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林莎 金盛红 时间:2010-06-25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方式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具有多重的视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必须要按着生态文明的原则和方向发展。把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不仅可以弥补过去“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单项研究之不足,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从理论、实践和对策三个方面展开,其研究成果对理论的构建和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突破作用。?

  关键词:文明;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时,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同时还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说,从更深层次上去挖掘,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者之间是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的。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具有多重的视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必须按生态文明的原则和方向发展。深入认识和理解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确立“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命题,对今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多重视角
  
  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多重意义,我们只有从多维的视角去看待、去把握,才有可能更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意义,也才有可能从多角度地去实施其建设。笔者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文明形态的一种进步,又是社会发展目标的一种完善;既是文化观念的一种提升,又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转变。?
  首先,建设生态文明是文明形态的一种进步。文明是一个“人造”的世界,人类社会在过去三百年中所获得的工业文明是人们创造的结果。但是其所获得的巨大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以牺牲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随着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不断加强对的支配和控制能力,不断地把自然作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改造自然的力量逐渐被异化为破坏自然的力量。所以,当传统工业文明形态的缺陷和束缚日益暴露,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地球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时,就表明它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了,人类需要开创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它的生存。生态文明就是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一种最合理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进步的象征是:它高度重视包括自然和人类社会在内的全面而立体的生态建设与生态发展;在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关系上,摆脱了单纯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它能够顺应自然,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以寻求人与自然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为目标,从而可以消解工业文明中所固有的人与自然等多方面的矛盾和冲突。作为对工业文明的一种超越,它代表了一种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代表了一种更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这种文明形态的建设与形成,必将有助于人类建设更高层次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文明。?
  其次,建设生态文明也是社会发展目标的一种完善。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国家社会发展目标的制定,新成立以来,已先后制定了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并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上对我国未来发展蓝图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1997年以后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和形成的阶段,此时,由于长期依靠以外延发展为主的工业化道路使得原本在温饱阶段尚未出现或者说不那么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资源和环境的制约等开始集中地显现出来,所以,反映在党和国家所制定的社会发展目标上,表现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问题的日益重视,这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九五”期间,党和国家虽然已经注意到了保护生态、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在目标制定中也提出了要加强环境、生态、资源保护的内容,但其含义毕竟还比较简单、比较抽象,也没有形成可操作的具体对策。经过十年的发展,党和国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了;特别是在党确立了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任务之后,对如何发展的问题在解决思路上也更为清晰。在“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党根据我国资源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矛盾已经上升到我国化建设中的一个主要矛盾的状况,对今后五年我国生态建设提出了比较严格的具体要求,突出了结构和效益目标;突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进一步强化了能源节约的政策导向。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如何应对环境与资源领域的挑战作了科学而明确的回答,不仅从更广泛的领域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建设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而且更是把“建设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中,将其升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这是党对历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包括“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对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一种完善。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这样的高度,不仅体现了生态文明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更体现了我们党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它必将成为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最强音,指引着我国经济社会沿着科学健康的发展轨道前行。?
  再次,建设生态文明是文化观念的一种提升。建设生态文明是涵盖于科学发展观之中的一种文化新观念。它以科学发展为主旨,摒弃了长期以来人们所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不再强调人对自然的绝对统治地位。它告诉人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所以倡导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这是一种蕴含着平等、均衡、互补、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会极大地推动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升。应该说,对于这种文化观念是否接受以及接受的程度如何,决定着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水平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会走多远。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生态文化观念的这种进步,人类发展过程就会继续偏离科学发展的轨道;如果人们仍然固守过去那种把人仅仅看成是自然的主人、主宰者和统治者;把自然也仅仅看作是人类改造和利用的对象与工具的旧观念,那么就会延续把大自然作为索取资源的对象和排放废弃物场所的做法,从而进一步导致生态危机的不可避免甚至继续蔓延。目前人类社会所发生的生态环境危机本质上就是生态文化观念危机的结果。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以文化观念的根本转变和深入人心为前提。观念决定思路、决定政策、决定行动。只有在文化价值观上把建设生态文明的旗帜树立起来,使它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头脑并变为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扎实。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
  最后,建设生态文明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转变。建设生态文明,需要采取健康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对社会正向作用的方式。它不仅注重经济数量的扩展,更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不仅注重经济指标的单项增长,更注重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采取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以对旧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前提,即要把以往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脱节甚至对立的发展方式转变过来,在经济发展中,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处理好追求当前利益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其中包括经济结构的改进与转变,包括制度结构的改进与转变,包括资源结构、生态结构和环境结构的改进与转变。应该说,这种改进与转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自然过程。一方面,它们所体现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体现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精神;它们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了使经济运行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国家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在具体措施上,就是要把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突出位置,把优化产业结构放在突出位置,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来减轻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从源头上遏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它们在手段和措施上也基本是一致的。如果我们能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建设生态文明,就能够使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明确的立足点,有了可操作性。当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复杂的任务,由于我国经济增长中长期粗放惯性的影响;由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受到来自体制、机制、科技进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制约,这种转变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同样也必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二、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意义价值
  
