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现代城市规划联系的解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山勇 张景秋 章定 时间:2010-06-25
摘 要:回顾了美国城市化的独特历程和美国城市规划,并就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处于转型时期的城市化发展有所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美国城市化,集中和分散,城市规划,郊区化,城市蔓延


  一 引言


  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在经历了19世纪的革命和20世纪的后工业化进程后,城市化水平由1790年的5%提高到现在的80%以上。伴随着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规模从小到大,城市结构也由集中到分散到再集中、再分散,逐步形成了等级规模相对完善,并且在城市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典范城市,如现代主义代表城市芝加哥、后现代主义代表城市洛杉矶以及大都市连绵带等。其间,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美国现代城市规划不断完善,逐步走向成熟,可以说美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化及由此带来的问题的历史。


  本研究中将美国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的美国城市化和20世纪的美国城市化。


  二 19世纪的集中型城市化阶段


  1.特征


  19世纪许多城市的明显特征表现为集中和密集。美国城市化开始于18世纪末期,产业革命和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成为其最初的发展动力。自1870年实现初步城市化后,美国城市化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大量的人口和工业向城市集中,地价不断上涨,建筑物不断增高,城市边缘不断往外围农业区延伸,周边的郊区继续并人城市,已基本形成全国性的现代城市体系。其中,1800年美国城市人口只有3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左右,到了1900年,美国城市人口达到3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40%。


  2.集中型城市化的形成机制


  产业技术进步导致城市的集中。农业机械化把大量农民从田地中解放出来,他们为了寻求就业机会而来到了城市。同时工业革命又把家庭手工业变为工厂大生产,创造了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也带来了就近居住的大量需求。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又带来了现代的增长,大量的管理者和工人在城市定居,城市成为制造业中心,点的集中成为必然。而靠传送带、滑轮和轴系统进行输送的蒸汽机动力,由于传送距离有限,客观上有利于集中的形成。电梯和钢结构技术的结合产生了摩天大厦,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密度。


  技术发展导致城市的集中。低廉的水运促进了港口城市的发展,活动集中分布在水运可以直接到达的地方。19世纪20年代的铁路技术延续了集聚效应,城市围绕在铁路沿线及其周围地区高度集中。对接近港口和铁路城市的渴望提高了集聚区位的地价,制造业和商业居住的建造商力图在有限的地域内建造尽可能多的房屋以获取利润。


  3.集中型城市化引发的问题


  随着城市的日趋集中与紧凑,过去那种开敞的城市空间和合理的建筑物间距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密集的工厂厂房和拥挤的住房空间、商业的高度集中、紧张的交通状况等等。表现在环境方面:空气状况恶化、阳光采光极差、污水横流、噪声震天、交通混乱。


  4.19世纪的美国城市规划


  19世纪早期美国城市规划是紧紧围绕促进商业的发展进行的,这与美国独立后城市的“快速增长”有关。大多数案例中,城市规划掌握在商业精英手里,“美国的天性是商业”用来描述这一时期的城市再贴切不过了。但也有例外,如朗方的华盛顿规划,就是基于城市而非商业的设计。华盛顿规划作为西方第一个专门为建都而做的城市规划,充分体现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思想,它既保留了美国普遍流行的方格型道路系统,又很好地把街道、公共空间、结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19世纪中叶规划思想首先是从解决环境问题入手,继而扩展到综合设计。这一思想是针对集中型城市化引发的集中型、高密度居住方式带来的严重环境健康问题而提出的。代表人物是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他认为对规划的评价大体上是根据它能减少疾病的程度,而阳光、好的流通空气以及充足数量的植物可以最有效地防止疾病。他在社区规划中严格按照地形等高线为污水和雨水设计了适当的排水系统,既考虑健康要求,也兼顾美学效果。由他和卡尔文·沃克斯于1857年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也充分体现了他的规划思想,并在美国掀起了“城市公园运动”。“正如好的流通空气可以使一间房屋健康一样,公园能使一座城市的空气流通起来”。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规划思想主题是“改善穷人的居住条件”。1901年颁布的城市《经济公寓房屋法》是这一时期的里程碑。但美国主流观点与欧洲不同,美国坚持住房由市场提供而不是政府。在美国看来,规划问题必须与观念紧密联系,过于像社会主义的事物美国是坚决不接受的。


