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能源生产与节能降耗取得深入进展
能源是国民和社会的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山东大力推动能源生产,能源产业迅速壮大,能源瓶颈逐步打破,为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尤其是“十一五”以来,能源需求明显增加,为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山东以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走新型化道路,重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能源生产、消费和节约进入新的阶段。
一、能源生产成就喜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山东以丰富的能源资源为依托,以满足省内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大力发展能源产业,一、二次能源产能和产量持续增长,成为国内能源生产、加工大省。从一次能源生产看,山东原煤、原油、天然气和水电等一次能源的年产量增长1.5倍,年均增长3.2%。从二次能源生产看,火电装机容量增长18.1倍,年均增长10.7%;火力发电量增长16.3倍,年均增长10.3%;原油加工量增长4.9倍,年均增长6.3%;焦炭产量增长6.9倍,年均增长7.4%。目前,山东原煤产量列山西、内蒙、陕西、河南之后,位居全国第五;原油产量仅次于黑龙江,位居全国第二。火电装机容量和火力发电量均居全国第一;原油加工量仅次于辽宁,位居全国第二;焦炭产量紧随山西、河北,位居全国第三。近年来,山东原煤、原油等一次能源产量比较稳定,二次能源生产、加工能力持续增强,火力发电、成品油、焦炭等主要能源产品产量长期稳居全国前列,较好地满足了省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观山东能源产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1979-1984年,山东能源产业处于缓慢发展阶段,能源生产总量相对较低,但生产能力逐渐增强
改革开放之初,山东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能源产业规模较小,能源产量增长较慢。这期间,山东开始优先发展能源产业,投资逐步向能源产业倾斜,不断加强能源产能建设,能源生产和加工能力得以逐步提高。至1984年,煤炭、石油、电力基本建设投资累计为49亿元,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62.7%。原煤开采能力提高25.7%,原油开采能力提高5%,火电装机容量增长45.4%,炼焦能力提高27.2%。
到1984年,山东煤炭、石油、电力三大能源工业总产值7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3.8%,其中,石油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8.2%。山东生产一次能源6697万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13.5%,年均增长2.1%。其中,原煤产量4563万吨,占一次能源产量的48.7%,原油产量2302万吨,占49.1%,原煤、原油分别增长11.3%、18.2%,年均增速分别为1.8%和2.8%。从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情况看,山东的一次能源产量占9.2%,其中原煤、原油产量分别占全国原煤、原油的5.8%和20.1%,依次位居全国第六和第二。
从二次能源生产看,1984年,山东火电装机容量为425.6万千瓦,火力发电236.4亿千瓦时,比1978年分别增长45.4%、51.7%,年均增速分别为6.4%和7.2%。但原油加工、焦炭产量出现下滑,原油加工642万吨,焦炭生产238万吨,分别下降4.3%、31.5%。从全国看,山东火力发电量占全国的8.2%,原油加工量占全国的7.8%,均位居全国第四;焦炭产量位居全国第八。
(二)1985-1992年,山东能源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火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千万千瓦,原油开采量连续多年超过三千万吨,能源生产取得新突破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山东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工业快速发展,工业结构由轻工业为主逐渐向轻、重工业均衡调整,能源需求明显增加,能源产业发展加快。1992年,山东工业总产值、资产规模均超过二千亿元,其中,能源产业总产值389亿元,比1984年增长4.3倍,年均增长23.2%;占工业总产值的16.9%,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工业发展突出,总产值占工业的10.0%,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山东投资继续向能源产业倾斜,能源产能显著提高,尤其是发电装机容量翻了一番,首次突破千万千瓦。1992年,山东能源产业基建投资额为41亿元,位居全国第五,比1984年增长3.1倍,占工业基建投资额的47.6%。能源基建投资规模的扩大,有效增加了能源产能。火电装机容量1011万千瓦,增长1.4倍;原油开采能力3275万吨,增长63.8%;原煤开采能力4129万吨,增长7.3%;炼焦能力276万吨,增长90.4%;洗煤能力2130万吨,增长63.9%。从全国看,山东火电装机容量占全国8.0%,采油能力占23.1%,洗煤能力占13.8%,均位居全国第二;采煤能力占6.1%,位居第七;炼焦能力占4.7%,位居第九。
