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落后地区开发的经济与社会成效评价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欣民 时间:2010-06-25
内容提要 巴西作为开发较早的中大国,早在20世纪初就已出现严重的二元经济,以致巴西政府在50年代末下定决心,要通过立法措施和行政干预,开发落后地区,缩小区域差距,形成协调发展。对于这场为期40多年的开发过程,笔者利用巴西方面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所取得的经济成效和社会成效,认为这种开发给巴西带来了各区域差距大大缩小、各州间差距相对缩小、社会差距明显缩小的可喜局面。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巴西落后地区开发中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巴西经济 落后地区 经济开发  区域政策

  巴西作为发展中大国,早在20世纪初就已出现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在独立前后的几个世纪中,巴西迎合欧洲和北美的需要,利用农业和矿产原料开发来发展经济。这些产业的开发步骤是,18世纪首先开发东北区的橡胶业,而在橡胶业于19世纪萧条后,着手开发东南区的采掘业;在东南区采掘业20世纪以来失势后,重点开发南方区的制造业。正是巴西这种各地开发的时间不一和产业不同,导致了新兴产业与衰败产业隔离、发达区域与蛮荒区域共存、北贫南富“两个巴西”困境的出现。面对这种两个巴西的强烈反差,巴西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末下定决心,要通过立法措施和行政干预,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Q)。为此,巴西政府主要采取了两项重大举措:一是政府毅然决定将首都迁往人烟稀少的内陆地区,新建巴西利亚,带动整个内陆地区的快速发展;二是政府连续40多年坚持不懈地实施各种开发落后地区的计划,对东北区、北方区和中西区实行融资优惠、税收优惠和吸引国有投资的政策,再加上适当分散大城市经济活动,构成了巴西政府开发落后地区的全貌。

  一 经济开发成效的评价

  纵观巴西开发落后地区、特别是开发全国最落后的北方区和东北区的经济成效,可以看出下列明显特点:一是从区域角度看,两个巴西之间的收入差距已明显缩小,特别是最富裕地区与最贫穷地区之间的差距倍数已大大缩小,但各区域差距缩小的幅度不一;二是从各州角度看,富裕的第一巴西阵营大大扩充,最富裕的州与最贫穷的州之间的差距缩小了,无论北方区还是东北区都有若干个州的发展接近了全国平均发展水平,但上述两个区域同时也有若干州的发展仍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通过分析这些州之间发展水平呈现差距的原因,不难发现这是由发展速度的差距、特别是由1970年到1990年间的发展速度差距造成的,而这一时期正是巴西经济出现奇迹、石油危机后进行调整、经历高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的阶段。

  (一)两个巴西反差缩小

  关于对巴西区域差距的判断,巴西学者(如巴西联邦政府规划部应用经济研究所区域与城市研究室主任古斯塔沃·梅亚·戈麦斯)主要依据第一巴西和第二巴西之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差距,因此,在评价巴西开发落后地区的成效时,我们也可从人均GDP入手。从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1950—1999年间巴西各区域人均GDP的变化情况。

表1 巴西各区域人均GDP指数变化表(全国平均水平为100)

年度

1950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1999

东南区

150

145

143

153

149

144

136

138

138

137

南方区

108

105

102

94

107

106

114

106

119

119

北方区

54

61

54

56

48

62

62

64

65

60

东北区

42

46

49

39

38

41

46

44

45

46

中西区

53

58

73

71

73

87

104

122

90

94

 资料来源:巴西联邦政府规划部应用经济研究所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室,转引自古斯塔沃·梅亚·戈麦斯:《巴西的区域开发战略》,第10页,2002。

