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地区能源竞争态势与合作前景研究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日、韩、朝、蒙和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在这一地区,中、日、韩三国占据了本地区能源(主要指油气资源)需求的绝大部分,分别是世界第二、第三、第六大石油消费国。三国的能源对外依赖日趋严重,尤其是日韩两国的石油消费几乎100%依赖进口,而且还是世界第一、第二大天然气进口国。在1993年以前还是石油净出口国,如今,就石油消费和进口总量来说,已经超过了有效使用能源的日本而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消费石油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统计,1990年以来,亚太地区石油需求净增长量占全球净增长量的76%,其中,中国1998-2003年的石油需求累计净增长量占亚太地区总增长量的64%。2002-2008年,亚太地区油品需求年增长率为2.3%;2008-2015年,年增长率为2.4%。2005年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将超过北美居世界第一位,未来世界六大石油消费国中的四个将在亚太地区,它们是:中国、日本、印度和韩国,其中,中、日、韩三国都是东北亚国家。2003年中、日、韩三国的石油进口量达到4.97亿吨,占亚太地区石油进口总量的57.6%和世界石油贸易量的22%。另据有关专家估计,亚洲地区石油的总消费量在2000-2010年的10年间将增长35%,地区自产原油的供应份额将从42%降至27%,在亚洲地区的石油总需求中,海湾国家的份额将从52%扩大到65%。由于21世纪将是东北亚区域迅速的重要时期,保障区域能源安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东北亚能源需求不能自给,且严重依赖持续动荡不安的中东地区,海上运油必须途经包括霍尔木兹和马六甲海峡在内的漫长海上运输线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因此近年来,亚洲国家特别是东北亚国家迫切需要开辟新的石油进口通道,俄罗斯首先成为其最重要和最有前途的合作伙伴。
目前,在东北亚国家中围绕俄罗斯石油所展开的明争暗斗正在中日两国间展开。由于担心国际石油供应的暂时突然中断或短缺以及价格暴涨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中日两国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以实现本国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尤其是日本在新的形势面前获得稳定石油供应的心情最为迫切。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之一,日本仅在日本海沿岸拥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油田,产量仅占全国石油供给量的0.2%。日本石油主要依赖从中东进口,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只占很小比重。但由于俄罗斯靠近日本,石油蕴藏量丰富,石油售价仅为5美元一桶,因此,铺设通往俄罗斯的石油管道对于日本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俄罗斯可以替代中东成为日本稳定的石油源。而中国由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亟待解决能源安全问题,且与俄罗斯石油近在咫尺,所以进口俄罗斯石油也是中国对外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在中国不断加大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攻势并且“全球找油”的同时,日本政府也在不遗余力地在石油生产国和亚洲石油进口国中间频频斡旋,并付出了巨额代价。在远东,为争夺“安纳线”,日本向俄罗斯承诺提供近200亿美元的无任何附加条件的长期低息贷款;在非洲,为了同中国争夺石油资源,日本承诺今后5年无偿向非洲提供总额10亿美元的帮助,同时保证放弃对非洲等重债务贫困国家总额约30亿美元的债权;在中亚,为了促进中亚内陆国家早日实现“获得出海口的愿望”,日本将向中亚国家提供包括财政支援在内的帮助。日本人惟恐中国会抢了他们的饭碗,所以不惜使用“金条外交”,千方百计地与中国争夺市场。可以说在世界上凡是有石油的地方,除了有中国人外,都会闪动日本人的身影。不论中国政府的“石油外交”还是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处处都受到来自日本的竞争压力。中日两国的石油矛盾随着中国对能源和资源需求的不断上升而越来越公开化和白热化。美、中、日是世界前三大石油进口国,但美国有其稳定的石油供应渠道,中日则不具备这一优势。根据有关资料,中日两国对进口海湾石油的依赖度分别高达70%和90%,而到2020年,海湾地区可供购买的石油将不可能同时满足中日两国的需求,这直接导致了两国在东北亚地区能源领域竞争的升级。
二、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的条件与障碍
近年来,从俄罗斯石油出口管道到中国东海油田,中日这两个同属亚洲的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似乎有不断扩大之势。竞争本来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但如果是恶性竞争,则不利于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和本地区的稳定与繁荣。目前,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甚至韩国都还没有摆脱石油外交单打独斗的模式,开展能源合作尚缺乏一个有效的平台。有专家认为,能源对外依存度的相向性、主要进口油气资源的同源性以及地缘政治经济的相关性,使中日两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竞争不可避免,而且今后这种竞争还将会更加激烈。中日两国在能源领域是否只有拼个你死我活这一条路可走?两国在解决能源问题上是否有共同利益和合作的可能性?
