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季宁 时间:2010-06-25
摘要:壮大县域是促进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对广西区域经济分工的形成与具有重要意义。美国经过“点”、“片”、“线”的开发,为解决全局性的经济差异即“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以农业、牧业、矿业、城镇和铁路全面开放的格局,美国因此成为一个经济大国。美国缩小并消除区域经济差异的做法,对广西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美国区域经济 广西理念认识

    第一,15世纪以后,美国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以及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由一个国家走向世界逐渐变成现实。沿海从此就具备了一种不可比拟的优势,各种产业及分工而然地都开始于沿海江河一带,这种局面经过很长时期才慢慢地扩散到内地,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重视某地域的发展及其集聚和扩散作用。美国首先发展起来的是东北部以波士顿为中心的新英格兰地区,这里多石少土,气候寒冷,不利于农业耕作和作物生长,但该区资源较为丰富,如煤、铁、木材、松节油以及马萨诸塞湾丰富的水产资源,因而成为美国最早的工场手工业的集中地,主要集中于造船、酿酒和捕鱼这三大行业。更为重要的是新英格兰地区虽然面积不大,但河流众多,便利舟楫往来,该地区位置优越,地处整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东北端,比其他殖民地更接近欧洲大陆和英国,因而在大西洋航运和贸易中居于有利地位。所有这一切造成了新英格兰地区在整个北美殖民地区商业中的领导地位,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祥地。特别是“全新的工厂制度”在新英格兰的诞生,使该地区确立了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领先地位,为美国向西部和南部扩张打下了基础。另外,美国在开发西部和南部的过程中,大量移民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进入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经过移民艰辛努力,该地区被开发成为美国的“小麦王国”,南部地区则发展成为美国的“棉花王国”这些地区开发成功以后,使人们产生了越过密西西比河到达其西岸——新西部的愿望。美国新西部的开发是从畜牧业的发展开始的;而畜牧业的发展导致了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加工业的兴起促使城市发展迅速;而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粮食,因此在适应农业耕种的地区发展了农业生产,形成了牧、工、农相结合的方式,并很快发展起来。

