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强国国际竞争力的评估理念与指标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雪明 时间:2010-06-25
内容提要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强国应具备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一个正在走向强盛的经济大国,应当伴随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逐步提升。今年5月与10月,两家国际竞争力权威评估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院(IMD)和世界经济(WEF)先后发布了《世界竞争力年鉴(2007)》和《全球竞争力报告(2007~2008)》,公布了各参评经济体国际竞争力的最新排名。本文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这两大国际竞争力报告的评估理念、指标体系和最新排名。

  关键词  全球化,强国,国际竞争力,评估理念,指标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在强调本国产品、、产业等微观层面国际竞争力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国家及所在区域组织在全球经济中的整体竞争能力,也即宏观层面的国际竞争力。这两个层面的国际竞争力是紧密关联、相互作用的,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是本国产品、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以及整体竞争环境优劣的综合体现。全球化背景下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应当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一个经济正在走向强盛的大国,应当伴随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逐步提升。关于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量化和排名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GCR)》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CY)》。


  一、IMD和WEF评估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理念


  IMD和WEF这两家国际竞争力权威评估机构在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可以说是有竞争也有合作。在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相继提出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和评估体系后,两家机构在1987年走向合作,并从1989年开始联合发布《世界竞争力报告》。在合作数年后,到1996年,由于在国际竞争力评估体系和方法上产生了较大分歧,两家机构又再次分开,各自独立发布国际竞争力报告,即IMD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CY)》和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WCR)》。


  在分析IMD和WEF国家竞争力评估理念之前,先看看两家机构对国际竞争力概念的定义。在IMD《世界竞争力年鉴》中,国际竞争力有两个范畴:一个是浓缩定义,是比较抽象的,认为“竞争力用于分析国家和企业如何运用其全部竞争要素实现繁荣或获取利润”;另一个是学术定义,作为第一定义的补充,认为“国家竞争力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领域,用于分析国家现状条件及其政策为企业价值创造和国民财富创造提供和维持良好环境的能力”。在WEF《全球竞争力报告(2005-2006)》中,国际竞争力被定义为“决定一国生产力水平从而决定一国经济所能达到的繁荣程度的因素、政策和制度的集合”,WEF认为“竞争力更强的经济就是那种在中期和长期可以更快发展的经济”。


  通过分析IMD和WEF对国际竞争力的界定以及这二十多年来的发展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两家机构对于国际竞争力评估的基本理念是相近的,都特别强调要从全球、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评估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其一,IMD和WEF在评估国家竞争力的时候都充分考虑了全球化的因素,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对其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与不断完善。IMD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从八大要素调整为四大要素以及在具体指标构成上的不断变化,都体现了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把握。WEF从2004年开始推出全球竞争力指数(GCI),也是认为这个指数能更有效地刻画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变化和各国的发展历程。


  其二,IMD和WEF都认为企业的效益与活力是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微观基础和重要体现,企业因素是其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IMD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四大要素中有一个就是企业效率,用于表征一国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环境的能力。WEF全球竞争力指数的九大支柱架构中,第八大支柱就是企业的化,用来表征一国企业经营与战略的先进性和成熟性,同时还专门有一个企业竞争力指数,是对全球竞争力指数的辅助与补充。


  其三,IMD和WEF都非常重视国家竞争力的微观基础,但却不只是分析一个国家企业和产业的规模、质量与竞争力,而是高度关注影响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整体环境,从国家的宏观经济表现、公共制度与政府效率、竞争体制与市场效率、科技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本以及高级要素与企业效率等各个角度,比较系统地考量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因素。要真正成为强国,需要这样一种综合的、整体的、可持续的国际竞争能力。



  不过,从具体的评估思路上,IMD和WEF又是有差别的。IMD着眼于国家整体的现状水平、实力和发展的潜力,兼顾国际竞争的资产条件和竞争过程、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引进吸收与输出扩张、个人风险与社会凝聚力等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平衡关系,强化市场经济理论在系统描述中评价原则的开发与运用,建立一个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WEF则以未来5~10年的中长期人均GDP增长为基础建立多因素决定模型,其理论基础是现代经济增长模型、发展阶段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以及大量实证研究的综合。