山东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近亿吨标准煤,取得历史新突破。1992年,山东生产一次能源9509万吨标准煤,比1984年增长42%,年均增长4.5%。其中,生产原煤6350万吨,原油3346万吨,分别增长39.2%、45.4%,年均增速分别为4.2%和4.8%。特别是原油产量逐年上升,自1987年首次突破三千万吨后,连续八年保持在三千万吨以上,是山东原油生产最旺盛时期。从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情况看,山东的一次能源产量占9.5%,其中,原煤、原油分别占全国原煤、原油产量的5.7%、23.6%,依次位居全国第五和第二位。
二次能源加工、生产能力明显提高。1992年,山东火力发电量为566亿千瓦时,比1984年增长1.4倍,原油加工量1146万吨,增长78.4%,焦炭产量309万吨,增长29.9%。火力发电量、原油加工量、焦炭产量年均增速分别为11.5%、7.5%和3.3%,增速明显加快。从全国看,山东火力发电量、原油加工量均占全国的9.1%,分别位居全国第一和第二;生产洗精煤952万吨,占10.7%,位居全国第四;焦炭产量占3.9%,位居全国第八。燃料油、汽油、柴油产量分别为312、181和252万吨,依次位居全国第二、第三和第四。
(三)1993-2002年,山东能源产业继续稳定发展,原煤产量、火力发电量均翻一番,能源生产再创历史新高
这个时期,山东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投资呈现多元化,工业蓬勃发展,工业总产值和资产均突破万亿元。在工业发展和需求的带动下,能源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2002年,山东能源产业总产值1722亿元,比1992年增长3.4倍,年均增长16.0%;实现增加值802亿元,增长4.3倍,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2.9%。
能源产业投资继续快速增长,火电装机容量突破二千万千瓦,又翻一番。2002年,山东能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391亿元,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37.8%,其中,电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93亿元,占整个能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49.4%。电力工业优先发展,发电能力大幅提升,与1992年相比,山东火电装机容量为2101万千瓦,增长一倍。
一次能源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原煤产量翻了一番,但原油产量稳中有降。2002年,山东生产一次能源13242万吨标准煤,比1992年增长39.3%,年均增长3.4%。其中,原煤产量超过一亿吨,达13066万吨,增长1.1倍,占一次能源产量的70.5%,比1992年提高22.8个百分点。但原油产量2672万吨,比1992年减少20.2%,占一次能源的28.8%,比重下降21.5个百分点。山东原油产量自1993年达到3620万吨的历史高峰后,逐渐回落并稳定在2600万吨左右。从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情况看,山东的一次能源产量占全国的10.4%,其中,原煤、原油分别占全国原煤、原油产量的9.5%和12.2%,均居全国第二。
二次能源生产稳定增长,火力发电量翻了一番。2002年,山东火力发电1221亿千瓦时,发电量比1992年翻一番,年均增长8.0%;原油加工2127万吨,增长85.7%,年均增长6.4%。焦炭产量370万吨,增长19.8%,年均增长1.8%。山东火力发电量占全国火电的9.2%,原油加工量占9.7%,分别位居全国第一和第二。焦炭产量位居全国第十。
(四)2003-2007年,山东经济、社会进入新的科学发展时期,传统能源生产、加工能力突飞猛进,能源产业开创全新局面
这一阶段,山东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民营经济和外经外贸“三个亮点”,工业发展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能源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07年,山东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1998亿元,比2002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20.0%。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5.1%。
从能源产业投资看,石油、电力工业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火电装机容量再翻一番。2007年,山东能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783亿元,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1.2%;比2002年增长一倍,年均增长14.9%。在能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煤炭工业占9.8%,增长10.5%;石油工业占44.4%,增长1.7倍;电力工业占45.8%,增长86.2%。从产能看,山东火电装机容量达5589万千瓦,比2002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1.6%;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10.1%,位居全国第一。采煤能力为18842万吨,采油能力为2924万吨,炼焦能力为3299万吨。
