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老工业区改造的经验及其启示
[关键词] 美国老工业区,改进措施,启示“东北攻坚”
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曾是美国的重工业中心,也是美国轻工业的主要集中地,其工业包括采矿、冶金、机器制造、汽车制造、造船、轻工业等部门,产品均在全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令世人属目的汽车城底特律、钢都匹兹堡及重工业城市克利夫兰和芝加哥都集中在这里,曾被人们称之为“制造业地带”。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一地区轻工业的就业人数相当于西南部地区的2倍之多,新增价值为西南部地区的2.5倍;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该地区制造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均位居全国务大地区之首。然而,从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例逐步下降,该地区也开始走下坡路,1972年一1982年,该地区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了2.5个百分点,且从1980年开始,其制造业就业人数既落后于中北部地区,也落后于南部地区,衰落导致该地区经济萧条,遗弃的工厂设备锈迹斑斑,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锈带地区”。不仅如此,该地区制造业的衰落还表现为国际竞争力下降,外贸逆差不断增大,1981年一1986年,美国的外贸逆差以年平均30%以上的速度上升。
尽管从一般理论上说,产业的有其客观,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会激起经济增长过程,但在这个经济增长过程中,每个产业的百分串会随着产业年龄的增加而趋于下降,老产业的增长放慢是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技术突破、成本降低和销售额进一步增长等方面都受到了限制。但美国老工业地区制造业在20世纪70、80年代的衰退,除遵循以上客观规律外,还与其摊子铺得太大、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的经营战略直接相关。正是因为这一系列因素,使美国传统的制造业竞争力下降,无法与新兴行业竞争。老工业区制造业的衰退,引起了美国朝野的极大震惊,于是,从政府到企业,再到社区,均采取了强效措施,在经历了艰苦的经济改造和产业转型过程后,该地区最终摆脱了衰败的阴影,走上了复兴之路。目前,该地区人口回升、经济增长串高于其他地区、失业率低、家庭收入增加较快、住房价格上升、住房拥有率升高,成为多年来美国和西方各国经济界深入研究的重要经济现象。
(一)英国老工业区改造的措施及经验
1.加强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由于美国是以自由市场机制为主体的,其经济机制和传统习惯是排斥中央集权的,在市场机制能正常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一般不予干预,所以,美国政府对老工业地区的改造是通过经济措施控制和干预经济的,其中,主要是凭借国家作为资本最大所有者和国家政府的力量这两个方面的巨大威力,通过庞大的财政扶檀来达到一定的目标。具体表现在:(1)政府出面实行保护制造业的国内市场,限制进口的措施。如针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钢铁工业大幅度减少的状况,1976年-1980年实施特殊钢进口限额;1978年起实行碳钢进口的价格控制,进而对西欧的进口规定了限额。卡特尔政府为了扶植国内钢铁生产,提高了美国进口钢铁的最低限价;里根政府为控制进口与29个国家达成自愿限制钢出口的协议。(2)采取财政扶植政策。如为稳定钢铁生产发展,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加速折旧、吸引投资等。虽然其中的一些扶植政策不只是面向“锈带地区”,而是面向全国的,但纵然是面对全国的财政援助,也对“锈带地区”的经济复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3)实行减税和扩张的财政政策,放宽政府的管制。从1982年开始,在减少个人所得税的同时,也通过实现“快速成本回收制度”等税收优惠政策来减少公司所得税;适当放宽或取消了一些妨碍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如放宽了180多项有关环境污染、工矿安全的规章条例等。
2.实行计划干预,向本国落后地区和国外转移产业。其主要措施包括:(1)扶植西部、南部地区经济发展,转移、疏散东北部地区的制造业和劳动力,减轻该地区的就业压力。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向西部和南部地区倾注大量财力,以支持“阳光地带”的发展(美国西部和南部地区由于气候温暖而被人们称之为“阳光地带”)。如1984年,在联邦政府国内6995.28亿美元的财政支出中,有57.1%流向西部和南部地区。此外,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等共同拟定税收优惠、多种补贴及信贷优惠政策;为促进劳动力的转移,还发放迁移费用补贴、住房补贴及提供培训劳动力的条件等。政府的这二系列扶植政策,加上东北部地区的一些制造业厂商,为了在本地区促使产业升级,也往往把劳动力密集而又有环境污染的制造业向“阳光地带”迁移。结果,一方面,使在东北部地区一度处于衰落状态的劳动密集型和环境污染型产业能在“阳光地带”获得新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另一方面,“阳光地带”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南移,从而大大地缓解了东北部地区的就业压力。(2)向国外开拓市场或转移产业。