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辉煌仍需推进改革开放
[摘要]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成功实现了转型,初步建立起一个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保持良好的势头,续写辉煌,惟有继续奋力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法治为基础的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改革开放 30年 回顾 思考
一、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使中国崛起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探索和创新,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人民富裕起来,实现化,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0年的实践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十几亿人口摆脱贫困、告别温饱,进入了小康社会。
——经济增长创造了持续30年年均9.8%的世界奇迹。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67.77岁(1981年)提高到2005年的72.95岁,年均提高0.22岁。
——文盲率则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2.81%(1982年)下降到2000年的6.72%;每10万人口中的大学生数由615人(1982年)提高到2005年的5178人。
——国际地位大大提高。GDP总量在世界各国的排位,按汇率折算,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第10位,上升到第4位,进出口总额由27位上升到第3位。更加重要的是,作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正在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一极。
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涉及方方面面,如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回归实事求是的轨道,经济组织模式的创新,法治社会的初步确立,等等。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紧把握全球化浪潮的机遇,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转变,一个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总体上看,市场机制已经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对不同生产要素市场而言,市场发育还很不平衡,个别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一是95%以上的生产资料产品价格已经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二是劳动力市场已经建立,并逐步走向成熟。30年经济长盛不衰,商品大踏步走向世界等奇迹的出现,均与供给充裕、运行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密不可分。三是资本市场初步形成,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四是土地市场开始形成。五是技术市场已处于起步阶段,开始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商品及居民服务市场的发育已相当充分。一是99%以上的商品均已市场化经营,商品市场的繁荣程度、人们的满意程度最高。在耕地年均减少1000万亩以上、农业劳动力从1991年的3.9亿人下降到2007年3.1亿人的情况下,靠市场化的生产和消费机制,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加60%以上,棉花、油料、肉类等产量则大幅度提高2.5倍、3.9倍和5.5倍,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的农副产品供求矛盾。彩电等家用电器靠市场竞争,还成了国际市场的主要角色。目前,全世界50%以上的个人电脑、手机、彩电、空调等都在中国生产。二是居民服务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实现了供求两旺。居民居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较好的满足。
——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已经初步形成。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国有的改革,市场经济的主体——劳动者、非企业和金融企业已逐步形成,并日益多元化。劳动者个人收入来源已从单一的劳动报酬过渡到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多种渠道。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全部收入中,四种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为68.6%、6.3%、2.3%和2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四种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为38.6%、53.0%、3.1%和5.3%。1978年居民储蓄存款极少,人均仅22元,而2007年底人均已达到13092元。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的局面。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在逐步向符合市场要求的方向推进。1978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多达100个,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需要。经过多次改革,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已经逐步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过渡到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目前,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已经减少到5个,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也只剩下1个。而且,更重要的是,管理方式已从过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通过制定法规和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的间接管理。
——面向全球的开放型经济已经形成。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城市,再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格局。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更是使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逐步实现了法律化、长期化、规范化。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跨国公司和世界各国商品的角逐地,中国和投资的市场疆域也拓展到了全球。中国正在充分享受一个开放型经济在全球化中的好处。中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0.9%上升到7%强,出口总额在世界各国的排名已由第32位上升到第3位。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也从1978年的9.7%提高到2007年的66.9%。 1979~2007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698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7754亿美元。不仅如此,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和资金被引进,提高了中国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外开放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二、续写辉煌仍须奋力推进改革开放
纪念改革开放30年,继续推进改革开放,需要突破一系列“瓶颈”制约。
一是外在压力减缓的制约。30年前,改革开放的外在压力是巨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逼上梁山”。一方面,从中国自身情况看,经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封闭僵化的经济体制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已经滑到了崩溃的边缘。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和自由贸易浪潮,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步形成,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严峻的事实,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可30年后的今天,13亿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已经过上小康生活。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对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问题似乎也已不是问题。“逼上梁山”的外在压力变小了,继续改革开放的动力何在。
二是既得利益的制约。任何改革都会涉及既得利益。30年前的改革开放,影响的只是极小部分人的局部利益,因而,阻力较小。30年后的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阶段,面对的是“硬骨头”,特别是行政管理改革和国有垄断企业的改革,需要政府让渡更多的直接配置资源的权力,需要让一些国有垄断企业放弃垄断地位。体系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则意味着将产生更多的竞争者,出现更加激烈的竞争。总而言之,“剌刀见红”式的改革开放,会遇到来自既得利益者的更大阻力。
三是认识水平的制约。由于对改革开放的总体目标和实质认识不足,对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透,一些人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对改革开放产生了曲解,对市场经济体制产生了误读。一种情况是,将改革开放不彻底,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带来的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例如,收入分配不公,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已经存在。目前之所以还存在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还有许多不符合市场经济的人为限制。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最关键的是竞争机会的不平等。另一种情况是,将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和面对的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例如,资源破坏、环境污染问题,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都曾经历过。第三种情况是,对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发生了偏差。例如,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二者之间并没有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但现在却有不少人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只注重效率,会影响公平。因此,要关注公平,就要减弱改革开放的力度,回到计划经济体制。这完全是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误读。
四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突出表现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够清晰,政府在资源配置,尤其是在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源配置中,权力过大,干预太多。例如,土地的转让权,对某些行业的垄断或准垄断经营权等等。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和艰苦历程,面对当今中国崛起进程中面临的诸多难题,我们的出路依然只有一条,那就是继续奋力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法治为基础的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首先,要有忧患意识。一是我们的发展水平还很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纵向比有进步,横向比差距依然巨大,2007年,我国人均GDP仅排在世界各国的100位左右,只有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1/20左右。而且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落后是要挨打的。二是我们还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今后中国的发展,将会由前30年从低收入水平行列,进入中低收入水平行列转变为从中低收入水平行列进入高收入水平行列,人口构成将会由过去30年的人口为主转变为城镇人口为主。这两个转变意味着今后我们的发展道路较前30年会更加艰辛,各种矛盾会更加尖锐。资源短缺的制约会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与治理以及改善民生都会加大经济发展的成本。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及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也会对发展构成挑战。另一方面,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一个调整期,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市场动荡等在所难免,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三是前进中的问题一定要靠发展来解决。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 发展仍然是硬道理。面对前进中的诸多难题,惟有通过改革开放去推动和促进发展,才能得到解决。因此,改革开放绝对不能止歇,绝对不能走回头路。
第二,要继续解放思想。要消除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误读。要进一步肯定市场经济和参与全球化的改革开放方向。要拿出勇气和自觉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改革开放继续奋力推向前进。
第三,恢复建立相应的改革开放组织保障和运行机制。应成立一个独立于日常行政管理职能之外、超越部门利益的机构,从事改革开放的总体规划、项目评估和具体路线图的制定。为推进改革开放,做好相应的制度安排, 制定和形成良好的推进机制和程序,减少改革成本。
第四,健全和完善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法治基础。重点是通过加强法治建设,运用市场手段,培育好市场主体,制定好市场规则,进一步弱化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减税放权反垄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
[1]改革开放三十年--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1978-2008)[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D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08.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 (2008)[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