一次能源产量创历史最高,但占全国比重下降。2007年,山东生产一次能源14617万吨标准煤,比2002年增长10.4%,年均增长2.0%。其中,生产原煤14737万吨,增长12.8%,原油2793万吨,增长4.6%,原煤、原油年均增长依次为2.4%、0.9%。山东一次能源和原煤均达到历史最高产量,但从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情况看,山东的一次能源产量占7.0%,其中,原煤、原油分别占全国原煤、原油产量的5.8%、15.0%,一次能源和原煤产量占全国比重均有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我国同期一次能源产量增长64.2%,其中原煤增长83.0%,增幅远远高于山东,从而拉开差距。山东原煤产量位居全国第五;原油产量位居全国第二。
二次能源产量高速增长,均创历史最好水平。2007年,山东火力发电2686亿千瓦时,比2002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1%;原油加工3936万吨,增长85.0%,年均增长13.1%;生产焦炭2737万吨,增长6.4倍,年均增长49.2%。山东火力发电量占全国火力发电量的9.9%,位居全国第一;原油加工量占全国的12.0%,位居全国第二;焦炭产量占全国的8.2%,位居全国第三。
二、能源消费经历了自给有余、相对饱和到对外依存逐步扩大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积极推行“工业强省”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成为国内有名的经济大省和工业强省之一。但随着传统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重工业的加快发展,山东能源消费也增长较快。三十年来,山东能源消费增长6.6倍,年均增长7.3%,其中煤炭消费增长6.9倍,年均增长7.4%;汽油、煤油、柴油和燃料油等四大成品油消费增长6.4倍,年均增长7.1%;电力消费增长15.1倍,年均增长10.1%。从全国范围看,山东能源消费总量由全国第三升至全国第一,占全国能耗总量的比重由6.5%左右升至10.7%。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山东能源消费也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一)1979-1984年,山东农业和轻工业发展较快,社会能耗增长相对较慢,但国内能耗大省的地位已经确立,能源消费基本自给自足,主要能源品种供需不均衡
改革开放初期,山东重点抓好经济改革,农业发展欣欣向荣,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工业规模小、装备落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轻工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工业实现总产值535亿元,其中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59.4:40.6。食品、纺织服装两大轻工行业总产值比重高达38.0%,而化工、建材和冶金工业总产值仅占18.8%,装备制造业占19.6%。从主要产品看,纱27.0万吨,棉布10.8亿米,均占全国产量的7.9%,均居全国第三;化肥114万吨,水泥923万吨,分别占全国的7.8%、7.5%,均居全国第三;生铁140万吨,粗钢110万吨,分别占全国的3.5%和2.5%,依次位居全国第十、十一。电解铝仅3.4万吨。同时,小型拖拉机8.7万台,汽车1.2万辆,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六,洗衣机22万台,电视25万台,均居全国第十。
这一时期,山东能耗总量增长较慢,但已成为国内能耗大省之一。1984年,山东能耗总量为4481万吨标准煤,占全国能耗的6.5%,低于辽宁、四川,位居全国第三。与1978年相比,山东能耗总量增长19.7%,年均增长3.0%。从山东能耗结构看,第一产业占8.5%;第二产业占76.3%,其中工业占73.2%,建筑业占3.1%;第三产业占6.3%,其中运输、邮电通讯业占3.1%,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占0.8%;居民生活消费占8.9%。从能源品种消费看,煤炭4835万吨,焦炭252万吨,汽油、柴油、煤油和燃料油四大成品油259万吨,电力185亿千瓦时。
工业能耗比重较高。1984年,山东工业能耗3280万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能耗的73.2%,比全国工业能耗比重高9.1个百分点,占全国工业能耗的7.5%。从山东工业能耗结构看,能源工业占33.1%,其中电力工业占22.8%;冶金工业占17.0%,化学工业占14.5%,建材工业占12.2%。食品、纺织服装、造纸工业分别占3.3%、4.4%和2.2%。从具体工业行业看,原煤开采、原油开采、纺织业、造纸业、炼油炼焦、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和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等十大行业能耗占工业的80.6%。