根据国际经验,在能源领域的过度竞争只能是两败俱伤,最终影响两国的共同发展,而建立区域多边能源合作机制则可以有效地维护地区能源安全,使各国受益。那么,东北亚地区实施这一方案是否已经具备了条件?
(一)合作的共同基础。
1.亚太地区是俄罗斯对外能源战略的重点方向之一。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安全的关注以及大国之间争夺油气资源的加剧,俄罗斯作为能源大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变得愈加举足轻重,油气资源成为俄罗斯实现大国战略的重要工具。特别是中、日、韩、印等亚洲国家对能源资源争夺的加剧,使俄罗斯以其丰富的远东油气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凸显了它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重要性。普京意识到,俄罗斯当前的武器不再是核武器,不再是军队,而是手中的石油,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资源经济,并通过能源外交来确保经济翻番和为其今后的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筹措资金;同时,充分利用高价位的能源,使俄罗斯在对外关系中处于有利和主动的地位。俄罗斯无论是在制定国家能源战略中还是在具体的开发项目上都确定了亚太地区的对外能源合作方向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俄罗斯把日、中、韩作为本地区最主要的能源合作伙伴,上述三国也希望俄罗斯成为本地区更稳定的油气资源供应源,供需双方利益的交集为在东北亚地区形成一个区域能源合作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中、日、韩三国对俄罗斯能源有共同需求。中、日、韩三国是东北亚地区能源需求最大且能源近乎全部依赖进口的国家。为了保证本国的能源安全,三国都渴望与相邻的俄罗斯加强能源合作,而且也都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作为亚洲石油消费大国的日本,为了确保自身石油资源的安全和稳定供给,十分重视参与俄罗斯东部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并将其视为本国进口石油战略新布局的重要一环。日本是东北亚地区最早参加俄罗斯远东能源开发的国家,投入也最多。日本先后参加了萨哈林一1和萨哈林---2项目的开发。在中国实施的能源安全战略中,俄罗斯远东地区同样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与俄罗斯开展能源合作具有便捷、安全、路程短、成本较低、资源潜力大等优势,所以,与俄罗斯开展能源合作既是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符合俄罗斯的根本利益,因为无论从供应方还是从需求方来看,两国在能源领域进行合作均具有别国所无法替代的优势——两个毗邻而居的大国,一个是在世界能源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生产国,一个是能源进口增速最快的消费国。尽管中俄都在构筑自身的多元化油气战略,但两国仍坚定地互将对方视为在该地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就是因为“中国是俄罗斯油气最持久和最稳定的市场,发展两国油气合作,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有专家认为,在融入亚太地区、打开东方市场的能源战略中,俄罗斯首先考虑的是东北亚,而中国是最主要的地区。除了中日两国,韩国也在谋求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并正在成为东北亚地区新的石油进口大国。韩国只有3%的石油自给率,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赖度几乎是100%。为了保证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韩国也在不遗余力地四处游说。韩国总统卢武铉在2004年先于中国总理温家宝前往俄罗斯,与俄罗斯签署了几十亿美元的贸易合同,这表明韩国也是俄罗斯在该地区扩大能源产品出口的首选目标之一。三国对俄罗斯能源的共同需求为在本地区建立广泛的能源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3.建立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机制符合区内各国的共同利益。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日益发展、东北亚国家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的今天,能源安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业、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综合性的区域安全问题和世界性的大问题,因为一旦发生能源危机,各国都将无法做到独善其身。目前,日本和韩国的众多企业正在将中国作为市场和生产基地加以全面利用,试想,如果中国某一天因能源不足而发生混乱,那么受到打击的绝不仅仅是中国,日韩经济也必将遭到沉重打击。同样,由于日韩与中国在经济上的紧密依赖关系,如果日韩发生能源中断,也必将殃及中国。