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进城市提升竞争力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关键词:国际先进城市,竞争力,经验,启示
一、推进新城(卫星城)建设,形成城市发展的舒展空间
为了解决大都市形成过程中中心城区面积过度膨胀、中心城区拥挤、环境恶化的问题,国际先进城市都注重新城建设,即在中心城区周边地区规划和建设若干个新城(卫星城),以缓解大都市地区的交通、环境、就业等压力。
新城建设最早起源于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城建设进入高潮。伦敦周边规划建设了8个新城。1965年巴黎制定《大巴黎区规划与整顿指导方案》,确定规划一个新的多中心布局的区域,采用“保护旧市区,重建副中心,发展新城镇,爱护村”的方针,提出在市区南北两边20公里范围内建设5座新城,沿塞纳河两岸形成两条轴线,并在近郊发展9个副中心,以防止与人口继续向巴黎集中。首尔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开始建设第一个卫星城(Sungnam)。2002年10月,汉城大都市区政府公布了新一轮新城计划,并成立了汉城大都市开发公司,在汉城北部与西南部开始建设12个新城。根据计划,到2012年开发新城数目将达到25个。
世界各先进城市在建设新城区的过程中,一般都具有如下特点。
1.功能定位明确
新城区的建设一般由政府规划。规划的核心是将新城建设作为大城市区域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改变大城市单中心高度密集的城市结构,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中,新城功能定位明确,如东京大都市圈内,其中多摩新城为大学、商业职能,千叶市为国际空港、港湾和工业集聚,茨城为城等;又如香港8个新城中,荃湾、屯门是以货柜码头与仓储运输为主,元朗、大埔新城是以制造业为主,将军澳新城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向高科技园方向发展,大屿山北部东涌、大壕新城,则以发展临空型产业、为新机场配套服务为主导职能方向。
2.财政支持力度大
新城建设资金一般通过政府出资资助和筹资相结合的途径解决。政府的财政支持是新城实现广泛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如果缺乏公共资金的支持,新城建设极有可能沦为开发商赚钱的工具。世界各国的新城建设几乎都由中央政府提供绝大部分的资金,但在具体操作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的关系与各自承担的份额及享受的权利各有差异。从开发机制的角度,可以将世界大城市的新城开发归纳为三种主要模式,即以政府为主体,事业化运作的伦敦开发模式;政府控股,商业化经营的香港开发模式;以私人开发商为主体,政府政策倾斜的东京开发模式。
3.保障性强
在英国、法国、新加坡等新城建设最成功的国家,新城开发与建设都有法律支持。如英国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就先后制定了惭城渤和《新城开发法》,法国于1970年制定了《新城法案》。
4.政策引导的倾向性明显
新城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推进,需要一系列相关政策的综合引导和推动。在新城建设初期,为吸引人口和产业,政府需要制定优惠政策提高新城吸引力。如法国的《新城法案》规定,新城中心应布局多种功能,实施综合开发,要形成与中心城区基本相等水平的市中心。又如日本,为动员工厂企业等单位和居民从市区迁往筑波新城,则提高中心区的土地价格,严格限制在中心区新建工厂和大学;在筑波新城内创造比东京市区优越的工作和居住条件等。再如香港,为促进新城建设,在城市用地、人口流动、财政税收等方面也制定了优惠政策吸引私人发展商建造一定数量而设施较好的私人住宅,当局提供低廉的土地,目的是要通过提高中心城区的生活生产成本,形成人口产业流出的推力,同时通过提高新城生活生产的服务水平与质量,形成人口产业流人拉力,从而汇聚新城人气。
二、注重交通规划与建设,确保城市脉络畅通
交通是城市的脉络,交通是否畅通,关系到城市的营商环境,关系到市民的居住环境,关系到城市的效率。国际上的大都市不同程度地遭遇过交通拥挤的压力,因此都非常注重交通规划与建设。
1.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以人为本
国际先进城市在交通规划和建设上,比较注重考虑市民的出行方便。在城市的一些基本交通设施上,如过街设施(隧道、天桥)、红绿灯设置、公共交通、人行道等方面,考虑得细致周到。即使在一些老牌的大都市,也还有自行车甚至摩托车行驶的空间。近年来新加坡政府推广实施了人行道有盖走廊工程,通过加装有盖走廊,使居民出行从社区组屋廊道到人行天桥,再到公交站点,可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公共场所和居民社区普遍构筑无障碍环境,为有特殊需要的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提供切实的出行便利。
2.实行公交优先战略
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面积680多平方公里,人口400多万,人口密度很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面临日益严峻的交通压力。为此,新加坡政府于1995年9月成立了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Land Transport Authority,LTA),旨在制定交通政策、规划和发展公共交通系统以及负责交通管理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并严格限制私人购买和使用汽车。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系统很发达,主要由地铁、轻轨、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四大系统构成。其中地铁系统是主干,基本覆盖全国主要地区,承担了连接主要地区间重要交通干线上的大部分客流,保证了整个交通系统宏观运行的效率和稳定。轻轨系统是地铁系统的补充和拓展,主要连接地铁车站与主要居住区、商业区,为地铁提供客流补给。公共汽车系统主要承担区域内部和相邻区域间的近距离交通,并为地铁和轻轨网络提供客流补给和网络完善服务。出租车系统用于填补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间的空白,满足市民特殊的出行需求,是构建完整的公共交通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新加坡日交通出行量约为780万人次,其中地铁和轻轨140万人次,公共汽车300万人次,出租车80万人次,公共交通(地铁、轻轨、公共汽车、出租车)承担的出行比例约占总出行比例的65%。
