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新区与美国硅谷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高新区;广东;硅谷
硅谷作为全世界第一个高新区,是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圣地,是全世界高新区建设的典范,其发展轨迹与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揭示了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高新区发展的一般。广东省高新区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为广东省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发展与管理现状在我国科技园区建设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与硅谷比较,还有许多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硅谷竞争优势的,揭示其规律性,分析广东高新区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总结国际经验,为广东乃至全国高新区建设和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对策。
一、美国硅谷的崛起与优势形成的基础分析
(一)硅谷的崛起是美国战后国防导向的科技政策的产物二战爆发后,美国政府的技术政策迅速从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为主转向以研制军事新技术装备为主,其研究拨款造就了一系列重大的技术突破,为高新技术时代的来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硅谷的崛起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根据特曼教授提出的“技术专家社区”的设想,在校园内创办了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斯坦福研究园,即硅谷的前身。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半导体元件稳定的订货量,其定货额一度占硅谷总产值的40%⑴。随后的朝鲜战争和冷战刺激了美国国防的发展,许多大公司纷纷来硅谷设点,硅谷成为国防工业的重要基地,1998年硅谷地区面积为1500平方英里,实现GDP约24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3%,相当于GDP的1/4.其人均GDP高达104348美元,为世界人均之最。硅谷的生产率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硅谷出口额达到3520亿美元,占加州非农业出口额的34%⑵。
(二)密集的智力资源与一流的创新效率硅谷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五所著名学府、十几所专业院校和几十所技工学校,还有众多企业和国营的研究机构,智力资源密集度居美国之首。硅谷包罗了世界各国各种族的高学历人才,目前,硅谷32%的人口是美国以外出生的,20岁至45岁的年轻人占一半以上,其种族构成中白人占49%、亚裔占了23%、西班牙语系人占24%。大学林立、院所云集为硅谷注入了顶级智能活力,这里聚集了1000多位美国院院士、40多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⑶。据硅谷联盟2001年发展报告,2000年硅谷总人口250万,其中本科学历20000人,博士学历6000人,种族多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人才结构多元化是其显著的特点。
硅谷的技术与产品以快、新、尖、优为基本前提,在硅谷的公司不论大小,如果技术和产品水平不在世界占前三位,就可能被淘汰出局。研发费用的投入是硅谷保持其技术领先地位的保障,2003年硅谷企业R&D投入为324亿美元,占总销售收入的12%(如图1),是全美同期平均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的3.5倍。2003年,美国的专利和商标机构授予硅谷8809项专利,这一数量为全美专利数的10%,⑷硅谷每天都推出几十项高新技术成果,以此确立其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
(三)发达的投融资体制风险投资业是硅谷发展的“发动机”,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与风险资本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如Intel、Yahoo、思科、升阳等公司都得益于风险投资。硅谷拥有庞大的风险资金和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其风险投资体制经历了二三十年的磨练已经成熟,美国一半的创业资本公司都在硅谷,云集着3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每年投入近10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1990年至1998年,硅谷风险投资额年增长率达300%,1999年硅谷吸引的风险资金达130亿美元,占全世界风险投资的1/6,并且90%以上来自于民间。多年来。硅谷风险投资额始终占据全美风险投资额的1/3左右的份额⑸,如表l所示。
(四)独特的区域创新网络与管理体系[5-7]硅谷的创新网络由四个基本行为主体组成: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政府及具有创新粘和功能的中介机构。这四个不同的创新行为主体相互分工与协作,共同建立了以地区创新网络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弘扬不断试验和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能促进区域内各企业进行集体交流与学习。同时,这些分权式的网络结构是扁平的,在这里,企业与贸易协会和大学等当地机构之间的界限被打破,鼓励与竞争者成为联盟或合作伙伴。尽管各公司之间同样竞争激烈,但同时,他们又通过非正式交流与合作,避免重复开发,共同创新。
硅谷的崛起固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决不是政府刻意设计的,政府在其中的职责是建立游戏规则,对园区的发展实行合理指导,如加强基础研究和投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法规环境等。硅谷的企业制度与管理模式形成了三方面的优势:第一,企业广泛采用了开放型、网络化生产结构,适应高新技术变化速度快、成本高的特点:第二,充分体现了人力资本产权的核心地位,建立了股票期权、共同决策与管理、部门分权与平等化的制度:第三,建立和培育了新型的产学研关系和新兴的非正式组织系统。