事实上,中国的能源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左右着日韩等国制造业和纺织业在全球业务的推广。另外,环境问题跨越边界,也需要共同面对。东北亚地区与能源相关的环境问题较其他地区突出,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东北亚各国本身经济的发展,而且各国所面临的国际社会环保压力也将逐渐增大。因此,不论是中国、日本还是韩国,都应该把本国的能源战略放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只有保证能源供应的持续和稳定,共同实施环境友好政策,各国经济才有望获得可持续发展。英国BP公司副总裁尼克·巴特勒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能源政策,若不站在全球的角度去考虑,其能源政策可能就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因为现在任何国家都是整个全球市场的组成部分。”建立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机制和以俄罗斯为供应国的能源,中、日、韩不仅能够获得廉价、稳定和安全的能源供给,消除本地区资源和能源严重短缺甚至枯竭给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威胁,而且还可以整合整个东北亚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协商力和购买力,大大提高对油价的影响力,弥补这一地区石油市场的脆弱性,共同确保石油供应安全,这是三国利益的最大交汇点。
4.东北亚各国开展多边能源合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尽管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机制至今尚未建立,但区域内有关国家已通过不同方式为建立这种合作机制进行了初步尝试。如在亚太经合组织框架下建立的能源部长会议机制,在2004年6月10日召开的第六届亚太能源部长会议上呼吁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采取灵活应对措施,加强能源安全合作,努力实现长期的能源安全目标。日本也提出了开展地区多边能源合作研究与政策的倡议。作为东北亚地区最早提出这种倡议的国家,日本在财政或技术支持方面均作了大量努力,包括与中国在建立石油储备和有效利用能源方面进行合作,与中韩举行三方环境部长会议,讨论建立东亚酸雨监测网络体系和APEC环境技术交流中心等问题。2004年4月24日在中国海南召开的博鳌亚洲“能源:挑战与合作”圆桌会议上,也强调了加强区域能源合作对亚洲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中国与周边国家携手开展能源合作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发展领域”,“亚太地区的能源资源应该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供求网络”。从中、俄、韩三国正在实施的天然气管线项目已经取得初步进展看,东北亚地区的多边能源合作进程已经启动,建立区域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条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二)存在的主要障碍。
尽管东北亚地区开展能源合作已经具备了一些条件,但仍有不少困难需要克服。
1.地缘因素影响地区合作。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日、中俄以及俄日这三组关系的此消彼长,使东北亚地区形势十分复杂。中日关系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以及中俄关系与冷战结束初期相比,总的势头趋于冷淡,俄日关系则正在逐步升温。中日两国尽管在1998年11月底宣布了建立“致力于和平与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但日本始终对在本地区国际影响的日益扩大怀有戒心,因此,不断抛出“中国威胁论”。虽然近几年中国的快速增长给日本经济带来了积极的拉动效果,使日本国内一个时期以来盛行的“中国威胁论”暂时趋于沉寂,但在日本的特定势力中对中国怀有戒心的人仍对日本的政策不断产生着消极影响。日本政府不惜一掷千金,在没有进行任何前期投资与技术论证的情况下就宣称向俄罗斯远东“安纳线”投巨资行为的背后,有着太多超出单纯经济目的的动机。中俄之间尽管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俄罗斯更多的是想借助于此来提高其地位,增加与西方抗衡的筹码,扩大俄罗斯在外交上的回旋余地。发展经济和恢复国家实力是俄罗斯最根本的国家利益,日本可以为其提供所急需的技术和资金,中国却不能满足。再加上中俄两国是疆土相邻的大国,是所谓的天然地缘战略对手,两国分属不同的文明支系,相互间缺少文化认同,又有复杂的矛盾,因此,俄罗斯的对华政策始终有所保留。俄罗斯与中国“安纳线”的改道,以及俄罗斯另辟蹊径修建一条可由自己全程控制的线路,除了要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外,俄罗斯高层利用其远东的油气资源和地理位置,突出本国在东北亚的战略地位才是其真正的醉翁之意。