这一阶段,山东能源总量自给自足,但主要能源品种供需不均衡。1984年,山东能源生产量是消费量的1.4倍,比消费量多2054万吨标准煤。但煤炭短缺272万吨,占全省煤炭消费量的5.6%,有1800多万吨原油调往省外或出口,占原油产量的78.2%。原煤供应不足、原油供大于求的不均衡局面,长期以来一直存在。
(二)1985-1992年,山东经济、社会进入较快发展期,工业化进程加快,轻、重工业均衡发展,社会能耗总量明显增长,但能源生产多于消费的格局未变,煤炭消费的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
这一时期,山东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由农村向城市、由农业向工业生产领域延伸,工业得到较快发展,轻、重工业比重逐渐均衡。从工业总产值结构看,山东乡及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309亿元,轻、重工业比例调整为49.3:50.7。食品、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占29.9%,与1984年相比下降8.1个百分点;冶金、化工、建材工业占23.1%,上升4.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占17.7%,下降1.9个百分点。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占全国比重看,纱72万吨,占14.3%,布23亿米,占12.0%,分别位居全国第一和第二;机制纸160万吨,占9.2%,位居全国第二;生铁309万吨,粗钢281万吨,电解铝6万吨,分别占4.1%、3.5%和5.4%,均位居全国第八;化肥155万吨,占7.6%,位居全国第三;水泥3162万吨,占10.3%,位居全国第二。同时,小型拖拉机31万辆,汽车1.7万辆,分别位居全国第一和第十二;家用电冰箱55万台,洗衣机61万台,空调5万台,彩电38万台,分别占11.3%、8.6%、3.0%和2.8%,依次位居全国第四、三、八和第十。
受带动,山东能耗增长较快。1992年,山东能耗总量为7166万吨标准煤,占全国能耗的6.8%,仅低于山西,位居全国第二。与1984年相比,山东能耗总量增长59.9%,年均增长6.0%。从能耗结构看,第一产业占3.6%,下降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79.3%,其中工业占77.9%,工业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建筑业占1.4%,下降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7.5%,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运输、邮电通讯业占2.4%,下降0.7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占1.4%,上升0.6个百分点;居民生活消费占7.3%,下降1.6个百分点。从能源品种消费看,消费煤炭7267万吨,焦炭337万吨,汽油、煤油、柴油和燃料油四大成品油716万吨,电力568亿千瓦时。成品油和电力消费增速明显加快,分别增长1.8、2.1倍,年均增长分别为13.6%和15.1%。
工业能耗继续向能源、冶金、化工和建材工业集中。1992年,山东工业能耗5581万吨标准煤,占社会能耗总量的77.9%,比全国工业能耗比重高5.6个百分点。从工业能耗结构看,能源、冶金、化工和建材工业能耗占76.0%,与1984年相比下降0.8个百分点。能源工业占40.1%,提高10.0个百分点,其中电力工业占28.3%,提高5.5个百分点;冶金工业占13.5%,降低3.5个百分点;化学工业占15.5%,提高1.0个百分点;建材工业占6.9%,下降5.3个百分点。机械工业占4.8%,下降0.4个百分点;食品、纺织服装、造纸工业占10.6%,提高0.7个百分点。从具体行业能耗结构看,十大高耗能行业占80.1%,下降0.5个百分点。从工业消费能源品种看,煤炭6367万吨,占全部煤炭消费的87.6%,其中发电供热投入2886万吨,占全部煤炭消费的39.7%,比1984年提高17.8个百分点;电力442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电耗的77.8%。
这个阶段,山东能源生产量仍然超过消费量,但煤炭消费的对外依存度明显上升。1992年,山东能源产量是消费量的1.3倍,比消费量多2343万吨标准煤。但煤炭净调入量已达917万吨,占全省煤炭消费量的12.6%,比重比1984年提高7.0个百分点。原油调往省外和出口2000万吨,占原油产量的59.8%。
(三)1993-2002年,山东、社会稳定发展,工业规模进一步壮大,轻、重工业比例向重工业倾斜,社会能耗总量翻了一番,能源生产量已不能满足消费需要
