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物流园区比较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敦 蕾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近年来,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进入期。随着各地物流园区的发展,其问题也不断涌现。本文介绍了德国建设物流园区的成功经验,并分析了中国物流园区的发展情况及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划建设中国物流园区的建议。

  关键词:物流园区,规划,建设

  德国物流园区的发展特点

  德国是在欧洲乃至世界发展物流园区较早也是收效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其物流园区的发展自成体系,是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较为推崇的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德国物流园区现投入产出比大约可达到1∶2.5,对于德国物流的发展、整合和推动当地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德国目前有33个物流园区,1200余家,40000多名工人在物流园区工作,在德国有5%-10%的物流从业人员工作在物流园区。德国物流园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物流园区运输设施多样

  德国物流园区至少与两种运输线路连接,即公路与铁路运输是其基本的运输方式。在德国推进联合运输的政策引导下,德国物流园区内或在其附近有联运站、换装站的设施已经十分普遍。物流园区是否与高速公路连接、是否可以利用联运站是衡量物流园区是否优良的前提条件之一。除了最传统的公路、铁路运输方式以及公铁联运运输方式外,有的物流园区还创造了包括内河航运以及航空货运方式在内的多重运输方式并存的运输条件。

  (二)物流园区具备多样的物流运作设施、服务功能及宽泛的客户

  物流园区内化高架仓库、数字化管理的专业化仓库、可以进行加工包装提升增值服务的仓库是德国物流园区的典型的物流运作设施。除此之外,物流园区还有冷藏集装箱堆场、危险品箱堆场、特种箱堆场以及修箱等基本物流运作设施。德国物流园区不仅有运输、仓储这类提供传统服务的企业落户,而且有大型的货运代理、联运公司、机应用系统开发公司驻扎到物流园区,甚至连海关、、保险等部门机构也设立工作点,并且这些企业单位之间形成了优良的合作效应。正因为物流园区具备良好的物流设施,多样化的服务功能,使得德国物流园区服务的辐射面更加广泛、深远,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其服务对象和客户有了很大的扩展。

  (三)物流园区强化环保措施

  德国是全球范围内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并采取切实行动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周期经济是德国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之一。作为重要的经济领域,物流园区同样有贯彻环保政策、采取具体环保措施的责任和义务,物流园区的环保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物流园区绿化和生态平衡面积的规划和建设。其次是园区内部污水及有毒垃圾的处理设备的配置。再有,在物流园区的物流与运输组织中,优先考虑采用环保型的方案。同时,通过物流园区对物流服务的联合组织、操作,提高运载工具的使用率,减少交通量,从而减少物流对环境影响的压力。

  (四)政府参与物流园区的建设

  联邦政府对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联邦政府统筹规划;州政府、市政府扶持建设;企业化经营管理;入驻企业自主经营。物流园区的规划由联邦政府和当地州政府及市政府来制定,但同时政府又注意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具体的选址要由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专家共同讨论决定,它既要符合国家的土地政策和城市规划,又要兼顾企业利益。在物流园区基础建设的基础上,每一个物流园区由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来经营,这些公司的股东中,不仅有所在城市和州政府部门,也有地区经济促进会、工商会等公益性组织,当然还有私营物流企业,有不同股东共同参与物流园区有限公司,作为所有股东利益的代表,公平公正地开展物流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与政府等部门之间的协商对话工作。

  中国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一)中国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

  数量和建设状态。中国的物流园区总量为207个,其中已经运营物流园区50个,占24%;在建的物流园区65个,占31%;规划中的物流园区92个,占45%。目前已经运营的物流园区比例较低,而规划中的物流园区数量最多,表明全国正掀起规划和建设物流园区的高潮。

   物流园区的类型。该调查表明,配送中心型物流园区的数量为17个,占8.2%;仓储型物流园区的数量为9个,占4.3%;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的数量为77个,占38%。

  物流园区的开发方式。全国物流园区中政府规划、企业主导开发的物流园区最多,128个,占61%;政府规划、地产商主导开发的物流园有51个,占25%;企业自主开发的物流园区有28个,占14%。

  物流园区内的典型设施、设备。该调查表明,31家物流园区中有26家物流园区拥有计算机系统,19家物流园区拥有立体仓库,15家物流园区拥有集装箱,11家物流园区拥有RFID,10家物流园区拥有GPS,9家物流园区拥有冷库。另外,有5家物流园区拥有其他典型的设施、设备,比如商品监测设施、铁路专用线仓库。