  从表1可以看出,两个巴西之间的人均GDP差距明显缩小。1950年,富裕的第一巴西所属的东南区和南方区的人均GDP分别达全国平均水平的150%和108%,二者的算式平均数为126%。而同年贫困的第二巴西所属的北方区、东北区和中西区的GDP水平分别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52%、42%和53%,三者算术平均数为49%。因此,第一巴西与第二巴西的平均发展差距为2.57倍(126/49)。但是到了1999年,第一巴西的两个区GDP降到了全国平均的137%和119%,其算术平均数为128%;第二巴西的3个区GDP则分别升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60%、46%和90%,其算术平均数为65.33%;所以第一巴西和第二巴西之间的发展差距降到了1.96倍(128/65.33)。这样算来可以确认,巴西40年的区域开发,已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从2.57倍降到了1.96倍,净降0.61倍,降幅为23.73%。从巴西南北差距的角度看,落后地区开发能产生如此巨大的成效是值得赞赏的。因此,我们不能同意某些巴西学者(如阿尔弗雷多·戈麦斯·内托)所说的巴西落后地区开发成效些微的观点。

  从表1还可以看出,在最富裕区域和最落后区域之间的人均GDP差距缩小了。1950年,人均GDP最高的东南区(150%)与最低的东北区(42%)之间的差距为3.57倍,但1999年已缩小到2.98倍(137/46)。差距缩小的原因有二:一是东北区人均GDP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率从42%上升到46%,净增4个百分点;二是东南区人均GDP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率从150%降到了137%,净降13个百分点。这说明,巴西重点开发东北区的战略是有成效的,但其成效不如适当分散东南区大城市经济活动的政策。

  从表1也可以看出,各区域发展差距的缩小趋势不稳定。北方区比率最高的年份并非1999年(60%),而是1995年(65%);同样,中西区比率最高的年份是1990年(122%),而如果按122%,中西区已不属于第二巴西而该列入第一巴西行列了。当然,这些数据可能并非完全准确,但至少从中可以看出,巴西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差距在缩小,而不是在扩大。

  从表1甚至可以看出,3个原来属于第二巴西的落后区域,区域差距缩小的幅度相差很大。从1950年到1999年的50年间,东北区只净增了4个百分点,北方区稍高一些,净增6个百分点,而最高的是中西区,达到41个百分点。考虑到中西区包括首都巴西利亚直辖区,我们就不能不设想:国家对落后地区进行经济开发的效果可能不如行政支持。这就是说,联邦政府用财政专项资助区域经济,往往是偶然和间断的;但联邦政府用行政开支方式支持落后区域,带来的经济利益则是持续不断的。因此可以认为,联邦政府持续的行政开支更易于拉动落后区域的经济增长。这样一种假设,可以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得到证实:1950-1960年间,中西区人均GDP所占比率从53%增长到58%,只增长5个百分点;而在1960-1970年间,这一比率突然增长了13个百分点,特别是前5年竟增长了15个百分点。究其原因,是因为1960年巴西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到了位于中西区的巴西利亚。实际上,西欧各国政府新设行政办公机构时,各区域要求均匀分布在全国各地,就是为了分享这种行政开支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巨大利益。

  (二)州际贫富差距缩小

  至于这50年间巴西各州发展差距的走势,可以借用下面的统计数据来分析。

表2 1947-1999年巴西各州经济增长率与人均GDP排名

 

年均经济

1947年人均GDP

1999年人均GDP

从1947年到1999年

州名

增长率(%)

巴西全国为100

排名

巴西全国为100

排名

排名变化

朗多尼亚(1959)

2.19

79.3

9

65.22

11

-2

阿克里(1959)

2.47

54.13

15

49.66

17

-2

亚马孙

4.5

100.51

6

101.5

8

-2

罗赖马(1959)

3.2

44.63

19

51.56

16

3

帕拉

3.43

60.06

14

47.67

19

-5

阿马帕

1.78

109.91

4

60.62

12

-8

马拉尼昂

2.87

26.04

25

30.52

23

2

皮奥伊

3.5

34.32

24

24.6

25

-1

塞阿拉

3.63

35.8

23

29.16

24

-1

北里奥格兰德

3.19

49.32

16

46.23

20

-4

帕拉伊巴

2.81

40.05

22

48.51

18

4

伯南布哥

3.03

61.78

13

39.6

22

-9

阿拉戈斯

3.17

44.18

20

57.8

13

7

塞尔希培

3.93

45.07

18

39.9

21

-3

巴伊亚

3.94

46.16

17

53.43

15

2

米纳斯吉拉斯

3.82

73.85

10

54.48

14

-4

圣埃斯皮里图

4.3

62.36

12

91.27

9

3

里约热内卢

2.16

208.81

1

107.69

7

-6

圣保罗

2.81

184.37

2

139.53

2

0

巴拉那

3.23

102.76

5

159.99

1

4

圣卡塔琳娜

4.15

99.29

7

119.05

4

3

南里奥格兰德

3.52

123.01

3

110.84

6

-3

南马托格罗索(1959)

