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效果比较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胡云超 时间:2010-06-25
内容提要:英国20世纪80—90年代的体制改革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对英国经济改革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英国经济改革减少了政府管制,增加了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度,提高了资本形成的效率,增强了经济竞争力;福利改革以“工作”为政策导向,激发了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双方的积极性,人均劳动力投入提高是英国经济产出增长,缩小与主要竞争对手差距的实质原因。如何引领英国经济尽快走出低速增长区,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率,将是新一届工党政府制定经济政策重点关注的目标。

  关键词:英国,市场化改革,自由度,福利改革


  回顾20世纪80—90年代的世界经济,可以看到世界各地不同性质的经济体系都不同程度地掀起了“市场化改革”的浪潮。市场化改革的中心内容是赋予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价格决定中的主导作用,减少政府行政力量对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过度和不当的干预。世界上各主要经济体都在80年代初期相继放松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允许资本投资自由流动;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对原有的国有进行了产权改革,将大部分国营企业私有化;为鼓励企业家发挥创业精神,发达国家普遍降低了高收入阶层的边际税率;运用立法和经济手段为经济体系创造更加富有弹性的劳动合同和工资谈判制度。我们知道,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经济增长表现差强人意,在OECD成员国家中经济排名大幅下降以至沦为末流。1979年,英国人均CDP值为15202美元,在列入统计的13个的最发达OECD国家中名列第12位,远远落后于英国的传统竞争对手德国和法国,也落后于其他一些欧盟成员国家。为了改变经济积弱局面,重回富国经济排名表前列,自1979年至今,英国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英国经济改革与其他国家改革的不同之处在于改革决心最大、行动最彻底,从撒切尔时代到布莱尔时期,经济政策都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而制定。


  撒切尔执政时代所进行的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措施有:把国有企业私有化、出售公共住房;制定削弱工会力量,弱化工资刚性;在保留福利国家制度的前提下,私人部门福利计划,制定经济激励政策刺激工作人口选择私人部门养老金计划;降低失业人口在失业期间的待遇,鼓励人们积极寻找工作。随后的梅杰政府经济政策基本上是“萧规曹随”,把撒切尔时期没有私有化的许多大的、有一定行业垄断性的企业如铁路等出售给私人部门;为增加劳动力市场弹性,进一步废除了“工资理事会”(Wage Councils)组织。布莱尔工党执政后,继续推进市场化导向的改革,鼓励雇员自主创业,为他们在创业期间提供税收优惠;进一步深化福利制度改革,建立以鼓励工作为核心的福利体系;在政策领域,布莱尔政府把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从原隶属于财政部的体制中独立出来,赋予它独立的货币政策裁量权,从此,英格兰银行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专业眼光来判断经济形势的冷热度,相机抉择货币政策。


  由于国内对英国20多年来改革过程研究较多,本文不再赘述改革的具体进程,而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经济改革取得的成效上,试图通过与其他OECD国家经济指标的比较分析,研究英国经济改革对提升经济竞争力和提高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经济自由度显著改善,市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


  英国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最早开始革命和实现工业化。19世纪末到20世纪20—30年代,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产生于英国经济沃土的古典经济理论遭遇了空前危机,逐渐失去了指导经济实践的权威性。的巧合在于以国家干预为主要政策手段的凯恩斯主义同样产生于英国,经过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罗斯福新政”检验后,凯恩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流经济学。二战后,英国工党长期执政,凯恩斯主义干预理论得到充分运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功能受到了很大限制,英国经济体系烙下了政府干预的深刻印记。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和“滞胀”现象充分暴露了政府对经济过度干预的恶劣后果。最终,还“无形之手”神奇魅力的呼声改变了英国格局,1979年撒切尔政府上台开始了英国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改革历程。


  在撒切尔改革以前的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的自由度在发达国家中排名很低,在弗雷泽研究所1970年和1975年的自由度指数评价中(见表1),英国的排名分别为第16和第17位;到了1980年,英国取消外汇管制实现了资本项目自由化,它的经济自由度排名也随之上升到第13位。随后的20年,英国的排名快速提升,到1999年,英国在OECD国家中经济自由化程度仅仅低于新西兰,超出美国经济的自由度,排名第2;2002年英国与美国、新西兰并列第3,但值得注意的是,前两位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小规模经济体,英国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能够获得如此好的自由度排名,说明其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无论是经济自由度的绝对得分还是其变化幅度都是非常显著的,这表明英国近年来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导向就是推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增加经济体系的自由度。


