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志军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技术进步对我国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问题,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十一五”时期必须把加快技术进步放在经济社会的战略优先地位,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注重技术创新,把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相结合,努力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一五”时期,我国技术进步的重点是产业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十一五”规划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一、技术进步对“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新型化道路,落实发展观,需要技术进步的支撑
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开拓,都必须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提高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还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都要依靠技术创新找出路、找办法。我国未来工业化必须是以信息化带动、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简而言之,新型工业化在本质上就是技术进步主导的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决定了技术进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建国以来,我国工业化基本上是靠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建立在对资源环境长期高强度开发和利用基础上的传统工业化,已经使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状况不堪重负,无法再维持下去。我国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我国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必须走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使技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与许多国家相比,我国面临着极其特殊的国情和需求:人口众多,要在较短时间内满足庞大劳动力就业、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社会老龄化、公共卫生与健康等一系列重大需求;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日益严峻和紧迫的重大瓶颈约束。所有这些是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各国经验表明,依靠技术进步是解决这些瓶颈约束的根本途径。研究表明,从现在起到2020年,如果没有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将难以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因此,必须充分借鉴和吸收各国工业化、化的经验,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
  (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技术进步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确保我国经济有较高的增长率。这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将要从20世纪80年代到2020年保持40年左右这一世界近现代史上少有的高增长率,而且也意味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在制造业发展上,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在迅速成长,许多产业领域的生产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如何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构建有独特优势的产业技术体系,从而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和利益,迫切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在农业发展上,目前的技术约束非常突出。一方面,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至今仍未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又适应国情和现实需求的农业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大量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成果长期沉淀在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中,难以真正为农民所用。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土地有限和气候差异大等极其特殊的农业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抓住当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会,大力推进新的农业技术革命,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而使农业成为具有现代意义上的产业,使经济成为持续增长和就业增长的经济,这是农业技术发展的基本战略任务。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服务业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更低。特别是、电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资本积累速度和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制约了人力资本的增长,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制约了市场的有效开拓,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加速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多层次需求,高效、便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支持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对技术进步提出了现实和紧迫的需求。当前,迫切需要加快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带动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为城乡居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特别是,以新的、和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二、技术进步与我国经济增长: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过去主要依靠资本大量投入逐步转变为依靠资本和技术的双重投入,技术进步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我国广义技术进步明显快于狭义技术进步,大规模城乡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等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对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和广义技术进步显著提高,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问题,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症结。虽然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技术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第二,技术供给不足,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反映在经费投入、人力资源、技术装备、成果产出等各项指标上。长期以来,我国技术发展的自主创新不足,可持续创新能力薄弱,高新技术立足于跟踪国外先进技术,核心专利技术少。有些行业的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于进口,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持续逆差。
  第三,我国技术进步主要是靠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取得的,引进技术和装备对经济社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创新效果不好,重复引进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引进技术没有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
  第四,全国上下普遍重视和强调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还没有把技术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有些地方政府和存在短期行为,技术投入明显不足。?
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历史和现实要求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依靠技术进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地增长。?
  三、“十一五”时期我国技术进步的目标与重点?
  “十一五”时期,我国既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国际竞争加剧的压力,又要面对国内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以及人口和资源、环境带来的挑战,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必须把加快技术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优先地位。?
  在“十一五”时期,要继续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注重技术创新,把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相结合,努力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十一五”时期,我国技术进步的重点是产业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需求很大。从根本上讲,未来技术供给包括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即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技术相结合,不能完全依赖引进,或者完全依赖自主创新。一方面,某些战略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市场垄断的技术是无法从国外引进的,需要自主研究开发。无论是基础研究,高新技术领域,还是产业技术领域,都要强调原始性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用引进技术推动国内创新,把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能力结合起来。要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用引进技术推动国内创新,把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能力结合起来。?
  四、政策建议?
