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自主创新?
一、对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状况的大体评估?
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达到26063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9%。中央企业在全部国有企业中占有支配性地位。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资料(李荣融:在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4月)。),2005年,169户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约67300亿元,实现利润6276亿元,上缴税金5413亿元,分别占全国国有企业的58.4%、69.4%和54.4%。
(一)国有企业拥有创新资源优势?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获得科研资源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大量的科研人才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根据有关调查汇总(国务院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获得的调查资料。),2004年底,中央企业有科技人才73.1万人,占我国全部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22.3%;有国家级科技人才6146人,占全国国家级科技人才总数的12.3%;有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79人,占全国两院院士人数的11.6%。中央企业有各类技术研发机构476家,涉及军工、石油石化、钢铁、有色、机械、汽车、船舶、轨道、电信、建筑、建材和医药等行业,其中许多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和研发资源都处于行业的龙头地位。?
(二)国有企业创新活动日益增强?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在过去几年里不断增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2005年秋到2006年春,就国有企业知识产权等问题所做的获得了2700多份回收问卷的专门调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陈小洪所长主持的调查。),54.5%的接受调查企业设有专门的研发中心;55.7%的接受调查企业的主要产品及其工艺含有专利技术,其所依托的专利技术由企业自行开发的占76.7%;62.8%的接受调查企业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中央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也日益活跃。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资料(李荣融:在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4月)。),2004年中央企业科技开发投入额达到768亿元,比2002年、2003年分别增长了218%和76%,2005年也保持了两位数增长。2005年,中央企业申请专利10031项,其中发明专利4462项;授权专利4948项,其中发明专利1657项。2002年到2004年间,中央企业投产的新产品达22943个。?
(三)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活跃程度不如非国有企业?
虽然国有企业过去几年进行自主创新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总体而言,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活跃程度不如非国有企业。?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6年秋天对中国四千多个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形式、政策、经营环境及改革热点的判断评价和建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54.3%的企业当年研发投入比上年增加,只有8.2%的企业有所减少,研发投入增加的企业所占比例比研发投入减少的企业所占比例高出46.1个百分点。但是,其中非国有企业要高出48.0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只高出32.0个百分点。显然,非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现象比国有企业更加普遍,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明显不如非国有企业。在同样的调查中,企业当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比重增加的占52.0%,减少的占8.6%,增加的比减少的高出43.4个百分点。但是,其中非国有企业要高出45.4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只高出27.4 个百分点。显然,国有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投放市场的活跃程度明显不如非国有企业。在过去几年里,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国有企业销售收入和净利润连年大幅度增加,而且国有企业拥有大量的高层次科研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普遍程度不如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新产品投放也不如非国有企业,说明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存在严重不足。?
(四)汽车行业:中央企业自主创新不如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对典型行业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的比较分析很能说明问题。汽车行业可以作为一个典型行业来分析,因为我国汽车行业既存在中央国有企业,也存在地方国有企业,更存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同时,汽车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特别是中国汽车工业目前正处于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阶段。2006年11月,国家统计局公开发布了我国50个工业行业 “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企业”(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司提供的资料。)。通过对每个行业的涉及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产出绩效等方面的十一项指标,如研发费用支出、拥有发明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所占比重等,进行综合评比打分,从而对自主创新能力作前十位排名。尽管这种排位方法不一定能完全反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状况,但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其中汽车整车制造行业最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排名见表1。?
表1 整车制造行业最具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排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司提供的材料。?
在这十家企业中,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是1950年代建立的中国第一家汽车企业,是一个集中了大量的创新资源的中央国有企业。而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不过是成立于1990年代末的一个地方国有企业;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生产重型卡车的地方国有企业;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和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是合资企业;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是一个几年前才设立的民营企业。显然,实力最雄厚的老牌国有汽车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并没有占优势,排名第一的是一个几年前才设立的地方国有企业,而很短的民营企业——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也能排名第六,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只排名第三,而另一家中央汽车企业并没有进入自主创新前十位排
相反,整车企业按产销量和按利润额排名,老牌国有企业却占明显优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见.),2006年,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见表2。?
表2 2006年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网站。?
