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贵富 时间:2010-06-25
[摘要]本文提出了产业链的运行机制主要有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共担机制、竞争谈判机制、信任契约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监督激励机制六种机制,并对这六种机制的概念、特点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图。

  [关键词]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


  产业链的运行机制主要有: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共担机制、竞争谈判机制、信任契约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监督激励机制六种机制。其中,信任契约机制是基础,利益分配机制是核心,风险共担机制是本质,竞争谈判机制是手段,沟通协调机制是关键,监督激励机制是保证。以上六种机制通过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机制这只“有形的手”共同作用于产业链,推动产业链的正常运行。


  一、产业链的信任契约机制


  1.产业链信任的基本概念


  产业链信任是指产业链核心与节点企业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产业链信任的特点是:第一,合作伙伴间信任的相互性。在任何形式的交易中,交易双方的信任都是相互的,信任一方对被信任一方有信心,被信任一方对对方有责任。第二,企业间信任的建立与消失速度的不对称性。企业间信任是逐步建立的,这既需要时间,又需要成本,但其消失却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而且一旦信任遭到背叛,重新建立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成本。第三,企业间信任的风险性。企业间信任是有风险的,要保障企业利益,需要对企业间的信任进行控制,避免误信或信任过度。


  2.产业链信任的类型


  张维迎教授从信任来源和信任对象两个维度对信任进行了分类研究。他指出:从信任来源的角度可将信任分为基于个性特征的信任、基于制度的信任和基于信誉的信任三类。基于个性特征的信任是指由先天因素或后天的关系决定的信任。一种交易对信任的敏感程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交易物或交易主体的特征决定的。基于血缘关系以及建立在后天培养的个人品德基础上的信任都属于基于个体特征的信任。所谓基于制度的信任,是指在给定的制度下,市场主体行为的强烈的可预见性特征,使得交易双方产生的信任。基于信誉的信任指的是由于关系契约产生的长远利益而使交易双方产生的信任。从信任对象的角度可将信任划分为对作为个体的人的信任、对个人组成的组织的信任和对政府的信任三类。


  3.产业链信任的形成过程


  产业链企业间信任关系的形成和要经过一次博弈、重复博弈和信任形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企业的一次博弈,企业间处于低度信任阶段,整个企业处于低效率阶段。在进行一次博弈的时候,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而作出的理性选择的非合作博弈结果会使企业陷入“囚徒困境”,个体的理性行为使得整体的行为“非理性”,从而有引发产业链内部契约失效的风险。


  第二阶段是企业要长期生存,就会寻求合作以改变一次性博弈的低效率。这个阶段企业间的博弈往往具有重复博弈的性质,并且这种重复博弈的时间相对较长,甚至没有明确的截止时间,因此又具有无限重复博弈的性质。产业链中企业之间的这种无限重复博弈使得非合作博弈变为合作博弈。


  伴随着合作博弈的不断重复和深化,企业之间的信息能够得到快速的传递和沟通,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等企业“软组织”在企业之间不断被吸收和同化,企业间将逐渐建立起信任关系以代替博弈和威胁,从而成为产业链维系的纽带,这就是第三阶段——信任形成阶段。


  二、产业链的沟通协调机制


  1.产业链协调机制的概念


  冲突是一个行为主体为谋求自身利益而与其他行为主体的对立、对抗和斗争。只要人们感到差异的存在,则冲突状态也必然存在。冲突就是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产业链中的企业一般都是具有独立法人的实体。当节点企业各自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节点企业间必然产生利益冲突,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产业链协调机制,及时沟通解决合作企业间的矛盾和冲突,才能最终实现产业链整体价值最大化,保证产业链的稳定高效运行。


  对产业链而言,导致产业链发生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产业链合作伙伴间的目标不一致;二是合作伙伴间的利益不一致;三是信息不对称造成信息在产业链中传递时发生扭曲。当产业链合作伙伴间目标不一致时,可通过反复多轮谈判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则只能另求新的合作伙伴;如果合作伙伴间利益不一致,经过反复沟通协商谈判,一般合作双方都可达成一致。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牛鞭效应”则需要通过综合治理来加以解决。


  为消除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产业链冲突,必须建立产业链的协调机制。产业链的协调机制是指为使产业链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等各种流能无缝地、顺畅地在产业链中传递,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等环节的不确定性,以及消除因产业链的各合作伙伴目标不同而造成的利益冲突,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绩效而采取的任何措施。


  2.产业链协调机制的构建


  产业链的协调机制就是目标一致、相互信任和沟通协商。


  (1)目标一致。产业链的目标就是提高产业链的持续竞争力,实现产业链价值最大化,风险最低化。这一个层次的目标既有一致性,又存在着冲突。冲突是因为每个合作伙伴目标并不完全是为产业链总体目标而设立的,还有自己特有的目标。


  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对产业链总体的协调管理十分关键,如果在产业链组建阶段,就和成员企业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各自的目标任务,那么对产业链的运作是十分有利的。有了这种目标分解和任务规定,对产业链的协调工作来讲就变成了为满足目标任务的实现而采取的组织间的管理措施,即实现目标管理。对不能或延期完成目标的企业要根据其对产业链整体利益的损害程度给予经济上的处罚。