1.16

80.26

8

117.84

5

3

马托格罗索

2.91

72.46

11

127.38

3

8

戈亚斯

3.8

41.75

21

90.57

10

11

  资料来源:巴西联邦政府规划部应用经济研究所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室,转引自古斯塔沃·梅亚·戈麦斯:《巴西的区域开发战略》,第6页,2002。

  对照巴西各州的这些经济数据,我们可以作出下面的初步结论。

  1.富裕的第一巴西阵营扩大了。1947年,按人均GDP计算,在巴西当时的25个州中,属于第一巴西的有里约热内卢(208.81%)、圣保罗(184.37%)、南里奥格兰德(123.01%)、巴拉那(102.76%)和亚马孙(100.51%)5个州,其他的州几乎都可以看成属第二巴西。经过50多年开发,第一巴西的阵营扩大到了8个:巴拉那(159.99%)、圣保罗(139.53%)、马托格罗索(127.38%)、圣卡塔琳娜(119.05%)、南马托格罗索(117.84%)、南里奥格兰德(110.84%)、里约热内卢(107.69%)和亚马孙(101.50%),净增3个州。

  2.最高收入的州与最低收入的州之间的差距缩小了。1947年最高收入的州为里约热内卢(208.81%),为最低收入的马拉尼昂州(26.04%)的8倍;而1999年,最高收入的州巴拉那(159.99%)为最低收入的州皮奥伊(24.60%)的6。5倍。这些都是巴西开发落后地区的成绩。但从另一方面看,巴西政府长达50年的努力,换来的只是第一巴西数量增加了3个州,以及发展差距从8倍降到6.5倍,这说明各州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很大,远比各区域之间的差距更为悬殊。

  3.一些州的相对发展水平大大提高,这表现在它们在全国人均GDP水平中的排名上升了。相对发展水平提高的一共有11个州,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戈亚斯州(上升11位)、马托格罗索州(上升8位)、阿拉戈斯州(上升7位)、巴拉那州和帕拉伊巴州(各上升4位)、圣埃斯皮里图州、圣卡塔琳娜州、罗赖马州和南马托格罗索州(各上升3位)、马拉尼昂州和巴伊亚州(各上升2位)。其中,属于巴西政府重点开发的落后州有北方区的罗赖马州,东北区的帕拉伊巴州和阿拉戈斯州,这说明,落后地区开发的成效是明显的,而北方区的成效比东北区要好。

  4.一些州的相对发展水平倒退了。从表2中可以看出,相对发展水平排名倒退的州一共有13个,其中倒退位置由高到低的排列分别是伯南布哥州(倒退9位)、阿马帕州(倒退8位)、里约热内卢州(倒退6位)、帕拉州(倒退5位)、北里奥格兰德州和米纳斯吉拉斯州(各倒退4位)、塞尔希培州和南里奥格兰德州(各倒退3位)。这些倒退的州主要是发达州,属于区域经济活动分散重点。但这些倒退的州中也有属于巴西政府重点开发的北方区的阿马帕州和帕拉州,以及属于东北区的伯南布哥州和北里奥格兰德州。这说明,即便是在联邦政府强化落后地区开发的过程中,巴西北方区和东北区仍各有两个州的经济发展严重倒退。

  (三)增速差幅决定成效

  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巴西政府重点开发的这些落后州经济不进反退呢?我们无法找到现成的答案,但从巴西政府研究部门提供的资料(表3)看,根本原因似乎在于巴西全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各区域之间的增速差幅。比如,巴西全国从1960年到1999年间的经济平均增长了6倍,而北方区增长了12倍强,因此北方区跨过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州就多。反之,东北区在原来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基础上,40多年的增长幅度(563%)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略微退步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认真分析北方区与东北区之间的增速差幅,可见北方区经济增长最快是在1970-1990年这20年,从177%增长到947%,净增435%,其年均增长率为7.63%。在南美经济中,连续20年如此高速增长是十分罕见的。相比之下,东北区在这20年中也从144%增长到了418%,净增190%,其年均增长率只有3.26%。因而可以说,正是这20年间每年4个多百分点的经济增速差幅造成了东北区和北方区开发成效的差距。