老牌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落后,并不是它们不拥有自主创新资源。相反,它们的自主创新资源远比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丰富。巨大的销售量意味着巨额的销售收入和巨额的利润,它们在研发资金投入方面无疑优势明显。而且,它们有着大量的技术人员和技术手段,设有国家级的汽车技术中心或汽车研究院,这些条件是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望尘莫及的。
?
二、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当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表面文章多、形式主义多,开展创新活动是评奖导向而不是市场导向。许多国有企业有大量的科技人员,也设有齐全的研发机构,但是,许多科研活动的首要目标仍然是为了评奖而不是为了取得市场绩效,科研项目陷入“立项目-要资金-出成果-搞鉴定-评奖项-调职称-立新项”这样一个闭循环,这个闭循环无法与市场接轨,从而浪费了大量的自主创新资源。许多国有企业可以列出不少所获重大奖项,甚至也有不少专利,但这些所谓的成果到底有多少转化为投放市场的产品、转化为可应用的新工艺,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
(二)僵化的人才机制?
国有企业其实是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但国有企业人才机制仍然比较僵化,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大型国有企业中科技人员的待遇仍然没有真正摆脱官本位制度,许多科技人员最强烈的追求就是行政职务的提升。即使不追求行政职务,科技人员在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时,也存在严重的论资排辈现象,国家严格规定的全国统一的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根本无法适应企业面向市场的要求。而民营企业,则可以抛开全国统一的专业技术职称制度,创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科研成果面向市场的环境。在华为技术公司这个著名的民营企业,一个刚毕业学生到公司后两天就升为工程师、两个月后便升为主任工程师的神话在国有企业基本上不可能出现,大型国有企业更难以像华为技术公司那样规定“任何学历的人到公司一个星期后学历自动消失”这样的制度。?
(三)缺乏足够的市场压力和长期行为倾向,研发投入不足?
研究表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编写的“中国大企业集团发展年度报告2006”,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2005年,国家统计局根据销售收入排序的前500家大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大多数是国有和国有控股——的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78%。而且过去4年这一比重一直在下降,2002年为1.05%,2003年为0.91%,2004年为0.79%。这与5%的国际水平相差极大。汽车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而且我国汽车制造业正处于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的关键阶段,但这个行业研发投入比重也很低。在1998~2004年间,中国汽车工业的R&D经费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没有超过2%,最高为2000年的1.90%,最低为2003年的1.32%。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公开披露的资料(李荣融:在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4月)。),中央企业2005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目前在1.5%左右,其中工业企业在2%左右,也远远低于国际水平。?
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主要在于长期行为倾向不足。增加研发投入、加大自主创新,是典型的长期行为。一般而言,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更加缺乏长期行为。首先,国有产权制度不利于强化长期行为,增加短期投入而产生的长期收益并没有明确的享有者,没有人会鼎力支持长期行为。其次,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使得管理层有一种不稳定感,而这种不稳定感会严重妨害长期行为。再次,对国有企业管理层的激励制度也存在缺陷。目前缺乏可以大规模应用的长期激励制度,如期权制度等,仅仅靠年度业绩考核和任期业绩考核制度,不可能解决长期激励不足的问题,而且考核制度本身还有可能强化管理层的不稳定感。?
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也与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压力有关。一些国有企业,特别是具有垄断和寡占地位的中央大型国有企业,没有足够的市场压力。这些企业不但占有资源优势,而且得到多方面的政策照顾,从而排斥了竞争,感受不到足够的市场竞争压力。这些企业凭借多年垄断获得的市场优势,加上政府的政策照顾,也很容易得到外资的青睐,可以与跨国公司设立合资公司,从而在技术和产品上依赖跨国公司,更加助长了我国企业的研发惰性。?
三、成功创新的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总体状况不如人意,但也有一些国有企业多年以来致力于自主创新,并且获得了重要成果,取得了良好的市场表现。汽车行业的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其他行业也有一些成功进行自主创新的国有企业。国家统计局对50个工业行业自主创新的评价资料显示(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司提供的资料。),家用影视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排名第一位的是山东海信集团,这是一个国有企业;家用空气调节器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排名第一的是山东海尔集团,这个企业名义上是集体企业;通信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排名第一的是民营企业华为技术公司,排名第二的中兴通讯有限公司则是一个国有控股企业。?
