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业科技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关键词:社会事业,科技,国际比较,机遇和挑战,新科技革命??
一、社会事业科技发展的国际趋势?
20世纪90年代,世界已步入“知识”时代,发达大国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及发展中大国(如印度、巴西等)呈现出大幅度加大社会事业科技投入的趋势,提升综合国力,维护国家、社会安全,借以促进社会进步,有些特点值得关注:?
(一)国家安全管理系统重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信息管理技术与技术系统是国家安全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最早建立重大事故应急系统信息平台,国家安全管理系统建立的标准安全指挥结构是以事故指挥系统、多机构协调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三大关键系统为基础。全盘指挥战略性的研究与开发(R&D)确保了国家安全管理系统的持续改进。国家安全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能力的提高依赖科学技术的支持。国家必须保持关注安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起着支撑作用,在较低成本的基础上能较大地促进国家安全管理系统能力的提高,遵循五项原则,即:(1)相容性,多专业、多组织或多功能部门一起运行时不应相互干扰。(2)支柱性,以科技作为国家安全管理系统各方面能力提高的支柱。(3)标准化,作为多辖区、地域、和功能相容与发展的基础。(4)资源广泛性,技术开发需要广泛的资源,国家建立资源配制与优化机制,实现事故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科研的协调、应用、发展、示范、测试和评价。(5)计划性,研发战略计划分析未来技术发展方向,提高事故管理能力、降低管理成本。为保证有效的研发,国家事故管理系统整合中心与国家科技部、国家安全部,将事故管理的科技研发纳入国家研究与发展议程,各公私实体和各级机构一致行动。?
(二)重视利用科技手段促进安全生产,借以实现变废为宝
发达国家从煤矿的防瓦斯爆炸,到安全生产预防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再到重大事故应急系统的建立和运转,科技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安全科技必须有所超前,从而可以保障和促进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同时,大量的科技投入不但保证了生产安全,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德国的处理矿井瓦斯的技术为例,过去人们只是将它简单地引出矿井,没有将其作为能源加以利用。从生态角度而言,这种做法很不得当,因为矿井瓦斯中含有大量甲烷,而甲烷是有损气候的气体,甲烷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气体强21倍。经过科技人员的努力,德国老煤炭基地鲁尔区有的公司成功地利用矿井瓦斯进行发电,将这原本危害矿井安全的气体变废为宝。?
(三)矿山安全重视职工安全培训?
美国70年代的事故调查报告和安全手册显示,85%的事故是因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所致,仅15%的事故产生于不安全的环境和设备。据此,美国在1977年《矿山安全与健康法》的第115条,规定了采矿必须安排所有工作人员(包括经营者)进行健康和安全培训,并对培训内容作出详细规定。所有采矿业工作人员在上岗之前必须接受培训,以后每年仍要接受再培训。?
1.培训的组织方式。按规定,矿山经营者可自己举办培训,也可参加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主办的培训,或参加经矿山与健康监察局批准的由州或其他联邦机构、矿山经营者协会、矿工代表协会等机构举办的培训。美国许多州都有适于矿工培训的专科院校,比如阿拉巴马州的比维尔州立学院。阿拉巴马州有露天和地下煤矿和非金属矿。比维尔州立学院在过去10年中每年平均培训6500名矿工,尤其注重为没有能力进行培训而又非常需要培训的小型独立经营的矿山提供培训服务。?
2.培训时间。美国对新矿工、从事新工种的矿工、重新雇佣的有经验的矿工的培训时间和内容都有具体规定,矿工还要进行定期培训和危险培训。?
新矿工的培训。《矿山法》规定,地下矿新矿工工作之前,必须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培训,并在现场进行约8小时的实地培训。露天矿或在地下矿地表部分工作的新矿工必须接受不少于24小时的培训,可在其工作岗位安排之后接受培训,但在被安排到工作岗位之前,至少应为其提供8小时的培训。此后新矿工必须在60天内接受余下的16小时的培训。?
(四)加大社会事业科技投入,成为政府部门更好地完成使命的重要环节?
欧盟提出2010年前实现欧盟国家研发经费占GNP3%的目标,确立七大优先领域,除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纳米技术、基因学、军事高科技等高新科学之外,社会事业领域的科技投入也备受关注,提出可持续发展、气象、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类健康风险、欧洲社会的管理和公众参与等项目。美国通过研究与开发经费支持社会事业领域科技发展,联邦政府还通过其他途径支持社会事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包括联邦政府部门给予相关机构直接行政拨款和购买先进设备、装置和系统;与联邦政府相比,州政府的R&D财政经费则更大比例地投向社会事业领域。从世界各国投入资金来源上看,都强调了政府在社会事业科技发展中的责任。?
