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与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我们实地考察,内蒙沙漠化之严重触目惊心,不仅农业区沙化面积在不断扩大,沙漠移动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牧业区的草原退化也十分严重,很多地方的草原已从昔日的“风吹草低见牛羊”变为“老鼠跑过见脊梁”。有些地方的草原已严重沙化,露出大片的沙地,稀稀疏疏地长着一寸来长的小草,即使如此,仍然在大量放牧,羊群啃食着这最后一点绿草。据统计,沙化面积已占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的30%,并且每年以1200万亩的速度扩展。不少专家认为,如果再不抑止沙漠化的疯狂扩张,不用很长时间,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的大沙漠将遮断玉门关,切断新疆与内地的陆路联系,使之成为“孤岛”;内蒙古东部的大沙漠将埋没北京城,使之成为第二个楼兰古城。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内蒙古的沙尘暴才越演越烈,东边刮到日本,南边刮到南方,不仅为害,而且为害世界,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据我们考察,内蒙沙漠化日趋严重的原因,存在一些客观因素,如全球转暧、温度升高、气候干燥、降雨量下降等。主观因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农业的过度开垦。1947年内蒙耕地面积为4000万亩,现在已扩大到1.1亿亩。内蒙古草原的很多地方不适宜种庄稼,其他面只覆盖着薄薄一层土壤,下面就是沙和碎石。当翻耕土地时,会将下面的沙上翻上来。内蒙是多风地区,特别是冬季干燥,西北风非常猛烈,会将沙土吹得满天飞,很快就沙化。因此在内蒙草原开垦耕地,农业,常常会出现一年丰收,二年减产,三年撂荒的情况。有些人在开垦出一片耕地,出现沙化后,就转而去开垦另一片耕地,致使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导致沙化的另一个主观原因是过度放牧。一定面积的草原只能涵养一定数量的牲畜,超过这一限度,草原就会退化,先是由1米多高的革变为1尺多高的草,然后再变为1寸多高的草。如果继续过度放牧,牲畜将草连根都刨出来吃了,这时沙化就不可避免了。因此过度放牧的最终结果是无法放牧。从内蒙草原的情况来看,草的深度为1米甚至1尺多高的草原已不多见,很多地方的草只有一寸来高。可以说,内蒙草原的退化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据专家测算,15亩草地可养1只羊,现在内蒙是15亩草地养3.2只羊,超过标准2.2倍,这种过度放牧又怎么能不引起草原的严重退化!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干部、群众存在着短视,没有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仍然以为草原还可以涵养更多的牲畜,于是继续以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不断继续增加牲畜数量,个别人甚至认为这片草原沙漠化了,还可以到其他地方放牧。这种短视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知识,另一方面是受短期利益驱动的结果,再就是认为放牧是内蒙的传统产业,甚至是优势产业,发展其他产业以安身致富难度大。
二、生态与生存的矛盾
长期以来,内蒙人民为了生存,为了赶上发达地区,为了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达到温饱和小康,加快了发展步伐,农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农业不仅自给有余,还能大量输出;畜牧业达到最高水平,饲养牲畜达7000多万头。但付出的生态代价也是沉重的。农业的过度开垦造成大片草原的沙化,牲畜数量超过草原承载能力的过度放牧造成草原的严重退化。不顾生态环境的掠夺式发展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沙化面积的迅速扩展和沙尘暴的肆虐。
严酷的现实告诉人们,经济发展必须兼顾生态。如果只顾经济发展,不顾生态保护和建设,当生态环境破坏到一定程度,必将吞没一切经济成果,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存,内蒙沙漠化的加剧就是明证。当大部分或全部草原都沦为沙漠后,不仅过去的一切经济建设都将化为乌有,而且人们也无法在当地生存。对此,内蒙干部和群众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的眼光看得更长远了一些,将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本身并不富裕,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的情况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进行生态保护。
从内蒙地区来看,它的特点是地多人少,虽然沙化面积达30%左右,但掠夺式的农牧业发展方式仍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在这种情况下,内蒙人民从全局出发,为了全国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利益来保护和建设生态,其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保护和建设生态不仅是内蒙人民的责任,也是全国人民的责任,特别是那些已经富裕起来的地区的人民也应该承担一份责任。沙尘暴对全国的影响表明,生态的破坏不仅涉及当地,而且为害全国,因此保护生态决不是一区一地的事情,而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事业。