为什么一些国有在自主创新方面有突出表现??
(一)核心管理人员长时期里比较稳定,且禀持自主创新的理念?
在那些成功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核心管理人员——这可能是高管团队,也可能是核心人物一个人——在长时期里是比较稳定的。由于自主创新是一种典型的长期行为,需要长时间的资金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和连续规划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如果核心管理人员不稳定,这样的长期行为是不可能启动的,或者启动后也不可能维持下去。?
核心管理人员长时期的稳定,也使得他们牺牲短期利益而在创新成功之后有机会享受回报,这种回报既包括金钱上的,也包括荣誉上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民营企业的核心管理人员的不稳定可以被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稳定所弥补,而国有企业由于所有者功能缺位不可能实现这种弥补,所以核心管理人员长期稳定就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管理人员在较长时期里保持稳定,可能是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许多没有进行自主创新的国有企业,也存在着其核心管理人员长期——5年、10年甚至更长——得不到更替的情况。因此,比长期保持稳定这一现象更重要的,是核心管理人员长期保持稳定的背后因素。换句话说,核心管理人员确信自己长时期里能稳定保持职务,而不是时刻为自己可能失去职务而忐忑不安,可能更加重要。推行股份制改造,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可能是消除核心管理人员对于职务不确定感的一个办法。?
核心管理人员禀持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也非常重要。换句话说,核心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发展理念对自主创新是非常有害的。怎样才能使核心管理人员弱化机会主义理念,强化自主创新理念?个人禀性和组织文化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要使具有长期行为特性而不是具有投机行为特性的人成为核心管理人员,就需要继续改革国有企业负责人的产生方式。另外,强化企业的创新氛围、形成企业的创新文化也很重要,外部诱导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二)核心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可以分享创新成功后的市场收益?
民营企业的创新收益主要由所有者享有,从而形成了对所有者的创新激励,所有者因此也有积极性通过其他方式来激励核心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的创新贡献。而国有企业由于所有者功能缺位,核心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分享长期创新收益就非常重要。?
中兴通讯公司是一个典型的核心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能分享到长期创新收益的企业。这个企业由航天部691厂、深圳广宇工业公司和香港运兴贸易公司于1985年共同投资创办,其中691厂占总股本66%。中兴通讯创办人、一直任中兴通讯董事长的侯为贵,以及中兴通讯的核心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于1990年代初以个人出资方式设立了一个民营企业——深圳中兴维先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简称中兴维先),这是一个用于核心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持有中兴通讯公司股份的壳公司。海信也是一个创新型企业,它设有“产权特区”,即在母公司还是百分之百国有的情况下,对下属公司实行管理层和技术骨干大比例持股。?
(三)长期坚持较高的研发投入水平,且注重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的保护?
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最重要是坚持不懈。海信就一直重视研发投入,近年来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都达到4%~5%。中兴通讯公司和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过去几年里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均保持10%以上。?
成功自主创新的企业很注重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的保护。这些企业的专利申请量比较大,对其他企业盗用其专利技术等行为会通过武器和其他手段进行有力反击,并且也很注意采取措施防止自己的研发人员将研究成果外泄或转移出去。?
(四)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企业为什么会进行自主创新?我们把企业创新的驱动因素大体分为五种:资源驱动,理念驱动,竞争驱动,危机驱动,任务驱动。所谓资源驱动,是指因为企业富有创新资源,这些资源聚合在一起而然地出现创新。所谓理念驱动,是指企业核心管理人员的信仰、信念、价值体系、战略思维中,或者企业文化中,存在崇尚创新、促进创新的基本元素,从而导致创新活动的活跃。所谓竞争驱动,与理念驱动恰恰相反,创新不是来自于理想主义,而是来自于赤裸裸的现实主义,即企业由于竞争的压力,不得不进行创新以维持生存和持续发展。所谓危机驱动,是因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某种危机或瓶颈,为了突破危机和瓶颈而进行的创新。危机驱动与竞争驱动密切相关,但我们还是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种类。所谓任务驱动,是指企业本身并没有创新的意愿,但由于外部机构如政府部门等向企业布置了创新的任务,企业不得不进行的创新。?
