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湾产业资本外移的几点判断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钟棣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产业资本外移是其增长的伴生现象。外移产业的最好投资地方,是祖国大陆。

  [关键词]  台湾  产业外移  祖国大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产业资本大量外移,来祖国大陆投资激增。据台湾估计,到目前为止来祖国大陆投资的台商已经超过45000家,实际投资金额已经超过300亿美元。台湾新领导人上台以后,在亚洲地区经济不断复苏的同时,台湾经济却陷入严重困境,于是海峡两岸有不少文章把当前台湾的经济危机归咎于产业资本的外移,认为这种资本外移所造成的产业空洞化是台湾经济不振的重要原因。例如谢宽裕在台湾发表的文章一开始就提及这种观点。又如王建民在深圳发表的文章尽管承认台湾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近年来在增加,但还是认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处境困难和外移是其面临的四大危机之一。问本文的判断与此相反,认为:1、产业资本外移不是一件坏事,而是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以后的必然现象;2、当前台湾产业资本外移,实际上是其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需要;3、只要有新的产业,例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增加,台湾传统产业资本的外移不会造成产业的空心化;4、如果产业资本外移是一种必然趋势,那么来祖国大陆投资是台湾产业资本外移的最佳选择。

  一、产业资本外移是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以后的必然现象

  如果对一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的阶段只作粗略的划分,那就是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两个阶段:如果对开放经济再作划分,那就是商品跨国流动与要素跨国流动两个阶段。由于各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难易程度不等,因此到今天为止,资本的流动量最大,技术、劳动力等其它要素的流动量较小。如果对跨国流动的资本从其产生的时间先后再作划分,那就是投资领域各不相同的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资本三个阶段。从上述阶段划分的演变过程来看,产业资本外移不过是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以后的产物。

  从上看,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和产业资本外移的先后,如大雁飞行一样,排列有序。在产业资本外移的雁行排列上,英国居前,1914年累计达65亿美元,占发达国家总额的45.5%;美国在二次大战以后产业资本外移迅速增长,1960年累计达319亿美元,占发达国家总额的483%;德国和日本则在80年代以后加速产业资本的外移。根据雁行理论,上述国家分别处于头雁、二雁、三雁和四雁的位置。台湾地区的经济实力在80年代以后迅速增长。产业资本外移则在90年代前后迅速增长,例机1952年到1987年的36年间,台湾产业资本外移只有2.96亿美元;而1988年到1997年的10年间,台湾产业资本外移累计达14868亿美元,后10年是前36年的五十倍以上。可见台湾在上述雁行排列中的地位比较靠前,90年代前后是其产业资本开始加速外移的转折点。

  从理论上看,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在1966年首先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到国际投资的解释上来。到两年以后,小威尔斯进一步细化了弗农的理论。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这两位学者所提出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的分析思路:纵向上在考虑时间推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产品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各生产要素的要求不同;横向上考虑同一时间不同的空间时,各国生产要素等客观条件不尽相同。因此,创新阶段的新产品由于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和风险资本作为投入,它必然在技术要素和风险资本丰富并且这两种要素市场的机制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例如美国率先推出;当新产品定型以后进入批量生产、RD的能力和风险资本不再是重要的要素投入,而批量生产需要的一股资本和技术劳力却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时,其他发达国家例如欧盟和日本由于拥有丰富的资本和熟练的劳动力,必然成为从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该新产品最合适的生产地点2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新产品已经成为一种可以标准化生产的普通商品时,生产设备上昂贵的资本已经变得便宜,一般劳动力的丰富以及接近市场成了重要的生产条件,这时发展家成为这样不断处于转移之中的该产业资本合适的进入地点。弗农和小威尔斯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产业资本何以会在不同的阶段、不同发达程度的国家之间发生转移,以及由这种分工模式所决定的贸易模式。当前的学术界大多数人都承认,该理论地概括出了产业在国与国之间不断产生转移的。

  可见,产业资本外移不但是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而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二、当前台湾产业资本外移是其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需要