  (2)相互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只有各个成员企业相互信任,整个产业链才能在生产、交易等各个方面协调一致,才能产生协同效应。


  (3)沟通协商。沟通协商就是找到一个折衷的解决方案来满足各种相互矛盾的目标,协商过程是一个目标的动态优化过程。协商机制主要是指在产业链企业之间建立和完善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可能产生的各种冲突,以最终顺利实现产业链的目标。


  三、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一般来说,产业链中的节点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任一节点企业都不会为了其他合作伙伴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伙伴组建成产业链的强大动力,获取产业链剩余利润是所有节点企业追求的目标,合作伙伴能否获取产业链剩余利润是产业链能否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


  1.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原则


  产业链利益分配的总原则是利益平衡原则,具体可分为四项基本原则:剩余利润合理原则、付出与收益相对称原则、风险与利益相对称原则和综合优化原则。


  (1)剩余利润合理原则。每个加盟产业链的企业所获取的收益必须大于或等于加盟产业链前的收益,即必须获取产业链的剩余利润,否则,企业就不会加盟产业链,即使加盟了产业链,也将退出产业链。


  (2)付出与收益相对称原则。在产业链节点企业中,如果第i个企业投入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Ii大于另一个节点企业j投入的资源Ij,则节点企业i的收益Si应大于节点企业j的收益Sj。这样,企业之间的基本利益才能保证,才能不影响节点企业的积极性,否则,产业链的运行将是不稳定的。


  (3)风险与利益相对称原则。有多大风险就应有多大剩余利润。创新度高,风险就大;风险大,收益就应大。因此,在制定利益分配方案时,不仅要认真考虑各节点企业投入的资源,还必须充分考虑各节点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对承担风险大的节点企业应给予相应的风险补偿,以调动风险大的企业的积极性。


  (4)综合优化原则。在综合考虑上述三个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权重,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确定最优收益分配方案。


  2.产业链利润分配中的风险共担机制


  在产业链中,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处于不同的竞争地位,它们获取利益的比例是不同的,因此它们对于风险的分配也是不同的。核心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契约的内容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然后节点企业根据契约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并决定自身最优行为。在收益分配格局中,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存在着领导者与跟随者的关系,核心企业制定的契约内容必须被节点企业所接受,节点企业处于合作竞争的弱势地位。实际上,核心企业在确定合作伙伴时,除了要发挥节点企业的核心能力外,也同时将一部分风险转给了节点企业,节点企业在合作中除实现自身价值外,也替核心企业承担了相当部分的风险。因此,产业链在进行利益合理分配的同时,也在进行着风险的共同分担。


  产业链中承担风险越大的企业,获取的利润也越大;承担风险越小的企业,其获取利润的比例也越小,风险和利润是成正比的。


  3.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方法


  产业链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既要综合考虑收益、成本、风险的关系,还要考虑合作过程中诸如专利权、技术诀窍、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的分配。常用的利益分配方法有平均分配法、投入资源比例分配法、承担风险和投资额之比分配法和协商谈判法四种。用简单的平均分配法平均分配利润,简单易行,表面上公平,实际上是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只按企业投入资源的比例分配,保证了投入与收益对等的原则,但却没有考虑风险的存在,更没有考虑活化因素对产业链的贡献。按承担风险和投资额分配,体现了风险、投入与收益对等的原则,但对合作过程中风险类型及其风险度的评价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有时甚至根本就无法确定。实际上最实用也是最科学的方法就是由利益各方协商谈判,在谈判中双方(或多方)可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各种条件进行反复沟通、协商,最终确定一个所有谈判方都能接受的分配方案。


  四、产业链的竞争谈判机制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社会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市场经济社会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市场中的供求变化、价格涨落都是通过竞争机制实现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划分和社会分工既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发生条件,也是市场经济体制驱动力的源泉。


  对产业链而言,竞争是产业链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竞争对手的存在,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及服务,追赶技术变革的浪潮。竞争对手就在眼前,企业永远也不能自满自足,必须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实现价值最大化。


  产业链是核心与节点企业组成的中间组织,这种组织是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着的。产业链中的节点企业也不断地通过“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进行更新发展。当产业链内某节点企业的富集程度较大,即有众多的同一产品的提供者时,这些企业必然要发生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优化了产业链资源配置,提高了产业链的效益,降低了产业链的成本,增强了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产业链中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均可在适当的时机引入竞争机制,产业链中企业间中间产品的价格也是在竞争机制的条件下通过谈判达成一致的,并且这个谈判是一个动态的、反复的多回合讨价还价过程。


  五、产业链的监督激励机制


  产业链为合作伙伴提供了一个双赢或多赢的机会,但合作伙伴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企业之所以进入产业链,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产业链剩余利润,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因而各合作伙伴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信息优势而采取一些违背产业链整体利益或者其它成员企业利益的行为,或者没有采取核心企业或其它成员企业所希望的行动,从而出现“偷懒”现象和“搭便车”现象。在产业链上,“偷懒”现象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出现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为了克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带来的危害,委托—代理理论普遍发展了以合作和分担风险概念为中心的信息激励机制理论。“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某些经济组织,不付出任何代价,从他人处或社会获得收益的经济现象。