  弗雷泽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总体来看,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泛国家的经济自由度较高,而北欧和欧盟成员中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自由度较低。1970年到1975年间,大部分国家(美国除外)的经济自由度指数都有显著下降,这反映了当时世界各国政府面对石油危机冲击而采取的控制通货膨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于经济自由。当时美国采取了强制措施控制工资和物价上升,而其他国家多采取集体合同的形式来缓解工资上升压力。但各发达国家1980年到1999年间的经济自由度有了普遍提高。


  表1  FII经济自由度评分:英国与其他OECD国家(1970—1999)


国别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1999

1980-1999变化值

2002

英国

64

63

66

79

84

87

88

22

82

[排名]

[19]

[13]

[15]

[5]

[2]

[2]

[2]

[2]

[3]

主要对比国家

德国

80

73

77

77

81

80

80

3

73

法国

72

60

63

63

76

79

75

12

68

美国

77

80

84

85

88

87

87

3

82


  注:高分值表明高自由度,参加排名的国家为22个,本表为节略表。资料来源:Fraser Institute,Economic Freedom of The World 2001 Annual Report,Economic Freedom of The World 2004 Annual Report. Website:www.fraserinstitute.ca


  弗雷泽研究所通过对七个方面的考察得出各国的自由度综合指数,这七个方面分别是:政府支出的规模;货币政策和物价的稳定性;国际汇兑和对外贸易的管制;货币替代的情况;经济结构和市场作用;法律机构和收入产权保护;资本和金融市场汇兑的自由度。其中后三项反映的是国内市场自由度,英国的表现也是非常突出(见表2),80年代初排名在中下游,到90年代末则攀升到最上层,超越了它在欧洲的大部分竞争对手。这说明英国在还市场自由的政策改革上取得了实效,实现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政策目标。


  表2  英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市场自由度指标(1980—1999)


国别

经济结构和市场功能运用

法律结构和私有产权保护

资本和金融市场自由度

简单平均值

变化值

1980

1999

1980

1999

1980

1999

1980

1999

1980-1999

英国

33

77

82

99

81

100

65

92

27

[排名]

[13]

[3]

[14]

[1]

[7]

C1]

[9J

[3]

[4]

主要对比国家

德国

43

49

91

99

76

81

70

76

6

法国

35

47

79

86

71

81

62

71

9

美国

53

81

100

98

92

93

82

91

9


  注:高分值表明高自由度,参加排名的国家共22个,本表为节略表。本三项指标在FII综合指标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4.2%(经济结构和市场功能运用)、16.6%(法律结构和私有产权保护)、17.2%(资本和金融市场自由度)。资料来源:Fraser Institute,Economic Free dom of the World 2001 Annual Report.


  二、要素市场运行环境改善,经济竞争力提高


  除了从总体上考察20年来英国经济改革的成果,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比较英国与其他OECD国家在要素市场方面的变化特点,考察英国经济体系市场化建设的效果。


  1.产品市场


  为了评估各国对商业运行调控的广度和深度,1988年OECD组织在成员国中开展了内容广泛的有关经济管制的调查,该项调查结果形成了一个关于 OECD国家的产品市场管制的最综合、最详细的数据库,被称为OECD管制数据库(OECD regulatory data base)。该数据库是一个“原料性”的数据库,可以从各个侧面进行加工分析,尼可利提(Nicoletti)等人于2000年用该数据库提出了评价产品市场的两大指标,即内向型管制和外向型管制。所谓内向型管制包括政府对产业的控制、创业的障碍和国内市场的管制等;而外向型管制是指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方面的管制。这两项的得分高,说明该国家对产品市场存在较大的管制范围和管制深度。


  表3反映的是OECD国家产品市场的管制度指数。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的内向型管制指数和整个产品市场的管制指数在OECD国家中是最低的,是管制较少的国家;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管制程度比英国要高一些,属于有限管制的经济;像意大利、挪威和希腊等国的管制指数就非常高,属于管制程度较深的经济。


  表3  英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产品市场的管制指数(根据OECD管制数据库,2000年)


国别

内向型管制

外向型管制

政府控制

创业障碍管理管制

供销管制

合计

贸易与投资管制

产品市场管制

合计

(1)

