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摘要] 本文论述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的模式,并概括为“一个动力核心、两个基础保障、三个运行机制、四个具体目标”,即“一二三四”模式。
[关键词]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准则,也日益成为世界社会发展的潮流。经济在经过近30年高速发展后,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加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走发展道路,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一种内在需求。目前,滨海新区开发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环渤海区域探索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亦随之成为热点问题。按照国务院“统一规划,综合协调,建设特色功能区,构建合理的空间布局”的整体要求,根据环渤海区域资源禀赋、社会发展基础、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城市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环境承载力等诸要素,本文认为,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一个动力核心、两个基础保障、三个运行机制、四个具体目标”,简称为“一二三四”模式。
一、一个动力核心
一个动力核心,是指带动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区域,即京津冀大都市绵延区。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全球已经形成六大都市绵延区:一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华盛顿和纽约为轴心,囊括了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共40个城市(指10万人以上的城市),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大城市,总面积13.8万km2,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1/5,城市化率达到90%以上。二是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这是一个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等构成的超级城市带,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这个城市带有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40个,总面积14.5万km2,总人口4600万。三是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主要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并与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四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东京、大阪、名古屋等三大都市圈为轴心,包括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总面积3.5万km2,聚集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7000万)。五是英国以大伦敦地区为核心的城市群。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总面积4.5万km2,人口3650万,这是英国主要的制造业基地。六是中国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龙头、以苏锡常宁和杭甬为轴线,聚集了江苏、浙江、上海等三省市14个城市,形成发达的长三角大都市绵延区,该区域GDP占全国的比重超过20%。总体来看,这些大都市绵延区对当地区域发展均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其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就我国而言,目前环渤海区域发展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究其原因,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环渤海区域内各地之间缺乏整合,没有在区域融合基础上形成向心力,没有形成能够带动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区。所以,探索如何以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作为轴心,打造环渤海首都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要以北京和天津作为首都区的核心,带动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关键是,围绕北京和天津两大中心城市,根据资源禀赋、社会发展基础、区位竞争力、环境承载力等诸要素,实现京津分工合作,并以河北省相关区域作为重要支撑点,实现区域产业空间再造和创新,增强首都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和带动整个区域和谐发展,改变现有“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的不和谐局面。既要注重经济发展,也要注重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既要注重大型中心城市的发展,也要注重带动中小城市和的发展,实现城乡和谐发展。难点在于,如何克服区域发展离心倾向,在区域融合基础上形成发展向心力,实现区域和谐发展。
二、两个基础保障
两个基础保障,是指实现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保障和生态保障。
第一个是能源基础保障。以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作为实现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动力保障。环渤海首都区发展的能源动力主要依赖于晋陕蒙的能源资源供给,所以晋陕蒙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建设对于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含义。同时,晋陕蒙地区作为一个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建设对于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样,在开发资源尤其是能源与维护生态资本、发展当地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就存在尖锐的矛盾。要化解这个矛盾,实现环渤海首都区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和谐,根本途径一是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二是实行产业替代,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经济建设融为一体;三是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三、三个运行机制
三个运行机制,主要是指促进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区域合作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
第一个是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必要转换传统经济运行机制。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走新型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运行机制。二是经济发展机制的转换,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形成循环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变“线型经济”为“循环型经济”。
第二个是区域合作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依据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资源整合与协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然而,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管理,在辖区内颇具强势,而对区外则影响力弱,同时,由于制度运行的惯性阻碍着行政区域管理体制的变革和调整,这就导致了我国区际之间的经济关系实际上是“块”与“块”之间的关系,缺乏有机联系。这样,区域经济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与现行区域行政管理体制之间存在很多难以调和的矛盾。为此,需要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实现环渤海首都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行政区域的限制,建立起灵活高效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以整合与协调资源,实现区域生态互补性、资源互补性和经济互补性共享。
第三个是生态补偿机制。这不是从一般意义上来探讨生态补偿机制,而是从实现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区域内部生态屏障建设地区、海河流域生态系统建设地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经济、资源、生态互补共享和生态价值补偿机制。主要考察区域内部和区际之间生态、环境和资源情况,测量和评估区域内和区际之间的环境生态价值,生态价值经济化及在区域内和区际之间的转化途径和经济化机制等,探索建立环渤海首都区内各个不同功能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区域生态合理补偿是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区域合作的难点。环渤海首都区合作不仅要突破体制瓶颈,而且要攻克生态补偿机制难关。
四、四个具体目标
四个具体目标,是指实现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应该和必须实现的目标。实现环渤海首都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根本目标。它可以具体分解为四个目标。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和环境约束是目前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遭遇的重要制约因素。要以区域内和区际之间能量物质流的循环和高效利用为核心,探索循环型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的经济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首都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实现区域内城乡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成为快速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20世纪80年代城乡收入为1.8∶1,90年代扩大到2.5∶1,而2003年更扩大到3.2∶1。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城乡差距就更大。在新时期要把城市和乡村之间和谐发展作为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探索环渤海区域内部城乡和谐发展的模式。
第三,实现区域内运输一体化。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从整体上看,环渤海首都区陆路交通和航空运输基础较好,天津港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港,也是重要的国际港口和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而且经济腹地辽阔,包括天津、北京、华北、西北及西南部分地区。重要的是要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内交通运输一体化,以充分发挥现有交通运输系统的经济潜力。
第四,实现环渤海首都区物流一体化。环渤海首都区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和山东等8个省市区,能量物质流地域跨度大,物流成本高,既不利于降低经济运行成本、转换经济运行机制,也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难点在于突破传统行政区域的限制,建立区域物流合作机制,整合与协调物流基础设施、物流节点、物流、物流信息等,优化配置物流资源,实现区域物流资源互补性共享,促进区域物流一体化。
:
[1]林其平.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化: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J].经济问题,2005(2).
[2]赵全超等.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量梯级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版),2006(6).
[3]吴良镛解读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http://www.cae.cn/consult/content.jsp?id=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