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路径分析
[摘 要]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是促进增长和产业升级的有效形式。现实中的大多数产业集群既没有内生型创新能力,也不具备外生型创新条件。如何使创新能力在这些产业集群中成长起来并不断得到强化和,这是关系到大多数中小集群的生存和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政府作用、技术扩散、产权保护、专业市场等方面分析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路径,并以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的实例验证了笔者的理论观点。
[关键词]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遍观珠三角的400多个建制镇,专业镇占了1/4;由产业集群形成的九大支柱产业占广东全省比重的73%。广东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颇能代表全国水平,那就是仍在初级阶段:一是地域分布不平衡,广东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全国就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浙江、广东两省。二是产业集群的载体主要是小城镇,而国际上的产业集群则以市和工业区为载体。三是产业集群的产品模仿多于创新,技术含量低,集群多以获取外部规模效益为主,竞争手段都是低成本和低价,存在着专业层次低、产业链不完善、技术水平不高、仿制现象突出、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亟待突破。必须实现产业发展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聚焦于产业集群的升级,而产业集群升级的根本途径在于技术创新。
二、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理论分析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ing)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的地区的一种产业的成长现象,波特(Porter,1998)将之归纳为一组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于某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同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马歇尔的研究表明了产业集群与外部经济规模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他因此而得出结论:产业集群是外部规模经济所致,并用随着产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来解释产业集群形成的现象。此后,经济学界将马歇尔关于产业群集的理论归纳为劳动力市场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创新和技术外溢三个关键性因素。
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述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并将产业集群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本身的简单规模扩张而引起的产业集中化;第二个阶段是因为某大企业出现于某一区域而引发出更多的同类企业的出现。韦伯将产业集群归纳为四个因素,即技术装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因素和经济性开支成本的降低。
克鲁格曼则对马歇尔提出的技术外溢因素提出了挑战,认为这个因素只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产业集聚中产生作用,并借用萨缪尔森的天使的寓言阐述了产业集群现象,认为各国的贸易优势并不来自于国家之间的产业区别以及由此引起的比较优势,而是来自于各国内部的地区产业分工和在此基础上达到的规模经济的程度。
波特则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问题,他认为产业集群更多地发端于一两家创新性的企业,在这一两家企业的刺激下引致出其它同类企业的成长,并认为产业集群对企业竞争是高度重要的。
施蒂格勒等经济学家则对集群内企业的规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结论表明:产业的区域化程度越高(假定产业规模不变),则单个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就越高,这在美国和英国经济的实证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在施蒂格勒看来,产业集群加强了企业间信息的流动,并增强了企业间的信任,进而使得企业之间签订专业化上下游产业链条之间的合约变得简单。所以,根据科斯理论,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企业内部组织规模因此而缩小。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产业集群作为突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自身限制的有效组织方式已引起了学术界和经济决策部门的普遍关注,然而这些关注还主要集中于产业集群所形成的知识外溢与信息共享等传统的研究领域。研究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内生的。即通过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协同性、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等方面从内部引致创新。在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依托较大企业的技术力量和研究开发能力是中小企业突破创新困境的可行之策;另一类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外生的,即技术能力的引入构成了外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从外生创新能力看,一些学者论述了集群与跨国公司等技术领先者在生产链条间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从而为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创新模仿和学习的机会。然而内生型创新能力的生长局限于产业集群本身的创新性质或集群内领先的大企业的存在,而外生型创新能力则依赖于跨国公司或跨地区的“巨无霸”企业的进入。
事实上,现实中的大多数产业集群既没有内生型创新能力,也不具备外生型创新条件。波特的大量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内部并不天然地具备创新能力。因此,如何使创新能力在这些产业集群中成长起来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这是关系到大多数中小企业集群的生存和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路径分析
(一)地方政府充当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倡导者”
1.我国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地方政府充当产业集群的外部力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我国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已表明产业集群在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产业集群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群都能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往往易陷入“囚徒困境”的被动局面。原因有:中小企业的资金规模不足以承担研发工作、研发的风险太大、技术研发过程中的经济外在性、产权保护程度不高和理性经济人固有的“搭便车”思想等。应该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从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和“第三意大利”也许能得到启发: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的发展得益于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而“第三意大利”的壮大则有赖于非政府的公众和私人中介机构的参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第三意大利”的发展模式条件尚不十分成熟,但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模式却对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我国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赫瑞格尔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不可能同时承担自身发展的所有任务。因此,地方政府除了鼓励社会自主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发挥政府的资源、信息和组织优势,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从而使政府间接进入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当然,政府的性质和结构决定了它在直接的生产和商业活动中不具有企业所具有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政府介入企业的运作以及产业集群的形成会对市场机制产生扭曲,但与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陷入“囚徒困境”相比,其代价是值得的,这也可以看作是“帕累托改进”的次优选择。而且随着市场化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研发服务的研发机构的日益成熟,政府也要在适当的时候逐步退出,使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创新的扶持政策渐渐消失。