(2)

(3)

(4)

(5)

(6)

(7)

英国

55

48

50

60

50

43

50

[排名]

[1]

[1]

[1]

[1]

[1]

[1]

[1]

主要对比国家

德国

176

210

270

140

190

54

140

法国

263

273

310

230

270

103

210

美国

85

126

70

100

110

87

100

其他发达国家

澳大利亚

126

113

110

130

120

43

90

奥地利

211

160

160

210

118

54

140

比利时

278

255

300

240

270

63

190

加拿大

129

80

90

110

100

215

150

丹麦

246

132

110

230

190

54

140

芬兰

268

193

220

210

230

63

170

希腊

387

166

200

310

270

132

220

意大利

392

274

300

350

330

49

230

日本

129

233

270

140

180

102

150

荷兰

228

141

150

210

180

54

140

挪威

319

133

140

270

220

215

220

新西兰

166

121

150

140

140

95

130

葡萄牙

283

146

150

250

210

107

170

西班牙

259

177

230

210

220

68

160

瑞典

151

180

200

130

170

84

140

瑞士

208

224

260

190

220

132

180


  资料来源:Nicoletti,Scarpetta,and Boylaud,op.cit,2000.


  尼可利提等人在2001年还利用OECD管制数据库分析了OECD成员国从 1990到1996年间经济管制的变化情况。他们发现,在整个90年代,OECD各成员国都不同程度地放松了对经济的管制,其中英国的表现更加引人注目,步伐更大,超过了美、德、法等其他国家。1990年,英国的产品市场自由度排名是第7位,到了1996年,英国的排名急速提升到第1位。因此可见,英国经济的自由化改革不仅限于撒切尔时代,而是80到90年代各届政府一贯的经济政策。

2.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比较特殊的市场,它与、经济运行状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度主要指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机构组织的强弱度,如工会化的广度和性质、雇主联合会的性质、国家管制措施等。这些影响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和均衡的要素存在着很大的国别间差别。一些经济学家根据这些组织的不同性质比较了各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他们发展出一套对各国工资议定组织和雇员保护立法进行打分的方法来估算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工会化密度(union density)和集合工资谈判的覆盖率(collective bargaining coverage)。


  表4是经济学家对OECD国家20世纪80—90年代工资谈判情况的研究结果,在本表中所得分值越高,表明通过集体谈判确定工资的比例越高,反之,则意味着分散化确定工资的比例越高。分散化确定工资比例越高,意味着工资确定过程中的市场化程度越高。本表中所反映的英国工资确定模式是分散化(市场化)方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表4反映了英国工资确定模式从80年代到90年代的发展变化,英国进行其他经济改革的同时,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确定模式逐步从非市场化的集体确定制过渡到市场化的分散确定制。而有些国家却走过了一条相反的道路,如荷兰、意大利等国,他们在此期间从较市场化的确定方式走向了较集中化的确定方式(见表4的最后一栏)。


  表4  发达国家工资确定的集中与分散指数(分值高:集中度高)


国别

80年代

90年代

80-90年代

早期

中期

后期

的变化

79

81

84

84

86

86

88

90

91

95

(1-3)

澳大利亚

10

 

9

3

3

10

8

 

4

7

2,1988+,1

奥地利

16

15

16

15

17

16

17

10

18

17

3

比利时

8

9

15

10

9

6

10

 

10

11

2

加拿大

1

5

5

3

2

5

1

 

2

3

1

丹麦

13

12

13

10

11

12

14

 

14

17

3

芬兰

12

12

14

10

10

8

13

 

11

17

3->2

法国

5

3

2

18

5

3

7

3

7

11

2

德国

9

8

11

10

16

15

12

6

12

14

3

意大利

3

1

6

6

4

1

5

4

6

7

1,1992+,3

日本

6

 

3

18

8

14

4

11

9

11

1

荷兰

7

10

12

15

15

9

11

5

15

11

2,1988+,3

新西兰

11

 

 

3

7

4

9

 

3

3

2,1991+,1

挪威

15

14

17

17

13

11

16

8

17

17

3

瑞典

14

12

18

15

13

13

15

7

16

17

3->2

瑞士

 

7

7

10

12

 

3

9

13

11

 

英国

4

2

10

6

6

2

6

2

5

3

2->1

美国

2

5

4

3

1

7

2

1

1

3

1


  注:(1)1984和1986年分别有两次评估。(2)变化值为1-3,1为分散化确定模式,3为集中化确定模式,“1988+,1991+”等为确定模式的变化年份。资料来源:OECD Employment Outlook,July 1997.


