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海特色经济体系的构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马玉琴 时间:2010-06-25

    摘 要:在运用区域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青海特色经济要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龙头、以特色技术为依托的青海特色经济体系构架,以及构建这一体系的基本思路,并指出了这一特色经济体系对青海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海;特色经济;特色经济体系;构建?
 
  
  1 构建青海特色经济体系的理论依据?
  
  1.1 比较优势理论?
  根据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和赫克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的理论,青海的特色经济集中于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的产业和生产成本较低的产品,就能获得较好的贸易利润,也能与全国大局接好。青海只要将在其区域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参加区际交换,均可获得交换利益,但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则选择劣势最小者。这符合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利益主体的要求。?
  1.2 竞争优势理论?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之后,学者们通过对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两者的比较分析,得出了比较优势未必就是竞争优势的结论。因此青海经济的发展应通过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从而使区域优势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应该坚持动态发展的观点,使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而不是静态和短暂的优势,从而最终使产业在区域内和国际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
  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基于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开发的角度出发, 青海省在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当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同时,在产业选择过程中,应该以绿色产业为重点,以可持续开发为目标,做到在“保护中开发”。?
  
  2 构建青海特色经济体系的基本思路?
  
  2.1 青海特色经济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特色经济是空间地域经济的范畴,是在地区经济分工与联系的总体格局中能明显表现出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较其他地区具有特别突出的特点和优势的特征。这种特征不仅表现在生产(经营)的规模、产品(劳务)的数量与质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市场竞争力上,并经市场检验后所获得的收益状况,即市场效益上。新时期的青海特色经济必须寻求特色,更要求特色产品的开拓紧紧跟踪市场需求,要充分了解市场、研究、分析市场对特色产品的需求倾向,开拓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
  2.2 青海特色经济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资源开发为基础?
  特色经济参与市场的竞争,应该具备独特稀缺的资源禀赋,使供给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难以类同。特色经济对市场的占有,依托的是特色资源的禀赋以及发展机会的把握,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特色经济的自然基础。以特色资源的开发为基础,要从实际出发,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立足于可支撑的资源基础,发现和创造市场需求。?
  2.3 青海特色经济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支柱产业为龙头?
  面向市场的青海特色经济应该是产业化经济,必须有支柱产业来带动。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的条件下,青海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培育发展具有本地资源特色、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工农业生产有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
  2.4 青海特色经济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耦合效应为动力?
  特色经济不是特色要素的简单累加,而是通过独特机制把诸多特色要素有机地配置起来,这种特色机制既能使资源、产品、产业、科技等要素相互联结、相互吸引,又能使优势要素进一步发展,从而不断突出经济的特色而逐渐形成特色经济。因此,特色经济体系的形成实际上是一项耦合效应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特殊的运行机制,特色经济的耦合效应表现在:一是特色资源的优化配置。特色资源最初主要体现为实际拥有的、可采集的自然资源,逐步演变为资源全方位优化组合和深度开发利用,充分体现特色资源要素的长处。二是品牌优化整合。根据品牌整合的要求,在品牌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实施优化组合,优势互补。三是规模效益。“多、散、乱”等特色经济发展问题,难以挖掘特色要素优势,难以上档次以形成竞争能力。因此,青海应围绕特色,通过整合,实现规模经济。?
  2.5 青海特色经济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循环经济为理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青海发展特色经济,要根据本地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建立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体系,实现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
  3 青海特色经济体系的构建?
  
  由于受特殊的地理、气候等复杂因素的影响,青海形成了一些其他地区无法替代、仿造与迁移的独有资源,对这些独有资源进行加工而形成的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的产业就构成了青海特色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3.1 特色产业体系?
  青海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要突出“特色经济”的一般性,更重要的是突出“青海特色经济”的特殊性。青海省应利用青藏高原冷凉气候、天然草场、“世界屋脊‘等这些优势资源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
  3.1.1 特色农牧业?
  (1)种植业。一是重点发展豌豆、蚕豆。据统计青海省豆类年出口约5-6万吨,年创汇约1500-2000万美元。青海省主要出口创汇的农产品是豌豆、蚕豆,尤其蚕豆在国际市场上享有 “圣域蚕豆”之称,产品以其“粒大、饱满、色佳、无虫蛀”等特色,畅销国内外市场,初级干籽粒蚕豆是青海对外贸易的主要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二是积极推广高海拔地区特早熟杂交油菜种植。青海省日照暴幅量大,昼夜温差大,油菜产量高,含油量高且少病害虫,具有极强的产品竞争力。三是积极扩大以海南、黄南、海西和果洛为主的中藏药种植产业。调查资料表明,青海省中藏药品种繁多,在1660种天然药物中就有中藏药材1294种,其中尤以一些特产和地产药材驰名中外,如冬虫夏草、麻黄、藏茵陈等久负盛名。目前,我省药材人工种植面积约在30万亩左右,但还未形成产业规模,处在野生资源采集阶段,加快我省中藏药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藏药材种植业的发展。开发利用中藏药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是青海中藏药发展长期坚持的方针。?