  19世纪后期理想主义规划思想占据了主流,其中心思想是效率、城市美化、城市和社会公平。基于这一思想城市改良、城市美化、城市艺术运动此起彼伏。原因是经济的增长使人们认为自己能够负担起一些非纯粹功能性的东西。规划师中丹尼尔·伯纳姆和小奥姆斯特德(中央公园设计者的儿子)是代表人物,由他们设计的1893年芝加哥哥伦比亚博览会让人们体验到形式化、古典主义以及规模与华丽的全部概念。拱门、喷泉、雕塑、街道、市中心等如此规模宏大而又华丽无比。


  总体看来,19世纪的美国城市规划还处于现代城市规划的萌芽期,规划多以建筑规划为主,规划功能单一、尚不够全面。这一时期的美国城市规划紧紧围绕集中型城市化所产生的诸如环境卫生、居住健康等问题的解决做了很多工作,这些努力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此外,城市规划为满足人们的需要,在塑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方面也作了很大的实践,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 20世纪的扩散型城市化阶段


  1.特征


  扩散型城市化阶段,即城市郊区化阶段,具体表现为城市郊区化。由于集中型城市化阶段带来的大城市中心区的环境、交通、治安等状况的恶化,而郊区具有地价低、环境质量好等优势,促使中高收入阶层向郊区居住转移,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发展高速公路、鼓励郊区住宅开发、引导居住郊区化发展等客观条件和政府政策的驱动,加上私人汽车的高拥有率、大型购物中心的大量兴建以及机和技术为基础的信息通讯发展,使得企业的生产活动对中心城市的依赖度降低,产业伴随着人口和商业逐步向郊区转移。具备居住、商业、就业、交通、娱乐等完善城市功能的卫星城市也在20世纪70年代迅速崛起。


  2.扩散型城市化的形成机制


  交通技术的发展是郊区化的重要前提。“有了有轨电车,城市增长的枝蔓从城市内伸展出去,郊区化开始了。”私人小汽车的大量涌现加快了郊区化,1909年,亨利·福特生产的“T”型汽车每辆只卖到950美元,1924年降到290美元,“汽车从富人的玩具变成了穷人的奴隶”。交通系统的发展对郊区城市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956年,为促进交通系统的发展,美国国会通过了《州际高速公路法案》,有关部门在全国规划建设了超过4万英里的州际和地方高速公路。自此,中心城市的中产阶层不再局限在市区,而是到更远的郊区买房;各类商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也发现了郊区发展的广阔空间和潜力,人们不再把自己与有轨电车线路和铁路的区位捆在一起,纷纷向郊区迁移。


  社会的是促进郊区城市化的重要因素。郊区地价低,空气质量好。为了追求舒适的生活环境,人们纷纷舍弃中心城市而到较远的郊区生活。郊区城市化与美国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也有一定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了高出生率时代,家庭规模变大,房子成为“美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产生了对住房市场的巨大需求。杰斐逊式的民主培养了人们强烈的乡村意识。郊区生活被描绘为美国理想的生活方式。推动郊区城市化的力量还包括其他一些文化价值的理念:如美国人对新事物的爱好,期望接近,自由迁徙,自由竞争等。


  政策因素的影响也促进了郊区化。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抵押贷款保险政策、抵押贷款利息支付的联邦税收抵扣政策、减少定金和延长贷款偿付期限的政策等,既保证了信贷者贷款的安全,又为中高收入者购买住房(特别是新的住房)提供了十分优惠的条件。另外,国防政策也是促进郊区城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战时生产委员会(WPB)把大量的战时生产项目布局在郊区和“阳光地带”,也是推动郊区城市化的一个因素。


  3.扩散型城市化引发的问题


  一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城市蔓延问题,随着低层低密度住宅、大型停车场、购物中心等设施的建设,大量森林、农田、空地被占用,自然和谐的环境被人为地分割,土地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小汽车占主导的方式使能源消耗大量增长,空气污染严重。另一方面,又造成中心城市日趋衰败,经济持续低迷;房屋破旧不堪,基础设施因无力维修日渐老化;邻里关系恶化;犯罪率居高不下;种族问题严重,社会冲突不断且形势恶化。


