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经验看东北改革
关键词:老工业区;结构调整;资源枯竭;资金;技术
东北三省是中国最重要的机械、冶金、化工和能源基地,建国以来,东北三省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兴产业逐渐替代了老的夕阳产业,加之长期过度的开发使得能源基地资源枯竭,大批国营企业工人下岗失业,随之而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东北经济的发展。如何重振东北工业的雄风,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作用,是摆在东北人面前的一大难题。为此笔者利用在欧洲留学的机会,重访了德国鲁尔工业区,希望从鲁尔工业区建设经验中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寻找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从而为东北工业的振兴尽薄棉之力。
一、鲁尔工业区的成功经验及弊端
鲁尔工业区是位于德国西部北威斯特法伦州境内的一个区,面积4434平方公里,人口540万,目前仍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鲁尔工业区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从地理概念上讲,现在的鲁尔工业区是指“鲁尔区城市联盟”(KommunalverbandRuhrgebiet)所属北威州11个直辖市和4个县级市的总计54个镇的所辖区域。鲁尔工业区面积占到北威州总面积的1/10。
1.鲁尔工业区的衰落与振兴。与其他资源型城市和地区一样,鲁尔工业区也经历了由兴盛到衰竭的全过程。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增长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人居环境改善的滞后相抵触;失业人口的增加与社会稳定相矛盾等。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已成为鲁尔工业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2.鲁尔工业区成功的转型经验。经过长期的阵痛,鲁尔工业区终于获得了转型的成功,他们的经验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资源枯竭地区的工业转型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此,鲁尔工业区在转型之初就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他们在这里建成了欧洲最稠密的,有600公里高速公路,730公里联邦公路,3300公里乡村公路。拥有铁路线长度近10000km,年货运量超过150Mt。还有6条水运内航道,以及繁忙而高效的航空运输系统,组成了世界最完善的立体运输网络体系;包括核电在内的能源系统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保障;现代通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投资商提供了最为迅捷的信息资源。使得投资商们在此投资可以获得比其他地方高得多的平均利润率,这样,就极大地刺激了投资商们的投资热情。
(2)政府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投资政策,简化审批手续,以吸引外商投资。例如,为了吸引美国和全球化工企业投资,北威州政府采取了简化审批手续、提供政府资助和灵活用工等一系列措施。并促成德固塞和费巴公司合并,强强联合,推动和促进了区内化工产业的发展;政府转变职能,为企业多办实事好事。例如,凡是在鲁尔工业区新成立的公司都能得到低息贷款或部分无偿援助,中小企业条件更为优惠;政府以人为本,改善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吸引国外资金。
(3)因地制宜,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在转型改造的同时,注意保持本地区传统文化。鲁尔工业区是德国煤炭和钢铁生产基地,当资源枯竭以后,当地政府不是简单地拆毁工厂,回填煤矿,而是政府投资,将工厂和矿山改造成为风格独特的工业博物馆,变成资源,成为当地的著名风景线,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减少了拆迁所带来的工业垃圾的污染,而且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丰富的资源,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4)在改造传统工业的同时,鲁尔工业区还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在鲁尔区有15万个规模不等的企业,大部分都是第三产业,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为140万,占所有就业人口的65%。
(5)重视和职业技术培训。所有资源枯竭城市和地区在转产改造的同时都面临下岗工人二次就业的问题,因此职业技术培训是必需的。鲁尔工业区从1961年起鲁尔工业区在多特蒙德、波鸿、杜伊斯堡等城市陆续建立多所大学,开展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鲁尔工业区现已成为欧洲高校密度最大的工业区。另外,在该地区还设立了许多研究机构,为产业结构的转型输送大量技术成果。全区现有技术中心30多个,另外还有600多家技术开发公司。为促进技术转化,区内高校和研究机构还设立了多家“技术转化中心”,帮助企业把技术转化成生产力,这些做法都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6)积极引进竞争机制,不排斥外国企业参与区域内的竞争,加速了产业的优化组合。例如德国著名的曼内斯曼公司,最初主要生产石油管道等工业产品,20世纪90年代转型为德国第二大电讯企业。2000年,该公司被英国沃达丰电讯公司收购,尽管德国人难以接受这一事实,但公司转手并未对当地就业造成任何影响。现在,沃达丰已成为德国现代通讯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7)注重生态保护。过去的鲁尔工业区由于是煤炭和钢铁等重工业生产基地,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没有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所以空气污染十分严重。转型工作开始以后,当地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积极采取一切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地改善被严重污染的环境,如限制污染气体排放量、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等。如今的鲁尔工业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宜人,居民区和工厂区都坐落在绿色植物群落之中,真正实现了生态城市的建设。
