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齐瑞福 孙东川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概括了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各种创新主体,并提出了建立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文化创新、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等各方面共同创新为辅的国家创新体系,以期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创新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得到了快速的,但经济增长的方式有待转变。当前我国应该改变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即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增长方式,通过科技的创新转变为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高效益的增长方式。

  如何提高科技的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出发点。由于过去很长的时期内,我国科研人员模仿创新多、自主创新少,加上科技界的浮躁风气,使国内许多人放弃了自主创新之路。面对新的国际竞争形势,现阶段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对我国有所启示。

  国内外有关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

  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随后学者们从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演化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大类型,并把它们作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国家创新体系概念于1987年由英国著名学者弗里曼(FREEMAN)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被人们普遍接受。弗里曼于1982年出版的《产业创新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后,人们关于创新问题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创新的某一个方面,更加强调创新是一个系统,是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在这期间,朗德沃尔(LUNDVALL)、纳尔逊(NELSON)、帕特尔(PATEL)、麦德考富(METCALFE)等学者发表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也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近几年来,国内出现了大量讨论国家创新体系的。1995年,齐建国教授完成的《技术创新—国家系统的改革与重组》研究报告是我国学者第一次运用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来分析我国的宏观经济体制问题,他提出“应该将国家经济系统看作是一个综合技术创新系统,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取决于国家的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快慢又取决于经济体制”,“没有高效率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经济从粗放型、速度型向效益型转换就没有技术支撑”。路甬祥从理论的角度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及互动关系

  本文是在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研究,重点识别创新的主体和分析各种创新之间的关系。国家创新体系是研究一国技术变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系统观或整体观,它包括技术的生产、使用和传播的全过程。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有机,是一个互相紧密联系又分工合作的有机整体,还需要、政策、科教和文化氛围的保证。国家创新体系包括四个主体:政府、、研究所和院校。还包括七个创新子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文化创新系统、教育创新系统、思维创新系统、体制创新系统和管理创新系统。

  (一)重视对创新主体的识别

  创新是创新体系中各主体之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政府、研究所、大学、企业等四个要素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如图1所示。

  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研究所和学校可以进行一些复杂的技术创新,从而作为技术创新的补充;同时研究所和学校也要进行一定的管理创新。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各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应用知识、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主体,是知识流通和应用的关键环节,它可以直接应用国家公共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知识,通过自身技术中心的创造活动,即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等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从市场中获得技术创新的收益,形成企业创新体系的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依赖于国家创新体系中多方面因素的支撑,比如产、学、研的结合或的支持等,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影响这种良性循环,使企业不能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从而导致国家创新体系的失效。

  思维创新和教育创新的主体都是学校,这里的学校包括从幼儿园到研究性大学。政府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来提倡人们的思维创新,也可以阻碍人们的创新思维。大学承担培养和储备高级研究人才队伍的任务,要以现有的各类实验室为依托,形成一批多学科交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些领域可以成立国家研究中心。教育行业是科学技术知识转移和扩散的主体,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环节。

  文化创新和体制创新的主体是政府,学校可以进行文化创新的教育,并有助于文化创新。大学是传播文化的阵地,不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因此,政府要给出制度安排,保证国家创新体系的真正建立与完善。虽然企业也可以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激励员工的创新行为,但整个环境的创新文化不足,局部的改善最终也会失败。

  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研究所和学校。高校应该成为知识创新系统的第一执行主体。有实力的大也可以进行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但我国现阶段的企业还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当然,这里的学校只是包括研究性大学。研究所和学校要根据国家战略和科技的需求,承担调整国家科技布局的重任,成为国家有效调控知识要素最重要的思想库和知识库,而不是成立众多的技术创新中心。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以及具有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等,也应该由大学承担,也可以由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

  总之,政府、大学及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各主体应该有分工,同时又有协作,各负其责,相互配合,这样创新才会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二)影响技术创新的各因素关联分析

  技术创新不是孤立的,要从整个创新的环境来分析。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实质上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技术创新是一个包含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整个过程,而不是某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有文化创新、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

  文化创新是指树立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教育创新是指开展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思维创新是指要培养具有创新的思维;知识创新是指创新,包括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两个过程,能解决技术创新的知识源泉;管理创新是指使用有利于创新的管理手段;体制创新是指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教育创新和文化创新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可以作为统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管理创新与体制创新同样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下面也作为统一的影响因素进行说明。由于思维创新处于中间,使很多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由两者变为了三者或三者以上, 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得非常复杂,也导致研究技术创新的原创动力遇到了难题,故在本文中并没有讨论重要性大小的问题,也无法得出一个固定的先后顺序,创新行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1.教育创新和文化创新是思维创新的保障。创新文化是一种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文化观念和行为道德规范。传统教育重视应试教育,但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重视书本,但缺乏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传统文化和教育存在不利于培养青年人创新思想的因素。创新文化的核心要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等浮躁思想,大力培养有棱有角、敢于创新的品格。

  应注重从青少年开始就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破除中庸之道,树立标新立异的文化观念,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实现东西方文化的结合。破除集体主义至上、个人主义渺小的观念,树立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和谐共处,重视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

  2.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是思维创新的动力。建立创新的体制,是鼓励或约束人们在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过程中各种行为的行为准则和规程。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对制度的研究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体制与制度创新非常重要。有的学者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创新。把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从制度中相对剥离出来,使有关的、制度、标准、政策形成相辅相成的技术创新体系,促使研究人员利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创新,调动创新思维,完成技术创新。可以说,体制的创新是研究人员进行思维创新的动力。突破官本位、行政化、多头管理的体制束缚,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独立、高效”的科研体系,是思维创新的保证,更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我国有些政策是不利于基础研究工作的,如科研评价体系、奖励制度、经费分配等,具体表现在科学奖获奖数量的减少,真正从事纯数学和物理的院士候选人数下降。因为大的环境影响了这些领域的科学家们安心从事于一些不能立刻产生经济效益的工作。从长远来看,这种状况将使我国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产生危机。所以,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应该有特殊的政策鼓励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思维创新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起点。思维创新是指要培养具有创新的思维,没有创新的思维,根本无法谈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人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本素质,是每个人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起点。成年人不应该压抑孩子们的思维,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鼓励孩子敢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做事。这样孩子就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思维,通过后天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之后,他们就可以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了。因此,从个人的角度讲,创新就是思维创新。

  4.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源泉。知识创新就是指科学创新,主要是针对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要实现互动。基础研究的水平越高,对客观的认识就越深入,创新的视野和思路就越宽阔,创新成果的影响力就越大。因此,基础研究是孕育创新型人才和原创性思想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众所周知,基础研究不仅培养科学家,而且源源不断地为产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优秀人才。同时,基础研究也是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的磁场,能有效地聚集优秀的创新人才,激发出原创性思想。但我国在基础理论衍生出的核心技术上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说明,基础理论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具有复杂性,在理论产生的过程中,已经为技术的进步埋下了种子。

  结论

  所谓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包含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整个过程,而不是某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文化创新、教育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

  总之,创新是创新体系中各主体之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要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必须确立以技术创新为目的,树立文化创新、教育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共同创新的战略。如果缺乏这几方面创新的参与,技术创新就难实现,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也难以成功。

  :
  1.路甬祥主编. 创新与未来[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2.曾国屏,李正风. 国家创新体系: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互动[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
  3.董晋曦.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若干思考[J]. 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12
  4.霍明远.二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构成—体制与制度创新[J]. 资源科学,2001.7
  5.苏敬勤, 吴爱华.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机制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1.2
  6.袁雄. 论国家创新体系之制度创新[J]. 当代财经,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