  3.资本形成的效率


  微观经济自由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本形成效率,而对资本形成效率又有各种不同的研究侧面。本文主要比较的是在相关国家货币资本已经形成的前提下,其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和对资本提供者的保护程度等方面。资本转化为投资时,通常需开办新的公司,因此,比较各国开办新公司的成本高低是比较一国资本形成效率的直观方法。另外,对出资者权利的保护更是关系到资本形成效率的重要问题。


  2000年,简可夫(Djankov)等人对OECD国家开办新公司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他们考察了有关公司开办的三项指标:政府所需要的程序、满足这些程序所需要的时间、为满足这些直接或间接程序所需要支付的成本(以成本占人均 GDP的比例来衡量)。在英国开办一个新公司需要走7个程序,花费11天时间,最后支付成本为人均GDP的0.56%。而要在奥地利开办一个新公司,需要走12个程序,花费154天,最后支付费用高达该国人均GDP的45.45%。如果比较开办新公司最后要花费的成本,英国的相对成本最低。


  拉波特(La Porta)等人对公司资本提供者(所有者和贷款人)权利保护方面的研究,也使我们看到英国在这方面表现很突出。从总体上讲,OECD国家对投资者和贷款人的权利保护都有一套完善的立法,只是各国的侧重有所不同而已。但是,由于保护立法各不相同的侧重影响到价值,因此,对资本的有效形成和投资有很大影响。英国对资本提供者的权利保护也在OECD国家中排在前列。


  英国所进行的市场化、自由化改革成果充分体现在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上。经济竞争力反映的是一国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对该国中期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由于国际上对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主要依据各国现时的实际经济表现,因此一个国家经济自由度的排名与经济竞争力的排名有一定差异。在国际经济竞争力排名中,那些经济管制比较严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瑞士及北欧国家,比那些经济自由度较高的泛国家得分要高。1990年,日本、瑞士、德国的经济竞争力指数比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高。根据世界经济联合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以下简称GCR),英国无论是在国家经济结构可能带来的经济增长潜力排名,还是目前经济要素为现实经济所带来活力的排名都处在OECD成员国家中的前列(分别列第7和第8位)。当然,与经济自由度排名相比,英国经济竞争力的排名不太突出。为什么英国经济自由度排名较高而体现出的经济竞争力却落后于不少管制较多的国家呢?问题恐怕与英国在提供公共财政服务方面表现得较弱有关。比照同时期各国基础设施和方面的排名,英国大大落后于其他OECD国家,在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上的排名为第17位,而在教育上的排名更低至第20位。虽然经济学家现在无法定量分析该两个要素对GDP贡献率的大小,但一致公认这两个要素对经济增长表现有重大影响。


  三  GDP增长率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全面改善


  英国经济改革是否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我们可以从经济改革前后的产出变化中找到答案。特别是比较英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人均GDP的发展趋势变化,就可以基本上看出英国改革的效果。之所以选择人均GDP是因为:第一,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化改革通常能够增加经济产出;第二,有关人均GDP和劳动力投入这两项指标的统计数据比较丰富,涵盖较长的阶段,便于分析英国经济表现的变化过程;第三,其他一些宏观经济指标,如失业率等,与人均劳动力投入有着高度的相关性;第四,人均GDP是进行国际间比较最常用的指标,许多政策制定者经常监测该指标并修正经济政策来提高人均经济产出。


  美国劳动统计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BLS)对13个最发达国家 1960—2000年间的人均GDP进行了连续的统计(见表5),从1960到1979年英国的相对人均产出下降趋势明显,从相当于美国人均产出的74%下降到68%。 1960年,英国的人均GDP与西德的水平相当,比法国高15%。但在1979年,英国的人均GDP却比同期的西德低15%,比法国低12%。英国在最发达国家中的排名也从第3位下降到第12位。但在80年代和90年代,英国的经济表现良好,与美国相比,人均GDP只有轻微的下滑(从1979年相当于美国的68%下滑到1999的66%),与德、法相比有略微的上升。但英国的排名没变,仍然是第12位。


  表5  英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实际人均GDP值(1960—1998,美国为100)


国别

绝对数额(美元)

相当于美国(%)

1960

1979

1998

1960

1979

1998

英国

9,974

15,202

21,502

74

68

66

排名

3

12

12

 

 

 

主要竞争对手

西德

9,842

17,769

24,868

73

80

77

法国

8,546

17,064

22,255

64

77

69

美国

13,414

22,254

32,413

100

100

100


  注:(1)GDP值按1998年价格水平以美元计。(2)汇率按购买力平价换算。(3)将美国的人均GDP值设定为100。资料来源: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2000.