大部分创新是来自于竞争驱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针对企业创新问题进行了一项调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陈小洪所长主持的调查。),在问及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主要原因时,有如下几项选择(可同时选择多项):a.国家政策、法规规定;b.国家计划安排;c.用户需求;d.市场压力;e.增加企业战略储备;f.其他企业委托。调查结果显示(表3),79.7%的企业选择了市场压力这一项;82.1%的企业选择了用户需求这一项;74.8%的企业选择了增加企业战略储备这一项。因为市场压力和用户需求而进行的创新,实际上都可以归于竞争驱动。增加企业战略储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归于竞争驱动。?
表3 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主要原因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问卷调查。?
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或者一些将竞争对手远远抛在后头的大型企业,自主创新有可能主要来自于理念驱动或资源驱动。而企业的创新活动主要受竞争驱动。因此,构建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对于促进企业创新,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创新,具有关键的意义。如果一个行业,新企业的进入非常困难,以及新企业在获得资源方面受到政府不当限制或已进入企业的无理排斥,或者各企业之间因为规模、所有制、长短等方面的差异而受到不同的政策待遇,都会妨害这个行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最终会妨害这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是竞争驱动的典型例子。在2001年以前,由于不存在竞争性市场结构,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很不活跃。2002年以来,由于国内新企业的进入,自主创新活动空前活跃,不但新进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进行自主创新,老牌国有企业也因为竞争压力加大而被迫进行自主创新。?
(五)后进入企业或第二梯次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更高?
中国许多重要行业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由大型老牌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这些大型老牌企业的市场表现决定了整个行业的市场表现,这些大型老牌国有企业的创新成果决定了整个行业的创新成果。这容易使政府走进一个误区:只有大型老牌国有企业堪担重任,政府资源应该向大型老牌国有企业倾斜。至少在自主创新方面,这种认识和这样的做法是值得怀疑的。后进入的企业或者第二梯次的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由于生存压力大,可凭借的资源少,更不存在垄断地位,它们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更大。?
汽车行业就是一个例子。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后进入企业,也是第二梯次企业。几年里,它自主开发了QQ、东方之子、旗云、瑞虎、A50等车型,2005年开发了中国第一个汽车发动机自主品牌ACTECO。它2001年的销量只有2.8万辆,但2005年销量猛升到近19万辆; 2005年还出口轿车18000辆,位列全国第一。?
四、一些建议?
(一)改进公司治理,减少企业核心管理人员对于职务的不确定感?
减少国有企业核心管理人员对于职务的不确定感,有利于培育长期行为,从而促进自主创新。所谓减少不确定感,绝对不是指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固定化、老龄化,不是指回到过去的“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的老路上去,而是要改进公司治理,对国有企业核心管理人员的聘用、评价、解聘都要有规可循,有据可依。国资委在考核制度中引入对自主创新进行评价的内容,可能是一个误区。并不存在一个适用所有国有企业的千篇一律的考核办法,更何况自主创新由于其结果的不确定性、过程的不可测度性、见效的长期性而难以考核。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加快建立国有企业的董事会,真正由董事会来对核心管理人员进行聘用、评价、解聘。董事会承担上述职能,就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合用和具有弹性及综合性的业绩评价制度,由董事会确定一个企业在什么时候自主创新是核心管理人员的首要任务,以及通过什么方法来确定核心管理人员是否真正致力于自主创新,而不是仅仅看研发资金投入这样的表象指标。?
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对于建立真正独立和有效的董事会,对于改进对核心管理人员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方式,是有用的。股权多元化由于引入了利益更加清晰和更加持久的新股东,从而部分地弥补了国家所有权功能的缺位,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企业的长期行为。?
(二)对科技人员的身份制度进行改革,摈弃全国统一的职称制度?
国有企业拥有大量的科技人员,但是这些人的聪明才智远远没有发挥,这是最大的浪费。科技人员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与科技人员传统的身份制度有莫大关系。科技人员传统的身份制度一是行政化、官本位,二是学历导向和论资排辈的全国统一的职称体系。这种传统的身份制度不打破,是不可能促进科技人员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专注于科技工作和看重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那些成功进行自主创新的国有企业,大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新设立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的科技人员逐步摆脱了传统的身份制度。?