3.全力发展轨道交通
地铁在许多城市交通运输中已肩负起主要作用。如莫斯科地铁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之一,800多万莫斯科市民平均每天每人要乘一次地铁,地铁担负了该市客运量的44%。东京地铁的营业里程和年客运量与莫斯科地铁十分接近。巴黎地铁的日客运量已超过1000万人次。纽约的公共交通以地铁为主,其营业线路总长居世界首位,日客运量已达到2000万人次,占该市各种交通工具运量的60%。香港地铁效益十分显著,运行以来,大大缓解了紧张的地面交通,在公共交通市场占有率已达47%,并已成为香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
4.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城市交通设施通行能力
国际先进城市在交通管理中,都采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交通设施的通行能力。例如,东京对全市交通流程实行了机自动管理。东京在全市主要路段布置了6000部车辆感知器、90部自动摄影机,将路面情况传送至警视厅的21个电视屏上,以及通过电脑分析,将各路段的车流拥挤程度、车速等数据,用红、黄、绿等颜色自动显示出来,而指挥中心很快就可掌握全盘情况,然后通过电台广播直接指挥。
在新加坡,人们一般很难在大街上看到交警的身影,但“警察”却无处不在。新加坡的两大公共交通经营者新捷运及新加坡地铁公司已开始采用先进的自动车队管理系统,可即时确定公共汽车在公路上的准确位置,以便更有效地编排班次,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可立即作出反应。另外,新加坡普遍使用了道路电子收费系统,可根据不同地段、时间和车辆实施不同收费标准,交通繁忙时,公路使用费就会高一些,占用路面较多的大型车辆也会被征收较高费用。像新加坡最为著名的商业街乌节路,由于近年来车辆太多,政府就通过增收通行费用来减少汽车流量。
三、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引擎驱动,强化城市发展动力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根据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选择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国际先进城市的重要经验。世界先进城市如伦敦、纽约、东京,以及新加坡、首尔等,大都选择了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引擎推动、多元化结构的城市产业发展模式。这些城市始终认为,虽然服务业已经成为城市的主体产业,但是制造业是大都市不可缺少的产业。另一方面,有些城市制造业很发达,仍非常注重服务业的发展,如新加坡认为,尽管其在知识密集、高端制造业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但仍有必要使经济多样化,构成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引擎腾飞的态势,不但要建设成为世界级电子中心、全球综合性化工产业中心、亚洲的全球生物医药科学中心、世界级运输中心,更要建设成为全球贸易中心、全球物流集聚中心和国际海事中心、体验式数字中心、亚洲中心、商业之都和旅游中心。
1.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强化城市的主体功能
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拥有对全球具有绝对支配能力的、以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在这些城市中,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都达到80%以上。同样,在新加坡、首尔、香港等一些新兴国际性城市中,服务业也得到蓬勃发展。香港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接近90%;新加坡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6%;首尔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85%。这些国际性大都市正是以其发达的金融、商务、航运、贸易、旅游等服务业,广泛集聚全球人才与资源,领导和支配世界经济的发展。
世界先进城市在发展服务业过程中,都营造了一个自由的、法制化的、高效率的市场经济环境;有较好的人才基础和吸引人才、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它们根据各自情况,制定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特别是重点发展的战略领域,如发展金融服务业、物流业、商务服务业、会议展览业、信息服务业等,同时为服务业的发展进行了区域空间上的规划,采取服务业集聚发展战略,尤其重视中央商务区(CBD)的建设,以吸引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地区总部落户。
2.以城市发展阶段和客观环境为依据,推动制造业的高级化发展