  4.20世纪的美国城市规划


  1909年是美国城市规划的重要一年。由丹尼尔·伯纳姆设计的芝加哥规划标志着美国城市规划时代的来临。芝加哥规划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综合性规划,影响深远。同年第一届全美城市规划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哈佛大学开设城市规划课程,洛杉矶县通过土地分区法。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绿带思想对美国20世纪早期的城市规划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他的田园城市理论被美国规划界普遍认为是美国城市规划理论的先驱。


  20世纪20年代社区规划主导了城市规划,社区规划多从如何组织好社区生活人手,从而解决交通对社区生活带来的影响。首先刘易斯·芒福德提出了地区城市规划的思想。他设想在一个大城市地区周围设计许多小城市,然后用交通工具把所有的城市连接起来。其次是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这一时代美国城市化已经超过了50%,小汽车的广泛使用使得郊区化沿着不同于铁路的方向发展。同时大都市区化也开始扩展起来,并逐步形成了当今美国的五大都市带。


  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代,但是这一时代却唤起了关于规划的极大乐观主义态度。创新规划首先成为主题,代表是联邦基金房屋创新规划,同时几乎所有的州都成立规划委员会。区域规划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最著名的当属1933年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它为泄洪、发电和保护自然环境提供了一个综合的规划方法。


  二战后,大萧条和战争带来的住房紧张首先引发了城市更新运动,运动从清理市中心的贫民窟和房地产项目开始。到1973年运动结束时,联邦投资基金达到了130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建设项目。其次,郊区化再度复燃,公路运输压力剧增,于是交通规划一个接一个开始了。第一个,也是最有名的一个是芝加哥地区交通研究(CATS)。规模最大的一个是洲际高速公路系统的建设,到1980年结束时,4万英里长的高速公路系统成为重新塑造国家空间形态的主要动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规划历史上出现了一位重要人物——简·雅各布斯。她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在整个欧美开创了一个城市规划反思的时代。针对功能化分区的城市规划所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社会问题,她提出了自己的规划思想,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城市要多样性;第二,关注“街道眼”;第三,反对大规模建设。另一关键人物是雷切尔·卡尔森夫人,她针对革命带来的人类生活和社会结构变化所产生的恶果进行了有力的剖析和鞭挞,写就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同样令美国规划界乃至整个美国朝野震惊。


  20世纪60—70年代的能源危机使能源规划成为主题,表现在社区规划中就是尽力减少人们出行距离,倡导公共交通取代私人小汽车交通。


  20世纪90年代针对城市蔓延,新城市主义规划理念出现了。新城市主义与旧城市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认为郊区化的蔓延是不可避免的,与其把精力放在旧城的改造上不如解决好郊区低密度蔓延的问题。90年代另一重要规划思想是精明增长规划的提出,精明增长标志着美国城市规划走向成熟。美国规划界将其概括为10大原理:土地混合使用;建筑设计紧凑;多样化的住宅;可步行的邻里;吸引力的社区;保护开敞空间;平衡的社区发展;多样化的交通;决策的公正和公众参与。


  纵览20世纪美国城市化和城市规划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城市规划是伴随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走向成熟的。从注重功能分区的早期以建筑规划为主的美国城市规划逐渐发展为广泛吸收建筑学、地、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而形成的综合性城市规划,美国城市发展走过了一段不平坦的发展道路,其间有失败也有成功,有反思也有争论,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美国的城市体系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体系,美国城市规划通过近百年的发展也为世界城市规划在理论和方法上提供了经典研究范式。


  四 美国城市化和城市规划对的启示


  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美国曾经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大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混乱、环境恶化、失业增加等等。依据美国经验,针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第一,强化城市规划对城市化的指导作用。城市规划是城市与村镇有序发展的依据与保障,这就要求城市规划不但要适度超前,而且要严格执行,否则就会沦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命运。


  第二,城市规划要有综合性。从城市区域在全球劳动地域分工的地位着眼,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综合效益的提高,而不是单单考虑某一方面。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的规划与零增长的规划都是不切合实际的。要尽量满足不同群体的各种需要,人们物质、精神、情感上的需求都要兼顾。


  第三,关注交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美国式的以小汽车交通为主的规划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完全是行不通的,但美国发达有效地高速公路系统却值得我们借鉴。


  第四,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要有机结合、量力而行。不能借口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排斥民族的、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没有文化特色和内涵的城市只能是建筑物及建筑群的堆砌,缺少竞争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