五”期间,中国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到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是50,这意味工业化进程进入中期阶段。而“九五”期间,中国消费率平均为60.3%,投资率平均为37%,消费率比多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消费率低27个百分点,投资率比多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投资率高2个百分点。2005中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消费率为51.9%,投资率为42.6%,消费率比多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中期消费率低30个百分点,投资率比多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中期投资率高近23个百分点。因此,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来看,中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所以如此,至少有这样几个原因:其一,这个阶段也是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对城市基础设施及铁路、电力、公路、水运的要求大大提高,发展提速;其二,这个阶段也是重化工产业大发展的阶段,钢铁、水泥等建材、化工工业发展迅猛;其三,与消费需求升级相适应,住房、汽车等行业也处在大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由于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投资,必然导致国民收入分配更多地向资本倾斜,结果是用资本挣钱相对容易,用劳动赚钱更加困难。于是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就具有了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但我国的消费率比多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中期消费率低30个百分点,差别如此之大,仅从发展阶段来解释显然是不够的,还需找另外的原因。
  (二)“GDP崇拜”的发展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关于发展问题的认知框架、指导思想和基本的评价尺度。“GDP崇拜”的发展观从国际范围看是一种传统的发展观,盛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持这种发展观的人们认为只要促进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就能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化,因而又被称为增长发展观或“GDP崇拜”发展观。由于这一发展观契合了众多发展中国家急于摆脱贫穷落后的迫切愿望,而被他们奉为圭臬,成了普遍的发展情结。我国改革开放后,国门开启,人们深切感受到了巨大的发展差距,原本就有基础的传统发展观再次成为人们的选择。表现在: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了执政党的能力与合法性的检验尺度,并成了官员升迁的尺度;用GDP作为是否有公共福祉的指标,认为追求GDP增长就是为人民服务;GDP维系了许多官员和民众的发展愿望。
  (三)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这一发展战略有两大基本支撑、三大基本特征。所谓两大基本支撑,对内而言,是地方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对外而言,就是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所谓三大基本特征,即:其一,地方政府是内公外私的产权组织。在辖区内,它是公权组织,代表公共利益;在辖区外,它又具有一定的私权组织的性质,是准市场主体。其二,地方政府以强制干预的手段加强对经济的管制,以层层行政审批的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其三,地方政府相信出口导向战略是带来经济腾飞的惟一出路,不遗余力地推行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的的对外贸易政策。

  我国改革开放后,逐步采取这一战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方政府主导看,它是我国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延伸。从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看,这样几种因素不容忽视:一是“亚洲四小龙”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示范效应。二是全球产业结构的“模块化”。这一趋势降低了我国生产要素参与国际分工的门槛。“模块化”是基于信息技术革命背景,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呈现出来的,用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把设计、生产、销售等生产环节细化为多个更小的模块,通过分包的方式来组织生产。三是低劳动力成本,这既与巨大的人口规模有关,又与城乡分割体制下大量的人口相关。四是扭曲的要素价格。我国是能源和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但电力、煤炭、成品油、水的价格普遍地低于发达国家。
  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特定发展阶段、“GDP崇拜”的发展观与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耦合在一起,使得我国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长期、大幅度的失调成为必然,一是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特定发展阶段,投资率高,消费率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二是“GDP崇拜”的发展观使GDP成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指挥棒。三是为追求GDP的增长,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使得地方政府热衷于上项目,千方百计地扩大投资,热衷于大量出口创汇,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地方政府依靠大量投资和大量出口来推动本地GDP的增长,消费的拉动作用必然大大降低,而消费拉动作用的下降又进一步逼迫地方政府依靠更多的投资和出口而拉动增长,如此进入恶性循环。
  
  三、解决我国消费率走低问题的路径
  
  有效解决我国消费率走低问题,至少应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是大力消除“GDP”崇拜发展观的负面影响。应按照中央的要求,扎实推进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完善政府官员的政绩评价机制,借鉴国际上比较先进的HDI评价体系,将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民主法制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等纳入评价体系之中,让科学发展真正成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
  二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推动政府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由统治型政府向监管型政府转变。以《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理顺政企关系、政社关系、政市关系,缩小审批范围、简化审批程序,大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将过多承担的职能交给、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去做;理顺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使事权与财权统一;将主要的力量投入到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
  三是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推动城乡一体化、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革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等多种手段,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
  [1]郑新立.提高居民消费率是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J].宏观经济研究,2007,(9):P4.
  [2]项俊波.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测度与分析[J].管理世界,2008,(9):P2.
  [3]康志勇.“拿来主义”与我国自主创新行为的集体缺失[J].江汉,2008,(7):P32.
  [4]王仕军.消费率低迷,谁之过[J].经济学消息报,2007-02-02.
  [5]陈元江.工业化进程阶段划分与综合测度指标实证[J].统计与决策,2006,(11):P89.
  [6]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P95-P96.
   [7]陈佳贵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 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詹宏伟.当代国外发展观的演进述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3):P75.
  [9]仲大军,程晓农.中国工业化的缺陷及经济增长的代价— 20年来改革历程之检讨[J].经济与社会观察,2003,(10):P15-23.
  [10]岳经纶.科学发展观:新世纪中国发展政策的新范式[J].学术研究,2007,(3):P35.
  [11]陆建华.GDP崇拜及其反思[J].浙江统计,2004,(2):P1.
  [12]何晓星.论中国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J].社会科学研究,2003,(5):P31.
  [13]陈永昌.加快由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J].北方经贸,2006,(4):P5.
  [14]何亚东.从“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到“企业参与国际分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5):P27.
  [15]刘世锦.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若干思考[J].管理世界,2006,(2):P2.
  [16]毛中根.政府公共责任与政府公共消费支出[J].消费经济,2007,(4):P73-76.
  [17]梁东黎.我国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现象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1):P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