    第二,重视发展运输。交通运输业在美国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中功不可没,尤其是铁路的修建,连接着生产与消费,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不仅使西部经济开始崛起,沿“线”经济也发展起来。美国在独立之前,各殖民地在经济上是分离的,致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失去了必要的动力。当时英属北美殖民地均位于大西洋沿岸的一个狭长的地带,海运业较发达,内陆交通就显得无足轻重,这就给当时的美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困难。独立以后,美国进入了以“隧道”为主要交通路线的时代,但是修筑隧道主要在经济发达的大西洋沿岸一带,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东西之间的交通运输问题,于是修建铁路便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830年美国第一条铁路建成,此后,美国铁路建设速度惊人,到1880年建成150086公里,而当时整个欧洲铁路的长度才169000公里。因为铁路在乡村与城镇穿过,在产品与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连接着生产与消费,每一条铁路线就是一条经济线,铁路线的建设为附近的生产提供了条件,也使人们有了往来全国、走向世界的机会,这就刺激了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第三, 重视城市建设。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是工业化的产物,也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完成的,因而城市就具有集聚、吸引和扩散为一体的经济活动中心,城市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中的作用不可低估。美国经济是从大西洋沿岸开始的,伴随着西进运动,美国中西部一些城镇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1776年美国独立时,只有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到大西洋沿岸的约40万平方英里的面积。1784年、1785年和1787年制定的三个土地法是美国开放西部的纲领,成千上万的自由农民得以在中西部广大的土地上自由发展,有的是作为“投机”发展起来的,有的是铁路沿线的“牛城”,有的是“脱离城市”,有的是以采矿营地的形式出现,也有的是原有小城镇的扩大与升级。不管是哪一类城市,政府和移民都非常重视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使城市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联系,并以自由土地开放为中心形成农业、牧业、矿业、城镇和铁路全面开放的格局,同时,由于政府重视城市的梯次和规模,充分发挥城市的各种功能,使之真正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中心”,形成了以综合性城市、专业化城市为代表的城市,使美国很早就实现了城市化,到19世纪末已成功实现了人口、经济的西移,美国也因此而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二广西自古以来就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建国以后,广西的经济、文化、等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一点不同于美国,同时,广西也不像美国的西部是“自由土地”、“处女地”,而是有很长的开放,但是,美国的西部开放成功的经验对广西缩小区域经济的差距,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有益启示。首先,牢牢把握县域经济的特点。县域经济是属于区域性经济概念,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的总和。它以县城为中心,集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为腹地,城乡兼容,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的经济。县域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经济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多样性。在县域这个范围内,既有城镇经济,也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全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高。一是县域经济就是民生经济。县域经济决定着广西绝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收入状况,决定着广西老百姓“衣、食、住、行”。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从这个意义上说,县域经济就是广西的民生经济。二是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所谓特色经济,就是在一定区域里有别人不可比拟的产业优势和比较优势。产业优势能使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并带来较高的知名度,如横县的茉莉花茶叶、大新的龙眼等,都是品牌,都是特色。各个地方都在打造特色品牌,以特色带动加工业、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就是制高点、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潜在力的发展路子。三是县域经济就是规模经济。传统观念认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不宜建立社会化大生产体系。当今国民经济增长方式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型转变,规模效益开始凸显其重要性。县域经济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和配置资源,不仅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还会引起长期平均费用递减,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小规模无法比拟的。有规模才有竞争力,有规模才有效益、有规模才有活力。四是县域经济就是开放式经济。加入WTO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县域经济必须立足全球,放眼世界,要跳出县域经济抓经济,积极参与对外贸易,大力吸引外资,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工业信息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其次,认识壮大县域经济存在的误区。一是观念误区。观念落后是影响广西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个别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壮大县域经济就是民生经济,没有看到壮大县域经济的潜在力量,对发展前景缺乏信心,对工作举措缺乏力度,就农业抓农业,就工业抓工业,形成一盘棋,各唱其调,各干其事。抱着传统的旧观念、旧思维、旧模式不丢,存在小富即安、固步自封、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盲目乐观的思想。工作中无创新、无力度、无举措,“步子不大天天走,贡献不大年年有”,不敢闯、不敢冒、不敢试,畏首畏脚,怕苦怕累,多年下来,山河依旧。二是投入上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可用财力较小,投入经济建设的资金就更少。另外,个别干部成天忙于“催粮催款”,没有积极组织、引导产业调整,农业生产仍处于一种“自给自足”农产品经营模式。在引导企业招商、壮大技改等方面做得不够,三产方面的引导不够,全凭个体发展。再次,壮大县域经济理念。

 

   壮大县域,必须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入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确定以下几方面的理念:

    第一,全面繁荣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的理念。“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建设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必须把繁荣农村经济放在重要的地位。对于广西来说,农村经济作为一种类型的地区经济,比起城市经济来说,其蕴藏的潜在力量要大得多。不管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多么不同,在农村这个辽阔地域内,总是蕴藏着比城市丰富得多的可供利用的初级产品、劳动资源和资源。不仅如此,随着广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部门、多层次、多功能的经济结构的转变,在农村这个极其辽阔的区域内,将会集中全区一部分、商业、建筑业、运输业、业和其他服务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广西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这是我们认识农村经济在整个广西经济的战略地位的基本出发点。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广西农村经济的落后面貌?广西农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多地少。多年来,大多数地区的农民,并不能单纯从经营种植业来取得所需要的全部生活资料。他们从实践中体会到,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除了种植谷物以外,还必须从事其他副业、特别是家庭手工业,如果说“土地是农民生存的第一个基本条件,那么手工副业则是第二个基本条件”。这就形成了建立在低下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传统式的家庭经济结构。广西农村经济不发达,固然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着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与微乎其微的家庭手工业。同时,在农村中,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又特别严重。对于广西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始终面临着增加积累、扩大投资、推进工业化、调整产业结构、转移劳动力和提高生产率等问题。由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其经济主要依靠低下劳动生产率的初级产品,而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其经济主要依靠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二级产业,所以,与城市经济相比,农村经济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要转变这一状况,需要很长的历史过程。美国西进运动从1776年开始到二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经济社会环境趋于均衡用了一百多年时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新的不均衡,因此,美国区域经济发展永远不会绝对均衡,均衡是相对的, 不均衡是绝对的,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将是一个永恒的过程。广西的区域经济也同样如此,实行广西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缩小城镇的差异需要付出更大努力,那种一蹴而就、拔苗助长的做法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发展广西区域经济的战略任务将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二,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理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长期所处的这种不利地位,就必须在农村地区就地发展加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和其他产业。工业化是任何一个发展家落后向发达的必然选择。发展中国家渴望工业化,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是与发展紧密相连而无法摆脱的。而且历史地看,工业是发展的唯一途径。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基本单位,自然要受工业化影响,同时也影响工业化进程。在推进工业化的新形式下,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战略选择。随着工业的扩张,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原有的农业社会将变为现代社会。这不仅表现为城市现代化,也表现农村现代化。由于广西目前的县域经济,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传统的“农业部门”或“农村社会”,因而面临推进工业化的迫切性和艰巨性。从根本上说,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的过程。我们应当把工业强县、工业强镇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条件下,工业与农业相分离,发展城市工业,从而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形成社会主义工业的骨干力量。但是,仅仅采取这一社会形式是很不够的,因为广西农村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人均耕地少,但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技术装备落后,但劳动力资源十分充裕。辽阔的农村地域所蕴藏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仅仅依靠城市工业是难以完全开发和利用的。与此同时,农村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更是城市工业所远远吸收不了的。为了解决这个地尽其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问题,并使城乡经济都能得到同步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社会分工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发展农村工业。这是农业与工业相分离的另外一种新的社会形式。只有形成这样一种新的社会形式,在发展城市工业的同时,相应地发展农村工业,才有可能使原有的城市工业、乡村农业一元化辐射作用,转化为既能发挥城乡之间工业与农业的相互辐射作用,又能发挥农村内部工业与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农民收入增长以及解决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等问题。因此关键在于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从增加非农业就业和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第三,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理念。美国缩小区域经济的重点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选择。广西解决地区经济差异应吸收美国根据自然资源和市场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开放重点的经验,在不同地区选择其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重点开发。一是抓“点”。农村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而城镇化又能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抓“线”即抓交通运输的建设。当前主要是铺设更多的铁路和提高现有铁路的运力,还应修建更多的村级公路和高速公路,使村与村、乡与乡、镇与镇连为统一体,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是抓“片”。广西贫困山区较多,开放不可能全面推进,应借鉴美国治理局部落后区域的经验,选择一些能有效带动周围地区发展的“片”,对资源密集的能源、资源实施重点开放,设立一批重点开放区,制定优惠政策,对投资加以指导。最后,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理念。美国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历来崇尚自由,有人说美国的西进开发几乎没有得到政府的保护和帮助,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广大的西部土地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出来,如果没有1784年-1787年联邦政府连续颁布的三个土地法令,没有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的《宅地法》,没有美国政府给予外国移民以公民权利鼓励移民,很难调动大众西进的积极性,西部开放也就无从说起。同时。美国政府大力发展交通,为西部开发提供了便利,以及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鼓励工商业发展等,都是西部开发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此外,要重视环境保护,勿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这个问题上,美国走了弯路,美国独立战争后,于1785年颁布《土地条例》,大量移民定居在田纳西河流域,他们在这里伐树烧草,拓荒垦殖,人为因素和自然灾难使得田纳西河流域内的7个州的人均收入到20世纪30年代,还不到全国平均的一半,后来虽然经过治理,该地区发生巨大的变化,实现了流域内人口、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教训是深刻的,广西决不能走美国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特别是一些生态环境本来就很脆弱的地区,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所以,广西经济开发必须把开发与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严格防止工业污染和资源破坏,真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1]赵公卿等.中国经济西进[M].社会文献出版社.

   [2]何顺果.美国边疆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3]施坚雅.《十九世纪中国的区域城市化》,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M] 1989.57.

   [4]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2).31.

   [5]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J]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