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评价综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婵娜 时间:2010-06-25

【摘要】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和相关的研究加以梳理和评论,收集了以基尼系数为基础的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评价的相关资料,并做了简要的评述。最后指出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与国际的差异,要对基尼系数的方法进行必要的修正,从而进一步探索研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关键词】基尼系数 居民收入差距 增长
  
  一、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度方法和指标
  
  收入分配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大卫·李嘉图建立了分析收入分配的第一个模型,剩余价值的发现及其收入分配的分析奠定了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基础。新古典经济学家也把分配纳入到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分析之中。
  在20世纪早期,经济学家们关注实际的收入分配等级的产生,提出了许多测度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著名的经济学家基尼(Gini)就是在1913年提出了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的基尼系数概念。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即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份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根据世界银行规定,基尼系数小于0.2为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大于0.6为高度不平均,国际上通常用0.4作为警戒线。
  Cowell(1977,1995)、Kanbur(1984)和Fields(1980,2001)指出,不平等指标可以用实证和规范两种方法导出,实证方法描述了分配中分散程度的实际模式,并用一种统计量(值)来概括,最常见的基尼系数就是这样一种方法;规范法建立在一种价值判断之上,用社会福利函数度量不平等的程度,如阿特金森指数(Atkinson Index)。
  
  二、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总的来说呈扩大态势。对于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是否合理的讨论,对于基尼系数的计算结果,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从目前的研究结论来看,总的可以分为以下四种观点。
  1、收入差距过大论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居多。李实、赵人伟等学者认为,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全面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200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7,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的标准。他们认为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如不及时治理,中国随时可能出现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
   2、适度论
  
   持这种认识的学者认为,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虽然扩大了,但仍在适度范围内。陈宗胜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中国居民总体收入分配差距进行研究后认为,当时的收入差距程度“与同样水平的公有经济国家和私有经济国家在收入概念可比范围内的收入分配差别大体一致”。90年代后期他仍认为当时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总体状况是大致适当的。厉以宁(2007)提出,按照中国现阶段的二元经济体制进行分析,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是一个低于0.2的数值。他表示,中国不存在贫富分化问题,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状况是大致适当的。第一,从计算得到的基尼系数值来看,比0.5的两极分化水平小,它是处于适当水平的;第二,对照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率的提高来看,这种差距亦是适当的。
  3、两极分化论
   这种观点基本上就表现为众所周知的“贫富差距拉大”现象。从理论上讲,贫富差距固然不能直接等于两极分化,但两者的区别与重合无非就是“度”的大小。中国的贫富差距基尼系数超越0.4的警戒线已有几年,2005年更是达到0.47,这种贫富差距就是两极分化。宋冬林(1995)认为,我国已经出现两极分化。其依据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典型调查,2000年20%的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与20%的低收入户的差距由1991年的2.6倍扩大到3.8倍,且这种差距越拉越大。若收入差距仍高速扩大,势必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4、价值判断论
   蔡彦(1997)认为,因为每个人对收入差距的承受能力不同,收入分配差距研究必须引入价值判断标准,否则便无法做出的决策和选择,因此我们很难从基尼系数值上做出结论。但在收入分配的理论研究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它已经超出了实证分析的范畴,跨入了实证研究的领域,因此此观点遭到许多学者的批判和强烈反对。
  通过以上的分析,大部分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相比是较高的,应该引起关注,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出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如不及时治理,中国随时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三、中国基尼系数研究成果综述
  
  1、国家统计局计算的基尼系数
   在1981年,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278,不仅总体上差距不大,在城市及内部也相当均等。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我国从一个原来差距不大、甚至较为均等的国家转变为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贫富悬殊急剧扩大,基尼系数不断攀升。到2000年我国就冲破了基尼系数0.4的国际警戒线,2005年更是逼近0.47,贫富差距的日渐拉大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各界强烈呼吁加强收入分配改革力度。根据有关资料,中国的基尼系数具体情况见表1。
  2、赵人伟、李实等学者计算的基尼系数
   在收入分配领域,我国经济学界的赵人伟教授及其弟子李实研究员是集大成者。两人在此领域耕耘多年,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并估算基尼系数,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的国际警戒线水平。李实集中讨论了九十年代以来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分别放在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进行讨论,地区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理解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最后再对全国的收入差距状况给予大致的判断。他们对1988年和1995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进行了估计,它们分别为0.382和0.452(赵人伟、格里芬,1993年;赵人伟、李实、李思勤,1999年)。也就是说,在1988-1995年期间,全国的基尼系数上升了7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
  进一步讲,李实认为,严格来说,计算基尼系数有三种方法:一是按家庭总收入计算,二是按家庭人均收入但以家庭为单位计算,三是按家庭人均收入但以个人为单位加权平均计算。根据李实1995年的研究报告披露,上述三种基尼系数分别为0.409、0.444和0.445。造成三种基尼系数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在1994年,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家庭人口分别为3.72人和3.57 人,而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家庭人口分别为3.01人和2.81人,所以按家庭总收入计算的基尼系数,必定小于按家庭人均收入但以家庭为单位计算的基尼系数;而按家庭人均收入但以家庭为单位计算的基尼系数,也必定小于按家庭人均收入但以个人为单位加权平均计算的基尼系数。因此,根据不同的衡量标准,计算所得的基尼系数数据会有所差距。