这一时期,山东继续强化“工业强省”战略,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业,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工业加速扩张,装备制造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明显上升,重工化特征开始显现。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均突破万亿元,总产值中轻、重工业比例调整为49.0:51.0。实现增加值3502亿元,增长4.9倍,年均增长19.4%。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看,冶金、化工和建材工业占21.7%,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占22.8%,上升4.0个百分点。食品、纺织服装工业占23.3%,上升2.2个百分点。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占全国比重看,机制纸666万吨,占14.3%,位居全国第一;生铁960万吨,粗钢1001万吨,电解铝22万吨,分别占5.6%、5.5%、5.0%,依次位居第五、六和第七,位次明显提前;化肥417万吨,水泥8239万吨,分别占11.0%、11.4%,均跃居第一。家用电冰箱421万台,洗衣机359万台,空调359万台,彩电450万台,分别占全国产量的26.3%、22.5%、11.4%和8.7%,依次位居全国第一、二、四和第三。微机44万台,移动手机312万部,分别占3.0%、2.6%,依次位居全国第七和第六。
山东能耗总量比1992年翻了一番,成为全国第一能耗大省。2002年,山东能耗总量为14618万吨标准煤,比1992年增长一倍,年均增长7.4%。从产业能耗结构看,第一产业占2.8%,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82.0%,其中工业占79.5%,工业能耗比重上升1.6个百分点,建筑业占2.5%,上升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10.1%,上升2.6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占7.0%,上升4.6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占1.4%,与1992年持平;居民生活消费占5.1%,下降2.2个百分点。从能源消费煤、油品结构看,山东能耗总量中煤品占76.0%,油品占22.0%,天然气仅占1.0%。能源品种的具体消费情况是,煤炭15764万吨,增长1.2倍;焦炭624万吨,增长85.2%;四大成品油1336万吨,电力1220亿千瓦时,分别增长0.9、1.1倍,年均增长依次为6.4%和7.9%。
工业能耗突破亿吨标准煤。2002年,山东工业能耗为11617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耗总量的79.5%,比全国工业能耗比重高5.2个百分点;占全国工业能耗的比重为11.1%,比1992年提高3.8个百分点。从工业能耗结构看,能源、化工、冶金和建材工业四大行业能耗占75.6%,与1992相比略降0.4个百分点,四大行业能耗比重依次为41.8%、15.6%、12.1%和6.1%,其中能源工业能耗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从具体工业行业看,山东十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82.1%,提高2.0个百分点。从工业消费的具体能源品种看,煤炭14975万吨,占全部煤炭消费量的95.0%,比重提高7.4个百分点,其中,发电供热投入8356万吨,占55.8%,比重提高10.5个百分点;电力928亿千瓦时,焦炭619万吨,分别占全部消费量的76.1%和99.2%。
山东能源消费总量开始超过生产量,煤炭消费的对外依存度继续上升,原油的调出量大幅下降。2002年,山东能耗量是生产量的1.1倍,超过生产量1376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为9.4%。山东煤炭净调入2698万吨,占全省煤炭消费量的17.1%,比1992年提高4.5个百分点。焦炭净调入256万吨,占全省消费量的41.0%,提高35.7个百分点。原油供应仍然富余,调往省外385万吨,占产量的14.4%,下降45.4个百分点。
(四)2003-2007年,山东经济、社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工业持续高速增长,重工化特征显著,能源消费剧增,短短五年内增加近一倍,能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接近50%,原煤、原油大量依赖外部提供
这一时期,山东改革和开放进入崭新阶段,经济、社会实现跃升式发展,特别是工业高速增长,总产值中轻、重工业比例调整为34.9:65.1,重化工业特征十分显著。从工业行业结构看,冶金、化工、建材工业增加值占28.5%,提高6.8个百分点,其中冶金工业占9.4%,提高4.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占25.0%,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设备制造业占3.9%,提高1.0个百分点。从主要产品产量和占全国比重看,生铁4841万吨,比2002年增长4.0倍,年均增长38.2%,粗钢4407万吨,增长3.4倍,年均增长34.5%,电解铝122万吨,增长4.5倍,年均增长40.5%,生铁、粗钢、电解铝分别占全国产量的10.3%、9.0%和10.0%,依次位居全国第二、三和第二;化肥871万吨,五年内产量翻了一番,水泥15304万吨,增长85.8%,分别占全国的15.1%和11.3%,均居全国第一。从装备制造产品看,汽车40万辆,增长19.2倍,位居全国第十;家用电冰箱682万台,增长62.0%,彩电900万台,增长1.0倍,均居第三;空调555万台,增长54.6%,洗衣机433万台,增长20.6%, 分别位居第五和第四;移动手机3515万部,增长10.3倍,居第五;微机34万台,居第七。
