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发展轨迹与经验解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韩民青 时间:2010-06-25
内容提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的逐步进入快车道。从总体上讲,印度的未来发展是充满希望的。印度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模式和经验,对于印度的发展经验和模式必须从应对危机和积极开拓新工业化的视角去分析和把握,才能真正审视到其精髓。认真研究和借鉴印度的发展经验,对于的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印度,发展轨迹,发展模式


  印度的发展现状和成就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的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成为迅速崛起的、、军事、外交大国。


  印度在80年代经济增长率为5.4%,在1980~2002年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2002~2006年间达到7.5%,印度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之一。2005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达7750亿美元,居世界第12位。如按购买力平价,印度人均收入已从1980年的1178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3051美元,成为继美国、中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O。印度有号称世界第二的铁路网,总长达6.3万多公里,有居世界第三的公路网,达330多万公里,有10多个大海港和庞大船队,民用机场超过100个。印度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包括工业、机器制造业、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加工业等各个门类。印度服务业在发展中国家表现特别突出,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62%。


  印度的科技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从科技人员的数量、科研质量、发表等方面统计看,印度都相当突出。印度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在技术方面,除了信息技术外,印度在核技术、生物制药、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也有较强实力。印度的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发达,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制药业及精密机械制造业四个产业约占印度出口额的30%。印度信息产业已成为国际名牌,印度生产的疫苗公认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印度还是转基因种子的全球供应商。此外,印度还十分重视核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目前世界第四风电开发大国。


  印度的民主政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自独立以来,印度实行的议会选举制度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已逐步趋于成熟,文官选拔任用制度也逐渐趋于完善。印度政党很多,近二三十年政权更迭频仍,但政府运转基本正常,社会基本稳定,保障了经济的正常顺利发展。所以,印度在西方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也为此而自豪。


  印度大力提高军事实力。印度著名防务专家拉格朗说过:印度将会成为亚洲各部分的中心,不论是中东、中亚、还是东南亚或中国,他们都将在经济上、政治上或为了防务目的而依靠印度。至今,印度仍置身于《防止核不扩散条约》、《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之外,利用其不受任何国际条约的限制而大力推进其军事力量。印度军事力量发展的方向主要有三个:第一,全力打造新航母战斗群,不断提高远洋作战能力,印度现在是二战后唯一同时拥有两艘航空母舰的亚洲国家,随着国力的增强,印度开始积极实施《海洋新战略构想》;第二,全面构建战略导弹力量,发展地空立体作战体系;第三,扩大战略外延,在中亚、蒙古、非洲东海岸建立军事基地或监听站,拓展在海外的军事存在。印度在其“核学说草案”中提出,要建立海基、陆基、空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目前,印度已建立起以军方为主、军民结合、比较完整的国防科研和军事工业体系。导弹制造技术逐步完善,具备制造核弹和核潜艇的能力,接近具备发射洲际导弹的能力,已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超大规模的军购是印度军备扩张的一大特色。2004年印度军事采购达57亿美元,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名列第一。军费占GDP的比例,印度官方数字为近3%,而据外国专家估计其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为5%到6%。印度国防开支的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国防建设超前于经济建设,实现军事大国的目标也超前于实现经济大国的目标。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印度为了争当世界大国,不仅重视经济、国防建设,还十分重视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发挥国际作用。目前,印度和世界主要大国都建立了很好的战略关系——战略伙伴关系。印度大国外交的重点是美国。2000年克林顿访印时签署了《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同意建立“持久的、政治上有建设性的、经济上富有成果的”新型伙伴关系。布什政府进一步和印度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并应允“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的世界主要大国”。印度与日本关系良好,在2000年8月森喜朗首相访问印度时,就宣布日印两国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印度和欧盟也积极发展关系,除了和英、法、德等国建立了双边战略伙伴关系外,2004年11月第五次印度一欧盟峰会上还宣布印度成为欧盟第六个战略伙伴国。印度和俄罗斯拥有传统友好的战略关系,1971年印苏就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实际上建立了盟友关系。2000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印时,印俄双方又发表了《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宣言》。中印关系近些年也有很好的推进。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时,双方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2006年11月胡锦涛主席访印期间,中印两国又发表了《联合宣言》,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说,印度是和世界主要大国同时拥有战略伙伴关系的唯一大国,这足以显示出印度在大国关系中所处的地位。


  印度发展中的问题及未来趋势


  印度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和问题。


  第一,人口与资源问题。印度是人口大国,2005年已达11亿,目前仍以较快的速度(年增长率1.7%)增长。人口迅速增加,加大了就业的压力,印度劳动力失业问题已经比较严重,这又增加了贫困人口脱贫的难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印度国土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但相对于印度的巨量人口来讲土地并不宽裕,人均只有0.2公顷。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均耕地将进一步减少,并加剧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印度的淡水和工业资源尤其是能源比较短缺,电力紧张一直困扰着印度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石油对外依存度达70%,年进口量已接近1亿吨,今后还会不断增大。所以,资源短缺将成为制约印度工业化发展的严重瓶颈。