  推进我国的技术进步,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情。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要做的事情很多,建议在“十一五”时期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推进科技、、经济体制等各项改革,促进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1.在创新体制上,从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当前,需要在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的基础上,整体解决国家创新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加快进入到在国家层次上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
  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建立科学技术研究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3.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建立军民科学技术管理协调机制和军民两用重大科学技术项目联合攻关机制,以军民两用的重大战略产品和项目为突破口,实现军民优势集成。?
  4.通过深化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设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明确共性技术政策在国家科技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实现国家科技政策支持方向和重点的战略性转变?
  1.确立共性技术研究支持原则与标准。第一,产业导向原则。共性技术政策应致力于满足产业界对共性技术的实际需求,原则上在项目选择、承担单位构成等各个环节必须有参与。第二,成本分担原则。以此可以激励企业认真选择和完成研究项目,同时也提高政府资金效率。第三,鼓励合作原则。充分发挥产、学、研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跨学科的研究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技术成果的共享。第四,促进技术扩散原则。原则上使尽量多的企业分享到政府资助的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实现共性技术的社会和效益。政府支持的共性技术研究项目应当符合以下标准:(1)处于竞争前阶段;(2)有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3)具有商业和技术可行性,有产业化前景;(4)能为一个或多个产业所应用。
  2.共性技术支持的重点。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支持共性技术研究的重点领域应是: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等战略性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以及制约装备、钢铁业等重要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共性技术瓶颈。为提升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重大技术突破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3.实行更具激励性的经费政策。第一,规定政府资助的共性技术研究采取成本分担方式。改变政府包揽全部研究经费的做法。通过采取研发成本分摊的方式,激励企业共担风险,加强责任,提高效率。第二,根据共性技术重要程度和WTO规则确定经费投入比例。对国民经济重要程度越高、应用范围越广、越处于研发早期阶段的共性技术项目,政府承担的经费比例可以越高,反之则越低。同时要考虑到《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中关于资助比例的规定。?
  4.鼓励产学研从事共性技术合作研究。合作研究开发应该是共性技术研究的主要组织形式,由一个单位承担的情况应属例外。一是原则上要求申请国家共性技术计划的单位必须有两家以上的单位联合承担,其中至少有一方是企业。二是鼓励产学研组成合作研究组织,政府可以提供部分资助。三是给予合作研究机构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
  5.探索共性技术研究机构体制改革。鉴于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已严重阻碍了共性技术正常的研究活动的现状,建议国家在“十一五”期间组织共性技术研究资源摸底,并深入研究相应的科研组织制度,为建立合理高效的国家科技体制奠定扎实基础。?
  (三)加大对产业技术进步的财政支持?
  1.财政投入政策。第一,研发投入。在“十一五”规划中应该明确规定,政府R&D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5年中从1.8% 逐步提高至3%。第二,种子基金。由财政拨款形成的政府的风险投资公司,应该更多地作为种子基金,更多地作为天使资本,以求通过幅射效应扩大全社会风险资本的规模。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应该大大扩展规模。第三,产业资本投入。近期内只能由政府来干的高技术产业(例如航空工业),必须大大增加资本投入。资本的主要来源是其他领域的国资减持。?
  2.税收政策。第一,取消法外征税。明确规定,有限责任公司中个人股名下的未分配利润若要转增资本金,不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按照财会制度规范所得税税基。一是企业所有工资支付均在所得税前列支,二是企业所有研发费用(固定资产投资除外)均在所得税前列支。第三,率先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已经是既定政策,在未能全面推行之前,高技术企业可以先走一步,率先实行。第四,减税鼓励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的投资者,无论法人还是人,可有20% 的投资免交所得税。?
  3.折旧制度。现行折旧制度已经实行了12年,需要重新制定。一是要全面提高综合折旧率(从7.5% 左右提高到10% 左右),二是要对一些高技术设备(例如IT装备)进一步加速折旧。?