在重化工业发展的强烈带动下,山东能耗总量短短五年内几乎翻了一番,稳居全国第一。2007年,山东能耗总量为28551万吨标准煤,比2002年增长95.3%,年均增长14.3%;占全国能耗总量的10.8%,比2002年提高1.2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能耗结构看,第一产业占2.4%,下降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82.6%,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80.8%,提高1.4个百分点,建筑业占1.8%,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10.0%,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占7.0%,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占1.4%,比重均与2002年持平;城乡居民生活能耗占4.9%,下降0.2个百分点。在能耗总量中,煤品占78.9%,提高2.9个百分点,油品占19.1%,下降2.9个百分点,天然气占1.0个百分点。消费煤炭31703万吨,增长1.0倍;焦炭2593万吨,增长3.2倍;四大成品油2259万吨,增长69.1%;电力2596亿千瓦时,增长1.1倍。
工业能耗突破两亿吨标准煤。2007年,山东工业能耗为23082万吨标准煤,比2002年增长98.7%,年均增长14.7%;占全省能耗总量的80.8%,比全国工业能耗比重高4.7个百分点;占全国工业能耗的11.7%,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从工业能耗结构看,能源、化工、冶金和建材工业能耗占80.8%,提高5.2个百分点。其中,能源工业占35.1%,下降6.7个百分点;冶金工业占19.7%,提高4.1个百分点;化工工业占15.3%,提高3.2个百分点;建材工业占10.7%,提高4.6个百分点。从具体工业行业能耗看,山东十大高耗能工业行业占86.1%,提高4.0个百分点。工业消费煤炭30496万吨,其中20448万吨用于发电、供热和炼焦,占工业消费量的67.1%;焦炭2593万吨,电力2074亿千瓦时。
山东能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加快上升。2007年,山东能耗总量是能源生产总量的2.0倍,能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48.8%,比2002年提高39.4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净调入17368万吨,对外依存度升至54.8%,提高37.7个百分点;原油由净调出变为净调入1290万吨,对外依存度为31.7%。
三、节能降耗迈出实质性步伐
三十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尤其是“十五”以来的近几年,山东以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节能降耗取得积极进展。
(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万元GDP能耗明显下降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山东经济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工业强省,经济重心成功地完成了从农业、工业向工业、服务业转移,工业发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服务业质量和规模发生巨大改变,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万元GDP能耗明显下降。从经济结构看,2007年,山东三次产业比重为9.7:57.1:33.2,与1978年相比,农业比重下降23.6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提高3.7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提高19.4个百分点。三十年来,受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变化的影响,以及服务业比重上升的拉动,山东万元GDP能耗大幅下降。1978年,山东万元GDP能耗为4.19吨标准煤,1984、1992、2002年分别下降到2.76、1.91和1.19吨标准煤。2007年,山东万元GDP能耗为1.18吨标准煤,比1978年下降3.0吨标准煤,年均下降4.29%。其中,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1.76吨标准煤,下降6.2吨标准煤;服务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37吨标准煤,下降0.3吨标准煤。
“十五”以来,由于冶金、化工和建材等高耗能工业的迅猛发展,山东万元GDP能耗一度呈上升趋势。2000年,山东万元GDP能耗为1.14吨标准煤,从2001年至2005年,一路上升,2005年为1.28吨标准煤。近几年,山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节能降耗,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2006、2007年连续两年万元GDP能耗出现下降。
(二)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持续提高