  从本表中很难看到英国经济在80年代后与主要竞争对手对比发生了什么变化,除了与美国相比,英国的相对下降幅度比德、法小之外,该表似乎没有反映出英国经济改革对提高经济产出的积极效应,是不是改革的措施没有什么用处,英国的经济仍处在相对下降之中呢?要得到准确的答案还需要将人均GDP增长率进一步细分,分析隐含在人均GDP内部的因素。


  1.人均GDP增长率的细分


  人均GDP增长率是衡量一国经济产出的重要指标,但众所周知,任一时期的GDP都是由当时的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尚不具备劳动技能的少年儿童、已退休的劳动者是不参与GDP创造的。经济改革措施对经济产出发生作用和产生影响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人口中的工作人群,他们的行为以及在经济组织中的效率才是影响人均GDP增长率的核心因素。因此,可以把人均GDP指标再进一步细化,用GDP除以工作人口来代替全部人口,这样得出的工作人口人均GDP增长率能够更真实地体现各国的经济增长能力。在1960—1979年间,英国经济增长率表现落后于其他几个主要经济竞争对手(美国除外),但在1980—1999年间,英国工作人口人均GDP增长率明显超过其他主要国家。从两个时期的趋势变化值来看,除美国外的其他各国,均呈现出人均GDP增长率下降的发展趋势,但英国下降的幅度明显比其他竞争对手小(见表6)。这说明英国1979年后实行的经济改革有效地提升了经济增长能力。


  表6  实际GDP增长率及其构成


国别

人均GDP增长率

GDP/劳动力投入

人均劳动力投入

1979前

1979后

变化

1979前

1979后

变化

1979前

1979后

变化

A:以劳动力人数的劳动力投入

英国

2.32

2.03

-0.29

2.50

1.76

-0.74

-0.18

0.27

0.45

(0.09)

(0.09)

(0.12)

(0.07)

(0.07)

(0.10)

(0.07)

(0.07)

(0.10)

西德

2.95

1.19

-1.76

3.67

1.55

-2.12

-0.72

-0.35

0.36

(0.10)

(0.10)

(0.14)

(0.07)

(0.07)

(0.10)

(0.07)

(0.07)

(0.10)

法国

3.34

1.27

-2.07

3.66

1.76

-1.90

-0.32

-0.49

-0.16

(0.09)

(0.09)

(0.12)

(0.08)

(0.08)

(0.12)

(0.04)

(0.04)

(0.05)

意大利

3.66

1.49

-2.17

4.56

1.99

-2.56

-0.90

-0.50

0.39

(0.10)

(0.10)

(0.14)

(0.15)

(0.15)

(0.21)

(0.07)

(0.07)

(0.10)

美国

1.84

1.98

0.14

1.56

1.49

-0.08

0.28

0.50

0.21

(0.13)

(0.12)

(0.17)

(0.10)

(0.10)

(0.13)

(0.06)

(0.06)

(0.08)

B:以每年的全部工作小时计算的劳动力投入

英国

2.32

2.03

-0.29

3.44

2.10

-1.34

-1.11

-0.07

1.04

(0.09)

(0.09)

(0.12)

(0.06)

(0.07)

(0.09)

(0.09)

(0.09)

(0.13)

西德

2.95

1.19

-1.76

4.74

2.18

-2.55

-1.78

-0.99

0.79

(0.10)

(0.10)

(0.14)

(0.07)

(0.06)

(0.09)

(0.08)

(0.08)

(0.11)

法国

3.34

1.27

-2.07

4.57

2.02

-2.55

-1.24

-0.75

0.48

(0.09)

(0.09)

(0.12)

(0.08)

(0.08)

(0.11)

(0.08)

(0.08)

(0.11)

意大利

3.66

1.49

-2.17

5.36

2.21

-3.15

-1.70

-0.72

0.98

(0.10)

(0.10)

(0.14)

(0.13)

(0.13)

(0.19)

(0.08)

(0.08)

(0.11)

美国

1.84

1.98

0.14

2.06

1.51

-0.55

-0.22

0.47

0.69

(0.12)

(0.17)

(0.09)

(0.09)

(0.12)

(0.06)

(0.06)

(0.09)

(0.13)


  注:(1)人均GDP计算为GDP/可工作人口(16-65岁);(2)括号内为标准差。资料来源: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2000.


