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探究
【摘要】由于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源的需求改变,而改革却跟不上步伐,加上各种制度限制劳动力的流动,广东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结构性失衡。为缓解这种矛盾,要积极寻求增加就业和升级产业的最佳结合点,大力第三产业,鼓励创业和扶持中小企业,取消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等。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 结构性失衡 治理路径
目前广东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突出地表现为技术岗位缺口大与部分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这种失衡使企业生产水平下降甚至停产,更有可能导致劳资关系不和谐的社会后果。缓解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刻不容缓。
一、广东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的主要原因
1、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导致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发展基本是靠制造业带动的,被称为“世界加工厂”。广东的制造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部门,目前的从业人员就有1780多万。广东的制造业虽然规模很大,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广东化到了后期,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新材料、新技术替代原有的材料和技术以及消费需求改变的情况,新的产品取代原来的产品,许多产业正走向衰退。多年来支撑广东快速增长的服装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和建筑建材业,由于技术含量较低、产业关联度不高,行业的整体发展前景堪忧。这些产业的衰退导致行业整体性失业,但这些失业者又很难快速转移到其他行业,他们如果不经过另外的技术培训,由于本身的技术专一性和新行业的进入壁垒,可能就此一直失业。广东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体现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趋势,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工业的战略离不开一定数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支持,但目前的人才供应情况显然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
2、教育结构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结构脱节
产业转型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折射出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广东省高等教育结构体系逐渐显示出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种种问题。在形式结构上,普通教育比重过大,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速度不快、层次不高、技术特色不强且办学条件差,成人高等教育重学历教育轻岗位培训。在专业结构上,设置不够合理,其比例和经济结构比例不协调,人才培养结构失调,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等。结果,一方面因某些专业重复设置,一批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落后,某些技术工种断档,技术工人严重不足。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反映出目前教育体制的弊端和办学思路上的问题。从2003年出现民工荒以后,广东的职业技术教育才开始得到重视。但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的建设,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仍然不够,使得人才培养结构严重失衡,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企业的招聘压力。
3、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导致广东结构性失业的制度性根源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多重分隔,如城乡分隔、地区分隔和部门分隔,严重制约了劳动力在城乡、地区和部门之间的流动。户籍制度使劳动力流动受到明显的区域限制。广东曾在1995年底出台了“六不准”的规定以保护当地劳动力的就业,这一做法提高了外来劳动力就业的成本,直到2004年民工荒严重的时候,这一地方保护政策才被取消。
二、治理广东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的路径选择
1、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寻求增加就业和升级产业的最佳结合点
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是扩大就业的最根本途径。广东总从业人数和GDP的相关系数为0.956836,广东GDP每增加1亿元,总从业人数增加1069人。因此,保持经济快速增长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
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如果只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单纯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注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会造成资源浪费、产品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低下及产业结构落后,最终阻碍经济发展。因此,解决就业要和产业结构升级相协调,调整后的产业结构要既能吸纳劳动力,又能吸收新技术。目前广东的产业引导方向是发展重化工业和汽车产业。这类工业的优点一是产品附加值高,提高了劳动的价值,工人可以获取更高劳动报酬;二是产业关联度高,上下游产业的延伸范围广,可以扩大创造就业的范围。汽车产业链条长,涵盖了研发、制造、营销、维修、服务、环保、能源和等相关领域,整车技术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都必须依赖零部件产业、配套产业水平的提升。目前,广州已形成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群落“三大体系四大组团”。广州汽车产业今后要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开发”道路,必须以强大的零部件产业为依托和支撑,应积极以整车项目为龙头,通过完善整车工业带动零部件产业发展。可以积极发展汽车下游产业链各式企业,大力发展汽车服务业,如汽车品牌销售、信贷与保险、二手车市场开发以及汽车美容、保养、连锁经营、汽车服务贸易、汽车物流产业、汽车金融、汽车维修和售后服务等相关产业。这样不仅解决了本产业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延伸产业的劳动力就业。因此,发展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是安置制造业排挤出来的劳动力的较好选择。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也能体现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质量。第三产业涉及行业广泛,有些行业进入壁垒低,吸收就业快,弹性大。据国家计委分析,第三产业的产值每增加1%,就比第一、第二产业多安排就业50万人。第三产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广东的产业结构比重还处于化中后期阶段,是“二三一”的格局,广东承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但服务业稍显薄弱。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广东第三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改造和升级商贸、住宿、餐饮及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提高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既不减少就业机会,又可推动传统服务业向服务业延伸。积极发展、、文化、信息咨询、医疗健身、托幼养老、休闲娱乐和家政服务业,创造更多工作岗位。
第三产业中许多行业的进入成本不高,可以鼓励个人进行创业,并给予支持。个人创立的小企业在起步阶段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因此政府应积极扶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提供创业的指导与培训。
3、积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适应广东经济结构的转型需求
“十五”期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快速增加,但就业率却在持续下降,不少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面对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大学应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改造传统专业和基础学科,避免专业重复设置,加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专业建设力度,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广东的产业偏向重工业发展,正需要大量技术人才,但职业技术教育曾被认为是对高等教育的补充,一直不受重视。珠三角企业频频出现技术工人短缺,这反映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为改善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要改变职业技术教育是“二流教育”的落后观念,加强技术院校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共同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4、鼓励劳动者参加培训
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者与工作岗位不匹配,提高劳动者素质是解决结构性失业的关键。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可通过“干中学”的方式进行,但更快捷的方式是对劳动者进行培训,包括:以新生劳动力为主要对象的职前培训,以在业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在职培训,针对城镇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以及针对劳动力的职业培训等。在广东的中小企业里,在职培训往往被忽视。尽管企业知道培训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但由于员工辞职等风险的存在,企业有可能付出培训成本却得不到收益。但是一旦产业调整或技术升级,员工的技能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时便会被淘汰。因此,对于在业者的培训可以借鉴韩国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支付部分员工培训费用以及新加坡给予企业培训补贴的做法;员工受到鼓励也愿意参加培训,提高技能,加强抗失业的能力。
广东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无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导致“招工难”与“就业难”现象并存。目前,国有企业职工的转岗培训资金有限,但广州等几个大城市已经采取了减免培训费用的措施。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安排2.5亿元专项资金,计划培训转移250万农村劳动力。这些都是支持失业者参与培训的举措,能提高劳动者与岗位的匹配程度,缩短其寻找工作的时间。
5、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作用
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是产生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必须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流动。首先,要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区域分割,取消劳动者入粤就业的种种限制,鼓励高级技工和高级人才到广东就业。其次,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规范的劳动中介组织行业标准。加大对劳动中介组织的监控力度;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建设,将用人信息最大限度向社会披露,降低劳动者职业搜寻的成本,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序高效流动;加大工资制度的改革力度,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的优化配置。
【】
[1] 夏凌燕:2006年广东就业状况分析[EB/OL].http://www.gdstats.gov.cn/tjfx/t20070723_48294.htm,2007-07-23.
[2] 唐文波: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D].广州:广东省社会院,2007.
[3] 马建会:完善广州汽车产业链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J].广东经济,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