  第二,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世界银行最新报告显示,印度近1/3的表示,道路、港口、机场、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落后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基础设施落后甚至表现在印度最为突出的信息技术产业上,据英国《经济学家》排名,在电子化准备程度方面印度在全球排名仅列第54位,这表明印度在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设施方面的准备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落后还影响了外国投资的进入。印度国内储蓄率偏低,外资引入不足,一些重大项目因无资金而搁浅,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赤字也居高不下,这都形成了资金短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


  第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首先,印度以农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很有创新意义,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在发展中没有把握住平衡,在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程中造成一定困难。例如;不配套的工业体系使许多事关国计民生的工业品都供应不足,这将造成印度经济的自立性降低和极大的脆弱性,会进一步影响农业比重的下降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其次,贫富差距严重。在印度的11亿人口中,只有5000万人可以说是对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有着需求的高等阶层,中产阶级最多只有3亿人,还有几亿人的生活水平处于贫困或绝对贫困。全国人口中有近50%是文盲,有90%的人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尽管印度发展中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但从总体上讲,印度的未来发展是充满希望的,印度应该能在本世纪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首先,印度拥有成为世界强国的巨大潜力。这主要包括:第一,资源相对丰富,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七位,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七位,可耕地面税占50%,物产丰富,矿产品种齐全,森林资源丰富,具有进行经济建设较好的资源基础;第二,人力资源丰富,预计2025年印度人口可达13.6亿,2050年人口可达16.3亿,届时将超过中国(预计15亿人口)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③,随着水平的提高,印度巨量的人口将转化为巨量的人力资源,成为建立世界强国的强大支撑;第三,科技实力雄厚,具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持作用;第四,民主体制健全,能够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第五,国际环境良好,拥有和平发展的友好关系。所以,尽管发展道路会有曲折,但印度发展成为世界强国没有根本障碍。


  其次,印度具有走在新工业化前列的较大可能,这更是印度成为世界强国的保障。新产业革命是落后国家后来居上的契机,英国等西方国家就是在工业革命中崛起的。印度重视文化产业等服务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以高新科技变革农业,这是一个新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避免过度依赖资源追逐发达工业化而陷人工业危机。今后,印度如能不断提高对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的自觉性,积极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成为世界强国就很有可能成为现实。当然,印度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工业化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但工业化建设的自然资源还相对丰富,所以,在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的过程中,印度还可以建设适度工业化。这一方面可以继续发挥工业化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新工业化进程创造必要的条件。


  再次,印度的具有坚定不移的民族意志和国家战略。在民族的崛起中,坚定的发展意志和决心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独立以来,印度始终不渝地追逐着大国梦想。尤其是20世纪末进入快速发展之后,印度更加坚定了追赶中国而同时崛起的决心。印度计划委员会撰写的《印度:2020年展望》的报告中处处紧盯中国的发展,且提出了全面化的发展战略。目前,在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印度都显示出不甘落后的勃勃雄心。


  当然,在看到印度未来发展中光明的一面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巨大挑战的另一面。像中国一样,印度的崛起也是在全球危机已经来临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决定了后发展的人口大国难以建立发达的工业化。印度作为人口大国,在今天已没有建立发达工业化的可能,如果追逐发达的工业化就难以避免陷入工业危机,重新成为落后国家。印度并未选择追逐发达的工业化,这是合理的,但发展模式是会改变的,特别是追逐近期利益的短视眼光可能把印度引向追逐发达的工业化,那么印度的衰落就将难以避免,建设世界强国的目标就将落空。所以,印度的现代化建设除了建设适度工业化、积极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之外,已没有别的道路可走。


  印度的独特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目前,全球公认中国和印度在同时崛起,在发展中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和经验。还有许多人在不断猜测中国和印度究竟谁能在竞争中最后胜出。客观地看,印度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模式和经验,值得认真研究和借鉴。


  从国内外学术界的讨论情况看,印度发展模式和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印度的发展重视国内需求的拉动。亚洲国家的发展模式是普遍依赖劳动密集型的低价工业产品的出口,而印度更依靠国内市场,重消费而非投资,重服务业而非制造业。这种方式意味着印度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受到全球经济疲软的冲击,从而表现出很强的韧劲。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所以,印度的贫富差距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都要小。


  第二,印度的发展重视效率。英国《时报》曾发表文章评论说,印度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国家对新工厂和设备的投资额仅有中国一半、外国直接投资只有中国10%的情况下取得的,并断言中国的增长是大量资金堆砌出来的,而印度的增长则源于不断提高的效率。这个结论有些武断,但不无道理。据测算,中国投资回报率是17%,印度则是25%,中国每万元GDP的要素投入量是印度的3倍,印度30%至40%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于生产力的增长,而不是资本或劳动力的增长。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单位增长的物质消耗显著大于印度。