  表7是英国工作人口GDP增长率与其他国家同期指标的相对比较情况,也同样说明了英国经济在改革后的表现超出了其竞争对手。在实行经济改革之前,英国与主要经济竞争对手国家的工作人口人均GDP相对增长率是负数(见表7的A栏),表明在此期间,英国的该指标低于其他国家。而在实行经济改革的1979到1999年间,英国工作人口人均GDP的相对增长率全部为正数,表明英国的工作人口人均GDP增长率的改善幅度超过其他竞争对手。

2.工作人口人均GDP的细分

  工作人口人均CDP增长率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人均GDP的劳动力投入增长率和工作人口人均劳动力投入增长率(见表7的细分2),以上这些指标都反映了英国改革前后的运行变化,有助于把握英国经济总体转好的根源所在。


  表7  英国与其他国家工作人口人均GDP的相对增长率


国别

工作人口人均GDP差异

细分1

细分2

GDP/工作人数

就业人数/全部工作人口

GDP/工作小时

总工作小时/全部人口

1.00

2.00

3.00

4.00

5.00

A.1960-1979

英国-西德

-0.63

-1.17

0.54

-1.30

0.67

标准差

(0.13)

(0.11)

(0.10)

(0.09)

(0.12)

英国-法国

-1.02

-1.16

0.14

-1.13

0.12

标准差

(0.13)

(0.11)

(0.08)

(0.10)

(0.12)

英国-美国

0.48

0.94

-0.46

1.38

-0.89

标准差

(0.16)

(0.12)

(0.08)

(0.11)

(0.11)

B.1979-1999

英国-西德

0.84

0.21

0.62

-0.08

0.92

标准差

(0.13)

(0.10)

(0.10)

(0.09)

(0.12)

英国-法国

0.76

0.00

0.76

0.08

0.68

标准差

(0.13)

(0.11)

(0.08)

(0.11)

(0.12)

英国-美国

0.05

0.27

-0.23

0.59

-0.54

标准差

(0.15)

(0.12)

(0.09)

(0.11)

(0.11)

C.增长率的变化:1979-99对1960-79

英国-西德

1.47

1.38

0.09

1.21

0.25

标准差

(0.18)

(0.14)

(0.14)

(0.13)

(0.17)

英国-法国

1.78

1.16

0.61

1.21

0.56

标准差

(0.17)

(0.16)

(0.11)

(0.14)

(0.17)

英国-美国

-0.43

-0.66

0.24

-0.79

0.35

标准差

(0.21)

(0.16)

(0.13)

(0.15)

(0.16)


  注:(1)第一栏表示的是英国可工作人口GDP增长率与相比较国家间指标的差异。(2)第二栏是GDP除以就业人数,第三栏是就业人数除以全部人口。(3)第四栏是以小时衡量的人均GDP增长率,第五栏是人均工作时间。(4)括号内为标准差。来源: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2000.


  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资料,英国在实施经济改革以后其工作人口人均CDP的增长率相对于德、法的同一指标来说表现较好。1979年以后,英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德、法两国的水平基本相当,但英国的人均劳动力投入指标稳中有升,而德、法的该指标却呈下降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劳动力投入的增长是导致英国1979年后人均GDP增长率的表现好于其主要竞争对手德、法两国的主要因素。


  四  福利制度改革重塑经济体制的激励导向,提升劳动生产率


  一国的福利制度特别是公共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该国经济机制的激励导向,因为大部分的福利设计都是关于个人(或群体)因遭遇社会或特殊风险暂时或永久脱离工作岗位而能够享受的经济待遇安排,如养老、失业、伤残、生育、医疗等,福利安排影响人们对工作与不工作的选择(劳动力供给),直接涉及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建设和均衡形成。英国是社会保障思想和制度建设的发源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最早宣布建成福利国家,较为完善的福利制度安排为其战后经济繁荣提供了稳定的社会基础。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呈刚性膨胀的福利支出使得社会保障体系逐渐演变成阻碍经济效率提高和经济活力增强的负面因素。


