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内容、发展水平与内部结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善同 高传胜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是发展转型与升级的重要任务之一。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国1987~2002年投入产出表,界定了生产性服务在中国的特定内涵与外延,测算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及其实际增长率,并且还进一步分析了它的内部行业结构以及国民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对它的需求结构。

  关键词:服务业,生产性服务,投入产出分析

  生产性服务,作为当今产业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全球价值链(GVC)中的主要增值点、盈利点,促进其发展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与升级的重要努力方向。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所遇到的诸如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行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等问题,需要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升级来解决;另一方面,缺乏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的生产性服务体系支撑的制造业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现已遇到了转型和升级的困难。但由于缺乏常规性统计数据,因而对它的研究一直未能深入。鉴于此,本文利用中国1987~2002年投入产出表,界定了生产性服务在中国的特定内容,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实际增长率,并进一步剖析了它的内部行业结构以及国民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对其需求结构,以期为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与升级提供基本依据。
?
  一、生产性服务的内涵、口径与两种形态?

  (一)生产者服务的内涵?

  生产性服务(producer services,亦称生产者服务,简记为PS),是对服务基于功能视角的分类(这种基于功能的分类体系,最早是由Greenfield(1966)提出,后经 Browning & Singelmann(1975)、Singelmann(1978)的发展而成。)而形成的一种类别,它指的就是“那些为其它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Grubel &Walker,1989),与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求的消费性服务(consumer services,亦称消费者服务)相对,它满足的是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对服务的中间使用需求。?

  (二)生产性服务的两种不同口径?

  综合国内外不同学者的研究,生产性服务具有宽、窄两种不同口径。(1)狭义的,也是最常使用的“生产性服务”,是指提供给一、二、三产业作为中间投入使用的那些服务,也就是说,它满足的“生产者”对象主要是指所有产业,其中包括服务业本身。这一口径的生产性服务的数据可以通过投入产出表的第一象限来获取,也就是从横向上来看,那些用于各产业作为中间投入使用的服务部分。(2)从更宽泛意义上来讲,只要不是满足消费者对服务的最终消费需求的,都属于生产性服务,其中满足的“生产者”对象,则不仅包括所有产业,而且还包括政府、非政府部门和外国部门。这一口径的生产性服务的数据,需要通过投入产出表的第一、二象限来获取,也就是从横向上来看,把服务业总产出扣除居民最终消费部分而余下的部分。?

  (三)生产性服务的两种形态?

  进一步看,生产性服务包括两种形态:一种是仍然内化在产业或者部门(包括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当中的、未市场化的非独立形态;另一种是已经外部化(externalization)、市场化的独立形态,对应的就是生产性服务业,亦即市场化的生产性服务提供者的集合。无论是哪一种形态,“生产性服务”都是其中的本质内容。?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

  对于生产性服务的界定,国内外学者和政府部门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究竟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哪些内容,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在界定生产性服务范围时,经常遇到两个问题:(1)从行业上看,绝大多数行业,既提供消费性服务,也提供生产性服务,这就产生如何确定其归属的问题;(2)经常出现国内一些学者简单照搬国外界定的问题。比如,国外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一般包括、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 (financing, insurance, real estate and business services,简称为FIRE)。国内一些学者也把房地产列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这与中国的现实情况不符,因为中国的房地产目前主要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而不像发达国家,主要满足商务办公和生产厂房等生产性需求;而且,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大多用于租赁,满足投资性需求所占比重较大,而中国人租房居住的习惯还没形成主流。对此,下文的分析将给予进一步的印证。?

  (一)界定生产性服务业的方法?

  对于如何判断某一行业是否属于生产性服务业,首先应该从生产性服务的内涵上进行界定,如果提供的服务主要满足的是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对服务的中间使用需求,那么,该行业便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如研究及各种科技服务。如果数据不能印证这一点,只能说明是数据上存在着问题。第二,对于既提供生产性服务,又提供消费者服务的行业,则需要判断哪一方面占主导,本文定义“中间使用率”和“非居民最终消费比率”两个指标,并借助于投入产出分析来加以判断。?

  中间使用率,就是指各行业所提供的总产出当中用于满足一、二、三产业作为中间使用部分所占的比例;非居民最终消费比率,则是指各行业所提供的总产出中用于满足非居民最终消费部分所占的比例。结合前文所述,“中间使用率”适合于用来判断狭义的生产性服务业,而“非居民最终消费比率”适合于用来判断宽泛意义上的生产性服务业。具体的判断标准,则采用指标的平均值,高于平均值的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低于平均值的划分为消费性服务。中国这两个指标的具体数值可参见表1。?

  表1  服务业不同行业的相关比率

  注:根据中国2002年12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计算。

  (二)“中间使用率”与狭义中国生产性服务业?

