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约束下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的政策选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资源约束制约欠发达地区的区域,良性的超常规发展只能依靠技术创新,而如何优化选择技术创新支持政策意义重大,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资源约束 控制型资源 技术创新 欠发达地区 选择
  
  区域经济是一个社会、经济、生态综合系统,它是由资源、人口、环境复合而成,并且是在人类与界相互作用的中产生并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欠发达地区由于观念和体制的滞后以及资源约束,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其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避免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并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崛起,进行技术创新和创新政策的优化则是政府和的必然抉择。笔者将对这些问题逐一探讨。
  
  资源约束对欠发达地区的负面影响
  
  区域经济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三大部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水、气候、生物、矿产等五大资源;经济资源主要指、农业、与通讯业、建筑业、商业、财政业、科技信息等产业内部可挖掘的经济潜力;社会资源则以人力资源为主,主要包括人口、劳动力、科技人才三大资源及为人力资源服务的、文化、科技、等基础设施。资源是宏观经济活动主体所面临的外部条件,是宏观经济活动开始进行之前由外部环境事先给定的。同时,资源是一种动态的概念,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范畴。而一个地区所拥有的资源在数量和品种上的有限性及分布上的地域性,则形成了该地区的资源约束条件。资源约束对经济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它限制着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使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特征。
  事实上,经济发展首先是由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造成。从物角度看,万物都由能量生成,经济发展在根本上涉及到能量及其由之产生的各种具体物质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内能消耗、熵增加和生态系统承载力三个系统性的问题,发展问题实际上就是由此产生的。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发现,自然界能量的数量在传递和转化过程中保持不变,即能量守恒。然而,事实上能量守恒定律的一个更加重要的意义表明,一个系统内能△U 的增加(变化),等于系统吸收外界的热量Q 和外界对于该系统所做的功W ,即d U = d Q d W。 一个系统要做功,要么消耗内能,要么吸取系统外部的能量。社会经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能的使用、消耗和转化行为。发达地区因其在经济上居于“先发”地位,市场贸易中表现为资源输入,显示出其在吸取外部资源、增加“内能”上的优势。而欠发达地区,因其经济技术落后,市场贸易中表现为资源型的初级产品输出,经济发展中的内能消耗与补充主要局限于区域内解决。形成了欠发达地区大量耗用能源而遇到严重的资源承载力约束,此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第一个约束,即内能消耗与补给约束。
  由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熵同样是一个表示系统内部特征的量。根据卡诺(S. Carnot) 等人的论证,在一个系统内部,随着能量的不断使用,不能再作功的无用能是不断累增的,即总的熵不断增加,从而形成了熵增加定律。有机体系统要摆脱死亡,唯一的办法就是向环境中不断吸取负熵,以平衡熵增机制,维持系统均衡。在一个地区中,经济增长依赖于大量能源消耗的支持,而经济增长过程中消耗的大量能源,会导致熵的不断积累,包括与熵的具体化形式相联系的废水、废气、废物的大量增加。熵增加会大大扩展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性,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和生命维持系统功能弱化,使生态可持续性出现问题。而生态可持续性又是经济可持续性与社会可持续性的基础,从而使得维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系统均衡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在熵平衡机制上,发达地区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和经济上游地位,通过向经济位势低的欠发达地区大量吸取负熵(资源和利润),并大量转移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以及熵扩散等负外部性输出行为,而维持了发达地区内部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欠发达地区则完全不同,因其经济位势低,向系统外部特别是向发达地区吸取经济负熵与转移负外部性的能力要弱得多。正是这种发展的约束条件差异,造成了一些发达地区大量消耗能源,而处于经济低位势的欠发达地区,则更多地要从本区域内部吸取负熵来推动其经济发展,并把由经济发展带来的熵增加及其它负外部性积累在区域内。这便构成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约束,即熵增加与负外部性约束。把内能消耗控制在经济资源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把熵增加控制在生物圈的承载力以内,致使“累积性因果循环”关系产生一系列的“马太效应”,即:使发展快的地区经济发展更快,慢的地区经济发展则相对更慢,从而拉大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技术创新能强力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原因在于它是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市场应用取得成功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它能突破资源约束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局限,通过技术创新的整体扩张,实现和完成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经济活动中,资源既是生产力的物质要素,也是恒定的生产力要素,经济活动就是将自然资源和条件转化为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和劳务的人类行为,但这种转化的速度和规模却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即技术进步的程度。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要突破历史沉淀和资源的束缚,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技术创新,这样才能在科技不断进步、工业化进程急剧演变以及资源进一步短缺的趋势下,逐渐赶上和超过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实现超常规发展。
  技术创新体系是由区域内的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政府部门、其它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构成的系统。该系统是否具有创新活动的功能,不仅取决于区域内的资源是否得到合理配置、创新制度能否建立和相关基础设施是否得以建设,还取决于区域内创新知识能否得到培育、传播、生产和应用,形成能够支撑区域内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创新能力。这些基本任务的完成,无一不是以政策体系、法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实现,因此,优化选择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便成为资源约束下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资源约束下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取决于区域内部的控制型资源
 区域经济资源分控制型资源和非控制型资源。控制型资源是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在人类物质生产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决定或影响其他资源发挥整体效应的资源,除此之外的则属非控制型资源。工业化之前社会的基本控制型资源是原材料,工业化社会时代的控制型资源主要是金融资本,后工业社会的控制型资源则主要为知识和技术。而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几种资源组合而形成的控制型资源,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常见的控制型资源模式,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对于技术创新的支撑环境,可将控制型资源细分为取决于区域内部的控制型资源和依赖于区域外部的控制型资源。前者包括制度安排、中介服务、人力资本等三个方面的经济资源,基本上取决于区域内部;后者包括财政金融方面的经济资源,它除了主要取自区域内部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外部的支援。关于区域外部的控制型资源的利用问题,我们放在下一节讨论。在利用取决于区域内部的控制型资源方面,政府有比较充分的选择余地,可采取如下一些措施选择:
 1.充分利用制度安排的控制型资源,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支撑环境。
  首先,要建立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企业制度。要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把国有企业产权落到实处,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竞争秩序,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使企业经营机制和经营观念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企业加大科技开发的投入,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研究机构,完善企业内部技术开发体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其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和产业发展重点,选择一些技术创新条件较好,有市场前景的重点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安排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进入企业以及政府适当投入等形式,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技术开发研究机构,使这些重点企业基本具有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的能力以及国际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能力,使它们成为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