表3 巴西各区域GDP增速比较

年份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1999

北方区

100

114

177

277

578

769

647

1180

1212

东北区

100

127

144

225

338

401

418

49O

538

东南区

100

121

190

301

415

416

459

530

563

南方区

100

122

171

300

399

442

442

570

606

中西区

100

175

287

511

935

1137

1536

1377

1591

全国

100

123

182

294

417

444

487

567

607

  资料来源:巴西联邦政府规划部应用经济研究所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室,转引自古斯塔沃·梅亚·戈麦斯:《巴西的区域开发战略》,第11页,2002。

  从表3还可以看出,巴西发达的南方区过去40多年仅仅保持了与全国平均速度同步的增长,而最为发达的东南区的增长速度甚至略微低于全国平均增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巴西政府分散大城市经济活动的政策是行之有效的。

 

  那么,北方区和东北区之间形成增速差幅的原因何在?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借用巴西联邦政府规划部的下述研究数据。如果把增速差幅问题局限于1970-1990年,那么两个区域都经历了巴西的奇迹时期(1963—1973)的后半期、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调整时期(1974-1979)、债务危机时期(1980-1983)和高通胀时期(1984—1994)的前半期。从表4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北方区与东北区的增速差幅主要发生在前3个时期,而且经济奇迹时期的增速差幅最大:北方区为9.16%,东北区为3.73%,二者相差2.447倍。再比较东北区增速与这一时期全国平均增速(8.10%),就不难看出,东北区之所以在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上呈现差距,是因为它没能搭上巴西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即失去了辉煌的10年。这给其他国家开发落后地区以启示:如何能使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保持同步,应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为重要的内容。否则,落后地区开发一旦错过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无论国家用什么优惠计划,都很难赶上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

表4 巴西各区域各时期的经济增长率(%)

时间

北方区

东北区

东南区

南方区

中西区

全国

1947-1999

3.62

3.40

3.01

3.50

4.24

3.23

实施区域政策前

(1947-1959)

3.96

3.55

3.85

3.77

5.44

3.94

实施区域政策期间

(1960-1999)

3.54

2.81

2.50

3.30

3.66

2.74

60年代经济衰退时期

(1960-1967)

-0.16

2.65

1.70

0.88

2.54

1.69

经济奇迹时期

(1963-1973)

9.16

3.73

8.79

8.16

10.71

8.10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调整

时期(1974-1979)

7.13

5.04

3.36

4.68

6.91

4.04

债务危机时期

(1980-1983)

2.70

0.42

-2.98

-0.84

1.11

-1.82

高通胀时期

(1984-1994)

0.05

0.14

0.23

1.49

1.72

0.45

稳定与低增长时期

(1995-1999)

一2.5l

1.54

1.03

-0.05

2.07

0.80

  资料来源:巴西联邦政府规划部应用经济研究所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室,转引自古斯塔沃·梅亚·戈麦斯:《巴西的区域开发战略》,第9页,2002。

  目前,西部大开发正进入这样的关键阶段:连续6年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高了西部各区的经济增长率,使之甚至超过了全国平均增速。但西部经济尚未从中培育出能与中东部地区展开经济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因而西部各省区要维持这样的高速增长,仍需中央政府每年动用1000亿元的资金支持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但另一方面,由原材料相对短缺造成的价格高企,引发了基础的大规模投资浪潮和日益明显的通胀势头,这就迫使国家不得不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面临这种空间均衡和总量控制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该吸取巴西开发落后地区的教训,这就是总量控制要比空间均衡容易得多,因此宁可控制效益较好的沿海地区的投资项目,也要确保西部大开发的建设项目和增长速度。否则,总量控制后余下的,将是更为棘手的东西部发展差距。