迄今为止,国际大都市大都经历了制造业蓬勃发展的阶段,城市的基本框架都是在工业化阶段形成的,工业是这些大都市发展的基础。像纽约、伦敦、香港等,曾经都是世界闻名的制造业中心。1950年代,纽约的工业就业人数达到200多万。今天的东京、新加坡、首尔等,制造业依然是城市的重要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温床。即使是纽约、伦敦、巴黎这样的老牌大都市,出于增强城市活力、城市经济实力、城市经济多元化以及城市就业的需要,还在规划制造业的发展战略,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食品、服装、印刷等都市制造业。这些城市甚至提出了“制造业回归”的口号。伦敦发展局提出了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把伦敦建成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制造业地区之一,开展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具有创新性和设计主导的制造业活动。2000年,伦敦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率为11%,成为继金融服务业、旅游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可见,制造业是国际大都市始终不可或缺的产业。
国际先进城市在不同阶段都注重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实质意义在于,它们掌握了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并结合城市本身的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及时地更新制造业的产业内容,推动制造业的升级。一般说来,这些国际大都市的制造业都经历了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国际大都市要不要发展制造业,要由城市发展的阶段和客观环境来决定。我们以新加坡为例说明这一问题。
1960年,新加坡制造业占GDP比重仅为17.6%。1960年代中期以后,新加坡开始实施面向出口的工业化战略,建立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197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中期,劳动力短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劳动力充裕的发展家的竞争压力日益困扰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为此,新加坡政府在1979年提出推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亦称“经济重组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重大调整,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工业,逐步淘汰劳动密集型丁业,以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1980年代中期以后,新加坡继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国际服务业,1993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达至63%。1997年,在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占71.5%,其中,金融和商业服务占30.9%,贸易占18.8%。这一时期,新加坡和香港一同成为亚太地区主要的贸易中心、航运中心、航空中心、金融中心以及旅游中心。制造业虽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下降,但仍占24.3%,依然是新加坡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
四、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升城市的创新竞争力
国际先进城市大都提出了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口号,选择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及战略规划,并从整体上实施了城市创新运动,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1.制定城市创新发展战略
科学、明确的创新发展战略是一个城市开展创新活动的指引。国际先进城市都制定了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开展城市创新活动。纽约的产业结构以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性服务业为主,其中金融业和商业服务业最为发达,因此纽约的金融创新和服务创新最为活跃。纽约为了创造一个高效的服务环境,提出了建设“数字化纽约”的目标。伦敦提出要把创意产业作为“核心”来发展,同时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新加坡政府适时提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并将创意产业定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努力成为“新亚洲创意中心”、“一个文艺复兴的城市”、“全球文化和设计业的中心”,通过创意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并举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创新型城市。
2.办好科学园区,集聚创新能力
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需要创新要素实行一定程度的空间上的集聚才能实现。国际先进城市的实践表明,创设并办好科学园区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美国斯坦福科学园(硅谷)、新加坡的裕廊科学园、东京的筑波科学园、台北的新竹科学园、巴黎的索菲亚科学园等园区对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起了关键性作用。
