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行为转变及零售商的应对策略
内容摘要:面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转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认为零售商应对经营策略、商品结构和零售方式进行调整,建立起以大型流通连锁集团为主导,经营布局合理、供应完善、业态结构优化、管理先进、居民购物方便的新型零售服务体系。
关键词:消费行为 零售商 化
美国心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消费者的需求沿着这五个层次逐级展开,当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又会逐步形成高层次的需求。这一理论运用于零售经营中就表现为: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是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逐级展开的。那么,当我国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以后,他们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哪些转变呢?面对居民消费行为转变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零售商又该如何应对呢?本文对此作出了具体分析。
居民消费行为转变的主要表现
消费行为反映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不同社会和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表现。消费行为包括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倾向、消费模式、消费心理、消费观念。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需求发生明显变化,消费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升级趋势,消费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一般消费品方面,消费行为转变的主要表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商品的质量与价格比。零售商销售的商品大多是生活日用品和食品,主要满足消费者基本生活需要。对于这类消费,消费者主要关注基本效用的满足,包括商品是否实用和购买成本的高低。因此,商品的价格和质量是消费者购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商品质量成为消费者选择超市购物的主要因素,主要原因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生活消费的安全健康以及购买无后顾之忧非常重视。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用品和食品主要用来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消费者不用像购买奢侈品和豪华商品那样关心外部效用的满足,所以对商品的价格就变得更加关心。
注重购买方便。消费者对购物的方便性要求高。这种要求不仅包括商店离家近,方便,也包括购物方便选择、购买抉择自由、一次性付款方便等。也就是说,消费者不仅注重时间上的节约,也关心心理空间上的节省。时间上的节约使消费者体力开支减少,心理空间上的节省使消费者精神上得到放松或愉悦。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商品品种和款式的选择性、购买决策时的自主性以及付款的便利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消费心理能力强。多数消费者对商品的观察能力、识别能力、对价格、商家信誉的鉴别能力以及购买决策能力都比较强,大大地提高了购物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感性消费日益突显。近年来,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1996年到2001年年均下降2.14个百分点,2001年为37.9%,2002年则是37.7%。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物质需求的满足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满足,即注重感性消费。这种特点表现在基本生活消费方面,就是消费者对基本生活消费品的品质、功能、外观、包装等方面的要求增加,强调购物过程的精神和心理感受,需要更宽松和谐的购物氛围、更舒适的购物环境、更恰当体贴的服务。
对商店忠诚度低。随着消费者价值导向增强、购物经验增多,相对于对产品品牌的忠诚度,对商店的忠诚度就变得比较低。其原因在于:一是零售商之间差异化小,营销策略趋同,包括商品结构、环境、服务等因素都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消费者感觉不到超市之间的差异,也体会不到超市能给自身带来何种独特价值,就对超市缺乏忠诚感。二是对于超市消费者来说,其最重视的还是商品价格上的优惠、质量上的保障等。如果购买相同的商品,哪家商店做得更好,消费者就会选择在哪家商店购物。
零售商应对消费行为转变的措施
面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转变,零售企业必须对经营策略、商品结构和零售方式进行调整,建立起以大型零售连锁集团为主导、经营布局合理、供应网络完善、业态结构优化、企业管理先进、居民购物方便的新型零售服务体系。具体措施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市场定位差异化。市场定位是关系到企业持续竞争力和经营效益的基础性因素。市场定位的差异化是指通过提供差异化的商品或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包括提供不同档次或类别的商品或服务等。如食品超市90%以上的商品为食品,大型综合超市则是食品、日用杂货、服饰兼而有之。在食品超市中有的超市以副食品、熟食为主。有的超市大部分的商品是生鲜食品。在经营日用杂货、服饰商品中,也可以专营某几类商品,如专门经营运动服或厨房用品等。在商品档次上,可以有专门经营低档品或中高档品。
以诚信为本的经营导向。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消费者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制度环境不健全,则要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只能依靠商家的自律。超市经营者应该意识到这一点,要树立百年品牌,则必须加强自律,确保经营诚信,把诚信作为制定市场竞争策略的指导思想,成为诚信经营的典范。供应商把商品送到配送中心后,公司检验部门应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商品质量进行严格检验,防止假冒伪劣商品,建立良好的企业商誉。随着消费者购买能力增强,辨别真伪能力提高,这类超市终将获得消费者的信赖与忠诚。
营造特色经营文化。随着消费者感性消费趋势增强,营造特色经营文化,满足顾客高层次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可以凝聚和增加顾客。零售商营造特色营销文化要符合我国传统文化、节日消费文化的特性,也要抓住民族文化的特征。如我国传统的走亲访友、尊老爱幼的亲情文化便可以成为超市营造营销文化的独特卖点。超市可根据季节或节日的变化提供各种礼品,在POP广告上进行恰当的宣传。购物场所贴上相应的对联,共同打造亲情文化,必然能吸引众多消费者。我国有众多的民族,各民族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又有差异,超市可以在各民族聚居地的分店,根据当地民族的文化特点塑造相应的营销文化,如让员工穿上当地民族的服饰、举办当地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等。通过特色文化的营造,使超市深深融入当地社区之中,增强商店品牌的凝聚力,长久地赢得顾客。
提高流通信息技术。流通技术的发展在零售商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自动化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流通领域的运用,流通产业的信息化成为流通业发展最重要的方向。企业内联网、外联网以及因特网的出现,不仅形成了网络交易,而且使商业企业的内部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网络化。流通组织网络化大大提高了零售企业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加速了流通资本的集中过程,同时也为零售企业跨地区、跨国经营创造了条件。
:
1.蒋玉霞.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分析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措施.工会,2004年第9期
2.吴异光.对我国居民消费的统计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版),2002年第5期
3.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变化与发展——我国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和问题.国际商报,2003
4.郭冬乐,方虹.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政策选择.商业经济文荟,2002年第6期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