  二、IMD和WEF的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与方法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不断变化,IMD和WEF的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也都经历了逐步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IMD的国际竞争力指标主要经历过从八大要素到四大要素的重大变化,同时在二级指标的设计和具体指标的选择上也经常作一些动态调整。WEF在评估国际竞争力方面则开发过现实竞争力指数、微观环境指数、发展竞争力指数、企业竞争力指数和全球竞争力指数等一系列综合指标,目前主要采用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和企业竞争力指数(BCI)两大综合指标。


  1.IMD的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与计算方法


  2001年IMD对国际竞争力评估体系作了比较大的调整,分指标从原来的八大要素(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效率、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管理、科技实力和国民素质)调整为四大要素(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各大要素包含的二级指标和具体指标也作了相应调整。


  这里主要介绍一下IMD2007年报告中的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它包含了4个大类要素、20个二级指标和323项具体指标,其中在部分二级指标与具体指标之间还有若干分类项目。从四大要素表征的内容来看,“经济表现”要素用于评估国民经济的宏观表现,“政府效率”要素用于评估政府政策是否有益于竞争力的提高,“企业效率”要素用于评估激励企业创新、盈利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环境与条件,“基础设施”要素用于评估硬件设施、技术和人力资源满足企业需要的程度,每个大类要素都包含5个二级指标和一系列具体指标(图2)。



  IMD国际竞争力指标的计算过程如图3所示。IMD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分析数据来源于各国政府、国际机构的统计资料和IMD的调查问卷。在323项具体指标中,127项指标数据来自统计资料(硬指标),119项指标数据来自专家组的问卷调查(软指标),另有77项指标作为研判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参照,不计入综合指数。对于问卷调查指标,IMD首先将每个问题的不同答案赋予1—6不同的分值,最负面的回答取1,最正面的回答取6,然后将1—6的分值转化为0—10,作为每个问题最终的分值。在排名分析时,IMD首先对于323项具体指标对各国进行单项排名,然后对其中246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汇总得到各国在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四大要素以及在总体竞争力上的排名。在指标权重处理上,IMD更注重硬指标,硬指标权重总和占2/3,软指标权重总和占1/3。而从20个二级指标计算上级指标时则采用了等权重方法,即每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固定为1/20。IMD认为这样的方法可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而且使研究结果与过去数据有更好的兼容性。



  2.WEF的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与计算方法


  WEF用于评估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推陈出新,在综合指标方面,有三次重大创新。一是在2000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根据其钻石模型为WEF专门设计了“企业竞争力指数(Business Competitiveness Index, BCI)”;二是在2001年,杰弗里·萨奇斯(Jeffrey Sachs)和约翰·迈克阿瑟尔(John McArthur)根据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型为WEF开发了“发展竞争力指数(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三是在2004年,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夏威尔·萨拉—伊—马丁(Xavier·Sala-i-Martin)为WEF专门开发了“全球竞争力指数(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GCI)”。在2000年前,WEF还采用过现实竞争力指数、微观环境指数等其他综合指数。


  在WEF最新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7—2008)》中,主要采用了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和企业竞争力指数(BCI)。GCI是WEF现在主推的综合指数,WEF认为这个指数是一个更加综合、更有利于反映全球经济变化以及各国发展历程的有效工具。WEF在2004年的报告中首先对GCI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在2005年报告中进行了初步评估,在2006年报告中全面采用了包含3个分指数、9大支柱指标的全球竞争力指数,而今年的报告中对此作进一步细化,扩展到了12大支柱指标。


  具体来说,WEF现行的全球竞争力指标体系包含基本条件、效率改进和创新与高级要素这三个分指数。其中基本条件分指数包括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稳定性和健康与基础这四大支柱,效率改进分指数包括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市场成熟度、技术准备度和市场规模这六大支柱,创新与高级要素分指数包括化和创新这两大支柱(如图4所示)。



  WEF在GCI的过程中,根据各参评经济体所处的不同阶段,赋予不同的权重结构,WEF把所有国家(地区)的发展阶段分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三个阶段①。基本条件分指数是处于要素驱动阶段国家(地区)的核心分指数,其权重占60%;效率改进分指数是处于效率驱动阶段经济体的核心分指数,其权重占50%;创新与高级要素分指数是处于创新驱动阶段经济体的核心分指数,其权重提高到了30%(见表1)。