如果将内蒙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责任都压到内蒙人民身上,会减慢内蒙经济发展速度,拉大内蒙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的更大不平衡。这显然是不合适,也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对内蒙沙化的治理也是不利的。其实,发达地区只要拿出一小部分资金来帮助内蒙和大西部地区保护和建设生态,就足以使该地区生态环境有一个根本的改观,内蒙和大西部生态改善后所形成的优美的环境,可以为发达地区人民提供最好的消闲和旅游场所。其投资从长远来看,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
在这方面,中央政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开发大西部的首要目标是生态建设,也就是江泽民总书记所说的,还大西部一个秀美河山,其次才是基本设施建设。这是因为内蒙和大西部地区的生态极为脆弱,并且还在不断恶化。如果不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制止生态的恶化,即使建设更多的公路、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也将会为日益扩大的沙漠所吞没,至少其经济效益要大打折扣。现在国家每年要拿出几百亿、上千亿元资金进行大西部的开发,如果将其中的10%一20%的资金,例如几十亿或一二百亿元投入西部生态建设,必将使内蒙和大西部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根本的改变,其经济效益也将是十分巨大的。
三、国家投入启动资金是沙漠化治理的关键
我们在考察中发现,内蒙人民对保护和建设生态,具有极大的积极性。他们说,内蒙的沙尘暴连党中央和江总书记都惊动了,朱总理还专门来内蒙视察,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现在的群众对治理沙漠化非常理解。很多旗县都制订了退耕还林还草规划,如多伦县准备在今年退耕50万亩,整个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在几年内退耕2000万亩。可以说,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国家治理沙漠化的启动资金。内蒙经济比较落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确实难以负担治理沙漠化的全部资金。为了治理沙漠化,内蒙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投入大量资金逐步变粗放式放牧牲畜为圈养、禁牧、植树造林种草等等,甚至不惜为此放慢了经济增长速度。但内蒙幅员辽阔,要治理的沙化面积很大,绝非内蒙一个地区的力量所能承受,必须由国家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这已成为沙漠化治理的重要关键。
国家为治理沙漠化投入启动资金是必要的。但是国家资金也是有限的,必须用到刀刃上,取得最大的生态效益。也就是说,要救急而不是救穷。它只能是启动资金而不能包揽治理沙漠化的全部费用。
内蒙的沙漠化治理要分阶段进行。当务之急是制止沙漠扩大和草原退化,其次才是逐步恢复原来的生态环境。第一步要制止沙漠的扩张,这不仅是指要制止内蒙东部的沙漠,也就是锡盟的沙漠向京津地区移动,而且要制止内蒙西部地区的沙漠,特别是阿拉善盟的沙漠向玉门关的推进。为此,需要建立一支由国家资助的治沙队伍,作为主力部队,专门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制止沙漠的推进。第二步是在沙漠周边地区建立防护林带,主要是退耕还林还草。要将启动资金尽快落实到农牧民手里,防止以各种理由、名目层层截留;要尊重市场和,尊重农牧民的意愿,自主决策,政府组织信息咨询、技术指导服务,发挥指导、检查、督促作用。第三步是对已濒临沙化的一部分草原实行禁收。国家提供一部分补贴就能将放牧者迁出去。据当地人说,这种草原只要禁收几年就能恢复生机。从实地观察来看。同一地区的草原,凡是围起来不让放牧的地方,草高达一两尺,而可自由放牧的地方,草只有寸来长,并趋向沙化。可以说,国家只要投入一点钱,可救活一大片草原。
我们在考察中深深地感到内蒙人民治理沙漠化的热情极为高涨,各项准备工作也进行得井井有条,人力、物力做了必要的调配,只要国家启动资金一到位,就可以放手大干。据我们6月份对一些旗县的了解,自治区和国家资金的到位率不足10%,如果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将有可能损失宝贵时间,耽误沙漠化的治理进程。国家资金最好直接拨付到治沙第一线——旗县,尽快落实到农牧民,以免被截流或移作它用,影响资金的使用效果。
四、调整经济战略和产业结构是根本途径
长期以来,农牧业一直是内蒙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内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从长远看,传统的农牧业发展前途是有限的。我们必须从长远发展出发,解放思想,切实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改造传统的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近年来,内蒙的发展受到双重制约。第一个制约是生态制约。从农业来看,内蒙草原的很多地方不适合种庄稼,因此耕地的过度扩大直接加速了沙化进程;从畜牧业来看,草原的载畜量是有限的,过度放牧造成了草原严重退化。如果继续无节制地发展农牧业,将导致内蒙的全面沙化,农牧业也将荡然无存。因此,内蒙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生态的制约。
第二个制约是来自市场需求。从农业来看,全国农产品已出现相对过剩,卖粮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加入WTO后,还将面临美国大量粮食进口的竞争。因此在内蒙发展农业已无多大的市场空间。从畜牧业来看,其市场需求也不容乐观,全国其他省市也在大力发展畜牧业,如山东的畜产品产量已超过内蒙,跃居全国第一位。可以说,无论从生态角度还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内蒙农牧业都没有太大的发展余地,它们不能使内蒙人民走向富裕。内蒙人民要想富裕起来,必须另寻其他途径,这就是向第二、三产业发展,这也是世界各国共同的道路。虽然将农业发展由粗放型改为集约型,将畜牧业由粗放式放牧改为圈养、舍饲,以增加农牧业产量,但这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极大地增加成本,其效益将会不断萎缩。