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新加坡政府于1961年10月创建了裕廊科学园(工业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裕廊工业区已发展成为新加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基地,被誉为成功的典范。截至2003年,已有72家石油、石化和特种化学品公司进驻,包括伊斯曼、杜邦、克洛达国际、塞拉尼斯、埃克森美孚、三井化学、旭化成等跨国公司。园区企业总投资达220亿新元(约130亿美元),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7亿新元(约312亿美元)。2004年裕廊化工业产值占新加坡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28%,是全球第三大石油炼制中心和全球十大乙烯生产中心之一。为了充分发挥裕廊工业区的综合功能,裕廊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吸取了欧洲和日本临海开发区的经验教训,改变重化工业集中布局的局面,实行综合开发,并于1969年9月在裕廊码头设立自由贸易区,使裕廊工业区既是工业生产基地,又是转口贸易的活动场所。在整体建设过程中,同时兼顾环境保护问题,一开始就有计划地保留10%的土地用作公园和风景区建设,使裕廊成为风光别致的工业区兼旅游区,被称为“花园工业镇”。
3.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
创新活动需要特别的政策来激励和支持。在创新活动比较活跃的世界先进城市,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性政策,包括税收、折旧、融资、土地等各个方面。以东京为例。东京从2000年起,根据《促进基础技术开发税制》,对高新技术采取多种减免税收政策,免征机物产税、固定资产税,购置设备减缴7%所得税,并允许当年进行30%的特别折旧;对信息产业增加25%的科研税务贷款、设立软件研发免税储备金、意外损失储备金制度,免征技术开发资产税7%;建立了振兴地方技术的特别贷款制度,高新技术企业可使用低息长期贷款,贷款年限可长达25年,利息优惠10%。东京还专门成立了小企业公库,对高新技术小企业发放年息仅2.7%的特别贷款。此外,政府在选择支持项目时,有严格的选审标准,并倾向日本原来薄弱的基础性原创领域。国家资助高校研究者“共同”开发的成果,个人可得专利收入50-80%;政府还鼓励产业界与高校建立“共同研究中心”,由科技厅专款补贴。
又如,韩国政府审时度势,扬长避短,每一阶段都推出相应的科技战略。1989年,政府制定《尖端产业五年计划》,重点推进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和光纤维等七个产业的科研。1991年,韩国推出为期10年的“G7工程”,目标是在21世纪使本国的技术赶上西方七国的水平。2001年,韩国出台为期五年(2002-2006年)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重点开发“6T”领域,即IT(信息技术)、BT(生命工程)、NT(纳米技术)、ST(宇宙航空技术)、ET(环境工程)和CT(文化技术)。2004年,韩国启动“十大新一代成长动力工程”,重点发展数码广播、智能机器人、新一代半导体和未来型汽车等十大高技术产业。
4.珍惜科技人才
人才是创新之本。国际先进城市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十分尊重、爱惜人才,包括重金吸引、培养人才,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待遇。
纽约是一个广纳世界优秀人才的城市,在各个领域都吸纳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
韩国提出要在2012年前培养10所名列世界前100位的研究性大学,并投入巨资用于引入“国家特别研究员”,培养1万名核心研究人员,重点研发韩国第十代新增长动力技术。实行优秀科学家国家管理制度,让有望问鼎诺贝尔奖的韩国科学家负责国家大型研究项目,并提供所需的研究经费,而且给这类科学家提供“国家要员级”的人身保护。韩国还大力培养科技后备人才。一是设立“总统科学奖学金”,鼓励优秀高中生报考国内外名牌大学的理工科,逐步成长为世界级的科学家。被国内大学录取者可得到1000万韩元(约合8万元人民币)奖学金,被国外名牌大学录取的可获5万美元奖学金;二是凡在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的“科学英才”,总统都要亲自接见获奖者及其家长和老师,获奖者还可享受免服兵役的优待;三是政府鼓励外国高科技企业在韩国设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雇用未就业的韩国理工科硕士、博士,由韩国政府替外资企业发工资。
五、加强城市管理,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国际先进城市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城市的运行安全有序。正是如此,这些城市才能广泛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人才与资源,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文化中心、国际中心。岛国新加坡,是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东京,繁荣而不杂乱;曾经比较乱的纽约,也在几年前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宣布为全美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国际先进城市的城市管理,有一些共同经验值得我们关注。
1.提高全体市民的“城市家园”意识
没有全体市民主动而积极的配合,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安全有序。世界先进城市的运行之所以井井有条,首先取决于全体市民把城市当作自己的家园,自觉地遵守和维护城市的秩序。
2.城市管理以人为本