  在产业链治理中,监督和公共设施是公共产品,如果一位节点企业的监督和公共设施投入引起产业链绩效的改善,所有的节点企业就都能受益。由于监督和公共设施建设是有代价的,所以每个节点企业都希望其他节点企业进行监督和投资公共设施建设,而自己坐享其成,这就是节点企业之间的“搭便车”行为。


  如果我们将核心企业看作是一个产业链的委托方,将各节点企业看作是代理方,由于核心企业一般在产业链中扮演“组织者”的角色,而且在产业链利益的分割中,通常占有最大的份额,由“智猪博弈”的结论,我们知道,核心企业(大猪)是热心于这些产业链公共设施建设的,但各节点企业(小猪),尤其是利益份额比例很少的节点企业,在公共设施的投入方面却完全可能存在“搭便车”行为。核心企业当然不希望这种败德行为的出现,因此,有必要通过利益协调和让渡的方式来激励各节点企业在公共设施投入方面的努力水平。这样问题就转化为核心企业如何设计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对“搭便车”现象进行治理。


  产业链的监督激励机制就是对产业链形成及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监控和激励,以防止“偷懒”和“搭便车”现象等各种败德行为的发生。


  对于委托人来讲,只有使代理人行动效用最大化,才能使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然而,要使代理人采取效用最大化行动,必须对代理人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激励。因此,委托人与代理人,即制造商与供应商或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就转化为信息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所以说,如何设计产业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激励机制,对保证产业链的整体利益是十分重要的。


  六、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


  设产业链中有上游企业A、核心企业B、下游企业C三个企业,治理模式为关系契约式产业链,则产业链宏观运行机制模型如图1、图2所示。


 

 

  图1表示企业A、企业B和企业C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利益关系,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共同利益链,因为利益与风险并存,所以,三者之间的利益链同时也是一个风险链。三者之间的合作主要靠信用契约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竞争谈判机制来保证。对“偷懒”行为和“搭便车”行为主要靠监督激励机制来解决。监督激励机制共有三个层次:第一是企业A、企业B、企业C自身有一个监督机制JA、JB、JC;第二是核心企业B和节点企业A有一个监督机制JAB,核心企业B和节点企业C有一个监督机制JBC;第三是整个产业链还有一个监督机制JABC。这三层监督激励机制就像三层防火墙一样,为产业链稳定运行提供了一个基本保证。


  图2表示了产业链运行六种机制的相互关系。在这六种机制中,利益分配机制是核心,风险共担机制是本质,这两种机制位于六种机制的内层;信用契约机制是基础,竞争谈判机制是手段,这两种机制位于六种机制的中间;沟通协调机制是关键,监督激励机制是保证,这两种机制位于六种机制的外层。


  我们以企业A和企业B为例,结合图1、图2来分析产业链六种机制的作用过程。企业A和企业B之间的关系实质是利益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利益分配机制1来确定,企业A和企业B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由竞争谈判机制解决,竞争谈判成功后,企业A和企业B签定契约合同,并通过信用契约机制4来约束A、B双方的行为。契约合同执行得如何,靠企业A和企业B的信用保证,但也有一定的风险,所以,A和B的利益分配过程也是一个风险共担过程,也就是说双方的合同协议既是一个利益分配协议1,也是一个风险共担协议2。利益分配机制1和风险共担机制2就像一个人和他的影子一样,总是相生相伴。在运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通过沟通协调机制5进行沟通协调,同时还必须有监督激励机制6,以保证产业链的正常运行。在契约合同执行过程中,如有不妥需要修改,则通过沟通协调机制5进行沟通协调。这样,产业链在利益分配机制1、风险共担机制2、竞争谈判机制3、信用契约机制4、沟通协调机制5、监督激励机制6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发展过程可用图3来形象描述。


 

  如图3所示,用x轴表示利益,y轴表示谈判,z轴表示契约,x1,x2,x3,…,xn表示产业链利益随着外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y1,y2,y3,…,yn表示随着产业链利益x的变化而需不断的进行谈判;z1,z2,z3,…,zn表示经过每次谈判达成的协议。则当产业链在利益x1点,经过谈判y1达成协议z1,产业链达到一个平衡点;当产业链根据市场的变化,利益由x1点发展到x2点时,经过谈判y2达成协议z2,产业链达到第二个平衡点;……当产业链根据市场变化,利益发展为xn点时,经过谈判yn达成协议zn,产业链达到第n个平衡点。当然,整个运行过程是有风险的,也离不开沟通协调机制、监督机制的作用。在运行过程中,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中的节点企业要么自身发展壮大,要么在竞争中被同质的其它节点企业替代,也可能被核心企业或其它强大的节点企业兼并,成为局部纵向一体化的核心企业或节点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核心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也可能不断拆分,形成更多的节点企业。在产业链运行过程中,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不断有不同区域的企业加盟或退出,因此,产业链的发展带动了产业布局的优化,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每一个节点企业可能又是另一条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并不断与其它企业兼并重组,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