  根据“中间使用率”来界定,中国生产性服务占到服务业总产出的48.87%,也就是说服务业当中有48.87%的产出是用于三次产业作为其中间投入使用。其中,绝大多数行业的中间使用率都超过这一平均值,只有一些消费者特征非常明显的除外,如城市公共运输业、餐饮业、房地产业、业、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事业、卫生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业、事业、娱乐业。其中,房地产业的中间使用率仅为28.23%,充分印证了上文中的判断。?

  但是,有些行业可能由于数据采集或中国目前的支出主体方面的原因,所算出来的中间使用率并不能用来判断行业属性,如科学研究事业、专业技术及其他科技服务业、环境资源与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这需要借助于“非居民最终消费比率”。

  (三)“非居民最终消费比率”与广义中国生产性服务业?

  根据“非居民最终消费比率”来界定,科学研究事业、专业技术及其他科技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比率均为100%,环境资源与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比率则高达93.27%,明显高出平均值75.43%,属于生产性服务业。?

  以平均值为标准,根据上述两个指标,结合生产性服务的内涵,并参照我国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02),中国比较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三、中国生产性服务的发展水平与增长速度?

  根据以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我们利用1987~2002年投入产出表,测算中国生产性服务的发展水平与实际增长速度。?

  (一)中国生产性服务的发展水平与增长速度?

  根据前文的界定,狭义的生产性服务,就是指投入到三次产业当中的服务;而广义的生产性服务,则是指服务业当中没有用于居民最终消费的部分。按照这两种口径,利用中国1987~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可以得到中国两种不同口径的生产性服务的发展水平状况,如表2中第2、第3栏所示。图1和图2更直观地反映中国生产性服务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具体的增长率数据,参见表2、表3。?

  表2  中国生产性服务的发展水平与增长速度

  注:①发展水平是根据对应年份的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②第三产业平减指数是根据GDP指数与现价GDP计算,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
  *根据程大中的计算,1987年中国狭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为3880.2亿元(参见《财贸经济》2006.10)。根据我们的计算结果,这个数据是错误的。我们计算出来的结果是2201.88亿元(根据63部门投入产出表),或者是2210.53亿元(根据33部门投入产出表)。


  图1  中国狭义PS发展水平(亿元)   图2  中国广义PS发展水平(亿元)

  注:图1和2中的数据都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总产出。


  计算经济增长速度指标时,为了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变量的变动,必须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使用可比价格,而不是用现行价格进行计算。因此,本文在计算中国生产性服务增长速度时,需要利用服务业价格指数对相应年份的生产性服务数据进行调整,这样可以避免直接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而产生的增长率“虚高”现象(程大中(2006)根据当年价格,计算出来1981~2000年中国狭义生产性服务的年均增长率为17.7%,显然明显偏高,其原因即在于用现价数据计算,而没有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由于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按理说,这里应该用服务业价格指数来对生产性服务业数据进行调整,但由于中国还没有编制服务业的价格指数,因而,我们利用各年的现价GDP数值和定基GDP指数等数据,计算出第三产业价格平减指数,然后进行调整,计算出来的具体结果参见表2。
?

  另外,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我们选择有专项调查或者普查为基础的投入产出表(1987、1992、1997和2002年)为依据,而其余年份的延长表仅作。?

  表2按照宽、窄两种不同口径,分别给出了1987~2002年和1992~2002年间的生产性服务的增长率。为了说明在计算增长率时没有剔除价格因素影响所带来的数据失真性,表2同时给出了按照当年生产者价格和可比价格计算的两种增长率数据。如果以1987~2002年的增长率来看,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后的狭义生产性服务业的真实增长率为12.52%,显然比按照当年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增长率(22.48%)低了近10个百分点。1992~2002年的情况也类似,剔除价格因素影响的年均增长率比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年均增长率,低了近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没有消除价格因素影响而计算的增长率的严重失真性。?

  表3  中国生产性服务的年均增长率(%)

  注:根据表2中的可比价格计算。

  由于1992年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分别有全国第三产业普查和全国普查为基础,因此,其数据的真实性更强,而以此为基础计算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率也更为可信。此外,为了更进一步地反映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状况,我们还根据1987、1992、1997和2002年的调查表,分别计算了三个5年的年均增长率,具体如表3所示。为了便于比较,表3中同时也列入了1987~2002年、1992~2002年的年均增长率数据。

  从表3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口径,1992~1997年间的生产性服务增长率比其它两个5年都要低许多,我们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数据方面,因为在一般年份的统计中,第三产业存在明显的漏统问题(李德水,2005)。而1992年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分别有全国第三产业普查和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为编制基础,普查能够有效地降低漏统率,因而得到的数据更为可靠,我们认为1992~2002年间的增长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实际情况。换言之,1997年投入产出数据可能低估了第三产业的实际水平,因而造成计算出来的1992~1997年间的增长率严重偏低和1997~2002年间的增长率严重偏高。?