  第三,印度的产业结构具有独特优势。与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印度经济起飞的引擎不是传统制造业,而是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制药业和精密机械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印度服务业产值已超过GDP的50%,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62%,印度的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业更是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国外许多人士认为,印度将成为“世界办公室”而非像中国那样成为“世界工厂”,支撑印度经济快速发展的是信息技术、通信、金融等产业,是以较高教育水平为支持的脑力劳动,因而印度的经济发展更具后劲。


  第四,印度的发展重视自主创新。印度前驻华大使苏里宁称印度模式的核心是“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尤其是经营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许多专家认为,虽然世界上“中国制造”的商品比“印度制造”的多,但中国商品大多是组装外来零件,而印度商品大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例如印度出口的塔塔汽车就拥有90%的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经济起飞了,但本土公司发展壮大的却很少,而印度经济总量虽不及中国的一半,却已拥有许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本土大公司。在软件产业,Infosys、Wipro和Tata咨询服务公司在全球范围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在医药和生物技术产业,诸如Cipla和Biocon等公司在和跨国公司的竞争中相当成功,其中一些公司还通过了美国联邦药物管理局的认证。


  第五,印度的发展重视软件基础建设,尤其重视制度层面的建设。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专家曾对印度发展的制度层面的优势做过专门研究,认为:其一,印度国营企业的成分比较少,政府对市场正常运转的干扰也比较少;其二,印度具有健康的资本市场,企业融资多元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资本可以自由进出,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其三,印度的银行体系比较健康,坏账程度很低——不到5%;其四,印度拥有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特别是在医药和汽车零件制造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其五,印度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技术教育很强,所培养的人才一般能直接胜任国际公司的工作;其六,印度作为一个宪政民主国家,民主的多元和选举机制基本能够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事实表明,印度在这些软件基础建设上的优势,大大促进了其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


  为了深入把握印度的发展模式和经验,除了上述的一般性之外,还必须将其置于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来审视,也就是说必须从工业危机已经来临、新工业革命正在兴起的特殊时代大背景下来审视和把握。历史证明,新的产业革命往往成为落后国家后来居上的历史契机,目前的新工业革命正是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重新崛起的田史新机遇。所以,对于印度的发展经验和模式必须从应对工业危机和积极开拓新工业比的视野去分析和认识,才能真正抓住要害,审视到其精髓,而有所借鉴。从应对工业危机和积极开拓新工业化的视角看,印度发展模式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印度选择了“适度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印度经济的较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革始于80年代,在90年代初拉奥政府上台后,改革进一步深化。”与许多国家的发展模式不同,印度没有形成配套的工业体系,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发展滞后,许多事关国计民生的工业品依赖进口。但是,正是这种发展模式使印度的资源消耗相对较低,环境破坏也相对较轻。怎样理解这种发展模式的本质呢?从根本上讲这就是一种“适度工业化”,即适度的工业化开发、适度的工业化生产和适度的工业化消费。传统的工业体系尤其是传统制造业,是依赖大力开发利用矿物资源而建立起来的,这必然导致矿物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危机局面。印度的发展不追逐建立完整的传统工业体系,更不可能追逐建设发达的工业化,这将避免陷入矿物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形成的工业危机。所以,从工业化发展的角度看,印度经济增长选择的是一条建设适度工业化的道路。


  其二,印度同时又开拓了“新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在印度经济发展中,印度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农业成为增长点,印度的这种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以新科技革命引领新产业革命的“新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显然,在当前的时代还不可能完全超越工业化,还必须适度发展工业化,以此为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提供必备条件。但是,仅仅依赖建设适度工业化决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建设适度工业化的同时积极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目前,印度积极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药技术、精密制造技术、空间技术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这就是在积极进行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就是在积极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即使在农业发展中,印度也在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技术等高新技术对其进行新工业化改造,使之向新工业化实现跨越式转变。显然,这是一条能够真正应对工业危机和实现现代化的新工业化发展道路。那种认为印度将成为“世界办公室”的认识,其实只说对了一部分,因为这只是从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角度看到了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而实际上,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将从信息科技、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纳米科技、生物科技、生态科技、太空科技、精密制造科技等许多方面实现物质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真正克服工业危机和跨越工业化。所以,中国将要变成“世界工厂”也并没有错,但这已经是先进制造业的“世界新工业化工厂”,而非传统的“工业化工厂”,这样的“世界新工业化工厂”包含了“世界办公室”的要素。同样道理,印度也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办公室”,而是包括了新工业化的先进制造业要素。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对印度发展模式和经验的分析并没有完全成为印度发展中的自觉选择。显然,印度的发展模式还具有较大的探索性和盲目性,还存在迷失方向而放弃正确抉择陷入错误道路的可能,例如模仿某些国家而转向追逐建设发达的工业化。印度和中国一样,作为占世界总人口2/5的两个大国,一旦陷入工业危机就将是世界性的灾难。


  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经验和模式对中国具有更大的启迪作用,有必要认真深入研究和借鉴印度的发展经验。同时,中印两国同为伟大的文明古国,应该也必须在努力探索建设适度工业化尤其是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的道路上密切合作,为自己国家,也是为全球2/5的人类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