因此,内蒙应该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要将更大的力量放在发展第二、三产业上。这一转变可能是一种痛苦的选择,内蒙的干部和群众将在一定程度上收缩自己所熟悉并善于经营的事情——农牧业,而加强、扩展自己不太熟悉、不太善于经营的事情——第二、三产业。但内蒙要想富裕起来,赶上发达地区,必须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
在内蒙发展第二、三产业,存在着不少有利条件。内蒙是农牧产品的重要产区,可以在本地直接建立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内蒙人均收入比较低,可利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相对优势来发展轻纺产业。在第二产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可依托,建立大批中小城镇,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农牧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从而不仅能够较快提高内蒙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而且可以大大减少农业和畜牧业人口,减轻对生态的压力,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
据我们调查,内蒙一些农牧业地区的工业特别是乡镇不太景气,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如全国性的买方市场,需求不足,当地政府重视不够,政策倾斜不够,支持力度不大,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等等。但经过努力,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内蒙有很多工业和乡镇企业办得很好,就是明证。当然发展第二产业和乡镇企业,要特别注意防止环境污染。当地政府可以适当采取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高级人才的力度,集中力量和资金发展有前途的工业和乡镇企业,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使之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以此来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
国家投入一定资金来帮助内蒙治理沙漠和草原退化,虽然短期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止沙漠化的扩展和草原退化,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支持内蒙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将占总人口80%的农牧业人口转向第二、三产业和中小城市,从根本上缓解农牧业人口过多对生态的巨大压力。换句话说,国家帮助内蒙治理沙漠化的方法应逐步从单纯的资金投入(补贴)转向支持内蒙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内蒙人民主要靠自己的力量来保护和建设生态,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从第二产业来看,国家不仅应该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帮助和扶持内蒙发展第二产业,推动全国产业战略转移,一方面发达地区要向更高层次的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让出一部分轻工业及其市场,使内蒙和西部地区轻工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从第三产业来看,国家应该大力扶持内蒙业的发展。根据国际经验,经济越发达,收入越高,对旅游的需求越大。这一规律在我国也同样适用。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成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源泉。草原旅游不仅对国内有巨大的吸引力,在国际上吸引力也很大,内蒙应该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积极开发旅游资源。例如元上都就是一个亟待开发的旅游项目,它是元朝故都,位于草原深处,周围被金黄色的金莲花所环绕,旁边流淌着闪电河水,风景极为秀美,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它距京津地区不过600公里,开车7、8个小时就可到达,并有国家2级公路相通,只需投资几千万元,大力鼓励当地的民间投资,积极吸引外地的民间投资,就能建成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假日旅游圣地。
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受益长久等特点。内蒙古自治区有得天独厚的草原自然风光,夏季凉爽,没有污染;有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40多个少数民族;北部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幅员辽阔,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区内遍布着旧石器时代以来的许多文化遗迹和出土文物,名胜古迹众多;内蒙紧邻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等等。可以说,内蒙古有发展草原风光旅游、假日休闲旅游、边贸境外旅游、独特的北方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的宝贵资源。我们相信,内蒙古旅游业大有可为。
上一篇:对台湾产业资本外移的几点判断
下一篇:关于转型经济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