  (二)国内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文的分析与计算结果,可以发现最近有的相关研究,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是数据方面,需要考虑中国多年投入产出表的可比性。1981年表虽然是中国最早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但是,一方面它是MPS式投入产出表,只将物质生产活动作为核算对象,而不核算非物质生产活动;另一方面,它的编制,既不像1987、1992、1997和2002年表,缺乏专项调查或者普查为基础(齐舒畅,2003),也不像其他年份的表,不是根据调查表而进行延长。1992年和2002年表,由于分别有全国第三产业普查和全国经济普查为基础,因而更为可靠。?

  二是在计算增长率时采用了当年价格,没有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因而所得到增长率严重偏高,不能反映经济变量的实际增长状况。这从表2中计算结果的对比中可以得到证实。?

  四、中国生产性服务的行业结构及其变化?

  由于1992年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有全国普查为编制基础,因而数据更为可靠,这里的结构分析依然以此为依据,并且仍然从宽、窄两种不同口径进行分析。?

  (一)中国狭义生产性服务行业结构状况?

  图3、图4分别反映了2002、1992年中国狭义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结构状况。虽然这两年表的行业分类有些差异,但仍可从中看出一些特征:?

  (1)批发零售贸易业、运输仓储业等分销服务业,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行业,这与中国增长方式粗放型特征依然明显和分销服务业效率低、价格高有关。(2)保险业是第二大生产性服务行业。这说明了金融服务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以及软件业成了2002年生产性服务业中崛起的一个重要行业。这主要得益于ICT的日益兴起与IT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广泛运用。(4)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壮大。?

  图3  2002年狭义PS行业结构[HT4F] (%)

  注:图中比重是根据中国2002年33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

  图4  1992年狭义PS行业结构(%)

  注:图中比重是根据中国1992年118部门投入产出表整理与计算。

  (二)中国广义生产性服务行业结构?

  中国广义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结构(如图5、图6),与狭义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结构大致相同,稍有不同的只是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排到了前面几位,这主要与目前中国政府规模较大、作用很强有关。?

  图5  2002年广义PS行业结构(%)

  注:图中比重是根据中国2002年33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

  图6  1992年广义PS行业结构(%)

  注:图中比重是根据中国1992年118部门投入产出表整理与计算。

  此外,与狭义生产性服务业结构类似,研究与技术服务在整个生产性服务业当中所处的位置, 2002年都没有1992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与生产的结合不够紧密。毫无疑问,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应该是中国今后需要重点努力的方向,因为无论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还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它的发展。?

  五、需求结构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这里的分析以制造业为例。由于制造业行业众多、门类庞杂,不同类型制造业由于其产业特征不同,因而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可能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这里参考联合国发展组织的《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将制造业分为资源性、低技术、中技术和高技术四种类型,并结合中国制造业的行业分类,区分出不同类型制造业包括的具体行业(李善同,2005),在此基础上,利用直接消耗系数来考察制造业及其不同类型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状况。?

  图7反映的是制造业整体对不同生产性服务的直接消耗状况。从中可以看出,与行业结构类似,制造业投入中使用较多的服务仍然是商贸、交通运输、商务服务、金融以及信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稍有不同的只是排序上有所变化,其中主要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排名跃升至第3位,而在行业结构中,它排名第5。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排名的提前,充分反映了制造业的产业技术特征。相对于农业和服务业,它不仅需要更多的管理咨询、、审计及税务等专业服务,而且还更需要大量的广告宣传、市场营销等以培育产品差异化优势。?

 图7  制造业对PS的直接消费系数

  图8~图11分别反映了技术水平不同的四类制造业需求较多的6大生产性服务行业。从它们的比较中似乎并不能看出四类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有太大的结构性差异,因为排名在前6位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完全一样,而且商贸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都是它们需求较多的两大行业,不同的地方只是在金融、商务服务以及信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的使用多少上,具体差异可以参见表4。


  图8  资源性制造业对PS                    图9  低技术制造业对PS
  的直接消耗系数                                    的直接消耗系数

  图10  中技术制造业对PS                                  图11  高技术制造业对PS
  的直接消耗系数                                            的直接消耗系数

  表4  不同类型制造业对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以及信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比较

  从需求结构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不仅资源性、低技术制造业对科技服务的消耗水平较低,中、高技术制造业对其消耗也非常低,甚至低到没有进入排名的前6位,比如中、高技术制造业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为0.00186和0.00204,比起需求最大的商贸服务业(分别为0.03955和0.03849)要低许多。正是由于这方面原因,所以中国制造业的相当多行业大而不强也深受此影响,毕竟,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做支撑的国际品牌培育,不仅难度大,而且较难形成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发展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对促进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的重要意义。?

  六、结论与启示?

  根据前文分析,中国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按当年价格算,2002年中国狭义和广义的生产性服务产出分别为46084.19亿元、71121.36亿元,而1992~2002年10年间,它们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分别为9.02%、9.43%。?

  从行业结构与需求结构(主要是制造业的需求)看,中国狭义生产性服务业的几大行业主要是批发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等分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广义的还要再加上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而科技服务业在其中所占比重极其之小。不管是资源性、低技术制造业,还是中、高技术制造业,情况均是如此,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粗放型增长特征与制造业竞争力不强的根源所在。