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及其建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鹏 林青 庞翠平 时间:2010-06-25
[摘 要] 本文在介绍循环原则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构建内容,并提出了我国建设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措施。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特征 系统 措施
  
  当今,许多城市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拥挤、供水紧张、热岛效应、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已经对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和城市人居环境的长期可居住性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寻找健康的途径,清醒地、明智地、非短期地实施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概述
  所谓循环经济,也称资源循环经济,就是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建立起反复利用资源的循环机制,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人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相对而言,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发展模式,表现为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双向流动为特征的闭合发展模式,表现为资源的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和高循环率,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基本原则体现为“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即3R原则”。
  减量化原则(Reduce)是输入端原则,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减量化又称为减物质化,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此外,要求产品包装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
  再使用原则(Reuse)属于过程性原则,要求尽可能多地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例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扔掉。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还可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带给环境的灾难性破坏。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可以再次使用。再使用原则还要求生产厂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而不是过于频繁地更新换代。
  再循环原则(Recycle)是输出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目前有两种不同的再循环方式:一是原级再循环,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如报纸变成报纸、铝罐变成铝罐等),原级再循环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二是次级再循环,即日废弃物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木筷变纸张,铁盒变钢材等等),次级再循环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不会低于25%。很显然,通过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实施,反过来强化了减量化原则的实施。
  三、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1.高效性。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不仅体现在量上,而且还体现在质上。循环经济是一种高质量的和谐经济,它不仅有高效的转换系统(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和流转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而且有发达的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使得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协调度。同时,它实现了城市人口控制、社会服务、劳动就业、城市建设等高效率的管理,达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实现了外部“生态成本”的“内部化”。
  2.整体性。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在规划、建设、管理时,一方面,要求不仅要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协调发展,而且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社会、后代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城市的社会保障系统、技术支撑系统、基础设施系统以及绿色产业系统四者之间更具有协同性和整体性。
  3.复杂性。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反馈系统,可通过生产食物链(产品食物链、剩余物质链、能量食物链)等组成若干“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在此基础上,可组合成“产业园区层面”、“城市层面”,甚至“城乡综合体层面”、“城市链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其管理保障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十分复杂。
  4.公平性。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公平性,这不仅表现在对人的尊重,强调城市文化中的包容度,强调对外来移民创业、归宿的容纳能力,主张公平合理的竞争方面,而且表现在对大自然的尊重上,即把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资源存量的减少及其再生、环境的恶化与重建等纳入协调的宏观经济运行中。
  四、城市循环体系的构成
  1.社会保障系统。社会保障系统是城市中人类及其自身活动所形成的非物质生产的组合,涉及人及其相互关系、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等领域,包括人口、文化、、道德、宗教、、及人的精神状况等。
  2.技术支撑系统。城市循环经济,技术支撑系统非常关键,与其相关的技术主要有、产业园区、城市三个层面的多种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生态整合与协同技术,生产食物链(网)技术,建筑结构、形态、功能的生态整合技术,建筑用地生产与服务功能的空间生态恢复与补偿技术,废弃物的就地经济处理、循环再生技术,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开源与节流技术,健康建材的研制、开发与推广技术,绿化的入户、上楼以及屋顶景观、水泥景观的改造技术,室内外生命空间的活化、美化、化技术等。
  3.基础设施系统。它是指既为城市物质生产又为城市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系统运行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基础设施一般包括五个子系统—能源动力系统、给排水系统、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和城市防灾系统。
  4.绿色产业系统。绿色产业就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危害的产业,包括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城市郊区)、清洁生产和生态服务业,环保产业包括废弃物利用、环境净化和能源节约等产业。
  五、我国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措施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目前,尽管已有部分城市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建设,但总体来讲,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因此,笔者认为要建设完整的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有符合循环经济的设计,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到使物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在产品设计中,尽量采用标准设计,使一些装备便捷地更新换代,而不必整机报废。在产品使用生命周期结束以后,也利于拆卸和综合利用;同时,在产品设计中要尽量使之不产生或减少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
  其次,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德国在GDP增长两倍多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减少了近75%,收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结果。
  再次,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和重要标志。工业生态园是推行循环经济的一种好方式,这种方式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资源和能源在这个工业系统中循环使用,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地区纷纷出现的“工业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已有工业生态园的一些考虑:离开市中心区,实行集中式供热、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园区的绿地占有很大的比例等等。但是,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则很少顾及。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前进一步,距这种工业生态园就不远了。
  最后,和严格的管理。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但是不能设想仅靠先进的技术就能推行这种经济形态,它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科学地和严格地管理是做好这种经济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办事规则和操作规程,并且有督其实施的管理机制和能力。从清洁生产角度看,国内外的调查证实,工业污染物排放的30%~40%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就是说,只要加强管理,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钱,便可获得削减物料和污染物的明显效果。
  从对循环经济的上述分析来看,它对我国城市发展也是完全适用的。实际上,循环经济思想和战略的一个很重要的渊源就是生态城市。因此,可以本着上述循环经济的思想和战略,来制定和指导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
  [1]吴志强 蔚 芳: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12
  [2]高鹏飞等: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今日科苑,2007~8
  [3]杨益均 沈勋丰:城市循环经济.集团经济研究:2007~2
  [4]冯维波:关于建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思考.生态经济,2005~9
  [5]曲格平:建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经济工作导刊,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