3.鲁尔工业区转型中的教训。鲁尔工业区的转型经验告诉我们,政府过分的补贴尽管坚持了公平原则,但是,却不利于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和长远发展。据德国联邦经济部的介绍,在过去的25年中,联邦政府一直对煤炭、钢铁、造船等部门进行补助,因为这些部门对鲁尔区老工业基地很重要,是当地的主要产业,原想通过补助使这些老的传统工业再具有竞争力,但补助并没有带来积极的效果。在高投入、高资助以后,并没有阻止鲁尔工业区的进一步衰落。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对传统大工业的资助是得不偿失的,问题不仅是得不到解决,反而形成了资本黑洞,这决不应该仅仅归罪于体制问题,夕阳产业本身就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因此,联邦政府调整了对老工业基地的资助办法,减少了对煤炭、钢铁、造船等部门的资助,只资助其环保、废厂房利用等项目,把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帮助该地区投资生产新产品,扶持当地的新兴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同时资助再就业培训,使从传统大工业裁减下来的人员,能够在新的岗位上就业。鲁尔工业区的这一教训值得我们很好地反思和借鉴。
二、鲁尔工业区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过多年的改造已经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果。目前,鲁尔工业区已经从德国的煤炭及钢铁制造中心逐步变成了一个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他们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企业的改造首先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起始于1968年,他们首先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对那些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煤矿企业施行关、停、并、转,并将采煤业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业中去,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对其他大型企业改革也采取了基本稳定的政策,尽量实行渐进的方式。对于大企业的破产相当慎重,以免引起社会震荡。
2.加大开放力度,努力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在加快老企业改造的同时,大力扶持新兴产业。这样做至少可以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新兴产业(主要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首的信息技术产业和以遗传工程为首的生物技术产业)可以迅速地积累资金,为老工业改造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第二,可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此,鲁尔工业区所在地的北威斯特法伦州还制定了特殊的政策吸引外来资金。例如:凡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到北威州来落户,将给予大型企业投资者28%、小型企业投资者18%的经济补贴。优惠的政策加上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使得北威州的新兴产业有了高速的发展。
3.筑起“社会保障”的大堤。鲁尔工业区另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经验是政府为每一个公民都筑起了“社会保障”的大堤,使得生活在那里的居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鲁尔工业区由于资源枯竭使得一大批工人失业,为了保障失业者能够安定地生活,德国政府为他们建起了必要的“社会保障”。在这里,完善的保险制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德国保险业的基本险种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补贴)、以及公职人员退休金和职工病假工资等。在这个福利网中开销最大的项目是养老金,年支出额达750亿欧元左右,占直接支出总额的1/3。支出占第二位的医疗保险,占支出总额的1/5。目前德国国民中大约有88%都处在法定的医疗保险系统之中。占支出份额较大的其他开支项目依次为失业补贴的劳动就业促进、公职人员退休金以及职工病假工资等。
4.实施矿区生态恢复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失业职工创造再就业机会。鲁尔工业区在处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时十分重视矿区的环境修复。把煤炭转型同国土整治结合起来,列入整个地区发展规划,并为此专门成立整治部门,负责处理老矿区遗留下来的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当一个企业关闭后,他们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对关闭后的企业进行科学的环境评估,制定出周密的整改规划,科学地对环境进行整体改造,以期迅速抹掉老矿区的痕迹,并在企业原址上建设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娱乐中心、栽树种草等。今日的鲁尔已成为环境优美、景色秀丽、吸引外资最主要的地区,同时大大增加了就业。这些成功的经验无不对我们东北老工业区的改造和重建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三、对东北老区改造的几点建议
1.东北老工业区的改造首先应该调整不合理的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老工业基地的整体优势。
从产业结构上看,改革应该从大中型国有入手。首先,要适当收缩国有企业的投资面,进一步将优质国有资本集中到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其次,要创造条件,使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一样,在市场公平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第三,国有资本应尽快从负担沉重、资不抵债、预期效益差、无潜力的国有企业中坚决退出,并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推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从产品结构上看,东北应该优先发展那些经济效益好、有发展潜质的产业,如传统产业中的汽车工业,大型成套设备加工业,组合机床制造业,成品钢材生产业等;新兴产业部门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通信及遥感技术等。