(五)完善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与孵化功能在硅谷,发明家有了好的创意或技术,无须本人直接去为经办企业劳心费力,从资金筹集、申请执照、战略计划、生产业务、财务管理、销售管理、公司上市等程序都有各种专业公司提供流水线式的相应服务。硅谷的“孵化器区域”包括了一整套齐全的支持创业制度化的基础设施,极大地降低了创业的门槛,缩短了创业的周期,刺激了创新者的创业欲望,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如图2所示,1990至2002年,硅谷有166200家公司诞生,125000个公司倒闭。因此,硅谷具有强大的小企业衍生能力,据统计,2003年硅谷有2000家企业破产,又有3500家企业诞生。这些企业都有很强的创造力,推动着硅谷的不断创新和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六)开放进取的社会环境与独特的创新文化硅谷的工程师和企业家来自五湖四海,在当地缺乏祖先或家族联系,没有繁文缛节,没有出身尊卑的等级观念,在开发高新技术项目中互相认知,精诚团结,互通信息,互助发展,形成了高度联系的社会网络[8]。硅谷独特的创新文化,是在高科技产业形成的特殊环境中逐步衍生的,一旦形成就对高科技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硅谷盛行着善于创新、敢于冒险、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的价值观念,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新和奋斗精神,从而为硅谷企业注入强大的活力。硅谷的文化强调知识共享、讲究合作、相互学习和交流,特别是非正式的交流非常活跃,咖啡馆、俱乐部、舞厅健身房、展示会、因特网都是交流的好去处。硅谷的文化还对跳槽和裂变给予足够的鼓励和宽容⑼。
二、广东高新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广东高新区是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广东省委、省政府接受了由180多名专家参与完成的《广东省迎接新技术革命对策报告》,决定在省内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划出一定的面积,创办高新科技开发区,明确园区具有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转移、辐射的功能。今天,广东省高新区已发展到16个,包括国家级高新区6个,分布在广州、深圳、中山、珠海、惠州、佛山等地:省级高新区10个,分布在东莞、肇庆、江门、汕头、揭阳、阳江、河源、清远、梅州、佛山等地。由于全省高新区统一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与管理体制,本文将其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到2004年全省16个高新区已开发面积达178.89平方公里,建立企业6507家,其中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1/4。工业总产值4300亿元.工业增加值约850亿元,净利润167亿元,上交税额为137亿元⑽。
(二)智力资源稀缺且局限于技术领域,创新效率较低2004年,广东高新区就业人数为90.9万人,其中科技人员数达13.2万人,占全省总数的43.2%。本历人数13.9万人,占14.7%,硕士学历人数1.14万人,博士学历2800多人,留学归国人数1300多人。其中,广州市集中了全省2/3的高校、97%的国家重点学科、大部分的科研机构,广州高新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5000多人,硕士或博士学历的就有3200多人。深圳高新区以虚拟大学园为载体,吸引了国内外44所大学进驻,建立了工程与技术中心37家,博士后工作站16家。但总体上看,广东高新区人才结构仍以国内人才为主,且大多局限于技术领域,缺乏应用基础研究力量,对其后劲会有一定影响。
科研投入方面,2004年广东高新区企业R&D投入总额为230.8亿元,占区内总产值比重的5.3%,全省16个高新区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779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数达188家,2001年到2004年,全区累计申报专利3976件,其中发明专利1604件⑽。但是与硅谷相比,广东高新区呈现出研发费用投入不足,发明专利申请的绝对量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名牌产品不多,技术层次不高,创新效率低,一些关键技术如芯片等还受制于发达国家的现象。
(三)投融资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广东现有2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大多集中在深圳、广州等地,其他地区几乎是空白。到2005年底,深圳市共有创业投资机构193家,创业资本总额160多亿元。这些投融资机构尽管为高新区企业的孵化做出了贡献,但风险资金数额不大,技术和风险资金结合困难,已经成为制约高新区企业催化的瓶颈因素。究其原因:一是国家相关法规建设及引导扶持政策滞后;二是风险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大量民间资金难以进入风险投资市场;三是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缺乏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和人才;四是社会上期待已久的创业板市场尚未建立,缺少市场化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四)实行“开放式”管理,但化生产结构还没有形成广东高新区成立以来,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成功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开放式”管理体制。就是不中断政府各部门对高新区的行政许可链条,不改变政府各部门对高新区的管理职能和权限,不把高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单独进行管理,高新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依照《高新区条例》的规定,代表政府履行管理职能,制定高新区总体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和建设规划,以及对人区项目和企业资格的行政许可。这种管理模式很好地协调了市、区两级政府的权责与利益关系,营造了合力共建的氛围。但是,广东高新区企业开放型、网络化的生产结构还没有形成,新型的产学研关系因体制梗塞运行效果不佳,一套新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行业游戏规则还没有被企业广泛接受。