能源产业同时也是高耗能产业,三十年来,山东二次能源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与时俱进,不断改善,二次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大为提高,对促进节能降耗发挥重要作用。1984年,山东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64.8%,1992、2002年依次为65.6%、68.4%,2007年为71.4%。2007年,山东能源加工转换投入2.9亿吨标准煤,比2002年可节省能源870万吨标准煤,比1984、1992年分别节省能源1914、1682万吨标准煤。其中,发电效率为35.3%,分别比1984、1992和2002年提高6.2、3.9和2.7个百分点。全省有近一半的煤炭用于火力发电,发电效率的提高对节能降耗、减少废气排放有着重要意义。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工业节能
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全省节能降耗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山东轻、重工业均衡发展,能耗总量增长缓慢,但“十五”期间能源、冶金、化工和建材等高耗能工业的过快增长,引起能耗总量和万元GDP能耗明显上升。“十一五”以来,山东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能耗较低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有效遏制了能耗过快增长势头,对促进节能降耗发挥重要作用。2002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结构中,十大高耗能行业占48.6%,随后几年比重一直上升, 2005年升至50.0%;2006年以来,比重有所下降,2006、2007年比重分别为49.6%和47.5%。高耗能行业发展速度放慢,能耗量减少。从十大高能耗行业能耗比重看,2005年为88.2%,2006、2007年分别为86.2%和86.1%。近几年,山东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较快,2002年为17.0%,2005年升至24.1%,2006、2007年分别为26.2%、29.2%。同时,技术含量高、能耗低的装备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也明显提高,2002年为21.7%,2005年为26.1%,2007年为28.5%。
(四)千户重点企业主要工业产品单耗下降明显
“十一五”以来,山东重视抓好1000户重点耗能工业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2005年,山东选择的千户重点工业企业涵盖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纺织和服装等主要耗能行业,能耗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5.0%。两年来,千户重点企业加强节能管理,加快节能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生产装备水平,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明显降低,实现节能565万吨标准煤。2007年,山东发电标准煤耗348.1克标准煤/千瓦时,与2005年相比,下降3.3%;吨钢可比能耗626.7千克标准煤,下降7.9%;炼铁综合能耗621.6千克标准煤,下降10.1%;电解铝综合能耗1784千克标准煤,下降2.8%;合成氨能耗1416.4%,下降4.7%;水泥综合能耗105.4千克标准煤,下降10.6%;纸和纸板综合能耗558.8千克标准煤,下降12.1%。供热综合能耗42.5千克标准煤/吉焦,下降3.6%。
(五)控制总量,调整存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经过长期积累,山东火力发电、钢铁、水泥、化肥等生产领域既积累了巨量产能,也存在大量落后产能,不利于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为此,山东加强源头控制,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通知》和《山东省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暂行办法》等文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八项必要条件”,有效遏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同时,全省积极开展淘汰落后产能活动,仅2007年就关停小火电机组113台,容量171.7万千瓦;关停钢铁企业17家,淘汰248万吨炼铁产能和371万吨炼钢产能,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促进了节能降耗。
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山东能源生产取得了重大进展,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山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新的时期,高度重视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节能降耗工作也迈出了新的步伐,基本扭转了由于重化工业发展带来的能耗上升趋势,确保了以较少的能源投入创造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山东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