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损失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培林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000年30个省的21个国有以及规模以上制造业部门进行的分析表明,如果消除各省份产出配置结构扭曲,以及生产要素在省际之间配置结构扭曲,可以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使该年度国有以及规模以上制造业的产出增长约5%。从区域对比情况来看,中西部地区产出配置结构的扭曲程度,要高于东部沿海地区。这表明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是统筹区域的重要途径。

?

关键词:地方  市场分割  技术效率



  一、研究的问题及其意义

 

  建立统一的全国大市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消除地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可以说,这是我们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建立起并逐步得到深化的共识”(李剑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载于《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45页。)。 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指出: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对商品市场体系、要素市场体系、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再一次指出要“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建立一体化的全国大市场,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缩小区域发展水平差距和人际收入差距,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对国内市场一体化问题的研究,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但是对中国目前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严重程度的判断,学术界存在严重分歧。当前阶段我国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究竟多严重?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问题目前主要存在于哪些地区、哪些行业、哪些部门?未来我国市场一体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制定,显然首先需要对上述问题进行判断。在加入WTO的背景下,为了对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等重大问题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在国家基金的重点资助下,组织实施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地区协调发展及区域政策分析模型研究”。?


  课题组组织实施的全国性的大面积问卷调查(请参见李善同,侯永志,刘云中,陈波:“中国国内地方保护的调查报告——基于抽样调查的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专刊第六十五号;和李善同,侯永志,陈波:“中国国内地方保护的调查报告——非企业抽样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总2042号。)表明,改革以来中国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问题,已经大大减轻;但仍然没有根除,在有些地方和行业,还比较严重。为呼应该调查的结果,本报告的研究,作为课题的一个部分,主要着眼于定量测度当前我国地方保护和市场一体化的严重程度,并力图刻画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在地区之间的差异。

?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

 

  (一)研究方法?


  香港浸会大学经济系李崇高等人,构造了一种可以用来度量多个小经济体构成的集合体产出效率的方法(参见Li, Sung ko and Ying Chu Ng (1995), “Measuring the Productive Efficiency of a Group of Firm”, 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 1(4), 377~390.)。 首先,在假定生产函数具备一些通常性质的条件下,可以构造一个代表性经济体,代表性经济体的投入和产出等于各小经济体的投入和产出的平均水平。代表性经济体的技术效率,就是该集合体的整体技术效率。把这个整体技术效率记为H,它是一个大于等于1的正数。H在经济学上的含义是,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通过改进管理和消除各种扭曲,各种产品能够成比例地扩大到实际产出的多少倍。比如,假定H等于1.05,那么就意味着,在投入要素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种种手段,各种产品可以同比例地增长到实际水平的1.05倍,增长5%。换言之,这5%的种种产品,就是种种原因导致的产出损失。显然,H取值越大,说明这个集合体的效率越差;H等于1,是最有效率的情形。

?

  接下来,通过引入影子价格(影子价格,是整个集合体技术效率最高时的产出结构对应的销售收入最大化的相对价格。影子价格不等于实际的价格。),可以把整个集合体的技术效率H分解为三个因子的乘积。即各小经济体加权的技术效率(TEW)、各小经济体加权的产出配置效率(AEW)以及生产要素在各小经济体之间的配置效率(RE)。?


  在我们的研究中,小经济体就相当于21个省的国有以及规模以上制造业部门,小经济体的集合体就相当于整个国家的国有以及规模以上制造业部门。

?

  我们以TE?W代表各个省份技术效率不高造成的产出损失。具体而言,是指因为管理不善等原因,使各个省份实际产出没有达到同时期技术条件下潜在最高产出而导致的损失。?


  AE?W代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对各个省份造成的产品配置结构扭曲损失。具体而言,是指各省份实际产出结构,偏离了给定产品影子价格决定的最优产出结构,而导致的损失。?


  RE代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造成的生产要素在省际之间配置结构扭曲损失。具体而言,是指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条件下,生产要素不能按照收益最大化的要求在各省份之间自由流动而导致的损失。显然,RE对于单个省份而言,是没有定义的。?