2.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发挥。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携手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培育多层次共性技术创新及服务主体,形成完整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整合有限资源进行重点技术突破,减少技术研发风险和不确定性,推动整个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毕超,2006)。政府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支持产业集群中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产业中的共性技术研究对于集群中的单个中小企业而言绝非易事,其通常需要跨行业、跨企业的亲密协作,另一方面,共性技术相对于企业专有技术而言,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因而更适合由政府或者行业协会来提供,例如广东省南海市西樵纺织产业集群,是全国四大纺织生产和销售基地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其产品花色品种单调、产品质量档次低等问题,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而集群中的大部分中小企业靠自身实力又难以解决设备老化和新产品开发率低等难题。在这种情况下,镇政府于1997年投资200多万元,从韩国引进了一套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电脑制版系统,用于纺织中的大提花工艺设计,并高薪聘请了技术人员,组建了一家专门从事新产品开发的研究机构——制版公司。该公司自1998年5月开业以来,开发了上万个面料新品种,并以比开发新产品成本低300元的价格转让给本地纺织企业,其结果,企业劳动生产率不仅提高了20%-30%,而且新开发出来的品种面料的每米价格平均提高了20%以上。西樵镇以技术开发为主的制版公司的设立,成为西樵纺织业从衰退走向复兴的关键(廖颖宁等,2005)。
(2)支持产业集群中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如提供产品标准、产品测试、实验设备、实验室等带有公共品性质的软硬件辅助设施,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3)提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政策导向,将优惠政策由原来的向区域倾斜转为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以及产业优势和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能力强、技术溢出效应大的项目进入集群,提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
(4)培养集群和区域的创新文化。创新精神首要的就是鼓励创业精神,这是集群创新文化的重要部分。政府应该引导、培育这样的创新文化,即:专业化、开放性的生产方式;鼓励人才流动;宽容失败;敢冒风险;信用与合作;自主创新光荣、崇高等等,从而形成一种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周晖,2007)。
(5)推动群内企业与群外企业、机构的交流合作,提高集群创新能力。我国现有集群的创新能力普遍不足,群内企业必须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借用外脑和外部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地方政府同样可在推动集群的对外交流上发挥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可设立为群内企业服务的公共机构,收集群内企业在生产及产品开发中面临的难题,向大学等研究机构寻求合作,切实推动产学研的结合。这样有利于加速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的过程, 提高创新能力。当区域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其他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弱时, 政府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政府可牵头设立适当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 以资金为杠杆, 通过组织和实施一系列产学研合作计划,并设立专项基金, 引导和激励各方之间的合作, 为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实现合作双方的“双赢”。同时, 促进人才流动, 知识流动, 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 支持教师到生产单位兼职, 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广东省科技厅在1998年发起了“广东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申报工作,各个专业镇提交报告,由科技厅组织专家评估,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厅授予某某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的牌子。科技厅拨款30万元,市、镇投入数额不等的配套资金作为建立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的启动资金。从广东的实践经验看,技术创新中心不单纯是作为企业与科研机构联系合作的中介,他更多是作为为群内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主体。技术创新中心为群内企业解决共性技术问题或为个别企业解决具体技术问题,而研发的成本由创新中心负担,成果无偿提供给企业使用,或者只是象征性收取一定费用。技术创新中心除技术开发功能外,还承担信息推广、商务、质检认证、知识产权保护等功能。广东的技术创新中心事实上就是政府为集群内企业服务的公共机构(陶融,2006)。
随着创新组织盈利能力的不断增强,产业集群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从而使创新组织的功能发生结构性的调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创新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为创新组织带来了“市场”,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与自己单独研发相比,同创新组织合作会使自身的研发成本大大降低。创新组织和产业集群企业的长期互动使创新活动变得日益活跃。因为:第一、当企业家感受到创新成果对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观察到创新组织盈利能力不断增强的事实后,将不断加强本企业的技术引进,并随着企业技术与资本的不断积累,企业进一步对新技术模仿产生越来越浓厚了兴趣,由此激发出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某种冲动。第二、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使处于竞争前沿的大企业越来越注重研发出本企业所特有的专用性技术,而以研发通用性技术为主体的中介创新组织越来越不能满足大企业的这种个性化要求,这就产生了大企业试图偿试研发个性化的技术,以确保本企业在竞争中的领先优势。第三、产业集群内形成的技术外溢与信息共享的创新环境也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比产业集群外的企业更愿意从事研发活动,因为这种环境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随着企业研发活动的不断深入,产业集群内的研发活动就慢慢地从创新组织自觉地转移进企业内部。但是,由于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加上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必然导致企业和企业之间技术创新的合作与协同,甚至短兵相接的竞争对手也可以在不损害各自竞争优势的前提下,结成技术创新联盟。对于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来讲,双方或者多方拥有共同的目标对于确保合作成功十分重要。当然,与竞争对手的合作也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客户对品牌创新能力的质疑,和可能发生的专业人才的流失。当各自的利益一致时,合作往往没有问题。但一旦发展到相互交换“企业DNA”的地步,明智的做法就是和对方划清界限。在这个协同竞争的过程中,创新组织将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