  二 社会发展成效评价

  从更深层次上讲,无论一个区域还是一个州,如果与、周围的区域或州一样,同处于落后地区开发浪潮中而不能同步增长,那就应该考虑其社会发展是否滞后。通常,正是滞后的社会发展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速度和水平滞后。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将从巴西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中寻找经济开发成效些微的原因。众所周知,一个区域贫困率高、人均收入低、文盲率高、就业率低,受年限少,是造成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而反过来,正是因为经济发展落后,才造成了社会发展落后。因此,落后地区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落后和社会发展落后的互为因果的交替发作地带。而要打破这种交替发作,只能依靠国家的力量,制定开发落后地区的政策,利用转移支付作为工具。非如此,不足以缓解和根除国民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失衡难题。通过研究发现,巴西东北区之所以经济开发成效不大,主要是因为社会发展成效不明显:在巴西中西区和北方区已经基本脱贫的同时,东北区仍属于在转移支付的援助下争取脱贫的区域。

  (一)贫困比率直线下降

  从表5可以看出,1970年时东北区和北方区的贫困率高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分别达到全国平均贫困水平的129.38%和117.96%。但到1999年,东北区虽然也降至50.2%,全国的贫困率却降低得更快,已达28%,致使东北区贫困率仍高至全国平均贫困水平的176.76%,结果差距更为扩大。北方区的情况类似,只是程度较轻。可以用面积和人口的差异来解释这种差距:北方区地大物博,人口稀少,解决就业较为容易,减少贫困也就不那么棘手。而东北区面积较小,人口规模庞大,加上上经历过产业衰败,缺乏解决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所以降低贫困率的难度不可小视。

表5 个别年份巴西各区域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

 

巴西规划部和联合国开发署估计(1)

热图利奥·巴尔加斯基金会估计(2)

年份

1970

1980

1991

1992

1996

1999

北方区

80.1

51.29

58.63

47.5

31.2

34.9

东北区

87.85

66.53

71.68

60.6

48.4

50.2

东南区

50.6

22.65

29.66

36.9

14.9

16.8

南方区

69.89

31.92

36.88

29.4

17.1

19.8

中西区

73.71

37.48

39.31

37.2

23.1

23.6

全国

67.9

39.47

45.46

38.9

26.4

28.4

  资料来源:(1)为巴西规划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估计,载《巴西人力资源开发报告》,1998;(2)为热图利奥·巴尔加斯基金会根据巴西政府地理与统计研究所数据估计,载《全国家庭普查》;二者均引自古斯塔沃·梅亚·戈麦斯:《巴西的区域开发战略》,第13页,2002。

  当然,如果历史地看问题,无论东北区还是北方区,都在降低贫困率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照上面的数据,东北区从87.85%降低到50.2%,平均每年降低贫困率1个多百分点,作为一个面积大、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最为贫困的区域,这已是不错的开发成效。而且相比之下,北方区的贫困率下降幅度还要大一些,30年下降过半,这说明经济基础好能够大大加快脱贫速度。

  再来分析东北区社会发展滞后的原因。除了贫困人口比率高,还应看到东北区人均收入水平低。从表6可以看出,东北区2000年月均个人收入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58.38%,文盲率达到17.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5.26%;就业率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70.47%,受教育年限也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85.48%。应该说,这些指标所揭示的是一个区域劳动力的素质高低、工作能力和技能水平,它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层次、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东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落后,实际上反映的是东北区人口的素质落后。因此,落后地区开发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应该是人的能力开发,这包括发展义务教育,促进技能培训,培育创业精神,开拓创新思路等。

  (二)强制实施收入转移支付

  事实上,巴西联邦政府在落后地区开发中强制实施了贫富区域之间的财政收入转移支付制度,以支持落后地区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从表7可以看出,仅1999年,东北区就获得了相当于其国民收入7.7%的80.28亿雷亚尔,约合43.86亿美元或364亿人民币,这相当于中国西部一个人口大省全年的财政收入。这些转移支付资金(包括社保支出金额和实物折合额)主要用于公立学校的免费午餐、免费医疗、免费教育等。由此可见,巴西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的力度很强。而从转移支出资金的来源看,最多的来自富裕的东南区,达69.44亿雷亚尔,合37.94亿美元或315亿人民币,占东南区国民收入的1.9%,可以说这是其对全国经济均衡发展的重大贡献。试想要是让中国富裕的广东省将其每年1.9%的国民收入用于支持西部落后省份的社会发展,会产生什么效果?以2003年为例,广东省生产总值为13450亿人民币,其1.9%即为255.55亿元,几乎可以解决西部12个省全部失学儿童的上学和教室问题。所以,中国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良好制度。