  这三者都是大于1的正数,在经济学上的含义是,消除相应方面的扭曲之后,产出能够扩张到现有水平的多少倍(详细的情况,请参见Li, Sung ko and Ying Chu Ng (1995), “Measuring the Productive Efficiency of a Group of Firm”, 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 1(4), 377~390.)。显然,这三者的取值越大,说明相应方面的效率越差;取值等于1,是最有效率的情形。?


  (二)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将2000年中国的每个省份的国有以及规模以上的制造业部门作为一个小经济体,各个小经济体使用劳动力、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净值(本研究以固定资产净值作为固定资本的衡量指标,存在一定的缺陷。))、存货以及其他流动资产等四种生产要素,生产食品、造纸、纺织、机械、电力等21种产品。这些部门的详细类别,以及使用的生产要素种类见表1。?


  因为采掘业完全根据资源储量情况决定生产布局,所以在研究当中没有考虑之。西藏许多工业部门缺少资料,研究当中没有包含西藏。?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1》。根据原始数据的情况,我们按照“不高估各省份经济绩效的原则”,对数据做了适当的调整。?


表1  本研究涉及的国有以及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出及生产要素种类

 

 

  三、研究结果

?

  (一)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产出损失度量结果


  为了避免分析结果对数据加总程度的敏感性,这里估计了三组结果。三组之间的差别在于生产要素的分类详细程度不同。第一组结果中,生产要素分为四种:即劳动力、固定资产净值、存货、其他流动资产。第二组结果中,将存货和其他流动资产合并,从而将生产要素分为劳动力、固定资产净值和全部流动资产。第三组结果当中,则把固定资产净值和全部流动资产合并,从而将生产要素分为劳动力和全部资产。三组结果之间有细微的差别,但没有趋势上的差异。所以,这里以第一组结果为主介绍分析结果。限于篇幅,其他两组结果没有报告。


  根据四种生产要素情形下得到的分析结果(表2),在不需要增加任何要素投入的条件下,如果消除各种扭曲,中国国有以及规模以上制造业2000年的增加值,可以增长到实际水平的1.0486倍。其中,各个省份开放市场,使其产出配置结构最优化之后,可以使得产出增加到实际水平的1.0422倍;生产要素在各省份之间最优配置之后,可以使得产出在最优产出水平的基础上,再扩大到1.0062倍。?


  各个省份的产出结构配置效率也不同。从表2可见,北京、河北、吉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和甘肃等15个省份的产出结构,已经没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其他省份则有改善的余地,其中,青海可以通过调整产出结构,使产出增长到实际水平的1.55倍。?


表2  四种生产要素时的经济绩效

 

注:*根据前文的说明,对单个省份而言,“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指标没有定义。以下相同,不再另行交待。?

资料来源:基于前面介绍的数据得来。


  (二)区域之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比较


  在进一步讨论和分析这些结果之前,需要说明两个理论问题。?


  第一,这里的分析用同样的影子价格衡量所有省份的产出和要素配置效率,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举例来说,同样的影子价格显然无法反映各个省份的区位因素,因而也无法反映产品和要素流动的运输成本。这些因素导致的产品和要素配置结构对给定影子价格下最优结构的偏离,显然在上是合理的。比如,按照同样的影子价格,某个省份的劳动力应该流动到其他省份,但实际上,劳动力流动成本也是比较大的,有时候甚至导致流动不合算。另外,资本流动时,需要流入地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这些因素在我们的研究中反映不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讲,上述分解得到的产出结构配置损失,以及生产要素配置扭曲损失,很难全部归因于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进一步的理论含义是,上述分析结果当中的效率损失,仅仅有一部分能够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来解释。或者说,实际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情况,没有上述分析结果揭示的情况那样严重。?


  第二,我们这里的方法本身还存在其他缺陷。上面使用方法的长处在于,能够处理多产出和多投入情形下的效率比较问题。但是,这个长处显然在各个经济体技术同质性高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对我们这里分析的省份这样的经济体而言,发挥该方法长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缺陷。比如,在前面的三组分析结果当中,各个省份的技术效率均为1。这和经验判断显然不符。但是在该方法的框架下,无法克服这个缺陷。?