从企业组织结构上看,东北老工业区的企业组织结构特点是:平均规模大,大型企业数量多,而中小企业数量少,企业之间的分工和协作配套水平较低,以致大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出来。改革的办法是通过调整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大企业可以将零部件和部分业务外包,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促进企业分工的细化,以此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从所有制结构上看,东北地区所有制结构比例失调,国有工业比重经过20余年的改革仍然居高不下。2001年东北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仍高达73.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84%个百分点。改革的办法是国退民进,“退二进三”,使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竞争,优胜劣汰。
从空间布局上看,东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国际上,东北三省毗邻日本、南韩、北朝鲜、蒙古和俄罗斯,与这些国家结成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经济上可以互补,技术上可以互相支持,资源上可以相互利用,产品上可以相互流通;在国内,东北地区的西侧是京津唐和辽阔的华北地区,南面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区位优势无可比拟。向外,可以走出国门发展与韩国、日本、俄罗斯、蒙古、朝鲜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对内,可以积极吸引其他地区各类生产要素进入东北,加之东北地区本身的资源已十分丰富,产业结构日趋完整,农、轻、重都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潜力巨大,前景看好。此外,黑龙江的大型发电机组和大型锅炉的制造,集约化农业及林业;吉林省的汽车制造业和农业;辽宁省的机器制造业、石油化学工业、信息产业、汽车制造业等都有可能成为东北经济振兴的龙头企业。
2.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使东北老工业区尽快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潮流中去。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金三角地带,区位经济优势十分明显。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加之中央再给予东北地区特殊的经济政策,其发展前景是不可限量的。笔者有如下的设想:
(1)启动大连——满洲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欧洲的欧亚大陆桥联运计划,这样可以极大地缩短欧亚商品相向运输时间,并将大连港建设成为自由港,简化商品出入境手续,加快资金的周转和流通。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已经证明,一条铁路的建设,可以迅速带动沿途地区的经济发展。东北亚铁路大动脉的开通,极具现实意义。
(2)将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中心。大连具有成为东北亚金融中心的优势。大连市商业银行刚刚完成了一次资本整合的签约仪式,至此,这家银行的股本金将突破25亿,符合银监会对东北振兴银行候选行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同时,大连市政府也在为东北亚金融中心的建立做着硬件上的准备。前几天刚刚动工兴建的期货广场是星海湾金融商务区的首个主体项目,该项目占地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建设项目包括期货大厦、金融大厦、保险大厦等在内的多个主体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拥有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各种金融机构在内的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目标就是要把大连建成东北亚地区国际一流的金融商务中心。
(3)将沈阳设立成为新的直辖市。沈阳在东北大城市中,其重工业基础最雄厚,最有可能成为中国重工业装备的基地,而且国有企业比较集中。如果将沈阳定位为直辖市,最大优势之一是可以借助相对的独立性,形成一套新的市场化游戏规则;然后以点带面,辐射整个东北地区;中央将原分散到几百个企业中的资金集中于这个直辖市,为外来投资提供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样可以集中使用政府投资。在国家给予的扶持资金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结构调整,优先培育一个不可逆的市场化机制。
3.集中优势力量,发挥老工业基地的特长,把东北建成大型成套设备生产中心。据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世界装备制造业的中心将转移到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是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雄厚的基础和实力。
辽宁省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工业基地,是中国的工业摇篮。生产了中国的第一炉钢,制造了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艘万吨轮、第一列内燃机车等。但是零部件、元器件产业薄弱,缺乏成套能力,服务不发达,没有形成以主机制造厂为核心、上下延伸的强大产业链。装备制造业的整个技术水平还有待于提高,80%以上的技术和设备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水平,不符合现代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要求。