  如果说上述经济增长带动产业在国与国之间发生转移对于一国或者一个地区来说是一种外部表现,那么传统产业的外移和新产业的成长是其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台湾经济结构调整的这种内在需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台湾的三大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第二产业让位于第三产业,前者比重的下降促使部分产业资本外移。先从历史资料上来看台湾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1951年农业的产值比重是3228%、占2133%,服务业占4639%。该年是台湾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最高的一年,以后就逐年下降。1986年,三大产业分别占530%  466804802%,该年第二产业工业的比重达到最高,以后就逐年下降。1998年,三大产业分别占287%3401%6312%,该年服务业比重达到最高。再看三大产业就业比重的变化:1951年,它们分别为5669%1631%17%,该年工业就业比重达到最高,以后就不断下降;1998年分别为8.85%、3792%和52.23%。台湾农业和工业在经济中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依次达到最高并依次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近年来的不断增加,说明台湾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这种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和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的趋势,迫使部分产业资本只能不断地外移。

  (2)台湾第二产业工业的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从统计资料看,台湾制造业1986年到1998年的年均增长率分4.91%,显然低于所有产业的年均增长率728%。同时,制造业中资本密集产业如机械设备和金属制品,这几年的年均增长率略低所有产业的年均增长率728%;食品、橡胶等低技术密集产业的增长率较大程度地低于728%。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组织和木竹制品业甚至发生负增长。台湾高技术密集产业快速增长而低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产业在相对萎缩的趋势明显。同时,比较1986年和1998年各产业的比重,大多数高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在增加,而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在降低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台湾的产业结构正在得到改善,高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的增加,自然要求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让出发展空间来。后者资本的外移正是台湾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3)台湾高资本密集产业和高技术密集产业的生产力指数成长最快。如果把资本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分成高、中、低三档,技术密集型产业也这样分成三挡,据资料,1981年到1998年这些产业生产力指数的成长数据,可以发现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越是高的产业,成长越是快。台湾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速度很快,要求传统产业外移的压力颇大。

  三、产业资本外移不会造成产业的空心化

  根据前文提到过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处于雁行排列中的国家或者地区,一方面在接受先进国家转移出来的产业资本,另一方面在向后进国家转移自己淘汰中的产业。这种情况,如同一个浴缸一样,尽管在不断地排出脏水,只要不断有新的干净水注入,而且注入量不小于排出量,浴缸中的水就永远不会减少。上述浴缸比喻又被叫做浴缸原理,几乎没有人不承认它的正确性。问题是台湾这个浴缸中注入的水是不是等于或者大于排出量,也就是说,台湾有没有发生产业空心化?让我们观察表1。表中1993年开始台湾产业资本外移的数量开始超过注入,这正是祖国大陆大量吸收台资的开始之时。尽管这样,台湾在1952年到1997年的45年间外资的注入量还大于外移量,台湾这个浴缸中水的总量没有减少。

  如果把产业进一步分类并且用资本的净流入和净流出概念,可以看到净流入台湾的是机械、化学和电器等技术密集度高的资本,净流出的却是食品、纺织等技术密集度低的资本。台湾的产业结构正是在这种流入流出中得到优化。因此,根据浴缸原理,台湾的资本有过有出;根据资本净流入和净流出的具体产业类别,台湾非但没有发生产业空心化,而且近年来的产业结构正在优化。  

  四、祖国大陆投资是台湾产业资本外移的最佳选择

  目前两岸没有直接三通,两岸的经贸关系低于WTO成员方正常的水平。尽管台湾当局百般阻绕,但是广大台商仍然把祖国大陆看成是投资的热土。一个明证就是1991年到19996月,台商产业资本如同开闸之水,立即涌入内地。例如到19996月,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21849起,金额13722亿美元,占全部对外投资的4041%,而台商对祖国大陆及东南亚的总投资才20438亿美元。根据这种趋势,可以判断,今后大多数台商还会把来祖国大陆投资看成是最佳选择。这样判断还有如下的依据:

  (1)一旦两岸入世以后,相互间的经贸关系应当从WTO的非成员方关系发展到成员之间的正常关系;在长期内,由于血缘相通、文化风俗相同等原因,还会进一步发展成比WTO成员正常关系更密切的关系。

  (2)促使台湾产业资本外移的原因,是岛内工资上升、劳工短缺、货币升值、地价瀑涨、市场太小等。祖国大陆情形恰恰相反,这就使得大陆对台湾产业资本前来投资变得更有吸引力。

  (3)同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其它地方相比较,祖国大陆还具有市场开发潜力大、可以出口第三国、可以返销台湾、可以降低成本、可以突破贸易障碍、语言相通等优势。

  结论:台湾产业资本的外移是其增长的伴生现象;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处于产品生命期衰退阶段的产业转移出去,以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给新的产业;只要有新的产业正在成长,旧产业的外移不会导致台湾发生产业空心化的现象;而外移产业最好的投资地方,是祖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