  (2)特色畜牧业。据统计,青海有5亿亩可利用草场,各类牲畜2300多万头。环湖地区是主要的百万羔羊肉产业基地, 2006年羔羊出售达42.92万只,实现销售收入6029.85万元,羔羊出售保持了20.7%的增幅,呈现出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势头。因此,畜牧业养殖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进一步优化畜群、畜种结构。扩大羔羊、犊牛肉、牦牛生产规模,建设毛肉兼用的细毛羊、安哥拉山羊等生产基地,建立肉羊种羊良种繁育体系,发展青南地区为主的藏羊、欧拉羊产业,以东部农业区小尾寒羊与肉羊杂交为主的肉羊产业,发挥杂交优势。?
  (3)特色林业。青海省有宜林地1126.82千公顷,本省规划到2009年,将退耕还林(草)和荒山植树种草1093.33千公顷,其中造林面积456.66千公顷。结合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培育引进筛选适宜当地环境的优良苗木,并加快繁育和开发,扩大具本地特色的林果业,其中沙棘、枸杞、水果、干果和种苗等林果的种植是主要特色产业。?
  3.1.2 特色?
青海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目前,青海矿产资源种类达125种,有54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保有储量价值达17万亿元,占到全国资源的14%。青海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开发合作: 一是盐湖资源开发。以“聚宝盆”闻名天下的柴达木盆地有33个盐湖,已初步探明氯化钠、氯化钾、镁盐、氯化锂等储量均居全国首位,其中氯化钠、氯化钾、镁盐、氯化锂、锶矿、芒硝储量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盆地内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也十分可观。今后将加大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最终将柴达木地区建成全国钾肥及盐化工基地。 二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目前共发现16个油田,6个气田。石油已探明的储量为3.05亿吨,天然气已探明储量3029.6亿立方米。青海省天然气化工与盐化工结合开发前景广阔,目前从柴达木盆地铺设的输气管道已经经过西宁东送至甘肃兰州,涩宁兰输气管道年输气能力是20亿立方米。 三是水能资源开发。青海省是三江源头,全省水能储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有108条,尤其是黄河上游龙羊峡的部分河段,水流落差865米,地质条件好,可建设大中型电站13座,总装机1100多万千瓦,是我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带之一。?
  3.1.3 特色业?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上的“第三极地”,又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区,有着神秘莫测的独特高原自然景观和特色人文景观。据统计,2005年,青海省年接待境外旅游者10万人次,国内旅游者510万人次,总收入达到20亿元。因此发展特色旅游业已成为一个重要产业。首先,重点抓好青海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互助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称为青藏高原上“西双版纳”循化孟达天池、坎布拉地区等自然风景点的开发与建设。其次,以树立地域文化品牌为重点,推出河湟文化旅游、青海湖文化旅游、江河源文化旅游、昆仑文化旅游等各具特色的四大高原特色文化旅游板块,弘扬和打造高原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河湟地区主要是湟水、黄河谷地,包括西宁和海东地区,是青海省多元文化的聚集地。?
  3.2 特色产品体系?
  青海省应培养出以资源为起点,经过中间产品直到最终产品的产业链体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获取高的附加值。一是大力发展高原农牧土特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环保产品”、“绿色产品”、“保健食品”、“生物医药”等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并形成独具青海特色的无公害产品产业。重点发展以明胶及系列产品为主的生物制品,以蜂系列产品、青稞酒系列产品、果汁饮料、菜籽油和牛羊肉成品、半成品等为主的天然绿色食品,以及三绒(牛绒、羊绒、驼绒)面料、织物,民族地毯和工业用纺织品等,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创“特色”产业,育“名牌”产品。二是工业精深加工产品。包括盐湖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冶金工业、建材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水电工业等优势工业,加大对这些工业产品的深加工开发,促进产品的保值增值。?
  3.3 特色技术体系?
  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技术是关键。青海省由于受经济发展和资金积累水平的限制,在发展技术产业上不应全面出击。应有选择性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生物工程技术、酶技术和基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等领域作为主攻方向。一方面,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应依托现有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军工高科技资源,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以提高科技含量,创出自己的优秀品牌,取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此外发挥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扶持和引导作用。?
  
  ?
  [1]?李晓,赵志文.试论青海文化资源与文化建设[N].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6).?
  [2]?刘同德.青海应实施优先发展轻工业战略[N].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3).?
  [3]?白永秀.论西部地区特色经济体系的构建[N].西北大学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