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日国际会议城市的构建探析
关键词 中韩日,会议产业,国际化城市
1990年代后,各种国际组织层出不穷,国际会议的召开日益频繁,国际会议产业应运而生,建立国际会议城市成为各国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
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韩日三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日益增强,建立东北亚区域合作组织的构想、召开各种国际会议、举办运动会和国际展览会等,三国在会议产业的发展中有竞争也有合作。
1 国际会议城市概述
会议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市资源的整合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不少城市将其作为经营城市的切入点。
1.1 会议产业的内涵及其组织管理系统
国际会议产业是随着的进步和产业社会的高速发展,通过国家间的信息交换,为提高本国的利益、增强相互合作的国际交流而发展长大起来的产业。
会议产业所包含的行业和组织,按照国际会议协会(ICCA)的分类主要有旅行社、航空公司、会议筹备机构、观光局或会议局、宾馆、会议展览中心、外围合作厂商等。其中会议筹备机构及会议局发挥着组织、筹备等职能。会议筹备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协助会议举办的各项事宜,是系统中的管理者和媒介,整合、联络和协调各项细节,以完成会议等的顺利举行。其业务活动包括选择会议地点、会议程序规划、会场管理与执行、评估等。会议筹备机构分为公司()会议筹备机构、社团组织会议筹备机构、独立或私人的会议咨询顾问等,或由上述会议专业筹备机构与其它服务公司组合的会议管理顾问公司(PCO)、奖励管理顾问公司等。
会议局(CVB),又称会议旅游局,为非营利组织,它代表一个城市或地区,吸引或服务于不同类型的观光客和与会人员。成立的宗旨在于整合协调地区各项旅游资源与功能(包括市政府、市民团体、社团、宾馆、会议中心、餐厅和吸引力资源等),长期提供或指导宾馆和会议中心的行销信息及策略,发展会议产业和旅游业,为城市带来整体经济效益,提高地区形象。会议局的主要功能:①鼓励、协助公司、社团等争取会议在本市举行;②协助公司、社团筹备会议展览的整合协调工作,如住宿、运输、财务支持、报名、及其它服务等;③整合观光旅游等资源,提供举办会议展览活动的各项需求;④促使与会者利用当地所提供的文化、旅游等资源,扩大消费。
三国的会议产业分属不同的行政机构管辖:由商务部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和国家旅游局管辖;日本,分属经济产业省和国土省;在韩国,分属产业资源部和文化观光部。
1.2 会议产业与城市的关系及其效益
会议产业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如东京、香港、北京、首尔等作为政治、经济、或贸易的中心城市,能促进国际会议产业的发展,也促使一些城市的品质与知名度获得进一步提升,如日本的筑波和幕张、中国的博鳌、韩国的光州等。
国际会议、国际会展的申办及成功是需要前提条件的。国际会议产业对城市的综合条件有很高的要求,除了国际化的会展场馆设施、便捷的交通和综合服务体系外,如独特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深厚的多元文化积淀、突出的产业优势等,这是知名国际会议城市必备的共同特征。
会议产业作为城市的窗口行业,对优化城市社会资源、发展城市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各国有关部门的调查及国际会议城市的实践经验,会议产业可以给城市带来经济、政治、科技等如下效益。
1.2.1 能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资源、人文资源,以及派生的品牌资源、形象资源等利用程度,并使之不断优化,从而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
1.2.2 能拉动交通、旅游、餐饮、宾馆、商业、保险、装潢、视听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和税收,带动城市经济的繁荣。参加国际会议、展览会者的消费能力是普通旅游度假者的2-3倍,如中国香港。
1.2.3 能全面带动城市的资源运行,产业关联系数高,如中国海南的博鳌、日本千叶县的幕张在短短几年间的巨变。举行国际会议还可增加就业机会,在欧洲,每20位出席会议代表就可提供一个就业岗位。
1.2.4 作为“城市的窗口”,是了解城市的最佳途径,也是打造和推广城市形象走向世界一个主要手段。会展的主题名称总是与其主办城市紧密联系,如:博鳌亚洲经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爱知世博会、汉城奥运会、釜山亚运会等。
1.2.5 能展示举办地城市产业优势,充分展现当地风土人情、旅游资源、文化传统等,为挖掘旅游和文化资源提供良机。
1.2.6 是吸收国际新知识、科技交流的最佳渠道,可以使城市掌握世界最新信息,促进城市和国家的科技产业发展。
2 中韩日国际会议产业的发展现状