  三、IMD和WEF国际竞争力最新排名分析


  IMD国际竞争力评估最新一期报告《世界竞争力年鉴(2007)》是今年5月10日发布的,报告公布了55个国家(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WEF最新一期报告《全球竞争力报告(2007~2008)》是今年10月31日发布的,报告公布了131个国家(地区)的全球竞争力指数和企业竞争力指数排名。


  1.IMD《世界竞争力年鉴(2007)》最新排名分析


  在IMD对55个经济体的评估中,2007年国际竞争力排名前10位的国家(地区)分别是:美国、新加坡、香港、卢森堡、丹麦、瑞士、冰岛、荷兰、瑞典和加拿大。美国依然处于第一位,不过一些新兴经济体正迅速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与2006年相比,有18个经济体排名上升,其中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三个经济体是德国(上升9位)、荷兰(上升7位)和意大利(上升6位);同时有28个经济体排名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三个经济体是:南非(下降12位)、日本(下降8位)、芬兰(下降7位)。


  在IMD2007年国际竞争力报告中,中国香港、大陆和都进入了前20位,分别排在第3位、第15位和第18位。中国大陆总体竞争力的提升源于构成IMD竞争力的四大要素的排名全线上扬,“经济表现”要素从2006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政府效率”要素从第17位跃升至第8位,“企业效率”要素从第27位上升到第26位,“基础设施”要素从第33位上升至第28位(见表2)。从具体指标看,中国大陆改善最大的10个指标是:境外直接投资总额、境外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支持商业开发的城市化程度;政府预算盈余或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稳定系数;高级管理人员数量;逃税发生率;高技术产品出口、境外直接投资累计;基础设施维护和开发;海外向境内直接投资总额;风险资本、商品出口和监管力度。



  另外我们还可以对比一下中国在IMD国际竞争力排行榜中排名的变化趋势,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在47个自始至终参评的经济体中的排名有升有降,不过近年来呈现出快速上升势头(见图5)。另外也注意到,这8年来,几个新兴经济体的排名变化引人注目,在金砖四国(BRICs)中,除巴西表现比较一般外(一直在40位上下徘徊),2007年与2000年相比,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国际竞争力排名都大幅上升,中国从第24位上升到第15位,印度从第41位上升到第26位,俄罗斯从第47位上升到第38位。



  2.WEF《全球竞争力报告(2007-2008)》最新排名分析


  在WEF对131个国家(地区)的全球竞争力评估中,2007年全球竞争力指数(GCI)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美国、瑞士、丹麦、瑞典、德国、芬兰、新加坡、日本、英国和荷兰。由于WEF 2007年报告对GCI的评估体系又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所以该报告同时公布了去年GCI排名的修正结果。2006年原来排在第一位的瑞土掉到第四位,而原来排在第六位的美国上升到第一位。报告指出,美国全球竞争力排名第一,主要是因为其拥有现代化程度很高、创新力非常强的企业、十分高效的生产要素市场以及发达的教育体系与企业研发的强强联合,而美国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宏观经济不平衡。


  除新加坡、日本进入前10位外,亚太地区排名较为靠前的还有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分别排在第11位、第12位和第14位。中国大陆由去年调整后的第35位上升到第34位,排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大国的前列,南非、印度、俄罗斯、巴西分别排在第44位、第48位、第58位和第72位。



  从全球竞争力指数的构成上看,中国的基本条件、效率改进以及创新与高级要素三个分指数分别排在第 44位、第45位和第50位。从12大支柱指标的表现看,市场规模(支柱10)和宏观经济稳定性(支柱3)表现突出,创新(支柱12)方面的进步也十分明显,不过金融市场成熟度(支柱8)、高等教育与培训(支柱5)、制度(支柱1)和技术准备度(支柱9)等处于劣势(见表3)。中国通过深化金融市场和教育领域改革以及加强制度建设,将会促进全球竞争力排名的进一步提升。另外,从WEF报告公布的企业竞争力指数排名看,中国2007年BCI排名第57位,比2006年上升了两位,国家商务环境质量和企业运营与战略这两项分指数分别排在第57位和第54位,比2006年也略有上升。但与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相比,中国的企业竞争力指数排名还是相对落后,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虽然IMD和WEF在评估理念、指标体系、指数计算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不过这些机构在国际竞争力评估、量化分析方面都有着长期积累,而且都是在相当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建立一整套非常系统、全面的指标体系,其评估结果可作为进行各国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时的重要参照,特别是可以把两个报告的评估结果结合起来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找到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与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