(五)专业化服务机构与孵化功能有待完善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有647家科技服务机构,其中包括:生产力促进机构87家,科技创业服务中心23家,科技信息机构及网络平台55家,科技咨询与评估机构36家,技术交易机构16家,创业投资服务担保机构12家,分析测试机构、技术标准与检验、检测机构76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58家,专利代理机构29家。这些科技服务机构在沟通信息、密切各类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但是广东高新区还没有真正形成专业化分工的社会服务体系。企业要想把自己的技术变成产品,必须独立完成研究与开发、制造、流通、服务等所有环节。相当一部分专业化服务机构运行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短期行为突出,而且社会信用关系非常缺失,合作信任的基础和纽带较为脆弱;同时,高新区的孵化功能也有待完善。
(六)传统文化的弊端与创新文化的冲突依然存在广东高新区正在营造其特色文化气氛,如深圳高新区以人为本,以技术创新为灵魂,努力营造产业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三态合一”创新环境。树立“冒险不盲目、创新不封闭、激情不浮躁、成功不一时”的创业理念,“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的园区文化与硅谷的创业文化如出一辙,成为省内高新区创业精神的典范。但是传统文化与创新价值观念需要一个相互交汇、碰撞、融合的过程,广东高新区内仍存在着先进与落后、创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要求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一山不容二虎”的文化观念形成冲突;高新技术企业所要求的以人为本,网络化、扁平式管理模式与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官本位价值观形成冲突;高新技术发展所要求的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意识与缺乏诚信、侵权盗版盛行等现象形成冲突等等。所以,努力营造适合广东特色的高新区创新文化氛围显得十分必要。
三、广东高新区与硅谷的比较差距与对策[11-12]
综合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广东高新区与硅谷的共同点是:都聚集了当地丰富的创新资源。都发挥了区域自主创新的策源地、高新技术企业集散地的作用。广东高新区明显的特征是政府主导力度比硅谷要大,但市场作用乏力也制约了其发展,广东高新区与硅谷的比较见表2,存在的差距如下:
(1)智力资源短缺,创新效率低下。尚处于技术创新为主的阶段,应用基础研究十分薄弱;
(2)投融资体制建设步伐缓慢,风险投资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
(3)管理模式不完善,企业开放型、网络化的生产结构还没有形成,产学研创新互动局面远未形成;
(4)孵化功能与社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中介服务市场发育不全;
(5)创新文化氛围不浓厚,适宜于创新创业的高新区文化还需要进一步确立、弘扬和发展。
由于国情不同,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是借鉴硅谷宝贵的经验,发展自身特色,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加大技术投入,整合各方力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科研开发与技术创新本地化,加快粤港澳在高技术产业方面的合作,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高新区设立地区总部的研发中心,加快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和专业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产学研互动,力争开发出实用的、有市场前途的高科技产品。
第二,理顺风险投资渠道和退出机制。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人为主体、科技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的风险投资体制。不可过分依赖政府资金,要利用地域优势广泛吸收海内外和社会资金,形成国内外风险投资共舞的局面。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快建立各种风险投资机构,完善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并采取有效的退出机制。
第三,加快高新区的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建立服务性政府,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审批机构运转效率,实现高新区内以人为本、扁平化的组织制度,形成开放型、网络化的生产结构,促进管理体制适应园区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以构筑良好的软环境。
第四,建立和完善各种专业化服务体系。高新区应发展多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力发展服务于创新和产业化的中介机构,采取有力措施扶持园区专利事务所等知识产权保护机构,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制定和实施调动社会力量兴办服务机构的相关政策,努力构筑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体系。
第五,营造良好创新文化氛围。高新区应从文化的层面为其发展提供深厚的积淀,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应培养企业的冒险精神,培养其不安于现状、不循规蹈矩的创业精神。要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中守旧、中庸、惧怕冒险的弊端,要开放兼容,广泛学习和吸纳人类文明的成果,要培养敬业诚信、尊重知识、遵守创新游戏规则的理念。要通过宣传,使创新文化深入人心,营造适合广东高新区长远发展的创新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