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城镇居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建议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小松 时间:2010-06-25
 [摘要] 近年来江苏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逐年下降,消费结构和消费热点发生转变,不同收入阶层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有较大差异。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居民 消费 对策
  
  一、引言
  
  江苏是我国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一直稳居全国前列,属于相对富裕的省份。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们收入的稳定提升,城乡消费市场不断,商品和服务种类日益繁多,居民消费有了更多的选择,消费观念日趋更新,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居民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对策措施,促进江苏居民消费稳定增长,对江苏省扩大内需,实现富民强省、“两个率先”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二、江苏城镇居民收入消费状况
  
  1.收入消费概况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稳步增加,1991年~2007年,江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464元上升至16378元,平均每年提高877元。伴随着收入的增长,城镇居民的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江苏城镇居民1990年仅消费1339元,到2007年增加至10715元,平均每年提高552元。然而,从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1990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近7成,2007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 比重下降到48.62%。同时,平均消费倾向也持续下降。1990年,江苏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高达91.46%,到2007年,下降为65.42%。
  2.消费结构和热点变化
  江苏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年均消费实现由“千元级”到“万元级”的跨越后,城镇居民摆脱以温饱为目标的生活,进入小康社会,并逐步开始以发展和享受型为目标。具体反映到居民消费结构上,食品、衣着等主要属于基本生活保障类商品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消费比例逐步减少,通讯、文教娱乐等类商品和服务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消费热点也经历一次大的转折。上世纪90年代初期,消费热点是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大家电,反映了城镇居民从温饱向小康生活水平过渡的消费结构。而自90年代末以来,以汽车、住房、通讯、为主导的消费结构升级。从城镇居民平均每人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看,购买的主要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出现明显变化。传统家电消费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家用电脑、移动电话在城镇居民家中迅速普及。家用电脑、移动电话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几乎未进入家庭,而到2006年,每2户城镇居民家中就拥有1台家用电脑,移动电话更是迅速普及,平均每户家庭拥有1.3部移动电话。  [摘要] 近年来江苏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逐年下降,消费结构和消费热点发生转变,不同收入阶层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有较大差异。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居民 消费 对策
  
  一、引言
  
  江苏是我国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一直稳居全国前列,属于相对富裕的省份。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们收入的稳定提升,城乡消费市场不断,商品和服务种类日益繁多,居民消费有了更多的选择,消费观念日趋更新,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居民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对策措施,促进江苏居民消费稳定增长,对江苏省扩大内需,实现富民强省、“两个率先”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二、江苏城镇居民收入消费状况
  
  1.收入消费概况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稳步增加,1991年~2007年,江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464元上升至16378元,平均每年提高877元。伴随着收入的增长,城镇居民的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江苏城镇居民1990年仅消费1339元,到2007年增加至10715元,平均每年提高552元。然而,从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1990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近7成,2007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 比重下降到48.62%。同时,平均消费倾向也持续下降。1990年,江苏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高达91.46%,到2007年,下降为65.42%。
  2.消费结构和热点变化
  江苏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年均消费实现由“千元级”到“万元级”的跨越后,城镇居民摆脱以温饱为目标的生活,进入小康社会,并逐步开始以发展和享受型为目标。具体反映到居民消费结构上,食品、衣着等主要属于基本生活保障类商品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消费比例逐步减少,通讯、文教娱乐等类商品和服务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消费热点也经历一次大的转折。上世纪90年代初期,消费热点是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大家电,反映了城镇居民从温饱向小康生活水平过渡的消费结构。而自90年代末以来,以汽车、住房、通讯、为主导的消费结构升级。从城镇居民平均每人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看,购买的主要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出现明显变化。传统家电消费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家用电脑、移动电话在城镇居民家中迅速普及。家用电脑、移动电话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几乎未进入家庭,而到2006年,每2户城镇居民家中就拥有1台家用电脑,移动电话更是迅速普及,平均每户家庭拥有1.3部移动电话。
  3.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消费
  江苏不同收入阶层城镇居民消费差异较大。居民收入的不平衡带来了消费支出的不平衡,2006年,江苏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年人均消费支出22799元,而最低收入户仅有3362元。相对收入差距高达1∶6.78。从消费支出绝对数来看,居民收入越高,消费差距越大。平均消费倾向方面,收入越高,平均消费倾向越低。最低收入者有88.41%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中等收入者有72.70%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而最高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不到6成。低收入阶层中的大部分收入要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如食品、衣着等,这些满足日常生活的开支为刚性支出,难以下降。而中高收入者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用于发展和享受型的支出,具有一定的弹性,相对于收入的增长比例下降,从而总的消费倾向不高。
  
  三、相关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为进一步扩大内需,提高江苏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同时改善消费质量,促进和谐发展,我们建议:
  1.平衡投资消费关系,提高居民收入比重
  近年来,江苏乃至全国强调高积累高增长,经济发展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消费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小,经济比例关系处于失调状态。为此,要积极贯彻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方针,转变观念,把提高居民收入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并积极进行监督、评估、考核和奖惩,把居民收入作为考核和提拔主要干部的主要指标,形成重视居民收入提高的体制机制。
  2.适应消费结构变化,保障商品有效供给
  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适应消费结构的转型和消费热点的更替。现阶段江苏省城镇居民已开始由小康向富裕生活水平发展,消费呈现由低层次向中、高层次梯度上升的趋势。随着江苏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文化教育、、住宅、汽车、信息、生活服务业等消费热点正在酝酿。为此,销售商品和服务应当积极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热点的更替,合理调整商品的品种结构,保证市场繁荣。要加大对一些新兴消费领域商品服务相关行业扶持和市场培育,提高商品质量、产出数量,降低价格,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3.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帮扶中低收入阶层
  从平均消费倾向来看,低收入者消费倾向较高,但消费能力不足,高收入者消费能力很强,但消费倾向较低。要提高全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必须先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增强其消费能力。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可以考虑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补贴,如增加对失业下岗人员的补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等,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对于中等收入和工薪阶层,尽快采取提高其货币工资收入的措施,使其货币工资的增长弥补住房、教育、医疗等改革所造成的收入的下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
  
  :
  [1]江苏省统计局. 江苏统计年鉴1993-2007[M].北京:统计出版社
  [2]江苏省统计信息咨询中心[J].江苏经济动态,2008, (1).
  [3]伊志宏:消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