吉林省是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基地,新中国的第一台国产汽车来自于吉林省。此外,吉林省的光学、电学制造业,化学工业,集约农业也是发展的强项。最近,经过初步论证,吉林省有关部门已经决定将建设六大基地,这六大拟建的基地分别是全国最大最强的汽车工业基地、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国际知名的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独具特色的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的接续产业示范基地。据悉,吉林省正围绕这六大基地的建设,编制专项规划,明确基地目标、布局、发展重点和主要建设内容,在接受专家论证之后付诸实施。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型发电设备、锅炉设备、机电设备、石油化工、煤炭能源、集约农业、生态林业的生产基地,与俄罗斯接壤,是欧亚大陆桥联运中国北部的出口,是东北亚经济圈的心脏地带。这个省的大型成套设备制造能力十分突出,又是一个中国大型能源生产基地。制造能力强大,但资源枯竭矛盾突出。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对矛盾,经济振兴,才能指日可待。
4.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把东北建设成为中国的高新技术绿色产业园区。与德国鲁尔工业区一样,经过几十年的资源开发(而没有环境修复和建设),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资源枯竭城市的老矿区环境修复工作亟待进行。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山脉和小兴安岭林区号称中国“绿色的肺”,经过几十年的过量开采,大片原始森林破坏殆尽。东北地区最大的林业生产基地——黑龙江省伊春市已无木可采,环境保护势在必行。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鲁尔工业区的经验值得借鉴。
鲁尔工业区在处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时把环境修复与国土整治结合起来,在企业原址上建设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娱乐中心、栽树种草等,使得优美的环境和秀丽的景色以及优惠的政策成为吸引外资主要因素。
东北老工业区的改造应该吸取鲁尔工业区的这一有益经验,将国土整治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尽力修补已经和正在遭受破坏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同时还要抽出一部分精力,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充分发挥价值的作用,力争把东北老工业区建成经济效益高、生产成本低的最佳投资场所,最大限度地吸引国内外资金来东北投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吸引德国政府来东北投资,笔者认为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要重视投资者的成本效益分析,正确引导投资者的投资取向。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首先是经济效益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把生产力的优势、资源的优势、区位的优势转化成为资本的优势,我们将无法吸引投资者。例如,成套设备制造是东北地区投资的一大亮点,但是仔细研究东北地区机械制造业的基本有机构成我们会发现,东北地区母机生产工业70%口80%的设备仍然停留在国外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平,距离现代成套设备加工的精度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此外,与这些成套设备加工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很不健全,形不成生产合力,达不到规模化大生产的要求,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生产成本。这是需要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要重视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外投资者之所以选择此地投资而不选择彼地投资,除了因为在此地投资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外,还因为在此地投资可以获得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一个城市的道路、桥梁、公共、邮电通讯、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安、消防、政府管理机构等均属于公共经济范畴,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公共经济环境好与坏,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经济效益与投资热情。东北老工业区的大工业生产基地均分布在铁路沿线的大中城市中。为了吸引外商外资,政府应该加强城市公共经济的管理和建设,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采取灵活的方针和政策,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加快东北老工业区的建设步伐。
(3)继续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为东北老工业区的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的东北地区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比较集中的地区,城市化率要较其它地区高得多。振兴东北经济首先就要发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为此各级政府应该重新研究、审核和制定城市发展政策和策略,树立新的城市发展观。东北地区的发展就是要发挥大城市的聚集效益。不仅如此,对于那些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充分发挥城市集群带的作用。例如辽宁省,以沈阳、鞍山、本溪、拥顷构成的四边形城市群;以大连为中心周边环绕的金州、普兰店、瓦房店和庄河四个卫星城组合的城市群;或者纵向看以沈阳大连为两极,周边环绕其他城市的双中心城城市集群带,都将在东北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有了中央政策的支持,有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上东北地区人民的勤劳、智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必将突飞猛进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