1990年代后,大型国际会议、会展等常在北京、上海、首尔、东京等城市举办,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及在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影响。但中韩日三国在国际会议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国际会议城市建设上存在着较大差距。
2.1 韩国国际会议产业的发展现状
通过1979年的亚太旅游协会总会(PATA)及1985年国际货币基金会(IMF)等国际会议的举办,韩国的会议产业从此逐年高涨。釜山第14届亚运会投入了6.6万亿韩元资金,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到10.4万亿韩元(约1200韩元合1美元),提供18万个就业岗位,海外旅游者增加20%9。
1988年汉城奥运会,盈利4.97亿美元,全年旅游人数净增了10%1)2上。经济学家称之为“奥林匹克生产效应”,使韩国完成了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国家的转变过程。此后,汉城又成功地举办了亚欧会议(ASEM)和世界杯足球赛等。
以奥运会为契机,首都市中心地区的酒店业加速成长,如开始导人“观光酒店”的评定,针对会议设施、服务内容有五个等级的评价标准。以韩国观光公社为中心的国际会议推广协会(KCPCC)从1989年开始运作,代为筹办国际会议业务为主的会议顾问公司也得到振兴旅游事业相关的支持。从国际会议举办次数来看,2001年汉城市名列世界第8位。到2012年还有约100余场次大型国际会议已确定或正在协商。
韩国国际会展中心(COEX)被世界贸易中心协会(WTCA)确认为会议接待工作世界之最,被国际会议专家选为世界十佳会议中心之一。成立“汉城国际会议协会”,旨在提高汉城作为东北亚商贸中心的地位和形象及会议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韩国文化观光部内设观光局,具体负责发展国际会议产业、培养国际会议专业人才。实施机构则主要是韩国观光公社。由政府扶持会议产业是韩国的一大特色,如金大中会展中心(光州),在运营中出现的亏损也由政府全额负担。
韩国产业资源部负责对会展业认证制度,以韩国展览产业振兴会为认证机构,培育会展业的竞争力。同时,韩国还积极参与全球展览业协会(UFI)的认证。但目前,韩国获得的U
FI认证水平与先进的会展业国家相比水平还不高。
2.2 日本国际会议产业的发展现状
日本的国际会议产业发展,明显在三国的前列。1961年在东京举办了规模空前的第52届国际扶轮社大会,共有70个国家参加,与会者达2.3万人,当时饭店设施还远远不够需求。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是会议产业发展的转折点,日本东海道新干线通车,对东京奥运会及后来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顷利举办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东京奥运会对日本经济发展的推动超过了政府的预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日本便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不仅如此,东京奥运会还具有日本重返国际社会的象征意义。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可与东京奥运会相提并论,历时半年之久,共有77个国家参展,入场突破6,000万人,创造了高达3.3万亿日元的经济绩效。
神户以创造“海洋的文化都市”为主题,举办了“1981年港湾之行”的活动,吸引了1,600万人参加。此次活动首次以地方政府为运作核心,由此激发了各城市地方政府的主导活动,并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地方文化特色。例如,以传统的农、渔业为主的千叶县,1983年提出“千叶新产业三角构想”,填海造地522hm2,建起了一个具有研究、、商业、居住等综合职能的会议重镇——幕张。其特点在于把大规模的展览场、国际会议厅,多用途活动广场都建造在同一座大型会议中心内,因此能够举办5000-6000人规模的大型会议,同时大型饭店、宴会场地充足,停车泊位达6000多个,成为以会议产业填海造城的最佳范例。会议产业为该地区每年带来约1,400亿日元的直接效益,波及经济效益达到3,000亿日元。
2005年的爱知世博会,给中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估算,爱知世博会给爱知、岐阜、三重三个县带来经济效益达1兆2822亿日元。入场人数达到2200万人,远高于预期数字。相关收入超过4500亿日元,扣除开支外盈利50亿日元。会展期间,名古屋的5家百货商店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6.3%,宾馆爆满。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还给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后劲,使很多企业都计划在这一地区发展。
根据国际观光振兴机构(JNTO)的统计,2004年,召开国际会议1896次,有13万多名外国人参加,占入境总数的2.1%。其中,总人数300名以上、有50名以上外国人参加的国际会议有325次,有1000外国人以上的国际会议达到14次”。