俄日之间尽管有领土问题,但俄罗斯希望借助日本的援助开发远东,日本则打算利用俄罗斯来削弱中国在本地区的影响,俄日都不希望看到中国在本地区的势力扩大,再加上和中国的合作相比,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对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威胁较小,且在资源和能源上两国具有明显的互补性等,因此,两国决定暂时搁置领土主权之争,共同开发,完全是出于各自战略利益的需要。近年来,日俄从民间交流到高层首脑互访,从经济援助到区域合作开发,从石油勘探到军事合作,两国关系迅速升温,已经超出了简单的经济因素,其中所折射出的政治、外交及民族情绪等因素很值得关注。日俄之间一旦实现石油的平稳供求关系,必将促进两国间建立起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继而对中日和中俄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泰纳线”的浮出水面尽管暂时平息了东北亚地区围绕俄罗斯石油管线所展开的恶意竞争,但中日及中俄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平衡遭到了破坏,中俄两国互信的基础被动摇,各国之间的合作氛围被毒化。这种由于对一方的戒备心态而导致的与其他方面发展紧密合作关系的努力,显然不利于构筑合理的能源合作关系,影响地区能源合作的顺利开展。
2.缺乏真正有效的能源合作机制。尽管东北亚地区有一些多边能源合作设想和初步实践,但目前真正有效的能源合作机制尚未建立,也没有一个能够将区域内各国的能源安全利益融为一体、促进和加深各国相互理解和沟通的能源合作项目。各国在能源合作方面所持的观念基本上还是传统的“零和游戏”观念。即一国所得为另一国所失,而不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形势下的相互依存观。带着这种零和心理,各国不仅担心在可能的收益分配中会对他国更有利,而且还忧虑由于合作的开展而变得依附于他国。基于这种考虑,东北亚各国所采取的仍旧是“单干”的石油外交战略,它不仅使各国的外交努力事倍功半,而且还极易导致国与国之间以及与其他亚太石油进口国之间发生恶性竞争。目前,东北亚国家对多边能源合作方式的理解还更多地停留在石油贸易这种简单的形式上,建立区域能源市场、建立共同石油战略储备以及组建国际能源开发财团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还没有正式启动。
三、保障东北亚地区能源安全必须走合作之路
目前,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安全形势是:能源竞争风险上升,能源合作潜力巨大,能源合作机制有待建立。国际石油格局的变化以及大国能源政策调整的历史表明,21世纪世界石油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将是竞争下的合作。竞争可以导向冲突甚至战争,也可以演化为合作或者竞争下的合作。作为世界重要的能源供应国和消费国集中的东北亚地区应该避免发生冲突,共同走向合作或者竞争下的合作,以实现各国能源安全的“双赢”或“多赢”。
1.积极协调政策,走多边合作道路。当前,“世界能源市场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建立世界范围的统一能源空间以及地区和国家层面能源机构之间的互动增强,成为世界能源市场发展的基本特点”。全球化大趋势下的能源安全,不仅包括能源消费大国如何避免能源供应中断和价格波动的影响,也包括能源消费国如何确保稳定的需求和市场,更包括能源、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协调、持续发展。在全球化的能源市场体系下,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只考虑自身的安全,那么最终其自身安全将很难得到保障。西方国家在石油严重依赖进口时,曾经采取构建“相互依赖”关系的措施和手段,就是为了使一国在依赖对方的同时不脆弱,在损害别国利益时,实质也是在损害本国的利益。国际石油安全史已经清楚地表明,在应对能源危机时,仅靠一国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而当今东北亚在能源安全问题上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就是缺乏一项共同的能源安全政策。中、日、韩三国都需要俄罗斯的石油,且加强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均是各自对外能源战略的一部分,三方又都具有相当的实力在一些项目上开展合作,如日、韩的石油产业已经放开,中国也将开放石油市场,日、韩的经验可以为中国提供有益的,日、韩的环保技术也可以与中国分享,等等,三方在东北亚地区是有许多共同利益可寻的。只要三国能够确立起共赢的理念,相互协调能源政策,确定区域能源安全的战略目标、原则、任务和实施途径,使各国在发展能源产业、维护能源安全方面拥有共同的多边能源合作目标、清晰的利益确定和有效的合作方式,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安全与合作就将不再是纸上谈兵,定会取得实质性效果。