对科技人员传统身份制度进行改革,核心是摈弃全国统一的职称制度。由于全国统一的职称制度根深蒂固,全面摈弃可能会遇到极大阻力,因此可以采取比较折中的办法,譬如说采用双轨职称制度,一方面仍然按国家规定给科技人员评定全国统一的职称,但这种职称与科技人员的岗位、待遇和升迁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便于科技人员调出时与外部进行对接;另一方面,企业实行自己的职称制度或者其他专业技术称呼或岗位制度,彻底打破论资排辈和学历导向。?
(三)放开竞争,防止国有企业垄断和资源优占的固定化?
竞争性市场结构对于促动国有企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维持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让国有企业资源优占的固定化,会严重削弱国有企业的创新动机。这可能会产生一个悖论:当政府部门或出资人机构要鼓励创新时,首先就会自然想到给国有企业一些支持性政策;而支持性政策在中国很容易走过头,成为排斥竞争、强化资源优占的政策。因此,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十分重要的。有关政府机构应该在尽量多的行业构建竞争性的市场结构,而不是构建垄断性市场结构。减少进入限制、降低进入壁垒,制止老牌大型国有企业对新进入企业的排斥,鼓励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的合规流动,是构建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基本做法。?
当然,在放开竞争的同时,要注重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使企业的竞争实力更加依赖自己的创新能力。
?
(四)启动不具有公共性的国有科研设计院所的改制或与制造业企业重组?
中国有大量的国有科研设计院所,集中了大量的创新资源。但是,这些创新资源一方面存在与市场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身份制度束缚而存在浪费现象。我国一些国有科研院所逐步或正在转制为企业。下一步,应该启动不具有公共性的国有科研设计院所的改制或与制造业企业重组。所谓改制,就是要对这些科研设计院所实行股权多元化,包括实行员工持股。对于这些院所以员工持股方式进行改制,应该有比较宽松的政策。所谓与制造业企业重组,就是将这些院所并到相关制造业企业中去。到底是改制还是重组更能促进自主创新,是需要认真评估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应该防止单一倾向,如单一地进行重组而忽视改制。实践证明,改制对于提高这些院所的积极性是重组所不能比拟的,但是重组更有利于促进科研与制造的结合从而实现优势互补。?
(五)国资委牵头建立国有企业之间的联合研发平台?
由于一个行业往往存在若干个国有企业,或者不同行业的国有企业面临相关的创新问题,就重大的共同需要的课题建立联合研发平台进行联合创新,是一个好办法。美国、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都就重大的创新课题,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企业和研究单位形成研发联盟,取得了良好效果。?
国资委可以牵头组织所出资的同行业若干企业就行业重大创新课题建立联合研发平台,也可以牵头组织所出资的不同行业若干企业就共同关心的重大创新课题建立联合研发平台。至于平台的具体形式和操作方式可以进一步研究。国资委也可以出面向国家有关部门为联合研发平台申请一些费用资助。国资委日后若能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也可以直接给予费用资助。当然,国资委牵头组织的研发平台不能成为垄断创新资源、排挤非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手段。?
(六)国资委可以建立企业创新评估制度和组织企业创新交流平台?
为了从外部以适当方法给国有企业施加自主创新的压力,并且弥补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负责人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缺乏自主创新方面内容的缺陷,国资委可以建立重要企业创新评估制度和组织企业创新交流平台。建立重要企业创新评估制度,可以委托独立的机构,譬如说中国工程院,每年分别选取若干重点行业所属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状况进行评估,包括所取得的进展、存在的不足、面临的挑战、以后努力的方向,以及同行业各企业之间的对比,等等。这种评估不是基于僵化的、统一的指标体系,而是基于评估专家的调研和判断。在此基础上,公布中央企业自主创新白皮书、发布企业自主创新指南、组织企业创新交流平台。对企业创新的评估,并不宜作为企业负责人考核、奖惩、任免的依据,而是要给企业形成一种创新压力和提供创新方向的指引,也可以给董事会作为评价管理层能力和业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