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协调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节约型,协调发展,相关性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的持续高速增长。从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处于持续下降趋势,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则是持续上升,特别是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上升更为明显,逐步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1990年三次产业比例分别为27:42:31,2000年为16:50:34,2004年为15:53:32。从发展速度看,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最快,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发展速度最慢。2004年,第一、二、三产业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3%、11.1%和8.3%,第一产业的增长率比第二、三产业的增长率分别低4.8和2.0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中,一些资金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的重化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其中,制造业结构具有明显的高加工度化趋势。从1999年开始的5年多时间内,我国工业发展出现转折性变化,无论是在产值、投资、利润增长方面还是在比重上重工业都超过了轻工业。1999年重工业增长速度超过了轻工业1个百分点,2003年甚至达到4个百分点;重工业的比重2003年达到了64.3%,几乎接近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时期的最高记录(66.6%,1960)。特别是重工业化的主要指标之一的制造业结构变化更为明显。参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分类,把食品等12个行业列为轻型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13个行业列为重型制造业;及通信等6个行业列为加工组装型制造业。1990-2003年,轻型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总产值比重从41.17%下降为30.08%,重型制造业从58.83%上升为69.92%,上升了11.09个百分点;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在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从26.44%上升为39.27%,上升了12.83个百分点。可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内部结构呈现出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趋势,由以轻型制造业为主向以重型制造业为主转变,重型制造业从以原材料制造业为主向以加工组装型制造业为主转变。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1、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对能源需求的大量增加。从能源消费量来看,2000年我国能源消费开始摆脱负增长,之后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1999年到2004年,能源消费总量均超过了能源生产量,能源供应出现了缺口。能源消费增长率2002年超过GDP增长率,2004年开始超过能源生产率,快了2.24个百分点。从能源消费内部结构看,工业部门是能源消费大户,其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特别是最近几年,工业消费能源的比重逐步提高,2003年工业能源消费量达到8.04亿吨标准煤,占当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0%,其中,1990—2003年,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的能源消费量占整个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上升6.4%、9.5%和0.5%,化工、造纸的能耗比重则分别下降2.4%和0.8%。几个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66.9%上升到2003年的79.3%,重化工业特征在能源消费方面表现得较明显。
2、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时更加大了对能源的需求。从纵向比较看,虽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是朝着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强度更低的方向发展,但是从目前整体情况来看,我国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此决定了能源消耗强度还比较高。2002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耗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出现反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2、2003、2004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1.21、1.42和1.39,远高于2001年的0.48。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我国的能源产值效率也偏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1年我国单位产值耗能比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高出2倍以上;比韩国、巴西高出近60%;比人均GDP与我国相当的国家单位产值能耗还要高。
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协调发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1、目前全民的节能意识逐步加强,必将在终端消费层面上引导产业结构向着能源节约型方向发展。在构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感召下,发生了很多变化。一是人们开始对经济粗放增长造成的能源紧缺高度重视,正在树立能源危机意识;二是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节能宣传、节能知识推广普及,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每天都报道节能英雄的节能技巧,使人们掌握节约能源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三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素质在发生质的提高,环保消费和绿色消费正成为一种时尚,不再仅仅追求满足个人需要,而是在个人消费的同时考虑到对公众的影响、对下一代的影响。全民节能意识的不断形成,必将由此引起消费结构向节约能源方向变化,从而引导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使之与能源协调发展。
2、政府开始加大产业结构向着能源节约型方向调整的力度。2005年12月7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家发改委配套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保持国民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对淘汰类项目要禁止投资,各机构应停止各种形式的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己发放的贷款,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将采取有力措施,按规定限期淘汰,在淘汰期限内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可提高供电价格,对国家明令淘汰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一律不得进口、转移、生产、销售、使用和采用;对不按期淘汰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的企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将依据国家有关法规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我国还正在抓紧启动《能源法》立法工作。能源领域已有《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但一直缺少一部全面体现能源战略和政策导向的基础性法律。而《能源法》将涵盖能源资源勘探、研究开发、生产运输、贸易与消费、利用与节约、对外合作、能源安全与监管等诸多环节。《能源法》出台后,将有利于保障能源供给、促进能源开发、优化能源结构、维护能源安全、规范资源利用,加强能源合作。目前我国开始着手构建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将形成节约消费倾向的消费税,建立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资源税,和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税收政策,这将为产业结构调整向着能源节约方向发展提供巨大的外部动力。
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协调发展的建议
1、建立节约型产业结构,走新型化道路是必然选择。从经济发展阶段和趋势看,我国不能跨越能源消耗量大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结合能源等条件的约束,我国应摈弃先行国家在此阶段的消耗大、污染大的发展老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此,必须树立新的产业结构调整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此过程中,应该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拓展企业的产业链、技术链、市场链,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率。必须将技术进步贯穿于产业结构调整当中去,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影响能源消耗:一是通过开发节能产品和推广应用节能技术降低能耗;二是开发替代性资源,降低现有能源的压力。因此,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加快技术更新改造,尽量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尽可能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科技贡献率,降低能源消耗密度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在较多产业中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些重要条件已开始具备,最近几年有可能成为自主创新能力持续较快提升的转折点。有利条件: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能力增强。主要是大规模制造能力形成和配套产业水平提升。大规模制造使巨额研发费用可以被有效分摊,从而使自主创新在成本上可行,具备市场竞争力;市场导向的创新机制开始形成,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非国有企业的不断成长,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形成了承担自身创新行为风险的体制机制,有内在动力去认真识别不同技术组合的市场前景和盈利前景。这是在增长冲动、技术冲动和审慎决策、财务约束之间保持制衡关系的主要制度条件;创新投入不断增加。最近几年,我国研发投入金额大幅度增加,比重持续上升。2000年,我国研发支出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突破1%。2003年,这一比重已达1.31%。今后加强自主开发能力,将资源能源安全和节约使用等作为重点领域,开发高效利用技术、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等。应在发展的过程中努力走出一条技术推动、资源节约、效率提高、环境良好的新型道路。
3、以市场为基础手段,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当前我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较快,大都与改革不到位、价格不能正确反映资源的稀缺性有关。当稀缺资源的价格异常,低于其真实价值时,必然刺激企业大量使用这些稀缺资源,造成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甚至造成大量的浪费;当企业有垄断地位,或者受到软预算约束补贴时,企业也有充分的积极性囤积稀缺资源,大量消耗这些资源;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基础,避免低水平简单重复建设,特别是要运用价格杠杆的作用,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改变人为压低能源价格、造成严重浪费和低效的现象。另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是片面追求产值、数量、规模、速度,而不考虑成本、消耗、污染等因素,必须注重产品的质量、品种、效益,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
[1]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N],人民日报,2005-11-10.
[2]刘满平、朱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供给、消费的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能源,2006(1).
[3]江小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N],人民日报,2005-12-10.
[4]充分挖掘能源资源巨大潜力[N],经济参考报,2006-2-7.
[5]朱军:构建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N],经济参考报, 20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