国际先进城市都坚持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以被管理者为本,不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形成对立状态。比如,在世界大都市中,几乎都存在“街头小贩”。很多城市考虑到“街头小贩”是属于生活水平低、收入无保障的城市“穷人”,因此采用引导的方式。如香港很早就实行了发牌制度,实行有序化管理。在印度,自主就业妇女协会将原本散落在印度各地的街头小贩、相关的民间组织联合在一起,成立了“印度国家街头小贩联盟”,其主要论点是:街头小贩为人们提供方便和实惠的价格,在城市发展和商业增长中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小贩也是实现自主就业的一大途径,能舒缓社会的压力和政府负担。因此,联盟向政府提出两大根本要求:第一,赋予小贩在街头贩卖商品或服务的合法性;第二,为小贩争取适当的城市贩卖空间。2004年1月20日,印度政府通过了《关于城市街头小贩的国家政策》(National Policy For Urban Street Vendors),要求民众重新认识街头小贩,理解他们的存在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希望用“法规”的有序化管理来取代“禁令”。该政策被印度政府视为城市扶贫的一项重要计划。”
3.形成严格的城市管理责任制度
国际先进城市在城市管理方面,都建立了一套责任制度。以新加坡为例。一是城市管理部门职责明确。新加坡的城市管理部门依据有关由议会授权设立,其管理职责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二是城市管理协调有力。新加坡专设“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这个跨部门的委员会在拟定政策、综合协调有关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建立严格的考评监督制度。一套完备的、操作性强的考评体系是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一个有效方法,其考评项目非常体系化,对每项指标都有十分具体的评分标准,减少了考评中的人为主观评判程度。
4.拥有健全的法制环境
国际先进城市都是市场经济成熟、法制健全的城市。城市管理的成功也依赖于健全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仍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是一个以“立法全、执法严”而著称的高度法制化的国家。一是法律体系严密完善。据统计,现行的法律、法规基本上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具体明确。二是执法监督操作性很强。城管法律设计了两套处罚方式,或处以罚款或按劳改法令坐牢,牢牢地掌握了处罚权。三是违法处罚以严著称。至今还保留着比较“野蛮”的鞭刑。法律的强制性,使市民自觉遵守城管法规,并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和氛围。
六、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城市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否永续发展,不是取决于对财富的占有,而是取决于城市文化。国际先进城市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居于前列,在城市文化方面也同样处于领先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比经济的力量更加深入地影响着整个世界。以牛仔、麦当劳、好莱坞等为代表的美国文化深刻地影响世界自不必细述,就是韩国的文化也曾经大范围地影响。因此,必须重视文化发展。国际先进城市在文化发展方面的经验,可以归纳为发展目标明确、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与经济融合等三个方面。
1.具有明确的城市文化发展目标
最为典型的就是伦敦。伦敦市长2003年2月公布了《伦敦:文化资本,市长文化战略草案》,提出文化战略要维护和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的声誉,成为世界级文化城市。
纽约市政府虽然没有专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但作为主管文化的政府部门——纽约文化事务部提出的目标是“促进和保持纽约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对经济活力的贡献度”。
新加坡2000年制定了新世纪文化发展战略《文艺复兴城市》,提出新加坡将发展“成为一个充满动感与魅力的世界级城市”,目标是“21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即国际文化中心城市之一”,近期目标是5—10年内赶上香港、格拉斯哥、墨尔本,远期目标是与伦敦、纽约平起平坐。
香港的商业文化在亚洲首屈一指。香港的文化主要根源于中国文化传统,又因其作为中国和国际交往的桥梁,以及国际交流中心之一的角色,在文化方面也接纳了很多其他地区的元素。香港文化委员会在2002年提出的文化咨询报告“一本多元,创新求变”中,指出香港文化的特色就是“一本多元”,长远的文化目标是“在中国文化基础上,开拓国际视野,吸取外国优秀文化,将香港发展成开放多元的国际文化都会”。
2.政府在文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文化无论是作为一项公益事业,还是作为一项具有经济功能的产业,都需要政府的支持。作为具有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政府需要营造一个适宜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政府更要进行公共财政的直接投入。国际先进城市的文化发展,政府在其中起了主导性作用。
纽约市除了有作为公益事业中文化艺术主管机构的文化事务部和社区发展主管机构公园与娱乐休闲部,还有作为扶持文化经济产业发展的政府部门电影戏剧与广播市长办公室。这三个机构从不同的角度促进文化的发展。纽约市依靠政府拨款维持运行的文化机构共有34家,主要是各种博物馆、图书馆、著名的剧院和文化中心,以及动植物园等。
伦敦主管文化的是文化战略委员会。该机构主要负责规划、协调和发展各类文化机构,以及文化战略的制定、补充、执行和发展伦敦的文化合作组织与地区文化联盟等等。伦敦政府为了促进文化事业发展,除了对文化事业实行财政拨款外,还发行了特种文化彩票,修建了一系列文化设施。特别指出的是,伦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发展方面的政策,如政府将更多的投资用于世界级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吸引和创办更多的世界级文化盛会、建立文化的特色品牌、推动创意产业的投资和发展、通过文化加强社会的联系、发展文化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公共场所的文化潜力等等。