  2.充分利用中介服务的控制型资源,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中介服务支撑环境。
  要加快和完善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要形成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高新技术孵化中心为重点,并有科技情报所、技术市场、专利事务所、科技培训中心提供配套服务的社会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信息、人才、财务、等方面的服务,在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要支持和鼓励相关科研机构向中介服务机构转制,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各种中介服务机构。要加强创新中介服务的基础设施与工具建设,建立先进的信息系统、信息通信网等。要支持建立能够供各类服务机构共享的重要数据库,如科技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并应尽可能做到资源共享。
  3.充分利用人力资本的控制型资源,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人力支撑环境。
  要加快科技体制和高等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促使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建立面向社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撑体系和技术开发基地,改变科技与分离脱节的局面,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高等院校要通过体制改革,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以此来增强高等院校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活力。科研机构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调整科技结构,转变运行机制,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要实现上述目标和要求还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要大力实施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企业家培养计划,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和懂技术、善经营的企业家队伍。首先要建立由市场机制来选择和调节科技人力资源的管理体制,促进区域内科技人员的自由流动,营造让优秀年轻科技人员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其次,要改革科技人员的报酬分配制度,运用市场机制实现技术创新要素的最佳组合,由市场来决定创新者的劳动报酬。特别应适当加大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第三,要改革和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实行课题负责制,突出重点,加大对重大科技项目的扶持力度,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要客观、公正、地评价科技成果,对重大科技创新与发明成果要给予重奖。
  大力帮助企业提供人才信息和引进人才。鼓励和支持有条件大型企业到发达地区人才密集的城市创办研发机构,吸纳当地高水平科技人员加盟参与科技开发工作。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加强引进博士和博士后人员的工作。对于本地区奇缺而又急需的一些“顶尖级”科技带头人,实行“候鸟”或“飞人”计划,在津贴、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给予优厚待遇,让他们定期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奉献才智。加大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回国创业的力度,设立“海外人员创业基金”和兴建“归国人员创业园区”,完善有关配套设施和服务的建设。
  