日本会议产业由政府行政部门国际观光振兴机构(JNTO)管理,在日本会议局(JCCB)和JNTO的行政指导下,为发展日本会议产业,在加强成员间的合作、培养专业人才、促进国内国际会议的申请和举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JNTO和JCCB联合依法认定了50个“国际会议观光城市”,其中包括交通便利、会议设施齐备,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中小城市。
2.3 国际会议产业的现状
香港是中国拥有国际会议城市资质和较长的城市,它有一套完善的产业管理体系。香港观光协会(HKTA)为半官方组织,成立于1957年,由香港政府出资设立基金。1992年的观光客,达到观光协会成立之初的80倍。在海外设有17个事务处。该协会于1986年7月成立了香港会议局,其目标是促销国际会议、展览及奖励旅游,全面积极地发展会议产业。调查显示,参加会议的访客在香港停留的时间平均7-8天,人均消费达23,950元港币。
1989年9月香港会展中心的建成,使举办各种展览及会议的能力大大提高,是1997年香港回归的交接典礼会场,之后世界银行年会亦在此圆满举行。与会展中心相辅相成的亚洲国际博览馆,于2006年第一季度全面投入使用。
2004年香港展览业在不同层面为香港带来了190亿港元(24亿美元)进帐(约等于本地生产总值的1.5%),7.1亿港元的税收,提供4.7万个全职岗位,在66亿港元的展览观众消费中,55亿港元来自海外。
中国大陆会议产业才起步,在行政上尚无专门统一的管理机构。国际会议和展览等,一般由国家旅游局、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等管理。各城市的会议产业由旅游局负责,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设立了会议旅游局作为会议产业的专门机构。
目前,中国大陆国际会议产业的发展,正走向成熟。
第一阶段,1980年代,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会议很多,会议产业开始萌芽。人们对开放后的中国充满了神秘感,成为大多数外国人来华开会并旅游的一个目的。一系列大型饭店宾馆的建立,使中国成为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的目的地国。
第二阶段,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以后,在北京召开的外宾超过千人参加的大型国际会议就有数十次之多。但由于相关会议设施及专业人员的不足,相关产业的规模较小,系统的国际会议培训计划薄弱,政府与的合作体系不完备,阻碍了国际会议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国际性会议特别是知名展览会,一半以上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及大连四个城市,针对地区经济发展特色而崛起的代表性展览,则主要分布在天津、成都、昆明、武汉、南京、厦门、珠海、深圳等地。2005年的“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上,吴仪副总理提出展览业要走法制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这是几十年以来国家领导人首次明确提出的中国展览业的发展目标。
中国国际会议产业走向成熟表现如下:①国际会议的数量较前有增无减,北京申办奥运会和上海申办世博会的成功,加快了中国国际会议城市的发展进程;②会议产业走向市场化。主办者由政府一家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包括政府、民间团体、企业、媒体、跨国界行业协会和学会等;③除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外,中等城市的地方政府重视发展会议产业,完善各项设施建设,改善市场环境,加强协调能力和管理机制,促使国内城市间的竞争加剧;④会议产业趋于专业化和国际化。大城市建立了专业职能机构,如北京、上海都立了会议旅游局,中国旅行社总部则成立了中旅国际会议奖励旅游部门;举办“中国(国际)会议经济发展高峰会议”,进行会议产业年度评选活动;建立起具有会议功能的大饭店和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议产业的人才队伍、服务公司等正在不断成长和成熟;在价格信号的指引下,加速了品牌会议的形成;在形式上,会议和展览、旅游等密切结合,优势形成互补;会议围绕主题安排旅游、参观、洽谈、联谊等活动,带动会议产业的品质不断提高。
在政策调控和市场的逐步规范环境下,正向着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会议产业开始走向成熟。一些城市初步具备了发展国际会议产业的基础条件,加上丰富的旅游、文化等资源,基本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市场发展体系。
但中国国际会议产业尚存在政策性、规范性的缺陷:①没有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建立统一的行政部门以利于会议产业的宏观管理和规范;②没有政府部门专门制定的会议产业政策,难以规范市场,解决会议知识产权保护和无序竞争等问题;③没有建立和实施会议产业的专门税收政策,不利于与会议相关的服务品质和税收管理;④目前中国接待国际会议次数排序较后,这显然与中国现有的资源优势和条件极不相称。
3 中韩日国际会议产业在世界中的地位与合作
近年来,中韩日三国加入国际会议组织,并加强了会议产业的联系与合作,其国际会议产业都取得了发展,特别是中韩两国的进步显著。但就国际市场来说,和世界著名的国际产业城市比较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3.1 中韩日国际会议产业在世界上的排名