2.共同参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油气资源开发并将其纳入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总体框架。在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博弈中,中、日、韩、俄构成了相互依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中、日、韩是俄罗斯油气资源的净进口国,俄罗斯是能源净出口国。尽管俄罗斯居于主导地位,但如果没有稳定的消费市场,俄罗斯将难以获得稳定的外汇来源。所以,东北亚各能源消费国应共同协商与俄罗斯开展能源合作,将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油气开发与运输放在整个地区能源安全的大框架下,进行、合理、综合和经济的规划与开发。各方只有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进行合作,才能够实现国家间的共同和最大利益。(1)各方应根据《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和《开展有前景国际项目条件下东西伯利亚与远东油气开发的基本方向》的有关内容,制定出东北亚国家与俄罗斯油气合作的中长期方案,对未来油气开发、油气贸易规模和油气运输管线的走向作出具体规定;(2)中、日、韩、俄应以合资形式共同组建东北亚能源发展银行,为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油气开发和管道建设提供国际融资;(3)三国还应加强对建立共同石油储备进行可行性研究,在世界油气资源竞争方面加强合作,利用日、韩的资金和中国的油气勘探技术共同参与东北亚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4)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三国还可考虑形成战略联盟,通过参股、联盟的方式,共担风险,分享利益。
3.成立东北亚能源合作组织,共同解决地区能源安全问题。近年来,中、日、韩三国明显加强了对共同解决本地区能源安全问题的关注。日本石油联盟会长渡文明在2003年11月5日于日本东京召开的“2003年东北亚石油经济”上曾强调:“日、中、韩三国都存在供应安全的隐患,需要合作,共同应对,为此,需要建立亚洲广泛的合作关系。”韩国能源研究院院长李桑宫也指出:“加强本地区的合作,可以保护消费国的利益,使运输安全更有保障,也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在经济上给各国带来好处,惟有此,才能改善本地区的能源安全状况,促进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与繁荣。”2003年10月,中、日、韩三国首脑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表新世纪进一步促进和加强三方合作的联合宣言——《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其中明确提出,三国将扩大能源领域的互利合作并共同致力于加强地区和世界的能源安全。
2004年6月21日,中、日、韩在中国青岛举行首次外长会谈,也制定了以经济合作为核心的“中、日、韩行动战略”,协调贸易、投资和能源政策。可见,东北亚国家已经意识到区域能源合作与安全的重要性,并开始为建立区域多边能源合作机制进行积极的努力。
鉴于中、日、韩三国在能源领域有着共同的弱点和难题,诸如三国均受到能源市场动荡的巨大冲击,均严重依赖中东的石油,均面临不断增大的海上运输风险,均遭到能源“溢价”的盘剥等等,组建地区性的能源合作组织将会大大降低上述风险给各国造成的损失。作为行动的第一步,东北亚首先应建立起地区性的能源合作对话和论坛,开展政府与政府、政府与民间、企业与企业间的对话。之后,逐步向成立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组织过渡,建立类似于《能源宪章》的合作规则,共同促进东北亚地区石油天然气管线的建设。尤其是建立以俄罗斯为供应国的能源,对实现整个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安全意义特别重大。除此之外,中、日、韩、俄还可就石油期货、石油过境运输、区域天然气贸易和发展液化天然气的计划、能源环保、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保护国际海洋运输线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合作研究,以提高共同应对能源危机的能力。
4.淡化地缘政治因素对能源合作的影响。美国著名能源问题专家K.E.卡尔德认为,由于地缘政治结构和资源的差别,能源对这一敏感地带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源可能造成大国对抗从而加剧地区紧张;另一方面,通过新形式的重要合作,各国之间的矛盾可得到化解。积极推进能源合作,将对整个东北亚的稳定起到建设性作用”。
能源正在成为东北亚地区安全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能源安全问题的逐步解决将有助于直接改善本地区的安全形势,但过分强调地缘政治因素在能源安全中的作用则不利于本地区能源安全问题的解决。中、日、韩三国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17%,分别是世界第二、第三和第六大石油消费国,与欧美相比,对中东石油的过分依赖使各国均付出了很大代价。加强本地区的合作,可以保护各消费国的利益,使运输安全更有保障,也有利于解决环保问题,在经济上给各国带来好处。所以,各国应努力淡化地缘政治因素对东北亚能源合作的消极影响,面对共同的能源供应安全隐患,东北亚各国应强调合作,摈弃零和观念,发展开放型的能源供应体系。惟有如此,才能改善本地区的能源安全状况,保障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