(五)投入产出目标突出本国特色
美国强调全面领先,德国强调发展前沿技术,日本、韩国强调发展产业共性技术,印度和巴西强调局部领先。?
美国科技投入产出目标几乎涵盖了所有社会事业领域,重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1)保持在所有科学知识前沿的领先地位;(2)增进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之间的联系;(3)鼓励合作伙伴以推动物力资源及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有效作用;(4)造就21世纪的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5)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和技术素养。尽管美国政府定期更迭,但从其政府社会事业科技投入的分布状况看,基本反映了五大投入产出目标的连续性。?
韩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前曾经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亚洲风暴后转而实行革新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战略。社会事业科技发展战略由以往的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研发管理体制由部门分散向整合型转变,社会事业科技开发由强调增加投入和扩张研究领域向提高研究质量和成果产业化转变。?
在家,要准确地确定其社会事业科技投入产出目标,一般较为困难,因为面临的问题多,且多为二元结构,各类技术混杂在一起,必须量力而行,但不能说此类国家不能有相对稳定的社会事业科技投入产出目标,在国际上,印度已经做得比较成功。印度把本国的社会事业科技投入产出目标定位在三个方面:一是保持印度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区域性技术领先地位。印度首先强调利用最新的技术实现国家战略和安全目标的重要性,对内,政府强调在食品、农业、营养、环境、水、健康和能源方面的安全。二是为财富的增加,提供强力的公共技术支持。三是提高国民的科学和技术素养。印度政府实际的科技投入情况基本反映了这些投入产出目标。从印度的未来科技预算安排上看,印度正在进入一个社会事业科技投入快速增长的时期。印度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以信息化技术为社会事业的核心战略技术,对发展本国经济也起到龙头作用,促进了、传媒、影视、文娱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对维持印度的稳健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二、几点思考?
(一)正确借鉴国外投入产出目标?
1.正确评估借鉴目标?
从经济发展阶段看,我国大体介于印度和巴西之间,这两国的社会事业科技投入产出目标对我国具有直接参照性,是验证我国社会事业科技投入效率的可对照模板。韩国和新加坡是高于我国化阶段的国家,其社会事业科技投入产出目标对调整我国现行社会事业科技政策也具有借鉴意义。德国等发达国家其社会事业科技投入产出目标对我国具有前瞻目标意义,是实施跨越战略的重要参照模板。美国是世界上研发投入最大、研究能力最强的国家,其社会事业科技投入产出目标,对我国社会事业科技发展的走向和社会事业科技投入的部署有直接意义。?
2.国际形势促使我国实施赶超式发展战略?
国际社会事业科技发展形势,对我国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大可利用的机遇。我国化战略本质上是一种追求超常规的赶超式发展战略,而且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元经济体,具有后发优势的巨大潜力,决定了这种现代化赶超战略具备现实可能性。因此,对照国际情况的同时,必须相应把握我国这种现实可能性的个性化及其对政府科技投入的特定要求,制定有限(量力而行、重点突出)、有力(集中资金、统筹协调)、有效(科学决策、规范管理)的政府科技投入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力争可以用科技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政策的调节引导,成功地实施大国超常规社会事业科技发展战略。?
3.关于我国社会事业科技投入产出目标?
我国社会事业科技投入产出目标应侧重于:(1)支持社会事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2)支持社会公益科技发展;(3)支持社会事业科技条件基础平台建设;(4)支持社会事业科技成果尤其是公益性成果的产业化;(5)支持社会事业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推进超常规发展。?
(二)新时期国际国内的机遇和挑战,迫使我们必须迅速以科技进步带动社会事业的发展,形势刻不容缓?
1.国家安全面临更多挑战?
国际强权增加了传统领域的安全威胁;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增加了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安全威胁。?
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除机遇外,负面影响需要重视。全球化使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日益错综复杂,国际危机、石油价格等都对我国影响很大;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加重我国的失业问题,低素质劳动者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加剧,国际资本的涌入加速形成阶层分化的趋势。?
3.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
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中,可以满足2010年国内需要的只有6种,预计2020年国内石油消费约60%以上将依赖进口。?
4.发达国家重视社会事业科技的新趋势加剧我国社会事业科技的严峻挑战?
各国政府对社会事业科技做到科学部署、敏捷决策、预案周密、行动准确;科技高度覆盖社会事业基础研究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成为政府投入的优先领域。?
5.新科技革命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根本条件?
新科技革命对我国是一个大的机遇。发达国家已抢占先机。我国科技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还较低,必须抓住新科技革命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挖掘我国优势和潜力,迅速赶上世界潮流。以科技创新,加速我国社会事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