根据国际协会联盟(UAI,总部布鲁塞尔)的统计,2004年召开的国际会议为9160次,其中,中韩日及城市各召开会议次数及排名次见表1、2。
3.2
中韩日加入国际会议组织
会议产业及其城市的发展壮大,应积极融入国际会议、会展组织,这是国家和城市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全球性组织,如国际会议协会(ICCA)、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贸易展览参展协会(TSEA)、国际展览运输商协会(IELA)、全球展览业协会(UFI,原国际展览联盟);区域性协会,如亚洲会议观光协会(AACVB)、亚洲太平洋地区展览会及会议联合会(APECC)、欧洲展览馆管理协会(EMECA)、德国贸易展览协会(AUMA)、意大利国际展览组织(IIES)等。加入国际会议组织,便于掌握国际会议产业的发展动态,便于参与国际促销活动,是成功举办会议的重要途径。
国际会议协会(ICCA),是全球国际会议最主要的机构组织之一。在世界上拥有76个成员国家,中韩日三国都是其成员国。结合会议产业专业部门所代表的类目,ICCA拥有自己的结构体系,上海和北京的国际会议中心是该组织成员。
为了加强亚洲各国之间的联系,1983年成立了亚洲会议观光协会(AACVB),这是一个旨在最大限度地提供有益于本地区专业服务的政府间组织。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日本、韩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加盟,总部设在中国的澳门。
全球展览业协会(UPI),是迄今为止世界展览业最重要的国际性组织。截止到2004年8月,获得UFI认证的国际性展览会或贸易博览会共有629个。UFI认证展会最多的8个国家除中国外全部是欧洲国家,这8个国家被UFI认证的展会数占世界的2/3。一般经UFI认证的展览会,80%以上是专业展览会。如,2005年第十届中国国际医药展览会(CHINA-PHARM2005)在上海成功举办,是目前国内同类专业展会中唯一获得UFI认证的展览品牌;韩国展(KES)也是通过国际UFI认证的专业电子展,在亚太地区有较高知名度,它是亚洲电子展联盟(AEECC)的展览会之一;韩国自动化综合展(KOFA)准许采用UFI商标,被全球参展企业和参展商一致认同为国际顶级展会。KOFA在韩国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六届,特别是2005年KOFA在中国的第三次亮相,开启了中韩之间自动化行业全面经贸合作的契机。
3.3 中韩日会议产业间的合作
中韩日三国间或城市间在会议产业竞争加剧的同时,加强了会议产业的联系与合作。国家间的合资合作会展公司不断成立。如2005年2月锦江国际集团公司与世界排名第二的旅游集团——日本株式会社JTB签约合资成立会展公司,标志着中国和日本两个大型旅游“航母”将携手开拓上海乃至中国的会展市场;2004年11月日本最大的会展机构康格株式会社在上海成立独资公司——康格会展(上海)有限公司。
韩国预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经济效益将是汉城奥运会的3倍,因此韩国企业积极参与北京奥运建设,如三星物产会认为,环境、技术、文化三个领域应成为中韩合作的重点。
另外,国内会议产业城市间的联系与合作也在增强,如地区的安益国际展览公司于1994年率先与大陆成立了优尼博览北京公司,曾成功地举办了2001年“台湾半导体日”,并在北京、上海巡回活动,以及中国北京科博会“台湾精品馆”的整合行销案。进而又在上海成立分公司,将台商进人大陆市场作为其重点业务;香港地区的会议产业向大陆地区的发展更为显著,与北京、上海、大连等在会展领域展开了合作。
4 结语
从日本、韩国、中国发展会议产业的历程看,政策上以政府为主导,兴建相关硬件设施,鼓励民间积极参与,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带动了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韩日三国发展国际会议产业和构建新型国际化城市的事业方兴未艾,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为了建立完善的国际会议城市,发挥东北亚地区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利用拥有良好基础的友好城市关系,探索以城市为单位建立东北亚国际会议组织的可行性,值得有关机构考虑。
对于中国而言,提高城市品质,促进会议产业政策的完善和合理化,走上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是摆在当下的主要任务。因此,应重视和培养适应国际会议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在大学内普及会议产业管理方面的课程;由政府组织建立专业的会议产业统计制度,这是制定和顺利实施会议产业政策的前提。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发展会议产业,应充分考虑到地理、、人文、经济等各种条件。地方政府不能盲目地发展会议产业,否则适得其反,不仅不能创造高额的经济效益和有利的社会效益,反而给地方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和资源浪费,甚至影响到地方的安定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