在东北部地区把传统的制造业向“阳光地带”拓展和转移的同时,美国还通过向国外开拓市场或转移产业的方式,缓冲国内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局面:一方面,美国政府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和实力,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途径,为国内制造业商品向外出口和大资本所有者向外投资铺平道路;另一方面,为减少因利润率下降所造成的损失,“锈带地区”的大型垄断企业开始把眼光瞄准国外市场,利用国外丰富的资源,纷纷在国外建立自己的分公司,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耗能污染型产业向国外转移,这既减轻了国内制造业的竞争压力,又可在国外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3.实施军转民政策,加快民间资本投资的步伐,进而为工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振兴铺平道路。这一过程中,一条途径是通过发售股票的办法把东北部地区的国营军工业转化为私营企业或在政府的监督下组织新的公司;另一条途径是实行国家所有,私人经营。如美国的原子能工业和宇航工业,就是由国家出资、私人经营的行业。
4.通过企业内部的改革,提高生产率。面对东北部地区传统制造业的衰退状态,“锈带地区”的制造业开始采取行动,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重组。其主要措施有:(1)通过改善劳资关系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如通过劳资对话,有的钢铁公司同意劳方分享企业利润和不解雇工人,保证工资水平的适度增长,并且部分工资采用公司优先股票支付的方式;同时,企业实行新的劳动管理制度,注意有效地发挥工人管理企业的积极性,让工人参与企业的各种决策,激发工人提出革新建议;(2)改革组织机构。如通用汽车公司内部采取了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协调控制的组织体制,总公司把管理权下放给各个生产部门,并在各生产部门间设立一个直接指挥部,实行总公司、分公司、工厂三级管理体系,使各个层次的人员目标明确,效率提高;(3)规范管理制度。一部分制造业的管理制度是建立在生产线管理小组责任制基础上的,生产线管理小组责任制给予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以更多的权限,公司设置评估委员会,考核并提升有能力的人员和罢免不称职的人员;(4)不断调整制造业结构,把发展整个老工业区产品结构的多样化和个别企业内部收缩战线经营主业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结构调整寻找新的增长点的途径,不断实现制造业生产的多样化;另一方面,针对大企业盲目追求产品生产的多元化,使财力、人力和物力分散,无法组织大批量生产,难以取得规模生产效益的情况,以及分散的科研力量难以集中到一些重点项目的研究上,以至于产品更新换代缓慢、缺乏竞争力的状况,老工业区的大型制造企业采取果断措施,改革生产经营方向,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大而全”的局面,转向专而精的经营体制,把非主业的生产部门出售给别人,收回了用于非主业方面的投资,并集中财力、人力和物力于主业生产上,从而使主业产品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并有足够的力量去研制开发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5.把对传统的改造与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结合起来。为了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激发对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的追求,老工业区的许多制造企业纷纷进行了技术改造。一方面,加快老工厂技术改造,改变原来的设备老化、投资力弱、成本过高、竞争能力弱的状况。如钢铁工业技术改造的重点是更新那些陈旧的、效率低的设备和停止采用过时的工艺流程,着重企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投入巨资科技。一是提供巨额资金建立科研基地,如通用汽车公司仅在1982年提供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就达近22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技术发展方面;二是设立庞大的技术中心。
6.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美国东北部地区的老工业企业把对工人的和培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往往通过在职培训、离开工作岗位在企业内进行培训(着重解决工人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及进入专门机构培训的方式来加强对工人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技能或重新择业的能力。
(二)对老工业区改造的启示
1.对老工业区的改造需要政府财政、计划的支持和指导。老工业区由于的积淀,人们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相对落后于发展的形势,加上沉没成本较大,经济效率较低,资本积累有限,因而,经济变革的能力、诱因与速率均不足,单靠自身力量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改造并取得理想效果,这就需要中央政府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计划上予以指导。离开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政策计划的倾斜及指导,任何对老工业区的改造都将难以进行下去。