  4.产权制度。第一,高技术企业改制。对早期高技术企业的产权改革,不再由政府行政部门(财政部、部、科技部)逐级审批,而由具体的产权所有者根据中央政策尽快解决。例如,高校企业由各高校自行解决,中科院院所企业由中科院自行解决。第二,技术股的比例。前此的所有有关文件都混淆了“知识产权占股权的比例”和“无形资产占资本金的比例”这两个概念,这是个关系到知识资本价值承认的大问题,需要由财政部出面拨乱反正,按正确的原则行事。?
  (四)加强对国家科技计划资助形成的知识产权的管理?
  在我国,R&D投入中政府财政投入比例较大,约占1/3左右。因此,政府资助形成的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对促进创新、技术利用和扩散,提高政府R&D投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建立以专利、版权为主的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做到责任明确,组织和制度落实。?
  2.进一步细化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的知识产权权属政策。各类政府科技计划应在国家法规确定的原则基础上,根据技术性质、资助对象和计划目标等,明确具体的知识产权权属政策、管理和监督办法。?
  3.对科技计划成果实行分类管理。对基础性研究和产业技术研究成果实行分类管理,奖励制度和制度主要用于基础研究领域,产业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管理要以专利等知识产权激励为主。?
  4.加大对职务发明人的保护和激励。缩小职务发明的范围,给科技人员留有更多自由创造的空间;细化政府及其资助机构的职务发明人补偿和奖励办法,落到实处;把技术转移作为考核技术人员的指标。?
  5.对设在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的政府资助的各类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实行委托管理模式,明确受托单位的责权利和知识产权权属,规定转移和扩散技术的责任,并建立一套运行管理和监督检查机制。?
  (五)改善高技术企业融资环境?
  高技术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久拖未决的老大难问题。这不仅仅是由于体制的原因,更涉及到多方面的体制机制。鉴于高技术产业对经济社会的重要意义,应该通过政策集成,在较短时期内切实改善高技术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1.促进债务资金融通。为了促进高技术中小企业的债务资金融通,除了推进利率市场化之外,需要采取如下政策措施。第一,强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第二,加紧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第三,完善信用合作制度,发展基层金融;重构信用社体系;对民间借贷不禁止,不鼓励,由地方政府作出原则规范。第四,以民营企业为突破口发展市场化的公司债券。?
  2.促进权益资本融通。我国的体制一来长期未能规范资本的公募和私募,只是一味批判“非法集资”,二来出于“所有制情结”,把一些基础的经济制度都扭曲转化为“国企脱困”的通道,所以高技术中小企业的权益资本融通就更困难一些。为了促进高技术企业的权益资本融通,同时也为了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必须切断“设立股份公司=公开发行股票=股票挂牌上市”这一连等式,形成如下政策集成:第一,在《公司法》准许的范围内,大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第二,修改《公司法》,调低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第三,贯彻《公司法》,规范建立实业资本的私募和公募制度。第四,建立非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场所。?
  3.促进风险投资发展。风险投资机制由四个主要方面构成,其制度建设都十分薄弱。第一,风险资本的形成机制。必须从法制上确立未来主流风险资本的存在形式,也就是使风险基金合法化。第二,风险资本的运作机制。国外实践已经证明,有限合伙是风险资本最有效的运作方式。为了推动民间资本加盟风险投资,需要使有限合伙制法制化。第三,风险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对接机制。所有相关的法规都存在同样的弊病,就是把“无形资产占资本金的比例”与“知识资本占股权的比例”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导致资本与技术对接的困惑。亟需从法规上拨乱反正,明确对于高技术企业的创立,只要技术提供方与资金提供方能够取得共识,完全可以不受限制地提高技术和知识产权的股份比例。第四,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关于创业板的议论实在是太多了。但是应该看到,无论是对于产权交易还是对于风险资本退出,创业板固然重要,却并非主渠道。主渠道应该是区域性产权市场,是场外交易,即非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