  1.以“工作”为导向的福利制度导向基本形成


  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改革相比,英国的经济改革政策具有较强的鼓励劳动力供给的刺激作用。从福利改革来看,1997年工党执政后,继承保守党政府继续改革国家福利制度的政策,但工党政府不是一味地削减福利支付,而是将原来无条件享受福利的政策导向转向以“工作”为目标的福利政策导向。改革国家公共养老金计划,削减公共养老福利,大力发展私人部门养老金计划;立法促进养老金权益的便携性,促进劳动力市场流动;改革失业福利政策,降低失业救济金水平,对年轻人失业设置相对较短的救济金领取时间,促使他们主动去寻找工作。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英国的失业福利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已处于最低水平。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增加人们积极寻找和参加工作的动力。70年代以后,包括英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参与率大幅下降,但相比较来说,英国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幅度小一些。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和弹性增强有效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前文所述的英国人均GDP增长率细分对照表中清晰地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变化对英国提高经济增长率的贡献。


  2.制定,弱化工会权利,降低了工会组织的覆盖率


  在撒切尔进行经济改革的早期,为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普遍存在的工会化问题,英国先后于1980、1982、1984年修改《就业法》,就工会组织的设立、管理、内部治理、社会权利等问题进行规范,目的是弱化工会组织在劳工政策、薪资谈判、组织罢工等方面的权利,减少工会组织的会员覆盖面。1980年,英国在职雇员中工会会员比例超过50%,到1999年,工会会员覆盖率下降到30%左右,同时,现在的会员在组织紧密程度和组织权利方面与80年代之前的会员不可同日而语。关于经济组织中的工会化程度与劳动生产率间的关系,根据已有的实证研究发现,改革前的工会化对劳动生产率有较显著的负面影响。例如,1979年英国经济组织的工会覆盖率是43%,这些工会会员的劳动生产率与其他非会员相比大约低10%左右。改革20年来,英国仅仅通过弱化工会组织的作用,使得英国总体劳动生产率提升了约4.3%。尽管有一部分学者认为4.3%的贡献度也许是弱化工会组织权力的上限,但大家公认工会覆盖率的降低对提升英国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正面效应。弱化工会权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雇主雇佣和解雇劳动力的选择度,提高了劳动力市场需求方的灵活性和工资弹性,增强了经济体系快速适应商业周期的能力。


  3.鼓励微观经济组织实施“利润分享”计划,提高劳动生产率


  英国改革期间,一方面还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弱化政府机构在资源配置中的职能,另一方面又倡导所谓的“大众资本主义”,即通过各种形式的“利润分享计划”或“股权参与计划”把雇员整合到经济组织中去,使得他们不只是领薪者,还能够分享的发展和劳动成果。1978年的《法案》推出了“经认可的利润分享计划”方案,允许企业设立职工参与企业利润分享的计划,职工分到的利润可以享受一定的免税优惠。该项政策推出以后,利润分享计划在英国得到较大发展,英国雇员人数超过25人以上的工商企业中,实施利润分享计划企业的比例从1984年的19%上升到1998年的46%。据测算,该项措施对劳动生产率提升的贡献度在10%到18%之间,对总体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度在2%左右。各种形式的利润分享计划表面上看不是福利改革的内容,但它却是配套福利改革的政策,削减掉的国家公共福利通过以“工作”为核心的收入增长计划进行补偿。此外,英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也提高了经济体系运行效率。1979年,英国国有企业创造的GDP值占英国全部GDP的12%;到了1999年,这一比例只占到2%。1975年,英国国有企业雇佣的职工人数占英国全部就业劳动力总数的7.3%,1999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4%。从微观上看,私人企业通常比国有企业在管理上有更高的效率,在经济环境和其他经济条件相同的条件下,私人企业能够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宏观上看,国家在把一些较为重要的行业和企业出售给私人部门的同时,也打破了那些原先受保护行业的进入壁垒,促进了国民经济体系全方位的竞争,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根据英国一些专家的研究,从原国有企业转移到私人部门的劳动力,在1979—1999年间,其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20%,使得国家总体劳动生产率提高1.1个百分点。