  (二)充分利用依赖于区域外部控制型资源
  在利用依赖于区域外部的控制型资源即财政资源方面,政府的选择余地相对较少,但政府可采取如下一些选择。
  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政策的总体优化选择是在用足、用好各项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和资金的前提下,进一步确立向市场要资金的新观念和新机制,通过资本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多投资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即形成以财政投人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融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等多元的科技投入体系。通过广聚资金,集中扶强,全力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1.规范政府投资,使投资结构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调整地方政府投资结构,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引导资金,宗旨是引导社会资金,促使科技成果产业化,真正形成规模。对有可能产生新经济增长点或明显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高技术产业领域,要争取中央的资金投入,并形成中央、地方、行业部门和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资金合力。对高技术项目实行地方资金配套制度,对列入国家计划的项目,地方财政按比例进行配套。

  2.在科技投人中实施效率第一的原则。政府应根据不同时期产业的发展重点,选择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人才和正在进行的关鍵项目集中投入。而且,政府的支持要坚持采用引导资金的形式。对重大区域、项目的选择,对重点人才的支持,要科学决策。要进一步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和评估制度,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重大项目,抓好科技项目信息库的建设等。在科技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减少研究项目的支持面,增加单项投入的办法,力求科技投入产出比最大化。同时,启动科技贷款贴息项目计划,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以较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
  技术创新在每个阶段的投入不同,政府的专项投入应该区别对待,每个阶段应有不同的支持力度。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和评估制度,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重大项目。应本着相对集中布局的原则,培养形成高科技企业群和产业基地。
  3.引导企业成为R&D投入的主体。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基金,对生产、研制高技术产品的创新型企业,各级政府应给予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财政补贴;支持和鼓励科技型企业提取—定数量的资金集中用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投人,如对企业用于高科技产业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实行税收抵扣、加速折旧等措施,使企业成为R&D投入的主体。
  4.发展风险投资,增加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渠道。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机制,建立和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大力倡导和鼓励民营资本、个体资本投向高科技产业;同时,创造条件吸引区域外、国外的风险基金进入。加强对现有的风险投资公司的引导、扶持和监督;加速形成集技术、管理、经营、策划等多种人才为一体的创业投资管理层和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创业投资管理公司。
  建立健全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担保基金制度,为高科技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风险投资基金应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银行低息或无息贷款、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企业创办者自身的投资、各种资助、引进的外资等。
  力争更多的高科技企业上市,通过股市筹集资金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随着深圳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应鼓励、引导、支持、帮助高技术中小企业创造条件到新证券市场上市,以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本注入高科技企业,促进高科技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要逐步健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为创业投资提供多种退出渠道,提高风险资本投入高科技产业的积极性。
  5.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流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部门应定期发布《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引导金融机构给予重点发展项目信贷支持;改善融资和服务环境,广泛吸引投资以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依据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原则,鼓励区域外资本强势企业,以资本注入为前提条件兼并区域内的高科技企业;推动企业参与跨国公司的并购,吸引跨国公司参与建设高技术开发区,分享跨国公司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成果;完善欠发达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早日建成布局合理的高技术开发区体系。
  要放宽市场准入,拓展企业创新资金渠道,鼓励各种所有制成份进入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域,促进创新型企业投资主体和股权结构的多元化,降低创新风险。
  6.规范政府采购,创造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空间。为推动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从本区域高科技产业保护与提供市场的角度出发,应全面实施并尽快规范政府采购,使政府采购成为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支持力量。
  对于创新程度高、风险系数大、较难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高科技成果,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的“政府购买”的特殊政策,使那些很有发展前景但一时不能被市场迅速接受的高科技成果,可以在特殊市场中完成其孵化过程。还可以通过地方立法,规定国际采购中本地产品的输出数量,制定在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中如果条件相同则优先购买区域内高技术产品的鼓励措施,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拓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