总之,随着技术成果和信息资源的扩散,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在接受创新能力的同时,不但产生了对创新产品的更大的需求,而且也以极大的热情直接投入到研发的活动中,这样一个创新组织就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的研发兴趣和研发热情。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事本企业特有的专用性技术的研发时,创新组织就慢慢转变了角色——转变成了以传播信息、提供技术服务和深层次科研产品研发的活动组织者。
(三)加强产权保护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有力保证。“当前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由报酬递增模式进入了报酬递减模式,而激活的突破点就在于增强产权保护。”(浙江大学民营研究中心金祥荣,2005)以广东企业为例,产业集群得到的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企业超细密的专业化分工,将可分割的功能不断分离出去,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中山市休闲服装专业镇——沙溪镇的企业生产一件衣服,布料、辅料、钮扣有专门供应商,甚至打扣眼都分包出去,包装、运输更是交给专门的服务商。这样的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成本,使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衔接更有效率。但是发展到现在,无论浙江还是广东的产业集群都进入了成本上升、报酬递减的阶段。最大的原因是产品差异化程度太低,只能导致恶性低价竞争。由于产品差异间隔小,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普遍模仿,甚至抄袭。走在前面的企业只能不断推出新产品,拉开时间差。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企业心有余悸,推出的新产品都是浅层开发,做不了长期、深入的研发。
另一方面,我国产业集群的生产能力已经上了经济规模,比如中山市灯饰之都——古镇镇的灯饰市场占有率2005年在全国达到60%多,但是营销仍然没有实现规模经济,这也是国内企业与跨国企业市场势力差距所在。而这一点则与国内市场的交易信用体系建设、产权保护有关。产权保护包括物权、知识产权和债权。只有加强产权的保护,才能满足民营经济包括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需求,从技术创新、拓展国内市场营销等方面培养内生增长机制。
(四)创建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是加快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有效方式。按照“政府搭台,市场运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一个集产品创意、设计、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是加快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有效方式。市场内既有来自国内外的产品销售网点,又有专业化的产品检测中心,还有从事研发、技术咨询和服务、技术交易等的技术中介机构,以及其他、、管理咨询等中介机构。在这个专业市场内,厂商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服务,对提升产品的知名度、降低销售成本、增加销售量、获得市场和技术信息、提高技术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将产生重大的集约效应、联动效应、专业化效应、贸易创造效应和价格趋同降低效应。同时也将成为新理念、新创意、新款式、新设计、新技术的发源地,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并产生强大的新技术扩散效应,对于加速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地方政府诱导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我们以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为例来分析产业集群内地方政府如何有效地引进创新源、选择创新组织以及促进技术成果的有效扩散,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和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山市小榄镇一些具有企业家眼光的创业者抓住了国内市场球型锁制品短缺的机会,从国外采购了各式各样的球型锁制品开始其模仿式生产并赢得了丰厚了利润,由于该行业的进入壁垒很低,小榄镇许多企业很快都加入到了球型锁制品的生产中,于是形成了小榄镇生产球型锁制品的一个高潮。然而,简单的模仿缺乏持续的竞争力,小榄镇以简单模仿为支撑的产品生产遇到了强有力的市场竞争的挑战。90年代后期,小榄镇球型锁制品的市场占有率开始下降,特别是一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合格率不高,退换率上升,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小榄镇球型锁制品的商誉。面对这种被动局面,当地政府将一些研制金属模具制品的科研院所引入了小榄镇,并从财政中拿出500万元资金,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设备,组建了研制开发各种五金模具为主的技术创新中心,该技术中心通过展示自己研制与开发的新品种的模具样品与设计,承接了大量企业的产品外形设计、结构与功能设计等订单,并以成本价格帮助企业设计各种新型的产品模具以及提供技术服务。在全镇制造球型锁制品的企业中,大约40%的企业从技术开发与设计中心获得了生产模具的新样品和新设计。企业不仅使其产品的质量得以提高,而且企业的年利润率也不断上升。其结果是:一方面与生产球型锁相配套的五金企业、电镀、零部件、包装等企业都相继进入该产业集群中,从而形成了了以生产球型锁具为主的产业链。另一方面,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自己设立研发中心,以追求企业个性化的生产和高质量的产品。2001年底,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大多数企业都设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10多家较大企业还与全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共建了技术工程中心。随着研发部门在企业内部的广泛设立,由地方政府支持的技术中心逐渐向技能培训、设备维修以及技术与市场的信息服务转向。
五、结论
现实中的大多数产业集群既没有内生型创新能力,也不具备外生型创新条件。因此,地方政府在如何使创新能力在这些产业集群中成长起来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的模式对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创新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加速技术的扩散,这是创新组织得以生存和产业集群技术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强产权的保护,才能满足民营经济包括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需求,从技术创新、拓展国内市场营销等方面培养内生增长机制;产业集群是一个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创新活动的有效组织机制,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1][美]克鲁格曼,著.张兆杰,译.地理与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周晖.中小企业及其集群成长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3]王珺.论簇群经济的阶段性演进[J].学术研究,2002,(7).
[4]潘雄锋.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2005,(3).
[5]Doug Bartholomew.Sleeping With The Enemy[J]. IdustryWeek,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