表6 巴西各区域的社会发展指标比较a

区域

2000年人均收入(雷亚尔/月)

2001年文盲率(%)

1999年正式就业率

2001年受教育年限(年)

2001年个人收入分布的基尼系数

北方区

576.84

7.8

45.3

6.3

0.598

东北区

448.45

17.7

43.2

5.3

0.617

东南区

944.72

7.1

68.3

6.2

0.586

南方区

796.26

5.4

71.2

6.6

0.572

中西区

855.83

9.2

52.9

6.7

0.622

全国

768.83

11.4

61.3

6.2

0.609

资料来源:巴西联邦政府规划部应用经济研究所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室,转引自古斯塔沃·梅亚·戈麦斯:《巴西的区域开发战略》,第12页,2002。

表7 1999年巴西各区域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单位:亿雷亚尔)

 

北方区

东北区

东南区

南方区

中西区

全国

调整后的国民收入

242.54

1047.71

3621.03

1158.51

502.65

6572.44

净转入金额占调整后的国民收入的比重

3.8%

7.7%

-1.9%

0.6%

—5.3%

0

转入金额

29.69

167.55

425.22

129.25

34.80

786.52

转出金额

20.44

87.28

494.66

122.65

61.49

786.52

净转入金额

9.25

80.28

—69.44

6.60

—26.99

0

  资料来源:巴西联邦政府规划部应用经济研究所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室,转引自古斯塔沃·梅亚·戈麦斯:《巴西的区域开发战略》,第22页,2002。

  以1999年为例,巴西各区域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大约要将国民收入的12%,或是
GDP的7.5%转移给落后地区。巴西的中西区和北方区正是有了这笔用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资金,才能通过缓慢的开发过程,逐一脱贫。据此,我们可以确信,如果这种转移支付制度得以延续,东北区或许几十年后也能脱贫。相比之下,中国同样是发展中国家,但同巴西相比中国对落后地区的开发政策和政策工具就显得力度不够了。据此我们设想,如果立志要在30年或更短期限内缩小东西部差距,恐怕目前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政策工具仍须大大加强。

  结 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认定,巴西对落后地区的开发是富有成效的,因而巴西联邦政府为开发落后地区而采取的迁都巴西利亚、对落后地区采取的优惠政策和政策工具也是有效的。

  虽然有的巴西学者(如巴西塞阿拉州政府顾问阿尔弗雷多·戈麦斯·内托)对本国开发落后地区的成效评价不高,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就中国而言,其实早有学者对巴西落后地区开发成效作出了中肯的判断,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和努力,(巴西)落后地区经济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只不过利用巴西官方数据进一步揭示了这些成果在经济社会统计方面的表现而已。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说明,巴西政府在过去40年中摸索实施的一整套开发落后地区的思路,是值得中国认真研究和借鉴的。但愿落后地区开发的经验交流,能够成为中国和巴西两国未来合作的新内容。为此,建议中国学者研究如下课题:一是巴西利亚到贝伦高速公路的建设如何带动了巴西的内陆开发和居民迁徙,这一课题有助于中国估计迅速连通东西部三横高速通道对加快西部和中部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在亚马孙州建立马瑙斯自由贸易区对开发巴西内陆蛮荒的亚马孙河流域发挥了什么作用,这一课题有助于中国判断在西部内陆建立自由贸易区对加快落后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三是巴西政府支持东北区种植、养殖、灌溉和加工的优惠政策与融资工具,如何发挥了支持农民增收、调整农业结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这有助于中国加速缓解三农问题;四是巴西贫富州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如何建立和实施的,这有助于中国借鉴经验教训,尝试建立这种制度。凡此种种,都将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兴趣,都可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