  基于上述理论前提,这里进一步展开分析。?


  扭曲的产出配置结构,只有借助于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才能够存续下去。所以各个省份的产出配置结构效率指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度量其市场封锁的程度。鉴此,下面按不同的区域划分(中部6省包括河南、江西、山西、安徽、湖北和湖南;沿海10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东北三省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余下的其他省份就是西部11省区,但是没有包括西藏。),求出区域内部省份的产出配置结构效率的算术平均数。表3是得到的结果,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出,西部11省区产出配置结构改善的余地最大;东三省次之,中部6省又次;沿海10省市通过产出结构配置而提高产出的余地最小。这里的基本分布情况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水平落后的局面,和其产出结构扭曲程度比较严重,不无关系。需要指出的是,东北三省进一步改善产出配置结构的余地,比中部6省要高。换言之,东北三省的产出配置结构扭曲情况,比中部6省要严重。我们认为,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装备和重化工业基地,东北三省在改革开放之前形成的存量产出结构,在改革以来的调整难度,要比其他区域高,所以其产出配置结构扭曲程度比中部6省严重。


表3  区域?*之间产出结构配置效率算术平均数的比较

 

注:*中部6省包括河南、江西、山西、安徽、湖北和湖南;沿海10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资料来源:根据表2结果整理得到。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上面的分析得到了几个结论:?


  第一,目前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对国有以及规模以上制造业部门带来的产出损失,大约是实际产出的5%。其他类似的研究(郑毓盛,李崇高:“中国地方分割的效率损失”,《中国社会》,2003年第1期,第70页。)认为,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导致的国民经济的GDP损失,在改革以来虽然有波动,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特别是1996年以来持续上升。到2000年,由于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导致的GDP损失高达20%。如果情况真的如此,那就表明,改革以来我国统一市场的建设,收效甚微。这个判断与我们的研究结论相比,显然后者更加符合事实。而且,本课题组组织的问卷调查结果也和我们上述的分析结果相互支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今后可以放松市场一体化的建设。按照前文的结果,如果矫正产出结构和要素配置结构带来的扭曲,可以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的情况下,使国有以及规模以上的制造业部门产出增长大约5%左右,这5%的产出损失大约为975亿元,相当于该年度全国GDP的1.1%,比2000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的非国有的普通机械制造业的总增加值(840亿元)还要高,相当于河北或辽宁或湖北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制造业增加值。即使这些扭曲当中直接归因于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部分只有一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是非常可观的。?


  另外,我们分析的对象是加总后的21个制造业部门,难以反映更加深入的情况。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的问卷调查结果,在某些地区,在某些特定行业,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还比较严重。而这些地区和行业,正是未来我国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工作重点。?


  第二,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严重程度,在区域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大致的是,西部地区最严重,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次之,东部沿海地区最轻。从这个角度来看,打破地区保护和市场分割,对统筹区域发展是有益的。?


  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行为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当然也包括从保护当中受益地区各类微观主体。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一直不能彻底根除,其原因在于,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并不是一个“帕累托改进”。这是因为,对地方政府官员而言,任期内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对促进当地生产总值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带来的福利增长,却难以在短期内体现为自己的政绩。?


  众多的研究都把改变对地方政府的考评标准,取消地方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指标,或者降低其重要性,作为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重要政策建议,但是,客观地讲,在目前发展阶段,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即使在形式上不再把当地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列为考评指标,但实际上这些指标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因为其他任何单项的替代指标的可度量性和客观性更差。?


  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和约束地方政府行为,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挖掘长期增长潜力,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除了中央政府加强自由贸易等的立法和执行力度以外,还要探索一种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在这种标准之下,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能够提高地方政府官员的考绩,从而使得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成为一种“帕累托改进”。?


  在这方面,我们的政策建议是,要综合考核地方政府,即不仅要衡量产出水平,还要考核要素生产率;不仅要考核产出增长,还要考核产出增长耗费的生产要素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