  既然建设生态文明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转变,那么它们之间内在的紧密联系就决定了应该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价值。?
  第一,这种研究可以弥补过去“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单项研究的不足。?
  目前,在学术理论界还没有看到把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方式结合在一起研究的专门论著,其研究基本处于或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问题的研究中,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问题的研究上。?
  就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来看,从20世纪中叶开始,人们在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反思中开始了以生态理论和原则为导向的生态文明的广泛研究,这种研究包括生态、生态伦理、生态神学、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等方面,并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扩展开来。在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主要是从人类文明的进程或是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中探讨文明转型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1];从价值理念的层面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其伦理意蕴[2];从科学发展观视域中阐释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3]、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4],等等。应该说,这些研究为我国文明建设的转型及其发展奠定了观念的和理论的基础。但由于其更多的是处在一种对意义、问题、原则层面的理论阐释上,实践中可操作的深层挖掘明显不足。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原则、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使其不仅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种观念、方向和目标,而且也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即把生态文明的研究进一步引入到经济领域的研究之中,这应该是今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所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方式”问题的研究目前也尚处在“点题”或初步论证阶段。由于这是一个比较新的命题,因此对它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并系统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够,只是散见于对其中所蕴含的单项内容(如对“经济增长方式” [5-6]、“生产方式”或“生活方式”[7]等要素理论)的原则阐释上,而没有从发展的意义[8]对“经济发展方式” 整体进行研究,更没有把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文明的理论范畴联系起来。随着人类社会从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方式也需要作出相应变革,因此,研究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应该成为未来文明与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二,从实践的层面来看,把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价值。我们知道,发展方式的研究对发展理论及发展实践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价值。因为任何意义的追寻都直接体现在人所从事的发展活动之中。在此过程中,人们或许会经常反思和追问,什么样的发展活动或发展方式是人们应该追求的,而什么样的发展活动和发展方式又是人们应该予以拒绝和回避的。尤其是在当前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危机面前,包括外在创造物的结构层面上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社会结构失调、社会关系的不和谐等;内在精神层面上的发展价值的错位、发展方向的迷失、人在发展中的异化,等等,都使人们看到了不合理的发展模式所带给社会发展的沉重代价,因而使得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选择新的发展观、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发展模式、新的发展道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里,我们把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以形成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理论,不仅有助于在实践中以发展观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始终不脱离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轨道;而且也有助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不仅仅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观念、一种方向去建设,同时也把它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发展方式去推进,这样也就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明确的立足点和可操作性。因此,这样的研究必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实践起到理论的推动作用。?
  第三,从理论层面来说,把生态文明的研究视角由单向转向多维,不仅仅把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看作是观念的或者是精神层面的研究范畴,同时更把生态文明建设看作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转变,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就进一步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视野,扩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范畴。因而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深化和发展。
  
  三、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理论研究的整体构想
  
  从整体上说,关于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应从理论层面上对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方式作出分析和回答,这是基础理论研究部分;第二部分,应从实践层面上对在向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面临着怎样的矛盾和困境作出分析和阐述,这属于实践发展中的问题研究部分;第三部分,应研究构建中国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这属于对策研究的部分。具体如下:(一)分析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方式?
  (1)深入分析和阐述生态文明对经济发展转变的基本要求,即为什么说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实现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基本理论视角来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关系。?
  (2)系统研究和探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理论,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经济发展方式的构成、经济发展方式中各要素的关系和作用,以及为什么要按着生态文明的方向构建中国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等等。着力于从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理论视角进一步揭示中国所要转变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是向着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原理和必然性。?
  (二)分析在向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中国面临什么样的矛盾和困境?
  这方面的探讨着力于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和现实出发,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要素构成出发,分别探讨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经济发展方式向生态文明的方向转化会遇到的不同矛盾与困境。具体说来:(1)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向生态文明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会遇到哪些矛盾和困境;(2)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转变又会遇到什么样的矛盾和困境;(3)从传统的生活方式向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转变还将面临着怎样的矛盾和问题,等等。在系统、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中对构建中国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难度和水平作出基本评估,为寻找新的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做好理论准备。?
   (三)构建中国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
  主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出发,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困境,立足于从理论创新、体制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对构建中国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作出选择。?
  总之,如果能够对上述问题作出深入分析和有说服力的回答,那么将有助于实现两个方面的突破。首先从理论层面上来说,可以实现对“经济发展方式内涵和构成”的科学界定,这在理论上应该是一个突破;同时也可以提升人们对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为多角度、宽视野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提供新的理论支点。从实践层面上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由于受工业文明的观念、制度、体制、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一些非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普遍存在着,要实现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向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事实上还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有效实现其转变,特别需要在理论、体制、制度、管理、技术等方面提出更加符合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对策,应该说,这也是我们所要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所在,同时它也必然是对实践课题的一种突破。?
  
  :?
  [1]张涵.从文明范式看人类文明转型与中华文明复兴[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7.??
  [2]雷毅.生态文明的深层建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123-126.?
  [3]鲁献慧.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89-92.?
  [4]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EB/OL]. (2008-02-18)[2008-06-12].?http:?//www.gov.cn.?
  [5]刘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新华文摘,2006(7):45-49.?
  [6]金碚.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新华文摘,2006(15):43-46.?
  [7]余谋昌.环境哲学的使命:为生态文化提供哲学基础[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116-122.?
  [8]邱耕田.发展的意义:机遇发展哲学视阈的一种分析[J].新华文摘,2008(8):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