新加坡政府2000年制定的新世纪文化发展战略《文艺复兴城市》,提出政府将在五年内增拨五千万新元投资文化艺术的发展,构建文化“软件”的六大策略,推动新加坡迈向“文艺复兴”城市,如培养欣赏与从事文化艺术的庞大群体、培养主干艺术公司、肯定与培育本地人才、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进军国际舞台、发展文化艺术的“文艺复兴”经济等。
香港政府主要管理和资助文化的公益事业部门,文化产业经济方面由市场决定,政府只负责营造外部环境。管理体制贯彻“分权”理念,即分别设置文化行政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由香港文化委员会、艺术发展局、民政事务局下属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各行其职,并设立不同层次的专家决策咨询机构或委员会,从而使得决策更加民主、科学。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文化投资机制,推行“分类”管理、“收支分离”、“间接资助”的原则。
3.极力推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进入1990年代后,世界各先进城市注意到文化经济化将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中的亮点和焦点,而其中文化的经济功能向城市汇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此,这些城市十分注重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纽约市政府的文化事务部提出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文化对于经济活力的贡献度”,而且纽约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电影戏剧和广播市长办公室”来推动纽约市电影、电视产业的发展。全球大多数著名的媒体集团大都在纽约有分公司,其中不少是以纽约为公司总部,如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集团、维亚康姆、国家广播公司、纽约时报集团等。美国1/3的影片出自纽约市,其影视片产量仅次于洛杉矶。纽约也集中了有很多世界著名的文化设施,如百老汇、林肯艺术表演中心、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美国博物馆等。纽约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更引人注目:纽约有2000家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出版发行多种日报、2000多种周报和月报,拥有几百种国家级杂志出版社,如《时代》、《新闻周刊》、《财富》、《福布斯》和《商业周刊》等。美国排名前10位的消费类杂志中有6家总部设在纽约市。美国18%的出版产业从业人员工作居住在纽约市。
伦敦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伦敦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所创造的财富仅次于金融服务产业,同时也是第三大就业经济领域,是英国增长最快的产业。全世界每年有1亿人前来伦敦参观各类博物馆和画廊。伦敦艺术品拍卖销售额仅次于纽约,位居世界第二。全英1600多个表演艺术公司中超过1/3的公司位于伦敦,伦敦还拥有全国70%的录音室、全国90%的商业活动、全国电影和电视广播产业收入总额的75%、全国艺术及古董代理商人数的33%、全国广告从业人员总数的46%、全国时装设计师人数的80-85%等。伦敦电影委员会登记的电影拍摄景地有12000个,伦敦还拥有1850个出版企业和7000个学术杂志社。伦敦城的舰队街,曾是英国报业的集中地,有《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卫报》、《观察家报》、《周刊》等等,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也设于此。
新加坡政府除了在2000年推出了跨世纪文化发展战略外,2002年又公布了“创意产业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发展。新加坡政府希望到2012年创意产业的增加值能提高到全国GDP的6%,并且树立起“新亚洲创意中心”的声誉。
香港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是亚洲主要的电影制作中心。香港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香港贸发局首席助理经济师曾锡尧表示“创意不单直接推动香港经济发展,亦为其他行业及经济活动注入创意元素,有助提升香港各行各业的增值能力,巩固香港的国际贸易及金融中心地位”。
七、营造生态平衡,提升城市的环境竞争力
世界先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应该说,目前这些城市的生态环境都比较理想。如新加坡,创造了一个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而像伦敦、东京等城市经历了环境大污染时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才使环境逐步恢复。例如,伦敦的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污染最早、危害最严重的河流,后来付出了100多年的代价,才于上世纪80年代恢复到17世纪时的水质水平。伦敦还发生过震惊世人的“烟雾事件”。又如,1970年代东京、大坂的大气、水质、噪音等污染状况非常严重,汞污染中毒导致儿童神经受损的“水俣病”一度成为环境灾难的代名词。”后来经过艰难治理,才有了改善。