  (二)中国物流园区存在的不足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中国与德国的物流园区相比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1.中国物流园区建设过于急于求成,缺乏充分论证。中国物流园区是近6、7年发展起来的,而德国的物流园区发展了近20年,中国投入运营的物流园区比德国还要多近20个。此外,中国已经建好的物流园区的空置率很高,物流园区的建设要一定的超前性是正确的,然而过渡的超前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物流园区的规划没有充分论证就急于建设,致使物流园区的战略定位不准确、发展空间有限和地理位置不理想等问题出现。

  2.物流园区的物流运作设备相对不足、入驻企业单一、服务不够全面。与德国相比,中国物流园区内的一些典型的物流运作设施还是相对比较少的,而GPS系统、冷库等设备的拥有率还不到德物流园区的1/5。此外,入驻的企业多为商贸企业、货代企业、物流公司,保险、金融、海关等部门机构在园区内设立工作点的并不多,使得物流园区内的服务比较单一,不能为工商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3.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概念模糊。物流园区的占地规模较大,一般以仓储、运输、加工(加工和流通加工)等用地为主,同时还包括一定的与之配套的信息、咨询、维修、综合服务等设施用地。而一般来讲,物流中心相对来说要求比较低,它不要求有两种以上运输线路连接,对物流设施、物流服务的要求也比较低。投入运营的物流园区中,有的功能单一、设备不足,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是物流园区,只能说是物流中心。有的在没有弄清楚物流园区的情况下就开始建设,缺乏对本地区对物流需求程度的了解。

  4.政府干预过多且自身定位不准确。政府对物流园区的干预过度,在整个的规划建设和运营中,始终充当双重身份,即“规划建设所有者”和“经营者”,使得物流园区内的不能充分发挥自主性,阻碍了物流园区的市场化。此外,政府管理缺乏,例如物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政府从来没有从政策的角度加以管制,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显然,在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政府的定位还有待调整。

  中国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建议

  (一)物流园区规划要与实际紧密结合

  物流园区能够在地理位置上使众多的强弱不一的物流企业联合起来,形成规模效益,并为拉动当地的做出巨大的贡献。物流园区的建设一定要具备相关的基本条件。例如,应具备较发达的外向型区域经济,具有相应规模的内需、外销及中转物流量,具有较强大的物流载体条件和信息载体条件、区域内外的条件等,具有较好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和良好的文化背景(如物流意识、理念等),等等。有鉴于此,各地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时,绝对不能盲目建设,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来综合考虑有没有建设物流园区的必要以及物流园区的规模。在规划物流园区时,要把握好超前性的尺度,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发展物流园区,必要时要从物流中心做起。

  (二)注重物流园区的总体规划

  中国物流园区高速增长,大部分都是政府规划、企业主导,然而这里的政府是地方政府从本地区的角度来规划的,国家政府并没有从国家的高度来规划建设,这就造成了部分物流园区重复建设。所以,中央政府要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特点对物流园区进行宏观规划,以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体系。与此同时,政府还要综合经济、交通运输、城市规划、工商、贸易等主管部门的相互配合,做好政府部门以及条块之间的协调,运用良好的市场调节机制,达到整合各种物流资源的目的。

  (三)物流园区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建设物流园区的后起之秀,应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在规划物流园区时决不能忽视环境这个因素。物流园区在规划之初就要立足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角度,在物流园区的布局和配置上注意各种污染物的治理工作,并且鼓励多式联运、合理配置运力,从而减少运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四)组建跨区域的物流园区联合会

  由于中国物流园区已经投入运营50个,之前缺乏国家的统筹规划,空置率相当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建立跨区域的物流园区联合会,各个物流园区(包括运营、在建和规划中的)从事经验交流、协调合作、咨询服务,尤其是规划中的物流园区更要认真借鉴经验,充分考虑其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时有的物流园区可以合并,组成分散式的物流园区:即相关企业之间没有紧密的合作关系,而是通过相互之间共同认可的业务流程和规则、通过信息技术等技术,发挥企业之间的协作效应,充分利用物流园区的资源,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总之,中国物流园区的规划思想还不是很完善,物流园区的实践经验更是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借鉴发达国家的物流园区规划经验,可以使中国的物流园区建设尽快成熟。

  :

  1.王德占,耿雪霏,何世伟.关于德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理论与若干问题的研究[J].物流技术,2006(1)

  2.徐萍.德国货运中心向物流园区发展的特点分析[J].公路运输文摘,2004(4)

  3.赖平仲.从德国物流园区发展历程和模式中得到的启发[J].交通世界,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