2.对老工业区的改造应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适应。一个地区的改革战略只有在融入了国际经济的大背景中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老工业区必须从国际分工出发,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以国际资源的分布来合理布局和配置资源,才有可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竞争优势。同时,一国对老工业区的改造又要与本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相适应,通过其他地区工业和经济的发展,既为老工业区利用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营经验,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便利,也为老工业区的产业转移及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利的条件。
3.对老工业区的改造应遵循市场。中央财政、计划的支持和指导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老工业区的改造可以脱离市场实际。只有遵循市场规律,从市场需求出发,根据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来对老工业区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营结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生产具有市场潜力的、有竞争力的产品,才能打开市场、占领市场、生根市场,任何以计划代替市场、长官意志的做法,都势必遭到失败。
4.对老工业区的改造应把整个地区产品结构多样化和个别企业集中力量经营主业结合起来。市场的需求千变万化,而老工业区由于资产专用性强,运转不灵活,沉没成本大,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造成产品市场适应性不强。若制造业结构太单一,容易丧失竞争力并锁定在低效状态,影响经济增长;若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多元化经营方式,又容易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分散,更难形成竞争优势。因此,应把整个地区产品结构多样化和个别企业集中力量经营主业结合起来。可以这样说,个别企业收缩生产经营战线,集中力量专营主业,提高主业产品的质量,是当今社会占领市场的明智选择。对于相关产品的生产部门,可通过拍卖、租赁或出售部分股票的方式,使企业规模相对缩小,同时,让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市场,从而使整个老工业区的企业更灵活、更具活力,产品更新更快,市场造就能力更强。
5.对老工业E的改造应与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结合起来。老工业区的旧设备的技术水平往往较低,进而导致劳动生产率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因此,对老工业区的改造一定要与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一要用先进的设备代替传统的老设备;二要重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加大对科研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与此同时,应重视对工人的培训,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或者进行岗位培训,或者进行脱产培训,或者送到专门的机构去深造。通过种种方式,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解决其实际生产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
当前,我国的“东北攻坚”可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主要有:第一,针对东北地区国有经济所占比重比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要高的现实,对该地区的国有中小企业可考虑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出售或出租,由私人经营,一方面,可减轻国家负担,另一方面,可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东北攻坚”,并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通过股份制的方式使企业经营管理更符合市场的需求。第二,在加入WTO的背景下,站在全球的高度谋划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从国际分工的格局出发来安排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从整体上提高经济素质和资源的配置效益。第三,着眼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集群式发展道路,实行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倾斜发展的新战略,加快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形成产业发展的集群竞争优势。第四,把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开发与西部大开发及大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放开对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限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让它们以其“柔性专业性”增强产业竞争力。第五,东北地区应继续努力寻找发展工业化道路的新契机,注意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的内在联系,利用新技术改造旧产业。第六,加强对在岗和下岗工人的技能和技术培训,增加就业机会,把扩大就业机会作为改造中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
[]
[1]佟福全.新经济—美国经济长久不衰之奥秘[M].经济出版社
[2]褚葆,杨思正.当代美国经济新编[M].中国财政出版社,198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