3、厉以宁估算的基尼系数
   厉以宁(2007)提出,按照中国现阶段二元体制进行分析,先分别出两个基尼系数,一个是城市的基尼系数,另一个是的基尼系数,然后再加权平均,算出一个总基尼系数,这个总基尼系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贫富分化状况。厉以宁教授的新基尼系数理论还指出,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复杂的社会状况,较好、较准确的计算方法就是先计算出中国最基本的经济主体——家庭的基尼系数,然后再自上而下,逐级加权平均,计算出总的基尼系数。只有这样的计算方法才能正确评估中国的贫富分化状况。根据这种计算方法,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是一个低于0.2的数值,中国不存在贫富分化问题。厉以宁的观点是想把基尼系数“一分为二”,打一个所谓的“国情折扣”,即把中国的基尼系数拉到“警戒线”以下,从而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然而,他所说的“基尼系数”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尼系数了。
  
  四、以基尼系数指标作为评判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标准的缺点
  
  虽然,目前大多数学者考察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时,都以“基尼系数”指标作为依据,但也有学者对基尼系数提出异议。洪文建等学者就对基尼系数提出过若干批判和质疑,认为我们不能盲目崇拜基尼系数,对基尼系数的缺陷应该采用一些方法尽量弥补,同时利用基尼系数与其他性能不同的测度指数(比如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等)。
  1、不符合我国国情
   基尼系数虽然是国际上通行的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但存在着运用基尼系数进行国际比较的局限性,即使国民收入分布上有着完全相同的基尼系数,但对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含义:经济发展的绝对水平不同,社会对同样的基尼系数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基尼系数的评判标准主要是基于西方国家的经验数据,对于已经完成城市化和化的国家,基尼系数处于0.3-0.4这个合理区间时,收入差距适当、经济发展平稳、社会稳定。而基尼系数超过0.4警戒线时,收入差距过大、经济发展停滞、社会问题严重。我国目前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低,而且城市化的速度滞后于工业化的速度。所以,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完成后的评判标准,在我国不简单照搬0.4警戒线这一理论。
   2、不能反映收入结构的动态改变及社会承受力的变化
  基尼系数计算的是某一个时间点,各个收入组之间差距的加总平均,是反映收入差距的一个静态指标。在进行时序比较时,只能根据每一年基尼系数的大小,来判断收入差距整体状况的变动,而不能反映出各个收入组动态变动的情况。
   3、受统计资料限制,很难精确计算
  用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分布的均匀程度,收入是指全部实际收入,必须是真实统计。但我国目前无法满足这一点,相当一部分职工有数额不少的非现金福利收入;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在享受基础设施、第三产业设施方面存在很大的成本差异;我国灰色收入、黑色收入数额巨大。由于收入数据的口径问题,不同研究者便会得出不同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受收入统计资料的限制,很难精确的计算。
   4、不能客观反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收入差距
  我国的基尼系数之所以这么大,主要是由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决定的。无论是城镇内部还是农村内部基尼系数的数值都处在合理区间内,比全国的基尼系数水平低得多。因此,虽然中国整体的基尼系数很高,但居民实际感受到的收入差距没有那么大,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变强,这是目前维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而可贵的因素。
  
   五、相关建议
  
  随着贫富差距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引发了对如何看待我国基尼系数的讨论,不仅经济学界存在多种意见,而且社会舆论也有不同观点。用基尼系数作为评判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否,如何准确的确定中国基尼系数的警戒线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我们需要一个更一般的理论框架来研究基尼系数演变的复杂机制。
   1、修订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
  虽然基尼系数具有以上缺点,但它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因而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必须修订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国情,既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能闭门照车,有必要对基尼系数进行修正,从而更加公正的反映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2、分析方法多样化
  冯招容(2002)认为,基尼系数只是反映收入均等程度的指标,它没有也不可能综合反映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水平、社会制度、社会承受力的基本状况。仅以基尼系数作为评判依据,会影响评判的全面性与客观性。牛飞亮(2002)提出,国际上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很少采用单个指标。因为单个指标的分析很难全面地反映收入差距状况,并且单个指标存在的缺陷也影响到其反映的收入差距状况的准确性。可以通过采取不同类型收入差距分析方法、离差分析方法和分层收入差距分析方法等来对分配状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3、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为了客观公正地评判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可考虑将基尼系数作为一个单项的基本指标,同时设置一套综合指标体系作为评判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这套指标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经济体制改革指标、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和社会稳定指标等几大类。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才能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做出正确的评价。
  
  【参考】
  [1] 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2] 王海港: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和收入流动性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1999(4).
  [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5] 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 陈宗胜: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7] 厉以宁:新基尼系数理论[N].经济观察报,2007-5-8.
  [8] 宋冬林: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分析及其理论思想[J].财经问题研究,1995(8).
  [9] 蔡彦:对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判断[J].财贸经济,1997(2).
  [10] 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学,2003,2(2).
  [11] 卡恩、格里芬、李思勤、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及其分[J].赵人伟、格里芬: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2] 陈宗胜、周云波:再论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中国发生两极分化了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3] 洪兴建:对基尼系数若干批判的质疑[J].中国统计,2007(6).
  [14] 顾海兵:基尼系数批判[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3).
  [15] 裴常欣:对于基尼系数在当前条件下的适用性的一点思考[J].高等科学,2007(4).
  [16] 冯招容:“基尼系数”评判指标之我见[J].理论前沿,2002(2).
  [17] 牛飞亮:近20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状况[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