无论是一开始就注意环境保护的城市,还是严重污染后才开始治理环境的城市,都有一些共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在全民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国际先进城市无论在学校过程中,还是公益宣传中,都贯彻环境保护意识。二是将环境保护上升至战略层面,在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城市规划、城市财政支出方面,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要求。三是将环境保护上升到法律层面。先进城市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都比较健全。如新加坡为了限制汽车污染,设计了汽车用车证制度,人们需要花费巨资获得一张汽车用车证。四是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城建设、旧城改造的规划理念之中。例如新加坡城市规划中,为了城市居民区的通风、采光、居民休闲,在土地异常珍贵的情况下,要求住宅拉开间距,架空建筑物首层等。
八、启示
1.舒展的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首要条件
城市空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发展的地理空间,如推进卫星城建设,形成城市组团式空间布局;二是城市发展的产业功能区布局,如重化工业区、教育功能区、科学园区、海港区、空港区、商务区等。要增强城市竞争力,就需要优化城市发展的地理空间布局和城市发展的产业功能区布局。
2.自主创新能力是城市活力的主要体现
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一座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检验一座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尺之一。国际先进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城市才有强大的竞争力,而自主创新的能力取决于城市自身的素质,即创新的文化。从政府的角度看,首先在于设立明确的创新战略目标,其次是有一套适合创新的制度安排。
3.服务业是城市的主体功能
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国际都市的主体功能,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甚至影响全球的根本所在。在城市经济知识化、城市产业结构软化的今天,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国际先进城市服务业的突出特征就是生产性指向和国际性指向非常明显。所谓生产性指向,就是直接为各类产业发展服务的金融和商务服务业非常发达。所谓国际性指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服务业行业的公司已经跨国公司化,服务业的服务范围、辐射范围已经国际化;二是服务业的产业链布局已经国际化,核心部分可能留在本土,而次要环节、劳动密集型环节可布局到成本更低,或者更加靠近市场的国家或区域。
4.制造业始终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制造业依然是国际先进城市的重要产业。应该说,我国目前正处在明显的工业化阶段,即使是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甚至是几个代表我国最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大都市,依然处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引擎”驱动经济的发展阶段。制造业在各个大都市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不仅要继续壮大发展装备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城市传统产业。只有这样,我国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才可能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
5.拓展城市腹地关系城市的生命力
腹地是一个中心城市辐射力、影响力,甚至生命力的体现。没有腹地,就无所谓中心城市。腹地的大小,与中心城市影响力成正比。任何中心城市,都会介入争夺腹地的竞争。腹地竞争的结果,就决定了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拓展城市腹地的途径主要包括:建设具有巨大区域影响力和服务力的大型枢纽性基础设施;建设与周边地区快捷联系的战略性通道;发展具有区域带动能力的产业集群;开展区域之间的广泛合作等。
6.城市安全感和秩序度举足轻重
安全与有秩序,是一个城市永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当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城市政府的主要精力可能会用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但当经济发展水平到了一定阶段,城市的安全与有秩序,就上升到了重要的地位。要使城市安全有序,就必须强化城市管理。城市管理从广义的角度看,就是城市运行秩序的管理,既包括城市作为一个生活和工作场所的安全和有序,也包括城市作为一个社会而产生的人们之间关系的调节,如社会保障等。因此,城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工程,政府的主要精力应该用在城市的管理上来。
7.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神圣感”。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强大,意味着这个城市有强大的魅力和向心力,可以吸引人们来此居住和创业,保证城市的长久繁荣。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城市,尤其是希望晋升于国际大都市行列的城市所必须加倍重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