  五 小 结


  总之,英国坚持了20多年的经济改革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比较各国经济自由度指标,英国经济的自由度在OECD国家中处于前列,超过其欧洲大陆上的主要经济竞争对手德、法两国,有些指标甚至比美国的还要好;从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指标看,在改革以前,英国的这两项指标与德、法国家相比都呈现出相对下滑的趋势,经过20多年的改革,英国该两项指标开始进入了上升通道,在人均国民收入方面缩小了与德、法等国家的差距。进入21世纪以后,英国市场化改革的效应进一步显现,2003年,英国人均GDP以微弱优势超过德、法两国,在全球排名第19位,同期德法分别为第20和21位。2004年,英国仍然保持全球第19位的排名,但德、法的排名却下滑到第23、24名。2001至2003年,德法两国的经济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德国2003年甚至发生了0.1%的轻微衰退,法国 2003年经济增长率为0.47%,相比较而言,英国的经济增长要强劲得多,三年平均增长率接近2%。虽然英国没有像美国那样,出现以“新经济”为主导的繁荣,但英国改革20年来实现的就业增长与实际工资同步增长,是其他所有竞争对手都没有取得的成就。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也只是到90年代中后期“新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时才实现了就业率与实际工资收入同时增长的目标。


  从经济思想方面分析,推动英国20多年改革的撒切尔主义是新自由主义的现实经济政策版本,强调效率优先。撒切尔执政时期的许多改革措施都是以增加英国经济运行效率、提高经济活力、增强国家竞争力为目标,如私有化政策、弱化工会权利政策、减少政府福利支付政策等,都体现了新自由主义倡导的效率理念。然而,事物总是存在多面的效应。正因为保守党政府太注重经济效率的一面,忽视了社会再分配,没有解决好社会弱势群体存在的贫困问题(老年贫困、青年失业、妇女就业与福利问题),使得保守党虽然改革绩效斐然,却失去执政地位。工党1997年上台后,整体经济政策仍然继承撒切尔主义的精神实质,继续市场化改革,巩固英国宏观经济体制在提升运行效率方面已取得的成果。特别是将英格兰银行从原隶属于财政部的体制下解放出来以后,对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英格兰银行制定了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之下的货币政策目标,根据国内物价形势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八年来,英国通货膨胀率被控制在很低的水平,没有超过既定的目标位,现阶段不到2%的通货膨胀率是英国197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物价稳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稳定发展。


  伴随着物价的稳定,英国的利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现行4.7%的利率是英国近40年来的最低位,资本价格低廉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的资本形成效率,提高了企业的投资动力;同时,抵押贷款利率降低,也为家庭节约了不小的利息开支,按照工党在2005年竞选中公布的数据,工党取得的低利率成就,让英国居民家庭比保守党执政时期每年节省了3700英镑的利息支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有利于增加国内市场的吸收能力,繁荣消费市场,扩大总需求。经济绩效在劳动力市场上体现为失业率的持续下降,1998年初英国的失业率为6.3%,此后一路走低,2000年中即下降到5.2%左右,直到2003年10月前,失业率一直维持在5.0—5.4%之间。进入2004年,失业率进一步下降,直至2005年第一季度,英国失业率一直在4.6—4.8%间的低位波动,创下了英国近30年来最低的失业记录。1997年至2004年底,劳动力市场净增200万个工作岗位,这一成绩成为工党2005年大选雄厚的资本。英国经济从1997年至今(2005年第一季度)取得了连续8年不间断的净增长(以季度增长率为衡量标准),虽然实际增长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只在1%左右,但这一增长表现创下了近200年英国发展史上最长的持续增长记录。


  虽然工党在2005年竞选中极力渲染本党执政期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业绩,但我们应该看到,没有撒切尔时期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厚积”,英国经济不可能在布莱尔执政时期产生举世瞩目的“薄发”。目前,英国政府正借助于经济稳定增长的良好形势,着力于改善公共服务,增加和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的基本建设投入,克服掣肘经济发展的“短腿”,打造国家的长期竞争力。可以预计,只要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发生严重的负面冲击,英国仍然可能保持稳定增长局面。当然,如何引领英国经济尽快走出低速增长区、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率,将是新一届工党政府制定经济政策重点关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